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假日蓄意欠缺。◆ 聯合報社論/五倍券三轉彎,這樣的閣揆還有領導力嗎?
◆ 聯合報黑白集/先還馬英九公道吧
◆ 經濟日報社論/日韓貿易戰對台積電的啟示
經濟日報社論/日韓貿易戰對台積電的啟示
2021-08-15 00:02 經濟日報 / 社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兩年前的7月開始,日韓貿易戰開打,日本對於出口到韓國的關鍵材料加強管制;韓國政府也立刻反擊,砸重金積極國產化開發。上個月韓國總統文在寅召開記者會宣布國產化成功,大幅擺脫對日依賴,但這個月初的日經新聞,卻用數據狠狠打臉文在寅。日韓的貿易衝突,深深影響亞太半導體產業,甚至台積電(2330)的全球布局。
兩年前開始的日韓貿易戰分兩階段,第一階段從7月開始,用於 OLED 面板、半導體生產的聚醯亞胺、光阻劑、氟化氫等三大關鍵電子材料,日本新管制措施下每次出貨都要歷經一次約90天的政府審查。
第二階是在8月底將韓國從 White Countries 名單中移除。日本慣例將國安友好國家列為 White Countries,除了特別限制產品外,企業可以自由出口。韓國被脫離名單後,經產省隨時可以國安理由,指定產品進行兩到三個月的出口審查。因此日韓貿易戰後,日本政府可隨時指定重要產品,進行實質出口控管。韓國企業除了要擔心上游關鍵零組件斷鏈外,也必須預防性擴大庫存,增加生產成本。
日本發動貿易戰後,就現實面來說,韓國只有挨打的份。日韓貿易戰起源於二戰期間日本對韓徵用勞工的賠償問題,日本主張民國 54 年(1965年)簽訂日韓請求權協定時,日本已經一次付清賠款。文在寅上任後,對此議題態度強硬,韓最高法院判決日本企業「新日本製鐵」敗訴,要賠款提告的當年韓國勞工每人約 1,000 萬日圓,並扣押日本企業在韓資產,要變賣兌換現金給徵用工。這已超過日本政府的底線,因此在變賣手續前夕,日本發動了出口管制。而出口管制實質威脅韓國科技業的生存,斷送韓國經濟命脈,因此貿易戰這兩年來,韓方不敢變賣日本企業財產。
韓國政府瞭解要擺脫日本的箝制,唯一的方法就是自主開發關鍵材料。貿易戰爆發後,韓國政府就宣布未來三年將投入5.7兆韓元(約 1,400 億台幣),進行「核心100項產品」的國產化計畫,其關鍵就是第一波貿易戰被日本鎖定的聚醯亞胺、光阻劑、氟化氫等三項關鍵材料。
上個月文在寅親自宣布「核心100項產品」的對日依存度從31.4%降至24.9%,三項關鍵材料中的氟化氫的對日依存度從42%降低到13%。乍看之下,韓國似乎逐漸擺脫日本依存,但是日經新聞分析指出,韓國政府所謂的對日依存降低,只是數字魔術而已,例如高精度 EUV 製程用光阻劑雖從日本進口大幅減少,但事實只是轉從日本企業的比利時子公司進口而已,實質上依舊無法擺脫依賴日本的本質。
雖然韓國政府主張核心 100 項產品的對日依賴有大幅下降,但是對於各品項的實際內容,卻以「國家機密」為由沒有公開。若以大數據來看,民國 109 年(2020年)韓國對日本的貿易赤字是比民國 108 年(2019年)增加9%,民國 110 年(2021年)上半年因為韓國半導體業擴大投資,從日本進口大量設備,對日貿易赤字,又比民國 109 年(2020年)同期增加31%。從宏觀數據來看,韓國半導體業對日本的依賴只有增加沒有減少。
日韓貿易戰兩年後,雖然韓國政府為了創造業績,做出對日依存減少的數據,但現實卻狠狠打臉韓國政府。這正也是告訴台灣,雖然韓國與台灣都是世界半導體產業界的生產王者,卻只是個脆弱冠軍,若沒有歐美日企業的設備與原材料支援,王冠一夕之間落下。日本半導體專家湯之上隆認為,台積電正面回應日本政府的請求,在日本設置半導體後段製程研發中心,就是看到日本政府對付韓國的珍珠港式偷襲,知道經產省得罪不起。
今年國內極缺新冠疫苗的情況下,很多電視名嘴與專家喊出了「晶片換疫苗」的說法,這種講法就只看到台積電的表面冠軍,沒看到一夕可崩的脆弱那一面。國內如果晶片換XX的膚淺想法日後繼續膨脹,那只會將護國神山的未來送上絕路。
聯合報黑白集/先還馬英九公道吧
2021-08-15 03:29 聯合報 / 黑白集
行政院推動振興五倍券昨晚政策大轉彎,不再堅持民眾要先付1000元換取五倍券,轉向全民皆可免費領券方向規畫。圖/行政院提供
振興五倍券政策一變再變,最新進度是全民免費領,已經等於發馬版消費券。蔡政府願意少點執拗、多點便民,應予肯定;只是,在這場政治角力賽中,蔡政府還欠人民很多說法。
民國 97 年(二○○八年)金融海嘯波及各行各業,馬政府為刺激經濟提出消費券方案,希望發揮加乘效應。當時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帶頭反對,並提出行政成本高、發現金才能刺激經濟、更簡便發放等意見。
但去年蔡政府卻推出更不便民、成本更高的三倍券,並自認是「成功經驗」,而於今年再推五倍券;當年種種以民為本的建言,早不知拋到何方。何況,此波疫情警戒重災區為攤商小店、基層民眾,未見有效「紓困」,就執意「振興」,當然引發民意反撲。
尤其民進黨前兩天才釋出「逾六成民眾支持五倍券」的最新民調,大內宣做到連自己都不敢置信,堪稱一絕。但如此與民意脫節,難怪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說「振興券是參與型經濟」,會被狠酸「很卡通」。
五倍券大轉彎,行政院提出預發千元給千萬人行政成本高、經濟成長亮眼等理由。但印發五倍券就沒行政成本問題?而經濟果真亮眼,又有何振興必要?
