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大屋頂下/團結國家十講vs.打掉雜質十講(上) 賴清德揹金甕看風水(明日續)
◆ 星期透視/一讓再讓,台灣應對關稅戰有招嗎?
◆ 名家縱論/文化底蘊與科技創新
◆ 搶修復電與撥補千億 是兩碼事
◆ 阻普發1萬 是與民為敵
◆ 錢發基層 讓人民喘口氣
◆ 限制計程車進入機場是雙輸政策 問題不會因拖延而消失 2025-06-13 00:00
◆ 審慎管制輔以自律機制,促進融資租賃業與企業共榮 2025-05-21 00:00
◆ 用腳投票!是誰綁住外送員的雙腳? 2024-12-20 10:00
◆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2024-12-02 10:42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2024-10-24 00:00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文化底蘊與科技創新
2025-07-13 00:00 聯合報/ 邱坤玄(作者為政治大學東亞所名譽教授)
上個月下旬隨馬前總統訪問大陸,在敦煌參加了「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活動,由高齡八十七歲的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做專題演講,底下坐著聆聽者包括馬前總統、國台辦主任、甘肅省委書記兩位正部級官員等。演講完之後,馬前總統還特別趨前接她下台回座位,展現了尊重專業與倫理的態度,為弘揚中華文化做了最佳的示範。
我當時腦中立即出現一個對比的畫面,在今年年初的大學校長會議中,大學校長們提出我國高教發展的困境與因應建議,政府卻把會議當作政令宣導的場合,政府高官在會議中要求「提升對中國的識讀與思辨能力」,甚至可推薦「識讀中國」的教材與師資,明顯對大學校長缺乏信心,也缺乏對「大學自主」精神的基本尊重。
在敦煌還走訪了光電產業園區,其規畫面積相當於一個台北市,參觀了園區內「首航高科能源技術公司」,通過一三八萬平方公尺反射鏡面,將太陽光精準聚焦至二六○米高的中央集熱塔頂端,利用高科技實現廿四小時持續穩定供電。在廣袤無垠的沙漠中,這些設施令人嘆為觀止,以高科技充分利用大自然與地形的資源,使得中國大陸的太陽能發電長期位居全球首位。
台灣地狹人稠,本來就缺乏發展光電產業的條件,漁電共生效能有限,對生態與環境造成的破壞令人憂心;水面行光電在颱風頻繁的台灣沿海大規模設置,也非理性的選擇。高科技下更為安全的核能應該成為供電的選項,美國能源總署認為它是一種零排放的乾淨能源,歐盟的規章也將核能視為綠能。
卅幾年前就開始從事兩岸學術交流,接觸不少地方官員幹部,在此期間大陸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印象最深刻的是現在地方領導大都學有專精,不乏出身名校,談的都是經濟建設的規畫與願景。雖然大陸貪腐案件不少,政治安全的控制也較嚴密,但是大陸願意面對這些問題並加以處理。
台灣曾經是全球中國大陸研究的重鎮,在大陸意識形態、政治制度、社會經濟與外交領域的研究成果,在國際上獨領風騷。現在政府對大陸的對台作為全部以統戰概括,大陸研究成為配合西方主流媒體的下游產業,喪失對大陸現況與決策本質的理解與判斷,其實才是對我國家安全的最大威脅。
大陸要統一台灣以及軍事威脅是兩岸關係的基本結構,但是在此結構下,我們要思考的是如何趨吉避凶,在兩大強權之間即使不能平衡,也要避免失衡,失去自主性與能動性。
兼具文化底蘊與民主的生活方式是我們最大的資產,但是我國的民主素養也逐漸在衰退當中,除了選舉的形式之外,民主的核心在於要將「服從多數、尊重少數」的精神在生活中實踐,我們卻聽見「透過選舉罷免打掉雜質」、「國會有界限,非表決多數贏就可以」的說法,這一連串對民主新的解釋,其結果是擴大了打擊面,樹立的敵人則愈來愈多,如何能促進團結?
星期透視/一讓再讓,台灣應對關稅戰有招嗎?
2025-07-13 00:00 聯合報/ 游梓翔(作者為世新大學講座教授)
川普打關稅戰,向需要美國市場的各國索討「買路財」,各國只能設法應對。但台灣應對的招是什麼?難道只能一讓再讓?
