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1日 星期二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資訊科技產品的倫理十誡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4547/web/ 

◆  重啟小三通 蔡不如扁?
◆  外籍航空組員檢疫漏洞 防疫雙標又甩鍋
◆  軍團改作戰區 應法制化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資訊科技產品的倫理十誡
◆  願景回響/知林愛林 才能永續台灣森林
◆  戰區變身 不能只換湯不換藥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資訊科技產品的倫理十誡


2021-05-11 03:54  聯合報 /   趙坤茂(作者為台灣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
電腦使用者的基本倫理放諸四海皆準。圖/Ingimage


十誡是基督徒奉行的信仰法則,數千年來,儘管時空環境變遷,但十誡仍舊放諸四海皆準。大約卅年前,美國電腦倫理協會制定了電腦倫理的十誡,規範了電腦使用者的基本倫理。雖然歷經了一波又一波的資訊科技革命浪潮,但這些電腦戒律如今回頭檢視,仍像暮鼓晨鐘般發人深省。

一、不可使用電腦傷害他人。不能以電腦砸人,也不能運用電腦做出危害人類的事情,例如操控殺人武器、製造病毒或詆毀名譽等。

二、不可干擾他人的電腦工作。近年來勒索軟體愈來愈囂張,它常在人們疏於防範時趁虛而入,鎖住受害者的電腦或檔案,影響其正常工作。受害者即使繳納贖金,也未必能取回對電腦的控制權。

三、不可窺探他人的電腦檔案。個人電腦上的文件檔案及郵件訊息,就如同個人的住家或信件,屬於不容侵犯的私領域。

四、不可使用電腦偷竊。不能利用系統或網路上的漏洞,以電腦竊取機密資料,或盜領不義之財。

五、不可使用電腦作假見證。電腦以假亂真的功力愈來愈厲害,例如深偽軟體所變造的影音資訊,極度混淆視聽,肉眼幾乎看不出破綻;又如網軍捏造假消息帶風向,試圖誤導民意走向。一場場正邪雙方的對抗,不知結局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呢?還是「邪不勝正」呢?

六、不可複製或使用盜版軟體。軟體如同藝術創作,著作權應受到保護。盜版軟體還可能被植入惡意病毒或後門程式,對資安的威脅不容小覷。

七、未經授權或適度補償,不可使用他人的電腦資源。非法入侵他人電腦,盜用其運算及儲存資源,是極不可取的盜匪行徑。

八、不可侵佔他人的智慧結晶。在這數位匯流時代,切莫貪圖一時之便,將他人的數位作品複製貼上,移花接木後據為己有。

九、設計程式或系統時,必須衡量其對社會的影響。無論是比特幣的「挖礦」,或奇亞幣的「種田」,近年來耗費了巨量資源,甚至還造成運算晶片及硬碟缺貨,令人扼腕。

十、使用電腦時,必須保持對他人的體諒與尊重。無論是網路上的霸凌、騷擾、羞辱、謾罵,或是眾志成城的人肉搜索,都可能對他人身心造成無可彌補的傷害。

如果將上述倫理十誡中的電腦,代之以人人隨身的智慧型手機,這十條戒律依然適用可行。

科技來自人性,科技也終將回歸人性。當大家使用資訊科技產品時,請恪守「思無邪,再思而言,三思而後行」的心法,共同營造一個祥和有序的人間社會。












重啟小三通 蔡不如扁?


