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1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切入聲音經濟 台灣機會來了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4547/web/ 

◆  聯合報社論/幫美豬「洗產地」,蔡政府正是幫兇
◆  聯合報黑白集/既有黃承國,何必辜寬敏
◆  經濟日報社論/切入聲音經濟 台灣機會來了






經濟日報社論/切入聲音經濟 台灣機會來了


2021-05-12 00:56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聯合報錄podcast,訪空軍前副司令張延廷。記者高彬原/攝影


蘋果公司4月下旬舉辦以「Spring Loaded」為主題的春季發表會,針對旗下播客(Podcast)服務推出訂閱制服務(Apple Podcasts Subscriptions)。蘋果強調,Apple Podcast 除了有超過 200 萬個免費節目可免付費聆聽之外,創作者可以設定高級訂閱,提供付費用戶包括無廣告、提早收聽或獨家節目。過去管理個人發布作品的功能強化為資訊儀表板,讓創作者可更簡易編輯、排程,觀看視覺化數據,甚至將節目組合成頻道。

蘋果也同時公開分潤機制:參加高級訂閱的創作者必須支付每年 19.99 美元的費用,以獲得包括數據分析、行銷工具等資源,同時在創作者參與高級訂閱的第一年,蘋果將從中抽取30%的訂閱費用,在第二年後降到15%,提供一般用戶以播客實現獲利的機制。

相對蘋果旗下其他內容服務,如 Apple Music、Apple TV+,過去幾年 Apple Podcast 較少推出相關商業服務、功能更新或原創內容。然而在串流音樂平台的競爭之下,Podcast 節目帶來的廣告效益以及獨占內容被視為聲音內容的關鍵服務,加上新冠疫情爆發後,居家時間增加帶動市場成長,根據市場顧問公司 eMarketer 估計,美國播客收聽人數自民國 10 年(2018年)的 7,510 萬人持續成長,預計民國 110 年(2021年)將超過1.1億人。促使蘋果在民國 108 年(2019年)把 Podcast 從 iTunes 拆分出來成為獨立App,並陸續推出相關策略。

對於正崛起中的聲音經濟,不僅蘋果公司有所行動,其他大廠也爭相投入

以串流音樂平台 Spotify 為例,相較於蘋果早前的「觀望」態度,Spotify 將播客視為另一種「音樂類型」而提早布局,不僅在民國 105 年(2016年)便提供脫口秀、喜劇等非流行音樂內容,更於民國 108 年(2019年)開始斥資收購播客製作與託管平台,同時簽約名人節目,如知名主持人 Joe Rogan、英國哈利王子與其夫人梅根、前美國總統夫人蜜雪兒.歐巴馬等,打造完整的播客軟體產業鏈。

社群平台 Facebook 也有意投入此市場,其藉由與 Spotify 建立合作夥伴關係,以及推出 Live Audio Rooms 服務,讓用戶可將即時對話保存為音檔;而 Amazon 則是在去年底宣布收購擁有許多犯罪類型節目的獨立 Podcast 平台 Wondery,並將其納入旗下串流音樂平台 Amazon Music,加上異軍突起的即時聲音社交平台 Clubhouse 風潮,顯示在聲音經濟蓬勃下,Podcast 市場不是紅海,反而方興未艾,仍有待開發的巨大商業潛力。

過去一段疫情期間,包括大型展演到小型 VR 空間體驗等實體娛樂活動均受到衝擊,然而各式「宅娛樂」反而受益於居家時間增長,其中以聽覺為主的內容,從播客到掀起「邀請」熱潮的 Clubhouse,均顯示聲音經濟是挖掘零碎時間或剩餘注意力(如行車、睡前與讀書)的利器。可預期隨著 5G 聯網正式商轉,智慧音箱、自駕車等科技延伸體驗的時間與場域,未來聲音內容將充斥於生活之中,成為文化、經濟、科技甚至教育方面的重要議題。

面對聲音經濟成為重要趨勢,台灣在播客創作上仍具優勢,一方面聲音內容所需資源較少,從一般民眾到專業人士均可輕易創作。

而自由開放的環境更蘊含創意發想的肥沃土壤;同時台灣也擁有 SoundOn、Firstory 等平台,以及本土音樂串流平台 KKBOX 設置以華語節目為主的播客專區,都使台灣切入聲音經濟具有良好的發展契機。

在此條件下,即使中國大陸如「喜馬拉雅 FM」、「得到」等音訊平台已布局華語市場,然而由於台灣廣納亞洲、歐美與東南亞多元文化,加上創作成本遠較影視、遊戲等內容低廉,因此在跨國大型聲音平台的競爭下,台灣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同時也可從聲音作為體驗或服務的不同利基點切入,如 Apple Podcasts 將為幼兒推出一系列動作冒險、懸疑、喜劇、益智節目甚至是音樂劇便顯示聲音經濟蘊含的多元商機與發展潛力,值得政府及業界的重視並積極投入。













聯合報黑白集/既有黃承國,何必辜寬敏


2021-05-12 02:18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台灣制憲基金會董事長、總統府資政辜寬敏長期呼籲制憲,但他認為至今尚未獲得蔡政府回應,日前怒嗆不排除辭去總統府資政並退出民進黨。記者黃義書/攝影


獨派大老辜寬敏請辭總統府資政,並且退黨。原因是不滿蔡政府為保政權,只修憲讓十八歲有投票權,不肯積極推動正名制憲,欺騙全民。總統府僅稱尊重其決定,三天後老人家二度喊辭,受訪時氣得質問,「你是我們選出的政權,你要騙我,這是什麼意思?」