川普多年來自封「談判高手」(deal maker),他身邊的馬屁精也常這樣稱呼他。四月二日川普宣布「解放日」,要各國支付對等關稅,結果那天只是「延長日」、再延三個月。川普本來誇口「九十天談成九十個 deals」,說各國領導人搶著討好他,但最後牛皮吹破,只有一兩個「框架」,只好改成分批寄郵件,「deal maker」變成了「mail maker」。
收件人則像開「盲盒」,其中日韓稅率廿五%,比預期高,但巴西五十%、加拿大卅五%,比日韓更高。這是最後數字?收信日又是另一個「延長日」,又要拖到八月一日;沒收到郵件的則忐忑不安,台灣仍在等待名單上。
川普談判出的招,真的很高招?說白了就是粗魯蠻橫,仗恃他自認手握籌碼-很多國家需要美國、依賴美國,包括安全和市場。他顯然以為,各國除了美國,在安全和市場並沒有替代選項。既然你們得倚美,那安全上就得付保護費,市場上就得付「買路財」,美國不會讓你們占便宜或「搭便車」。為了讓各國多付一點,川普使出的招是先喊高價,再定時限,極限施壓要大家讓。
日本和加拿大都算美國長期盟友,怎麼索討起「買路財」美國不看點情面?其實在川普眼裡,盟友就是「得靠我保護」的意思,你們保護費都沒付夠,要你們讓還敢擺高姿態,那「買路財」就多算你們一點。想降低的話,八月一日前看你們的表現。
台灣有日裔名嘴數落日本,說石破茂就是對美國太強硬才被「殺雞儆猴」,他說日韓是「雞」,是殺給中國和歐盟的「猴」看的。所以呢?這是要台灣再讓步?讓了台灣就是「猴」了?確定不會比「雞」更糟?
各國不想做「雞」,但也不願被當「猴」耍。多數國家的應對,就是找辦法降低倚美。短期先應付美國,但長期無不在培養安全及市場的替代選項。
川普這位「談判高手」真贏了?短期或許多收了點保護費或買路財,但長期失去威望信任,而且各國為了找替代選項,布局裡更不能少了中國。
至於台灣,賴總統不但沒尋找替代選項,還讓台灣更加倚美。市場上,台灣對美出口占比升高,對美順差也提高,上半年已經達到五五七億美元,這代表「占便宜」的程度提高了。安全上,美國智庫「國防優先」在最近的報告裡說,「台灣雖非美國正式盟友,但也同樣假定一旦遭中國攻擊,美國的支援幾乎是理所當然」,等於是在說台灣「搭便車」,還建議撤走在台五百美軍人員。
台灣本來比世界各國,在大陸市場擁有更高的獨特優勢,但賴總統說要「脫中入北」,最後變成「脫中入美」,而且美國使出關稅手段,真正要的是要大家去美國生產,對台灣來說,最後還可能變成「脫台入美」。
而且美國拿著台灣占便宜、搭便車的理由,就要台灣不斷地讓。第一波台灣沒收到信,國安高層說「還在談就是好事」,卻也代表美國認為台灣還有東西可讓。武器買了、阿拉斯加天然氣願意投資了、台積電先進製程移去了,匯率還升值了十幾個百分點,政府能不能告訴我們,美國還要台灣讓什麼?產地標示?基改食品?農產開放?讓步前不需要和可能受影響的產業溝通?
