2021年8月31日 星期二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昔日孟母三遷 今日城鄉再生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又蓄意欠缺。

◆  勞保破產危機:繳40年卻「勞」無所終
◆  這些券那些券 模糊缺疫苗焦點
◆  軍公教加薪 救經濟?救政治?
◆  科學防疫 讓音樂在校園浴火重生
◆  恢復正步 展現軍人驃悍氣勢
◆  與其恢復正步 何不強化訓練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昔日孟母三遷 今日城鄉再生
◆  病毒突變快 我研發疫苗良機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昔日孟母三遷 今日城鄉再生


2021-08-31 03:32  聯合報 /   郭瓊瑩(作者為文化大學景觀系系主任)
校園與大學城的環境涵構無形中也滋潤了生活、學習於中者之人文氣質與對環境之敏感度。圖/郭瓊瑩提供



昔日孟母三遷的故事與良禽擇木而棲的信念大家都耳熟能詳,今日挑剔的父母會讓子女越區就學,或遷居到好學區。誠然,學區好壞影響了學習者,而同儕也相互影響。惟「學校」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空間載體之一小環,更大的影響力尚包括其生活經驗與環境、旅行體驗,乃至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點點滴滴與一草一木。

多年前到瑞典開會,參觀了斯德哥爾摩的諾貝爾基金會,展示大廳中,高掛了歷屆各獎項得主的照片,而最引人注目的卻是一幅短短三個字「Culture of Creativity」的布條。當下並不太理解這句話之真諦,在紀念品店買了一本《Culture of Creativity》,回旅館用心拜讀方了解其意涵是—經分析,除了天分,多數諾貝爾獎得主其生活的、成長的、就學的或教學研究所在的城鄉環境涵構與其創作發明有絕對關係。

許多美國得獎者多出身於名校如哈佛、芝加哥、耶魯、賓夕凡尼亞、哥倫比亞、柏克萊、普林斯頓…等,各大學城均有其豐厚之文化藝術氣息。而歐洲更不用說了,牛津、劍橋、海德堡、佛萊堡、巴黎…等乃至東京、京都大學;還有首位亞洲得主泰戈爾,其成長的環境如詩如畫。再回顧我國李遠哲先生其成長的竹塹城,畫家父親、最有自由思想的新竹中學,亦反映出其興趣並不只限於科學,藝術、體育、音樂…在在都涉獵。

今日不應再是孟母三遷的時代了,中央決策者、城鄉規劃者、縣市首長…均有責任優化百姓的生活環境,包括軟體的城鄉基礎建設,讓它有豐富的藝文品味。且看波蘭小說家、巴黎文學家他們聚會、獨思的咖啡館不像今日的starbucks,是累加了多層次生活文化歷史與思想智慧交輝之場域。各種清幽的散步徑、湖畔綠廊乃至荒野中的小山屋…,一個接地氣的空間場域會無形中激發出各種「發明創造」之爆發能量。

如果未真正感知到銀河星光、天然花香,泰戈爾的靈感從何而來?如果不會「玩」,不敢跳脫框架思考,如何能有創新發明?或許物理、化學、醫學離庶民太遠了,如果我們日常生活的城鄉環境就有一種自然與人文潛藏的能量基底,則這些養分自然而然會內化為每一個體的DNA。走過廿年的城鄉風貌改造運動似乎也正填空了被異化的「都更」與物化的「新市鎮建設」。

當舉國歡騰年輕的東奧國手成就時,期待新世紀的城鄉再生讓處處宜居宜學,則多光譜菁英之孕育就應更有底了。













病毒突變快 我研發疫苗良機


2021-08-31 03:25  聯合報 /   金傳春、顧家綺、陳世英
台灣目前取得之新冠疫苗包括AZ、莫德納、高端、BNT為主。圖為接種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金傳春(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兼任教授、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顧問)、顧家綺(台大醫學院免疫所副教授)、陳世英(台大醫院主治醫師暨品質管理中心主任)