2021-05-11 03:50  聯合報 / 左  正東/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林廣挺/中華民意研究協會副研究員
福建公告對台灣和小三通入境的台灣、金門及馬祖旅客放寬檢疫,在兩岸都碰到負面的回應。(中新網)


日前大陸福建省政府公告,自五月十日起對從台灣、金門及馬祖以小三通管道入境的旅客,放寬檢疫模式。沒想到,這個本於為金馬地區民眾提供方便、向台灣釋出善意的舉措,卻不約而同的在兩岸都碰到負面的回應。

一方面,陸委會擔憂陸方此舉會「對兩岸防疫造成衝擊」,認為「具有高度統戰性質」,官媒央廣更質疑陸方「黃鼠狼給雞拜年」,憂心金門成疫情破口。另一方面,從該公告的留言來看,大多數的大陸網民聞訊後群情激憤,批台灣防疫既未普篩、疫苗注射又少,還爆發華航群聚疫情,「恐將病毒引進大陸」;不滿的網民痛罵省方「跪台」、要求限制福建人員跨省移動。面對這樣的「厭台」氛圍,最終福建官方以台灣疫情變化為由,在五月八日宣布暫停執行便捷通道措施,很難說不是受到這股民怨影響。

從更宏觀的角度看,這起事件相當具有歷史標誌性的意義。今年適逢小三通廿周年,但小三通至今仍停駛,沒有旅客的小三通航線,映襯出民進黨在兩岸政策上的退步與僵化。

其實,開啟小三通曾經是蔡英文總統在陸委會主委任內最亮眼的成績。即便二○○三年SARS期間,小三通曾短暫關閉。但當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台灣從SARS感染區除名,十天後政府就重啟小三通。

然而,二○二○年二月十日政府因疫情而關閉小三通航線,到六月疫情趨緩,政府開啟各項解封措施後,金門各界多次陳情希望恢復小三通,政府都沒有正面回應。今年面對大陸方面主動釋出的善意,陸委會繼續推給疫情指揮中心,還把對岸的善意措施套上統戰的汙名。而陳時中則提出要等疫苗覆蓋六成才能考慮。以現在的疫苗供應,何時才會達到六成?

相較於二○○三年,雖然當時兩岸皆困於SARS疫情,雙方在國際上的對抗,以及陳水扁總統激進台獨路線造成的兩岸緊張及社會撕裂皆方興未艾,但兩岸民間卻不斷湧現出和解的期盼。同時,在疫情防控和是否恢復交流的判準上,基本上還能根據科學來做決策。

然而,過去一年多來隨著兩岸對抗情勢升高,兩岸民間相互嫌惡的情緒也不斷被激化。尤其是民進黨政府以政治掛帥進行防疫,製造出許多不必要的敵意,至今黨政高層和宣傳系統仍口口聲聲「武漢肺炎」即是一例,就算是傷害到人民也在所不惜。到底是蔡總統不如陳總統?還是陳明通、邱太三兩位主委不如蔡英文主委?

平心而論,當前大陸官方提出對台政策時,不只要考量台灣的反應,還需要同時顧及大陸民眾的利益與感受。然而,以人民的利益為考量、用科學理性的態度做決策,盡力化解對立衝突的情緒、避免兩岸敵視的結愈打愈緊,這本來就是官方的責任。再由此觀之,到底是「反中」氛圍比「仇台」情緒更難解?還是陸委會的高度不如福建省政府?

疫情終究會過去,但是當前的兩岸局勢卻比二○○三年時要更加困難和危險。但正因為如此,執政者更應該拿出超越前人的決心和魄力,以及展現比大陸官方更強的人本主義和人道關懷精神,用交流合作化解彼此仇視的心理隔閡,從根本消弭台海危險的根源,這才是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應該有的心態和作為。













外籍航空組員檢疫漏洞 防疫雙標又甩鍋


2021-05-11 03:41  聯合報 /   公孫云/大學教授(台北市)
季青漫畫


諾富特飯店爆發國籍航空機組員染疫傳染鏈事件後,在疫情攀升壓力鍋下,各主管機關猛甩鍋並先後開罰,雖目前指揮中心仍未明確釐清感染源頭,但政府似應亡羊補牢針對外籍航空組員管理徹底檢討。

事實上自去年三月疫情初期,民航局即律定外籍航空組員入境住宿計畫,並設有外籍航空組員入境後流程。換言之,民航局貼心服務外籍航空,國際間從未見到民航主管機關幫忙「找飯店」媒合之舉,配上諸多雙標政策前因下,已種下今日之果!

