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407502/web/◆ 聯合報社論/解決教師荒問題,或加速毀師滅校?
◆ 聯合報黑白集/地方有事,中央有事
◆ 經濟日報社論/投資交換關稅,划算嗎?
經濟日報社論/投資交換關稅,划算嗎?
2025-11-24 02:04 經濟日報/ 社論
投資交換關稅,划算嗎?聯合報系資料照
台美新一輪關稅談判再度成為台灣產業關注焦點。若雙方最終敲定協議,將現行對等關稅由20%降至10%,依出口結構估算,台灣每年可減少23至35億美元關稅負擔,取中間值29億美元,對出口導向經濟而言,確實是立竿見影的利多。然而倘若如外媒報導,交換條件是台灣承諾在美增加4,000億美元投資,那這筆「投資換關稅」是否划算呢?
過去兩個月,日本、南韓與美國關稅談判案例提供重要參考。日本為確保汽車等產品在美國市場競爭力,承諾未來數年在美投資5,000億美元;南韓亦因出口暴露於高關稅風險,承諾3,500億美元。然而,美方並未只交換降稅或補貼,而同步要求利潤分享、在地採購、技術合作與供應鏈優先配置。這代表美國已將交換之外國投資內嵌於產業政策框架,而不再僅是傳統自由貿易談判。
對台灣而言,每年節省29億美元關稅,若採財務折現計算,4,000億美元之回收期可能超過百年。投資報酬率更有可能受到雙方分潤條款壓縮,且另須承擔美國能源、土地、勞動成本與合規負擔,因此如果僅把投資視為「買」關稅折扣,這筆交易根本無法以經濟效率衡量。
更深層的問題是:4,000億美元從何而來?若政府動用外匯存底,將違背維持金融穩定與國際支付安全的核心功能;若由國發基金、四大基金,或公營行庫支應,等同以公共資金承擔海外商業風險,並可能排擠國內中小企業融資與產業升級。若改由民間企業投資,則必須回答:企業是否具有自主決策與後續治理權?投資標的能否依自身策略選擇,而非政策指定?是否會演變成被迫投資、被迫分潤,形成「不樂之投」?
此外,4,000億美元是巨大資源配置選擇,其「機會成本」更值得嚴肅討論。倘若同額資金投入國內產業,可能帶來截然不同效果。例如:投向本土中小企業數位轉型,可強化產業底層競爭力;投入再生能源、儲能與電網升級,可解決供電瓶頸,支持半導體與 AI 算力需求;用於生醫、精準醫療、金融科技、低碳製造與智慧機械,能培育下一波經濟成長引擎。甚至若投入人才培育、科研補助、創投與技轉制度改革,均能將創新生態系更為活化。
換言之,4,000億美元集中流向海外,可能形成「排擠效應」,使國內其他產業與公共投資延宕或減縮。台灣長期面臨創新資本不足,一旦資金大規模外移,必然削弱國內產業升級與結構轉型能力。政府與民間資本並非取之不竭,錯配一次,代價可能長達數十年。
因此,台美經貿談判的關鍵問題不是「4,000億美元換29億美元划算嗎?」那麼單純,而是:一、投資主導權是否在台灣。必須能依商業判斷決定產業、地點、合作模式、投資規模與時間表,而非政策配額化。
二、關稅優惠是否具法律穩定性、存續性與可預測性,避免因美國政府政黨輪替或行政命令翻盤,使台灣對美投資淪為沉沒成本。
三、投資是否能回饋台灣本土競爭力,包括研發留台、人才循環、供應鏈管理權、關鍵設備與零組件回流生產、金融與專業服務輸出。
四、資金來源與治理須透明、合乎財政紀律與市場機制,避免公共資金承擔私人風險,或形成政治化配置。
若這些條件均能確保,4,000億美元投資可視為擴大國際布局、深化台美互賴的戰略資本;關稅減免僅是附帶收益。反之,若資金來源不清、後續決策不自主、利潤分配不完整、風險不對稱,則再大的關稅利益都可能淪為未來惡夢。
台灣可以投資美國,但必須拒絕以犧牲本土產業根基交換短期外交成果。真正成熟的國家策略,是以制度保障談判成果,以產業升級驗證投資價值,以掌握資源配置權維護國家利益。唯有如此,台美經貿關稅協議才能成為打造長期安全、經濟韌性與科技主權的力量,而非另一個被動承受的政治代價。
聯合報黑白集/地方有事,中央有事
2025-11-24 00:14 聯合報/ 黑白集
財劃法爭議持續,政院版財劃法已送出,接下來戰場將回到立院。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財劃法修法延燒成朝野搶錢搶權大戰,形同在中央與地方劃出一條楚河漢界。政院版財劃法草案上周四出爐,預計明天送交各縣市試算表,朝野戰火再起。財劃法原是為了促進財政均衡,但立院、政院未能溝通整合而競相修法,恐埋下財政失衡危機,忘了「地方有事就是中央有事」。
中央長期錢權一把抓,地方彷彿嗷嗷待哺的小弟,台中市長盧秀燕直指國家財政已變成「肥中央、瘦地方」。財劃法廿五年未修正早已不合時宜,蔡政府多次列為優先法案,最後因政治考量而縮手。去年底藍白修正財劃法,政院拒提版本,只以覆議、釋憲、罷免傲慢回應;日前藍白二度修法,行政院長卓榮泰宣布全面迎戰,端出政院版搶回主導權。
學者批評政院版是中央圖利自己,苛待地方。白營要退回,藍營卻因政院版厚南薄北而兩難。朝野各有盤算,但人民感受最深的是,台南淹大水、花蓮堰塞湖、台中非洲豬瘟、彰化毒雞蛋等事件,天災或疫情不分藍綠,中央與地方應攜手合作,結果常是有錢就搶、有事就推,黨同伐異取代協力治理。
財劃法修正是國家重建大工程,穩健財政才能支撐重大建設,社會才會長治久安。政黨輪替是民主常態,國家利益大於政黨利益,修法應跳脫本位主義,否則台灣一旦出事,中央和地方都有事。
聯合報社論/解決教師荒問題,或加速毀師滅校?