新冠病毒在全球多國快速流行,即使疫苗接種率高的國家也無法倖免,先進國的公共衛生決策者開始規畫接種第三劑,科學界也思考面對快速突變的病毒,疫苗的免疫持久性更為重要,尤其必須啟動多元免疫功能,才能真正抵禦變化多端的病毒。

具極高傳染力以呼吸道感染造成廿至卅%致死率的天花病毒,是全球唯一以疫苗成功根絕的傳染病。研究發現天花疫苗的成功,不是僅靠抗體,而是整合馬上啟動的先天免疫(innate immunity)及更重要具免疫記憶的T細胞,包括會幫助B細胞產生抗體的CD4+T細胞與可毒殺細胞內病毒的CD8+T細胞,此兩種T細胞具有的免疫記憶,讓疫苗接種者得以長期免疫;即使此病毒已根絕致自然界不再經由感染天花病毒而強化免疫(boosting immunity)。然而有些接種者只打一劑疫苗的七十五年後,仍具有針對天花病毒的免疫T細胞。換言之,近年的免疫評量重視細胞免疫的持久性,讓接種者減少不必要的追加接種。

早年許多小兒病毒傳染病疫苗,多仰賴傳統活的減毒疫苗與不活化疫苗產生優質抗體,期望接種者產生的中和抗體在病毒感染之「前」已在體內先備妥(pre-existing neutralizing antibody),一旦病毒入侵,即發揮抗體和細胞免疫阻擋功效,例如小兒麻痺口服沙賓疫苗與接種的麻疹疫苗、日本腦炎疫苗均已大幅降低病例數而達公共衛生成效。

但新冠疫苗接種在各年齡層,尤其得重症的高危險群是免疫力低又易有慢性病的年長者,因此研發的疫苗要能長久保護這些高風險群,是極大挑戰!

面對多變的病毒,近年疫苗研發設計不同病毒株間被B與T免疫細胞所辨認的共同抗原決定基,以建構多層防火牆來保護,如愛滋病毒疫苗為克服病毒突變已改進而同時注重抗體與細胞免疫。

綜言之,新冠變種病毒仍是未來流行的要角。第三期臨床試驗證實世衛組織認可的AZ、莫德納與輝瑞三大疫苗均可大幅降低重症與死亡,但公共衛生仍難防杜傳播,是國內正開發新冠疫苗的良機,至今尤缺第三期臨床試驗疫苗保護力數據,未來最好也能提供免疫保護機制的科學佐證。例如高端疫苗是激發抗棘蛋白抗體,尚在申請EUA的聯亞疫苗以新冠病毒S1、M、N三蛋白的多元化蛋白/胜肽為基石(multitope protein/peptide-based)設計的新穎疫苗,同時兼顧CD4+T與CD8+T兩免疫T細胞,加上變異病毒入侵時,第一棘蛋白(S1)能被免疫B細胞辨識之共同抗原決定基(common B cell epitope)可在病毒欲入細胞時即在門口有中和抗體或細胞免疫先被攔截,如此多層防護網,聚焦不同病毒株沒變異的免疫B與T細胞之共同抗原決定基,是否真正較能對變異病毒多處攻防優勢,仍需第三期臨床試驗及更多長期追蹤接種後具免疫持久保護與免疫記憶的B與T細胞持續性的支持數據。

政府更應積極補助第三期臨床試驗與抵擋變種病毒的疫苗免疫探研,促台灣疫苗進軍國際,共謀全球衛生。












與其恢復正步 何不強化訓練


2021-08-31 03:34  聯合報 /   張若愚/退役上校(高雄市)
民國113年黃埔百年校慶,傳國防部下令陸軍官校學生恢復正步訓練,屆時校慶將展示正步分列式。圖為往昔陸軍官校踢正步。 本報資料照片


聯合報報導國軍有意恢復陸軍官校正步訓練,並於民國一一三年黃埔建校百年時展現成果。略陳淺見:

當年國軍以正步訓練有損健康之虞將之廢除,其實成了政治人物以正步是威權統治的象徵欲去之而後快的「幫兇」。

正步訓練欲成「正果」一如戰技之鍛鍊,必須納入課程排表持恆施訓,拿出成果不可能一蹴可成,得要「曠日廢時」,無疑這也成了廢除的理由。去掉正步,照理可以騰出更多時間與心力投入學習與訓練,但實況與結果如何呢?