時序拉至去年十二月,我國實施秋冬專案至今,所有入境、過境之旅客均須提供搭乘日三日內PCR檢測,且轉機旅客限定搭乘同航空公司八小時內的接轉航班。弔詭的是指揮中心卻聲稱外籍航空組員「過境不入境」,遂無須檢測PCR,試問外籍航空組員有何理由絕緣於防疫之外?況且國籍航空機師入台後也未比照前述「外交」豁免!

再者,環顧世界各國針對外籍航空機組員檢測案例,航空業眾所皆知澳洲非但設立旅客入境每班機人數門檻,同時也對「所有」機組人員進行PCR檢測,類似外籍機組員檢測PCR案例亦在荷蘭實施,因此不解外籍航空組員何以在我國得免測之由?

回到外籍航空檢疫旅館管理問題,本次諾富特事件顯已歸咎於不同棟、不同樓層組員檢疫混住之問題,誠如桃園市鄭文燦市長言:「本國籍與外國籍組員不應混住!」民航局如須協助外籍航空組員尋覓旅館,應在國籍航空、外籍航空組員及一般旅客不得混住於單一旅館之前提;同時考量防疫,應以單一旅館為原則,且囿於單一旅館內部工作人員可能於工作期間流動、下班後接觸,即便像諾富特有一、二館之類似飯店,亦不可成為防疫旅館之標的。

外籍航空組員過境問題應由航空公司自理及應變,國籍航空也未見在國外被如此厚待案例。即便無旅館可服務,近來聯合航空轉停關島、阿聯酋改以增派組員執行來回航段任務,過往亦有荷蘭航空改停曼谷之替代備援案例,並非無解!防疫猶如作戰,莫讓政府過度服務外籍航空製造國人風險。

最後筆者建議最安全的外籍航空組員檢疫旅館即為專業的「公辦檢疫所」,而非每到重大事件方啟用其功能。從檢疫飯店角度出發,受理外籍航空組員住宿風險大增,相形之下其他營業相對產生損失,又勢必因防疫提高營運成本,在此呼籲政府切勿再介入防疫旅館價格、又不行補貼之作為。此次政府各單位齊甩鍋又政策雙標,盡曝「業績擺中間、防疫放旁邊」搶曝光之心態,值得省思!















軍團改作戰區 應法制化


2021-05-11 03:46  聯合報 /   張延廷/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前空軍中將副司令
軍團改制 變五大作戰區


國防部計畫廢止目前陸軍長年使用的各軍團編銜,將原本的澎湖防衛指揮部、花東防衛指揮部,及第六、第八、第十軍團,分別改成第一、二、三、四、五作戰區,雖有將作戰地區的番號及名稱予以簡化,至於作戰責任區的劃分是否明確、得宜,及是否有助戰場指揮管理及聯合作戰執行,則有待觀察及實際驗證。

台灣各作戰區原本就統一指揮及管制作戰地區內所屬的三軍各地面部隊,而且全部皆由陸軍將領出任指揮官,經常被外界詬病是「大陸軍主義」,遷台七十多年來也從未改革這個結構,民眾也就見怪不怪、習以為常了。但近年中共武力威脅驟增,武器裝備推陳出新更加快速,所施展的戰術戰法不斷層創突破,台澎防衛作戰又是典型的大型海島防衛作戰,這種大陸軍主義的組織編裝早就不合時宜,必須釜底抽薪加大改革速度才是。

台澎防衛作戰是以海、空決戰拉開序幕,制空權及制海權的爭奪是勝敗的關鍵,而海空決戰的作戰節奏非常快速、瞬息萬變。海空軍各主戰部隊又必須是集中運用,統一指揮,因此必須有海、空軍背景的將領出任指揮官,才能以豐富的軍事背景從容指揮,畢竟「隔行如隔山」,否則在軍種本位主義及強調「服從命令」的威權作梗下,專業背景只能聊備一格,根本起不了作用,極可能貽誤戎機錯失戰局。