辜寬敏任資政時,曾期待蔡總統制憲,作「台灣國母」。誰料,要辭時,夢想中的國母毫不慰留,她正忙於宮鬥。北投之亂掀起民進黨黑風暴,英系黑影閃爍,爭議集中在蔡英文與國策顧問 -- 天道盟前文山會長黃承國蔡總統重用黑道背景人物經營基層,掀起漫天爭議,她只能急扮大人反制派系逼宮

黃承國是黑道亂黨重要關係人,他的黑,是經過法院認證的。但蔡英文只開鍘北投的趙氏家族,對府和黨畫設防火牆。於是,黨內要採 AI 排黑,讓大哥續留總統府當國策顧問。

蔡英文初任總統,同時遴聘辜寬敏與黃承國。人事作業前,總統府特別修法刪除資政與國策顧問道德條款,以便台獨大老和黑道大哥共襄國是。如今,黃承國安居君側,辜寬敏去留已無人聞問。

小英執政時,辜寬敏曾忘情高呼「國民黨完蛋了,天下已是我們的」。怎料,黑道治國捲土重來,台獨建國則原地踏步對此,辜寬敏應覺得像黃粱一夢吧













聯合報社論/幫美豬「洗產地」,蔡政府正是幫兇


2021-05-12 02:15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網友踢爆國軍左營副供站的豬排,外箱包裝註明原產地為「台灣」,內包裝原產地卻是「美國」,質疑國軍開始吃美豬?圖/取自臉書靠北長官粉絲專頁


今年開放萊豬後,市面卻絕少看到標示來自美國的豬肉。最近國軍伙房被踢爆,使用外箱寫著產地台灣的豬肉,內箱卻標註為美國的里肌豬排。外界這才察覺:原來消失的進口美豬已慘遭「洗產地」,除已揭發的軍中伙食外,不知還有多少流入校園或上了我們的餐桌。蔡政府當初千方百計阻擋標示萊豬,給了廠商魚目混珠的機會,成為幫美豬洗產地的幫兇

蔡政府宣布開放萊豬進口後,外界憂心吃到萊豬或被混進加工肉品中,要求在進口豬肉清楚標示萊劑,以便消費者辨識選擇;然而,蔡政府卻千方百計推託。消費者要辨識萊豬,從源標示最為省事;蘇內閣偏偏捨近求遠,在消費端推出形形色色的台灣豬標章,小吃店、傳統市場、餐廳全貼滿了如符咒般的豬標章,卻不見政府有任何稽核,毫無公信力。

進口萊豬價格低於國產豬肉,品質較差,又有健康疑慮,民眾擔心萊豬會流入校園團膳及國軍伙食。當時,教育部長和國防部長都拍胸脯保證說,校園及國軍食材皆以國產豬肉為原則。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更宣示,只要使用豬肉為原料,一律都要標示原料的「產地來源國」,絕對不會有「洗產地」的情事。誰料,軍中爆發洗產地風波後,國防部卻承認,早在開放萊豬前,軍方與廠商去年二月修約時就載明可使用進口豬肉。前後對比,陳吉仲與國防部的承諾豈非如造假支票?

去年底在野黨立委提案修改《學校衛生法》,要求明確規範營養午餐一律採用國產食材、禁用萊豬,卻遭民進黨團強力反對。民進黨立委吳思瑤更提出「標示萊豬會讓中國得利」的神邏輯,反對校園禁萊豬入法,並稱從制度面到執行面都會做到「史上最嚴格」的校園食安管控。但表決時,綠委林淑芬及劉建國都因難以承受基層壓力而跑票。蔡政府這種為萊豬遮遮掩掩的做法,讓不良廠商有造假的空間,消費者則被蒙在鼓裡,這是法治的大倒退。

上個月,外界即已對政府「豬肉儀表板」的數字起疑。當時進口豬肉已超過兩萬公噸,其中美豬近兩千公噸,但市面上卻看不到美豬蹤跡。這些消失的進口豬肉去了哪裡,農委會與衛福部說法完全兜不攏,陳吉仲說七成做加工品,衛福部則說七成還在冷凍庫。如今答案揭曉,這些進口豬肉經食品商簡單加工變裝,旋即化身混入台灣豬肉行列國軍伙房恐只是冰山一角

比「洗產地」更嚴重的是,萊劑美豬在「洗產地」過程中「偽裝」成台灣豬肉,一則嚴重侵害了禁用萊劑的台灣豬農權益,二則讓消費者花費較高的代價,卻吃進不健康的萊豬,形成雙重不正義。而這樣的詐欺行為,卻是政府縱容與鼓勵的。

馬政府推動簽訂《兩岸服貿協議》以及自由經濟示範區時,民進黨與當時的反服貿大將陳吉仲曾多次抨擊,若大陸低廉的原物料大舉侵台,透過簡單加工把 MIC 洗成 MIT,會嚴重傷害台灣農民。事實上,當時的規範中有很嚴格的原產地規則,製品原材料須有一定比率來自本土才能標示為 MIT;但在綠營的渲染下,最後無疾而終。

當年服貿被汙名化幫大陸洗產地的事並未發生,如今,台灣幫美豬洗產地卻真實上演。難道對象換成了美國,就可以假裝視而不見,否則為何蔡政府和陳吉仲皆默不作聲?可悲的是,每有國內農產品滯銷,國軍都必須優先採購幫忙消化現在,蔡政府卻讓國軍連本土豬肉都吃不到這就是號稱最愛護國軍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