有句笑話值得玩味。隨著時代進步,高鐵成了許多人「搶快」的交通選項,但快了又如何?是不是只快轉個地方「殺時間」?從這個角度省視軍隊與軍校:去了正步換來了什麼?軍容更壯盛?戰技更精湛?學業更進步?我們不得而知,端賴當局與當事者捫心自問了。

軍隊常言:為戰而訓、訓用一致,歸根究柢,就是強調「仗怎麼打,就怎麼訓」。以此推論,踢好正步能打好仗、打勝戰嗎?顯然不具針對性。但又要問:不踢正步就比較能打仗嗎?似乎也無從評斷。

當初廢正步我並不能苟同,因為理由很可笑,但若於今又要恢復,我也難表贊同。因為還有比恢復正步更重要、更值得做的事情,即使是為了在一一三年慶祝黃埔建校百年。

什麼是比恢復踢正步更重要、更值得做的事情呢?一言以蔽之,落實教育訓練!譬如體能戰技、射擊、兵科專長等。至於軍校—軍隊中堅幹部培育的搖籃,在此期間充實學能之外,更應鍛鍊強健體魄、矯捷身手,而體能之強化、戰技之精進尤為要項。

不同時代,軍人養成應具備的職能或許與時俱進,但武德之陶冶、武藝之精練,古今中外皆然。從前,藉由正步嚴整性之要求,以養成堅韌、服從、耐勞、團隊精神,並形塑儀態、鍛鍊體魄。而今,時不我待,與其恢復正步以求前述所望,何如將心力與時間落實在體能戰技教育訓練之中,既能練力練技練心練氣練神,更能強身健體、精進戰技,為應敵接戰做好準備!一舉數得,何樂不為!

軍校教育訓練目標是培育帶兵練兵的骨幹,踢正步雖有其訓練效用,卻不如體能戰技之實用實戰;如果有時間磨練形式整齊、動作一致的正步,何不將時間投資在可讓軍隊更強大、更精壯、更能打仗的體能戰技呢?

一一三年黃埔建校百年,何不以舉辦多元的體能戰技競賽為之慶賀!












恢復正步 展現軍人驃悍氣勢


2021-08-31 03:41  聯合報 /   張重玖/軍退(高雄市)
因應民國113年黃埔百年校慶,傳國防部下令陸軍官校學生恢復正步訓練,屆時校慶將擴大展示正步分列式的訓練成果。圖為陸軍官校學生「齊步分列」受校畫面。圖/本報資料照


國軍將恢復正步訓練,讚啊!

踢正步整齊劃一通過閱兵台,很振奮人心。尤其營方隊廿四人正面,上身挺直、右手托槍、左手擺到九十度定位,五百多人齊聚一心,將腿膝蓋繃直踢高卅公分,同時平踏地面,發出轟轟震撼聲音,部隊在軍樂節奏下前進,那不是外人汙辱為帶有「軍國主義」色彩的正步,而是表現軍人堅強的團隊精神與最基本的軍人儀態,故早就該找回國軍的正步訓練。

民國七十七年光武演習閱兵分列,首次採營方隊通過閱兵台,短短三個月集中在新竹湖口台地訓練。每周的綜合訓練驗收,空降部隊幾乎輪末尾,輸給野戰部隊、陸戰隊、憲兵。九月參謀總長做最後總驗收,傳出要淘汰部分部隊,各部隊無不拚命訓練,想不到空降部隊竟變成示範部隊,重回閱兵線再踢一次給全軍看,至今曾參與的阿兵哥提起來都引以為傲。