軍隊番號結構及組織編裝的調整,關係兵力發展及未來戰力發揮至鉅,有必要予以法制化來據以推行,否則「人去政息」、「換人換腦袋」,再加上嚴重的本位主義作祟,使一切又回到原點,或就地打轉,國軍進步緩慢根本跟不上時代,焉能應付快速變遷又凶險的軍事挑戰。

近期台灣與美國、歐洲國家的關係持續升溫,中共則藉機不時在台海實施軍事施壓,各式機、艦頻頻擾台,甚至進行火力實彈演習,凸顯要改變台海現狀的意圖。不難看出中共對台兵力投射能力已大幅增加,其「垂直上陸、立體攻防、三棲作戰」的作戰武器裝備,已具備可隨時對台發動正規、非正規的登陸作戰,因此國軍作戰方式必須更為靈活多元,發揮海空優勢及內線作戰的特性,才能在台澎防衛作戰過程中,使敵人軍事奪台行動失敗。

兵家有言「兵在精不在多」,不是人多就能打贏,戰爭不是靠人數多寡決定輸贏,軍隊現在的問題並非武器精良與否,因為軍購的各式新武器裝備陸續到位。關鍵在於各部隊訓練不足,而且後備動員效果也非常有限。一般而言,台灣要建構不對稱戰力是具備小型、自動化、機動、精準、價廉、易行、致命、分散、隱匿、欺敵等特性,同時又具備戰場存活度及運用彈性,讓敵人難以鎖定及摧毀,才是務本之道。

大敵當前,國軍需要改革之處太多了,除了軍團改為作戰區之外,教育革新、人事制度、依法行政、專業領導、後備動員、內部管理等等,需要改革之處不勝枚舉,都有待積極推動,要徹底脫胎換骨才能發揮最大戰力。















戰區變身 不能只換湯不換藥


2021-05-11 03:48  聯合報 /   趙興鵬/前聯勤留守政戰部主任(台北市)
國防部長邱國正昨天在立法院證實,推動軍團改制為作戰區。記者黃義書/攝影


國防部近期將陸軍澎湖、花東指揮部、第六、八、十軍團,全數分別改稱第一至五作戰區,明年一月一日起,陸軍各軍團全銜將正式廢止,這一重大變革,影響戰略深遠。

變為戰區,中國大陸最先在民國一○五年,就將七大軍區變為五大戰區(東南西北中戰區),目的就是見國際局勢只會愈來愈緊張,不會愈來愈和平,將大陸以地區畫分的軍區成戰區,作為最高聯合作戰指揮機構,按照平戰一體、常態運行、履行聯合作戰指揮職能,以打贏戰爭的使命。

調整劃設戰區,組建戰區聯合作戰指揮機構,是中共軍制重大變革。以應高科技戰爭快狠準下,讓戰區即時應變,發揮最大戰力,把陸軍、海軍、空軍和火箭軍等整合成立聯合作戰體系,實現跨區、跨兵種在戰區內,符合垂直和多相的指揮和聯合協同作戰,增加機動力和聯合指揮作戰能力,急速投入戰場,在防衛作戰上,形成最佳的攻守一體。

台灣比照大陸將地區軍區變為戰區,亦有其著眼,不外是提升士氣,因戰區更具備臨戰態樣,時時惕勵今非平時,而能勿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另外,即是國防部面對中共多兵種、多渠道、多變化的解放軍組合拳及快速系統作戰整合能力日漸成熟,有愈來愈清的認知;尤其是台灣海島,可實施多點登陸,戰區則有一定的三軍聯合作戰能力,形成最佳防衛戰力圈。五個戰區除澎湖戰區看守南大門外,其餘四個戰區以中央山脈為依託,背靠背對台灣外海展開警戒及反登陸作戰。