台灣不能只是「一讓再讓」,可以做的包括一定程度降低倚美,也可以堅持基本立場,告訴美國台灣已讓得夠多。最低限度,至少可以不要把堅持立場的日韓,說成好像是談壞了,更不該把人當成被殺的「雞」,日韓的談判代表至少做到了為捍衛自身利益而堅持立場。
大屋頂下/團結國家十講vs.打掉雜質十講(上) 賴清德揹金甕看風水(明日續)
賴清德用一句台諺譏諷中共,卻不啻維妙維肖地描繪出他自己現今的身形:「家己(自己)揹金斗甕(骨灰罐),閣(還)替人看風水」。
賴清德的十講總標題是:「國家團結十講」,但內文卻是「打掉雜質十講」。欲洞悉賴清德,就要先看穿他的「文不對題」。
十講目前推車撞壁。原因是:①內外情勢混沌,接下來「外交/兩岸」等講題進入雷區。②更要命的是反彈凶猛,倘執意講下去,大罷免若失敗就不能卸責;但是,如果就不再講了,這個醜也實在丟不起。進退維谷。
十講有十個分題,但可歸結為只有兩個。一、談民主,就是要為獨裁鋪墊。二、談兩岸,就是要為台獨鋪墊。
此即《大屋頂下》早就說的,這就是賴清德「獨裁+台獨」的意志體現,要用大罷免來發動他的「雙獨複式漩渦」。建立獨裁,推進台獨。
先談民主。賴清德嘴上說「更大的民主/更好的民主」,實際上作的卻是要「解構民主/輾壓民主/終結民主」。這是文不對題。
用大罷免終結民主有三個層次:一、透過無差別大罷免,消滅立法院的反對黨,終結立法院民主制衡的職能。二、因此也就終結了政黨政治的分庭抗禮。三、因此也就輾壓了支持國會制衡及政黨政治的社會民意。
亦即,賴清德用大罷免要追求的,是一個立法院不能制衡、反對黨無以立足,及社會用以制衡權力當局的相對民意完全失去憑靠的政治境界。萬馬齊喑,鴉雀無聲。
他說:「要透過一次一次的選舉罷免、一張一張的選票,像打鐵一般,千錘百鍊、百煉成鋼、打掉雜質,淬鍊捍衛主權守護民主的鋼鐵意志。」
在這個堂皇的宣示下,立法院的制衡機制是雜質,反對黨是雜質,與賴清德及政府相對的民意也是雜質。一律要打掉。
反對黨是經「一張一張選票」在立法院贏得了多數,賴清德也是經「一張一張選票」而獲四十%的支持。現在,「雙少數」的賴清德,以總統直選票的少數,面對立法院反對黨的多數,竟然說:你們確是「一張一張選票」產生的「雙多數」,但你們都是「雜質」,必須「打掉」。
因為,賴清德說:「不是表決多數贏就可以」。
再談兩岸。賴清德嘴上說「追求兩岸和平」,但實際上作的卻在建構「猛獁象台獨論」。這也是文不對題。
他所說的打鐵鑄劍,就是要鑄一柄百鍊成鋼的台獨之劍;他要打掉的「雜質」,就是反對台獨而主張兩岸和平競合的「雙多數」民意。
大罷免其實已經演成「台獨vs.反台獨」的鬥爭。
為什麼要對國民黨立委進行無差別滿門抄斬式的大罷免?為主張台獨,民進黨及罷團的頭面人物說:國民黨立委都是「中共同路人/在地協力者」/紅色忠狗/通敵賣台的內奸」。「大罷免,不是罷藍委,是罷共匪」,這類言論已成大罷免的主體訴求。
如此這般,大罷免就成了為鑄造台獨之劍而必須發動的慘烈政治整肅運動,用以「打掉」一切反台獨而主張兩岸和平競合之「雜質」。
其實,賴清德如今將大罷免純化並提升到製造「獨裁/台獨:雙獨複式漩渦」的高度,是有助於國人面對真相的。
他用十講來宣達他「獨裁+台獨」的總體政策,使國人也警覺必須用「反獨裁+反台獨」的高度來看大罷免。柯建銘說,「要用總統選舉一樣的規格面對大罷免」,藍白陣營則指「大罷免如同對賴清德的信任投票」。
的確如此。此次大罷免的效應幾乎可說是再一次的總統大選,再一次的立院大選,更可說是對國家整體政策何去何從的一次公民投票。
若是公民投票,可有兩個議題:
一、關於民主。你是否贊同以大罷免終結立法院的政黨制衡機制、消滅反對黨?
二、關於兩岸。你是否贊同將在野黨立委悉指為「中共同路人」或「共匪」,並以刑法一百條治罪?
這兩個議題才是大罷免的主軸,其他皆是煙幕。
韓國是一個鮮活的示範。尹錫悅刻意煽動韓朝齟齬,甚至想以製造暗殺嫁禍平壤來引爆韓朝衝突以操弄首爾內爭;他將國會反對黨指為「反國家勢力/朝鮮同行者」,最後逕自宣布戒嚴,欲消滅反對黨,解構國會,宣示藉此「解救國家」。但尹錫悅被彈劾下台後,李在明一方面主張與平壤對話交流,另一方面倡議「和平是飯/和平是經濟」、「經濟助長和平/和平助長經濟」,與尹錫悅呈鮮明對照,令人耳目一新,韓國民意亦樂觀其成。
由此可證,李尹之爭其實只是對朝鮮政策的差異,尹認為韓朝對立有益於他操弄內鬥,但李認為韓朝若能和解,「和平是飯」,如此而已;至於尹欲用戒嚴「打掉雜質」,李則率民眾抵抗,這也是民主政治的天經地義。
回看台灣。關於民主,賴指立院濫權毀憲,但他以「東廠大法官」操縱釋憲權,正如同用「東廠 NCC」就能關掉了中天新聞台,竟然說大法官會議才是「更大的民主」,如何令人心服?而大罷免將所有藍委指為「共匪」,又發動司法檢調全面介入,眼看就要消滅在野黨並終結立院的民主制衡功能,賴清德竟然誇稱這是「更好的民主」,你還要不要臉?