正步訓練出軍人團隊精神與基本儀態,亦可展現軍威、提振士氣,國軍正派將領當勇敢承擔,不做政客的跟屁蟲,堅持延續國軍忠義驃悍勇猛頑強的氣勢,做個會打仗的軍人。












科學防疫 讓音樂在校園浴火重生


2021-08-31 03:45  聯合報 /   林晉名/長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台南市)
從教育部到台北市教育局的指引中,音樂活動並沒有被禁止,只是需要調整。 本報資料照片


日前媒體報導,國中管樂社「雨傘防疫罩」練習遭檢舉,引發疫情下無人關切的音樂教育問題,尤其是課後的音樂性社團活動。

新冠疫情影響校園快兩年了,因應一一○學年度開學,教育部依疫情指揮中心公告指引,規定體育課與音樂課如果不能戴口罩就應該調整課程內容。為此,台北市教育局針對音樂班的個別課和團體課,規範出「倘無法配戴口罩進行的課程內容,授課教師須調整課程目標、教學內容與評量方式」,被認定為「嚴禁脫口罩吹奏、合唱」、「脫口罩吹奏、合唱都不行」。

其實從教育部到台北市教育局的指引中,音樂活動並沒有被禁止,只是需要調整。不過病毒當前,防疫誰也說不準的情況下,上從國立藝術教育館連續兩年停辦全國學生音樂比賽團體項目,下至各縣市教育局和各級學校都紛紛禁止音樂團隊的練習;尤其在今年五月本土疫情爆發後至今,各級學校音樂社團活動幾乎全面停擺,各式音樂會也紛紛取消。校園裡,音樂老師們已著手調整課程,準備將歌唱和直笛放在一旁,讓人擔心長期禁止演奏與演唱,將可能會弱化國中小基礎音樂能力的培養,而各級學校音樂性團隊的教學與演奏活動亦受到嚴重打擊,從教育角度這是病毒的成功,還是防疫的失敗?

以筆者身兼社團指導老師的觀察而言,國中管樂社「雨傘防疫罩」真是有創意極了!最有趣的是,文化部所轄之演藝場館與樂團展演等活動皆如火如荼地復甦中,教育部所轄的學生樂團卻愁雲慘霧,不知何時才能重見天日,甚至還有校內不准團練,準備跨縣市到校外遠足團練去了,這又是何邏輯?

合奏與合唱要建立聲部間的關係,是一種複雜的音樂行為,目前為止無法以遠距教學取代,因此,儘管病毒仍然猖獗,各國卻不停地從科學角度去研究如何有效防止病毒擴散,開發各種措施來保護音樂活動並加以驗證。美國的明尼蘇達大學去年九月就開始與民間機構研發可以將整個樂器包裹的防護罩,並投入氣溶膠在演奏樂器中如何傳播的研究。紐約時報也報導樂團如何使用適當的防護措施讓音樂活動在疫情中存活。日本的一般社團法人全日本合唱聯盟和全日本吹奏樂聯盟,皆發表詳盡的合唱和管樂練習與演出的相關防護指引,顯示出美日兩國都在艱困的疫情中,以科學的態度致力於讓音樂教育和音樂活動正常化。

反觀台灣近兩年校園音樂活動都以禁止和暫停為優先選擇。教育上的防疫落後,造成了音樂上因疫情而失落的世代,若未來又有全新的、未知的感染傳播事件,音樂活動還要永遠禁止下去嗎?

開學在即,疫情下的音樂教育與社團活動如何維持,不是一線的音樂老師可以決定的。在音樂生命的延續上,全世界已經示範了一輪,有關演奏防護的研究也越來越豐富且完整,有效的方式也越來越多元且普及,若能以各國為借鏡研究並公布一個有科學根據、安全的防疫指引,讓台灣從疫情中重生,讓學生再次演奏出動人的樂章!