如果因為政治對立以及面子問題,蔡政府很難依照在野黨訴求普發現金,至少在照抄馬版消費券前,先還馬英九一個公道吧。
聯合報社論/五倍券三轉彎,這樣的閣揆還有領導力嗎?
2021-08-15 03:32 聯合報 / 社論
波波漫畫
行政院硬推振興五倍券,強迫人民先掏一千元來換領,但還未上路,就在民怨滾雪球、黨內派系圍攻,以及蔡總統干預下,政策「轉彎、轉彎、再轉彎」,行政院長蘇貞昌終於同意全民免費直接領五倍券。蘇揆鎩羽,民意初獲勝,綠委不畏「逆貞昌」,蔡英文更再度宣示她才是老大;這樣的閣揆,還有領導力嗎?
行政院推出五倍券政策,卻搞不清楚到底是要紓困或要振興;疫情稍緩就以為經濟已開始復甦,卻看不到許多受創行業仍然奄奄一息;政策目標混亂,既失紓困美意,也達不到振興目的。行政院又稱五倍券延續去年三倍券的「好領、好用、好刺激」,卻在懶惰照抄去年失敗的政策模式之際,故意忘記當時民眾怨聲載道的「三倍券之亂」。
行政院還極力宣揚振興五倍券是「全民參與式經濟」,聲稱「貢獻一千元,一起幫助我國內需市場」,並得意洋洋地說「這是非常難得的事」。蘇內閣似乎有意把紓困振興當作政治動員的民粹式經濟;但聽在生活艱困的百姓耳裡,不僅是何不食肉糜,更是把肉麻當有趣,甚至儼然就要變成一場號召「肚子扁扁也要挺」的政治運動了。
五倍券不受民眾歡迎,在野黨看衰,民進黨內部也雜音不斷,但蘇貞昌非常堅持;黨內有人解讀是蘇揆要挽救低迷的民調。蔡英文提醒作好溝通,然而蘇貞昌向民進黨立院黨團說明時,雖作了一點讓步,擴大免負擔適用範圍,但仍表示五倍券版型都做好了,結論不變;擺明溝通是假,強押綠委背書是真。終於烽火遍野,派系皆反,蔡英文適時出手,迫使五倍券政策再度大轉彎。
雖然民眾將可免付千元領五倍券,但社會上仍有印券浪費行政成本、民眾必須領券排隊、攤商完全不被照顧等質疑,在野黨和民間也高呼普發現金最實在,行政院將在周一定案。但行政院轉彎轉彎再轉彎,蘇貞昌敗退敗退再敗退,卻讓五倍券已經不只是經濟意義上的五倍券了,在政治意義上,蘇貞昌領導力已備受挑戰,蔡蘇關係也更加敏感。
問題癥結在於,五倍券決策既不專業也不科學,經濟部毫無政策規畫能力,反而扭曲事實,惡性膨脹去年三倍券效益,曲意逢迎,欺上騙民。蘇內閣不恤民瘼,冷氣房裡的決策,與人民生活距離太遠。蔡英文所謂「最會溝通的政府」已是經典笑話;蘇貞昌更是一貫強勢領導,把網軍哏圖當溝通,最多只在黨內摸頭,遑論聽取在野黨意見和民眾聲音。最可怕的是,蔡政府施政離不開「馬維拉」,蘇貞昌內心的「馬英九心魔」更難解;蘇貞昌為區隔馬英九的消費券,從三倍券堅持到五倍券,就是心魔無法克服。
五倍券一役,在野黨攻勢猛烈,民進黨內氛圍詭譎,蔡英文的政治操作也見權謀。蘇貞昌政策已定,才去找蔡英文背書;蔡英文似憚於蘇貞昌的強勢,未敢直接喊停,只要求作好溝通;等到黨內派系串聯圍攻之勢已成,英系立委重拳聯合聲明後,蔡英文才以最後仲裁者之姿出手,並且不忘以經濟成長率提升、成果全民共享的理由,為蘇貞昌留了下台階。
五倍券決策反覆,從民眾付一千元領券,到一百餘萬人免付費,再擴及九百萬人,最後全民免負擔,如今除了限期消費外,與直接發現金有何兩樣?而所謂「五倍」,還有什麼意義?錯誤的五倍券政策,民眾不埋單,綠委「逆貞昌」,小英也出手,只能轉彎轉彎再轉彎;蘇貞昌還有什麼威信領導內閣?蘇內閣還有什麼公信推動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