不過目前看來最可能的登陸戰途徑,最便捷也最符合當前中共快打攻取台灣,仍是從北部關渡上岸,先以導彈炸毀淡水河數座大橋,再以氣墊船蜂擁逆水而上抵達大直衡山指揮所及總統府,如順利則不出十二小時,占領基北,位於北部桃園的戰區部隊在聯外橋梁及道路被摧毀下,根本無法進入北市馳援。因此,現有軍團,不能分別只改稱為第一至五作戰區,恐怕駐地亦因有所調整換防,否則改個名稱,只是換湯不換藥的戰區變身而已。
















願景回響/知林愛林 才能永續台灣森林


2021-05-11 03:52  聯合報 /   林登秋/台灣師大生命科學系教授(台中市)
台灣森林覆蓋率百分之六十,國產材自給率僅百分之一,少量疏伐難撐產業。 記者黃仲裕/攝影


感謝聯合報願景工程推出永續林業問題,讓國人能藉此了解台灣林業發展所面臨的困境,以及在重視永續發展的今日,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台灣的森林生態系。

森林是占台灣土地面積最大的生態系統類型,也是台灣生物多樣性的根本。在坡陡而多暴雨的地區如台灣,森林的水土保持功能能減少崩塌與沖蝕;在全球尺度,樹木和森林土壤匯聚大量的碳,使得森林成為陸地最大的碳庫。在森林裡連一些看似無用的東西,也可能有重要的生態價值,例如美國西北部老森林裡的枯立木上的樹洞,是美國名列受威脅動物斑點鴞的重要巢穴地。

日常生活裡,從精油、家具、紙張到建材也處處可見森林產物的踨跡;而森林旅遊、森林療癒更讓森林成為許多城市人嚮往的香格里拉。森林為人類提供的多樣生態系統服務,彼此之間既緊密結合也可能相互牽制,例如若要把森林旅遊或提供家具木材等林產物的服務極大化,很可能會影響到生物多樣性保育與水土保持。而若全面限制人類在森林的一切作為,那麼紙張、木材等要從何而來?

要取得服務是要付出代價的,完全禁止式的保育,代表著要付出無法取得各種林產物的代價;大規模取用木材等林產物,則很難避免對生物多樣性與水土保持等功能產生衝擊。

如果森林位在原住民的傳統領域,全面禁止式的保育或大規模的取用林產物,可能損及森林的文化服務。換言之,要把森林所有的服務功能極大化是不可能的,我們應該做的是設法將各類型生態系統服務優化。例如既然使用林產物不可避免,就要盡量減少過程中對森林提供的其他服務的衝擊。

以森林碳庫的功能而言,取用林產物,若能將之轉化為持久性的物品,如耐久性家具,一方面讓原有的碳持續被固定在家具中,另一方面新長大的樹又可以透過光合作用固定額外的二氧化碳。

而在砍伐取用林木時若能避開原住民族的傳統領域以及特有稀有物種的棲地,則數十年甚至數百年內,在對生物多樣性衝擊極小化的同時,森林固定的碳甚至還能比完全不砍伐的森林還高。

隨著人口增加,如何讓生態系可持續的提供高品質的服務,無疑是愈來愈嚴苛的挑戰。使用森林生態系的供給服務勢不可免,該避免與禁止的是貪婪的掠奪,全面禁止性的保育並不實際。

對森林覆蓋率達六十%的台灣而言,即使砍伐森林的成本較高,提高木材自給率也是台灣做為地球公民應負的責任。因為台灣及其他多數國家進口的木材,絶大多數來自保育相對不積極的熱帶雨林,對生物多樣性與碳庫的衝擊更大,更不易避開生態敏感區。但台灣坡陡多暴雨易崩塌,砍伐森林更需小心為之,除應盡量在平地(造林區)進行之外,也需要有更多的研究尋找對森林其他生態系統服務衝擊最小的方式,進行砍伐、造林與育林。

此外,保育森林的最佳作為之一,是讓更多的人對森林的多樣性生態系統服務有更深入的了解,透過了解,知林愛林進而珍惜並善待這個美麗之島。

認識與保育森林不應只是林業界的責任,而應普及到每個民眾,因此推動國家森林教育,讓國人認識支持森林生態系,奠定對森林可持續利用的根基,此其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