軍公教加薪 救經濟?救政治?


2021-08-31 03:46  聯合報 /   林建山/環球經濟社長(台北市)
蘇貞昌正面表態,喊話給勞工、軍公教加薪。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優先軍公教加薪,究竟是加薪救經濟,還是加薪救政治,大家都在密切關注。

行政院長蘇貞昌廿八日確認對明年軍公教待遇往加薪方向調整的態度很清楚,惟調整幅度還要相關部會做細部評估。同時,蘇貞昌也特別交代勞動部準備資料,讓全國勞工基本工資的向上再調增.有了確切的發展。

針對明年優先替軍公教人員加薪的「蘇貞昌政策行動」,表象目的是希望這項由政府帶頭激勵經濟行動,可以作為工商企業界全面加薪示範,是一個經典的「加薪救經濟」超前部署;但是智庫專家則認為,其實這是一個經典的「加薪救政治」或者是「加薪救執政黨選情」的超前部署。

倘若蔡英文政府是想利用優先替軍公教人員加薪的「示範作用」,得以帶動全社會跟進配合政府「加薪救經濟」,抑或是想利用優先替軍公教人員加薪,連帶積極調升全國勞工基本工資,一舉籠絡軍公教人員及全國勞工,以作為「加薪救執政黨選情」的超前部署,恐怕都不容易達陣。

蘇貞昌為明年軍公教人員加薪的典型「政治行動作為」,固有其高度政治意涵,但不一定能齊備「經濟意涵」或「經濟效應作用」,尤其是「可以帶動民間企業也給員工加薪」的一廂情願想法,恐怕不會成真。從經濟學分析觀點看,蘇貞昌行動的經濟性「示範作用」期待,其實很難具備「市場拉動作用」,甚至只有負向示範作用,而沒有正向示範作用。

蔡政府希望達到的正向示範作用是,全社會都普遍認同政府行動,也普遍認為應該跟進政府行動,為自己員工加薪;但負向示範作用卻可能是,當整個社會都看到軍公教人員在防疫警戒的「經濟封鎖」困頓期間,竟然能夠逆大勢而加薪,這對於無業可就者、放無薪假當中者、失業而賦閒居家者等兩年來半喪失或全喪失所得來源的諸多人等而言,簡直就是「情何以堪」!另一方面,對早已經因為「疫災封鎖」而致倒閉、歇業或仍奮力苦撐的老闆們而言,「蘇貞昌行動」不啻是對他們的莫大諷刺,他們根本無能無力跟進啊!

暫且不陰謀論看待「蘇貞昌行動」是否是「加薪救政治」或「加薪救執政黨選情」的超前部署;真正能有效達陣的政策作為,應該是解除防疫警戒、解除行動禁制,好讓社會回復正常,讓經濟回歸常態運轉,循序漸進重拾疫前經濟動能、產業活力,讓工商企業界再啟市場運作能力與能量。如此,民間工商產業部門才能跟進配合,為全國勞動者加薪,讓台灣經濟復甦。














這些券那些券 模糊缺疫苗焦點


2021-08-31 04:13  聯合報 /   王振昌/飯店業(高雄市)
疫情重創民生經濟,政府將推出的五倍券因應救經濟。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開學前最後一個周末,新聞到處是景點人擠人畫面,攤販和餐廳老闆笑得闔不攏嘴,侃侃而談來客增加了多少多少。

等等,上周不是還在討論五倍券?各部會共襄盛舉大撒錢,有些要抽獎,有些只要登記,好像只要關心有沒有抽到券,就可以忘記還有超過一半的人打不到疫苗,打了第一劑還不知道第二劑在哪裡的現實。

給券不是最好的振興或紓困,再來一次三級警戒商店關門,這些券只能買網購。最好的振興或紓困是疫苗的覆蓋率,可憐的是,下個月還會有多少疫苗進來,沒有人敢問,部長和院長也不敢回答。