關於兩岸。賴將兩岸政策思維的歧異,視為定讞「匪諜」的罪證。然而,與賴見解相左者,只是主張兩岸和平交流而已,此亦近乎「和平是飯」的意思,無人主張「被統一/被併吞」,但賴團隊卻指這類意見就是「紅統/中共同路人」。其實,即使馬英九最近主張「和平民主統一」,主要也寓有以「民主」節制「統一」的意義。對比之下,賴清德的「購併論」才是如今最激進的「紅統」。
看穿尹錫悅,就能看懂賴清德為什麼要大罷免。觀察李在明,即知在野黨為何必須被賴清德等指為「共匪/中共同路人」。
韓國人能把尹錫悅換成李在明,台灣人卻換不掉賴清德,但看能不能教他的大罷免大失敗。
大罷免,在民主議題上是為獨裁鋪墊,在兩岸議題上是為台獨鋪墊。可以預言,不論他在大罷免是成是敗,賴清德的民主必更加異化,台獨則必更加凶險。
賴清德正揹著這口「獨裁+台獨」的骨灰罐,台獨不知將歸葬何處?獨裁也不知將暴屍何地?
如今他竟誇誇其談要用大罷免來化解台灣的民主危機及兩岸僵局。這是不是「家己揹金斗甕,閣要替人看風水」?
賴清德,潘朵拉盒已打開,你要周處除三害。
阻普發1萬 是與民為敵
2025-07-13 00:00 聯合報/ 邱冠倫/金融業退休(新北市)
立法院十一日通過「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民眾消費韌性」特別條例,民眾多只關切通過普發現金一萬元,刪除撥補台電一千億,可能會忽略此條例標題「強化經濟社會及民眾消費韌性」冠冕堂皇,同時也夾帶與「國土防衛韌性」相關的一千五百億,與面對關稅戰應偏重的民生面向又有多少關聯,不免讓人質疑是否「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最後淪為「綠友友」的續命丹?
民進黨政府使勁反對刪除撥補台電一千億,恐嚇通膨是最沒有說服力的,因為通膨早就來了,政府根本束手無策!死守無核政策轉型綠電,悍然不顧發電成本高漲已是嚴重螺旋通膨的根源。起初還能推給俄烏戰爭、以伊戰爭等導致能源價格暴漲,但新加坡調降電價已戳破民進黨愚民謊言;如今民眾目睹颱風吹垮新能源設施,滿目瘡痍,必須追究責任,不能任其隨風而逝,以免民眾支付的高價電費再次變成可怕的浪費。
嚴重螺旋通膨的真正原因是錯誤的能源政策,再不修正,年年千億也救不了台電的病入膏肓。台電現在根本沒有解方,民進黨政府還厚顏要求年年補助、恐嚇民眾「不從則通膨」,如今立法院撥亂反正,值得民眾鼓掌。
民進黨政府悍拒普發現金一萬元,有意覆議,擺明與民眾為敵,且各種反對理由荒誕不經。之前蔡英文執政時也發過現金,當時親綠媒體眾口一致稱讚德政;如今在野黨體恤通膨民眾生活費用高漲,政府財政結餘自然可回饋民眾稍微舒緩壓力,卻被當今執政者視為無助民生,執意要補貼台電虧損。為何民進黨執政一久就完全忘了愛民,寧願掌控幾千億在手也不願回饋民生?在野黨提出有利民生的法案,對照執政黨的與民為敵,顯示在野黨在立法院難得的微弱多數監督政府的重要,需要民眾支持,不能輕易被民進黨政府以罷免手段在國會「掀桌」。
另外,此民生條例夾帶國土防衛韌性一千五百億,根據國防部說明主要用於:軍民資通作業環境韌性與裝備效能提升、重要防護設施改善案、作戰區通資基礎設備提升、指管系統韌性及資安防護擴充、軍民共同圖像系統監偵能力等方面,難道歷來編列國防預算時均未考量其重要,以致需要混進本該攸關民生的特別條例?