2025-11-24 00:16 聯合報/ 社論
全教總理事長侯俊良表示,教育部針對校事會議公布的草案,未來只會讓投訴案件無限小案大辦。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校事會議成校園濫訴溫床,加劇教師荒。立法院今天舉行公聽會,檢討校事會議,解決教師荒。教育部也預告修正校事會議相關辦法,不再受理匿名檢舉;教育部長鄭英耀表示,校事會議執行造成學校困擾,徒增家長、教師間的不信任,希望透過本次修法解決。但教育團體批評教育部草案無法阻止無成本檢舉,只會讓投訴案件無限小案大辦,無助解決學校困境,反而加速教師退場,形同毀師滅校。
教師人力快速流失,讓台灣中小學遭逢史上最嚴重的教師荒。鄭英耀日前在立法院答詢時稱,持有教師證卻不願任教,可能原因包括科技業待遇較好、師生互信不足等。但教育部怠於改善教師待遇已屢遭批評,校事會議更是師生互信不足的主要緣由。鄭英耀坦承,一年多來被送入校事會議調查的教師,真正解聘者約二%,且六、七成案件都是不具名投訴;結果卻讓教師尊嚴備受踐踏。
教師出走,校事會議之亂是重要但非唯一因素。基層教師早就指出,除了年改的衝擊外,教師薪資沒有成長、退休制度沒安全感、教師專業不受重視、行政壓力有增無減,再加上喪失管教權,親師生信任關係變質等因素,都不斷製造對教師不友善的制度與環境。而校事會議淪為濫訴溫床,制度設計彷彿是用打擊教師尊嚴、瓦解校園倫理、消磨教學熱忱等代價,來保障學生與家長誣告、濫訴或匿名檢舉的權利,更讓教育志業變成高風險行業,教師職業也不再具有吸引力。
各界已分別從提高待遇、尊重專業、教師賦能、行政減壓、保障教師權利,到維護師道尊嚴,甚至廢除校事會議等,提出了一籮筐的解方。不過,教育部似乎寧可尋求速效解決,例如現職教師超鐘點、回聘退休教師、放寬招聘門檻等。問題是,短線操作只能勉強填滿課表,不能根本解決教師荒問題。對於校事會議,教育部的修法草案也被教團批評與現行辦法嚴重競合或疊床架屋,卻無法避免無成本濫訴、輿論無限上綱或網路公審等亂象。
教師荒問題不是台灣獨有,全球都面臨同樣的困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全球教師報告》、國際教育組織提出的《全球教師地位報告》,均聚焦全世界共同面臨的教師短缺問題;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的《教學與學習國際調查》也指出,教師短缺日益成為世界各地不同教育體系穩定性的一大隱患。從撒哈拉以南非洲到歐洲發達國家,都面臨教師流失與招聘困難的師資短缺危機;八月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舉行的第一屆世界教師高峰會,更要求各國領導人重塑和提高教師職業地位,致力解決師資荒問題。
各國缺師的背景和成因未盡相同,教師荒也各有不同的結構性特色,但各國致力解決教師荒的辦法,仍可作為我國參考。這些國際調查報告的建議重點不同,但多數包括:提高教師薪資待遇、提升教師職業價值與地位、支持教師職業生涯、改善社會對話和教師政策參與、強化教師專業與使用數位技術能力、解決教師行政負擔與工作過量問題,以及各國政府應持續投資與支持教師。
其實,這些建議,我國基層教師、教團和學者專家也幾乎都作過不同程度的討論,尤其關切我國獨特的校事會議傷害。年改撕裂了教師與政府之間的信任關係,不友善的制度與環境又進一步摧毀雙方信任關係,專業難獲支撐,教師荒更複雜難解。但教育為百年大計,教育部以短線操作應付制度缺陷、結構問題與信任撕裂,如何解決教育國安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