我們的疫苗政策徹底失敗。五月份疫情剛爆發,對岸表示願意捐贈疫苗給我們,陳部長說「他們沒打的(指復必泰),我們有一點興趣」,但是卡在標籤和中國代理,一直拖到上周,知道冬天沒衣服穿了,和八百多人的逝去,部長才不後悔地開放進口。要開學了,學生只能賭隔壁同學不是無症狀帶原者。代課老師們只能每七天快篩一次,或是把手臂捐給國產疫苗。

這些券,那些券,都是從納稅人的口袋拿出來的,是轉移焦點的煙火,讓我們的目光暫時朝向天空,卻忘記如果疫情再爆發,要拿什麼來保護自己和家人?肯定不是這些券那些券。














勞保破產危機:繳40年卻「勞」無所終


2021-08-31 04:15  聯合報 /   王醒之/基隆市議員柯逸民/左下角工作室研究員
行政院院會日前拍板通過明年度的總預算案,編列了300億元挹注勞保基金。 本報資料照片


行政院院會日前拍板通過明年度的總預算案,編列了三百億元挹注勞保基金。光是從去年二百億、今年二二○億、明年三百億這種趨勢來看,就知道二○二六年勞保基金破產危機已近在眼前,甚至還會加速威脅政權的穩定。此刻雖然勞保基金還有近七千億,但潛藏負債卻已高達十兆元。

目前勞保的被保險人約一千萬人,另外領取年金者(退休人口)近一五○萬人,並以每個月一萬人的速度增加,預估二○五○年會攀上最高峰約六五○萬人,但同一時間的被保險人(工作人口)卻可能只剩下五百萬人了。

勞保老年給付二○○九年由一次性給付改為年金化,雖說是落實社會保險「世代互助」與風險分擔的精神,但也可說是將勞保潛藏性負債向後遞延到下一代;拖到現在,當年政策美意已變成「世代剝削」的惡意,甚至上升到國安層次。

固然嬰兒潮、高齡化、少子化是導致勞保財務危機的背景條件,但二○○九至二○一九的十年期間藍綠輪政都未針對勞保基金進行預算挹注,任由情況惡化,直到二○二○年才進行第一次撥補。

更嚴肅的問題是政府政策評估與決策失靈。這段期間政府對經濟成長模式的預估完全失準。早在勞保年金開辦之初,全球經濟已走下坡,經濟成長數據多來自衍生性金融商品遊戲,各界亦提出警語,但勞保年金規畫仍循傳統經濟成長模式為依據,自然會出大問題;更可議的是至今政府依然以此經濟模式進行多項決策,不僅年金政策,電業能源、土地房市等也都是如此。

無法信任勞保、預期有一天會出大問題的心理,普遍存在勞工心中。一個人如果從出社會到退休,工作繳稅了四十年還換不到「老有所終」,真的會讓人懷疑,「國家」、「政府」這種東西真的有用嗎?而「勞無所終」的問題表面上是社會保險、社會安全網建構,實際上直指經濟成果的分配問題。房間裡的大象如此巨大卻無所作為,「勞保沒救了」才是真正的亡國感。

目前針對勞保危機,不論是延後退休年齡、降低年金給付、延長投保薪資採計期間、提高保險費率等方案,其實都是對前後兩代勞動人口的傾軋;哪怕是增加政府預算挹注,也都是來自升斗小民的稅捐,不但失去勞保年金的意義,必定導致社會全面反彈。

台灣能度過種種危機的關鍵,在於「分配問題社會共識」的形成。勞保年金的改革若以財務永續自主為目標,除關注「世代」正義外,必須同步考量「左右」問題。台灣的經濟成果分配並沒有透過稅制改革朝向社會正義,如何透過勞保保費「分攤負擔比例」的調整以得到所得重分配的效果,必須是下一個社會共識的重點議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