最近漢光演習,某超商變成演習場所,民眾蹲地雙手掩頭,好像遮住耳朵就聽不見震耳欲聾的砲聲、閉起眼睛就看不到砲火襲擊後的斷垣殘壁,民眾儼然變成軍事演習的「演員」,真不知以後還要練習什麼?如何在槍林彈雨中搶糧食嗎?筆者擔心,這一千五百億表面看是為增加國土防衛韌性,是否也會為黑熊青鳥提供不絕的養分?或假防衛韌性之名消化預算,最終卻落入「綠友友」的口袋?
拒絕普發現金的執政黨,已傳出不少政府預算養側翼網軍或進了「綠友友」口袋的新聞,民眾必須阻止事態繼續惡化,支持在野黨在立法院發揮多數監督的力量。

2025-07-12 23:18 聯合報 / 波波 波波漫畫
錢發基層 讓人民喘口氣
2025-07-13 00:00 聯合報/ 何仁豪/商(台北市)
立法院在藍白人數優勢下三讀通過「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民眾消費韌性」特別條例,增列普發現金每人一萬元。記者曾原信/攝影
一萬元現金,看起來不多,卻能讓辛苦的基層喘一口氣;而那些一聽到「普發」就跳出來批評的人,才是真的離地、冷血、虛偽。
我們的稅收,來自全民努力工作、誠實納稅,不是政府靠印鈔機變出來的。如今政府超徵幾千億,卻總有人主張「不宜普發」,說什麼要「長期改革」、「財政穩健」…請問,這些高大空的話,喊了幾十年,老百姓的生活有變輕鬆嗎?勞保快破產、房價仍高不可攀,民眾活在焦慮中,這時候政府手中有錢,卻遲遲不願普發,是怕什麼?還是在等什麼?
讓人看得最清楚的,是國民黨的角色。如果不是藍營立委強力監督、在立法院寸土不讓,這一萬根本發不下來。更諷刺的是,有些知識菁英還自詡高瞻遠矚,講得頭頭是道,卻從不願彎腰看看市場攤販、計程車司機、小吃店老闆的現實生活。他們每天被物價壓得喘不過氣,這一萬是喘息、是活水,卻被看不見痛苦的人貼上「短視」的標籤。
請問:難道人民想過好日子,就是貪小便宜?難道納稅人領回自己繳出去的錢,就是不理性?真正荒謬的,是那些把「不發錢」當成施政原則的人,才是在用意識形態懲罰人民。
國民黨這次堅定挺普發,既順應民意、也展現了務實路線,和民進黨那種「發錢先罵、選票逼到才發」的投機心態,高下立判。這一萬元,不只是救急,更是國民黨給人民的一句話:「你們值得被尊重」。
搶修復電與撥補千億 是兩碼事
2025-07-13 00:00 聯合報/ 吳立昊/教(嘉義市)
針對立院未撥補台電一千億元,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要求行政院先把光電弊案揪出來,才可能討論補貼台電問題。記者葉信菉/攝影
丹娜絲颱風對南部地區造成重創,台電連日來不分晝夜辛勞的搶修電力,著實令人動容。不過,執政黨卻趁此機會大肆批評在野黨,說什麼「台電做到流汗,卻被藍白嫌到流涎」,還直指藍白兩黨刪除撥補台電一千億元就是對不起台電;但平心而論,「搶修復電」與「撥補台電一千億」本就是兩碼事,不應該被惡意操作。
台電原本就負有維修電力之責,即使是小區域或動物入侵造成的停電也是如此。這一回由於丹娜絲颱風超乎預期的風勢造成大規模停電,連帶增添了搶修復電的困難度,確實讓台電人員必須疲於奔命,但這就是台電的工作。
至於撥補台電,只是政府為了不想調漲電費引起民怨的粉飾太平手法。因為調漲電費勢必會造成民眾的不滿,影響接下來大罷免的投票,甚至後續各政黨的行情走勢。所以民進黨當然希望撥補台電的一千億不要被刪,這樣就可以讓電費繼續維持在民眾可以接受的範圍(實則由全民埋單),而且可以保有既穩定電價、也捍衛台電的形象。
說穿了這就是一種政治操作的手法,民進黨不想當黑臉調漲電價得罪民眾,所以就藉著台電搶修電力一事,批評在野黨不該刪除撥補經費。這種利用颱風災情以及民眾的同情心來拉抬自己、醜化對手的手法,實在「高明」。
不過,羊毛出在羊身上,如果政府不調漲電費也不改變能源政策,就會是個無底洞,每年幾千億的經費往這個洞裡扔,早晚還是會出問題,被民眾看破手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