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銀華/公股金控真的表現比較差?
.王健壯/台灣轉型正義四不像
.嚴震生/川普執政下的美國KKK政治
.蘇蘅/震撼廣告 真是不敗的公關操作?
.沈呂巡/「八二三」六十年的外交啟示
.黃介正/強權博弈一甲子後的台海
.薛承泰/八二三的最後記憶
.趙春山/當那杯咖啡「變味」的時候
.陳立恆/台灣走出去,也需要一個好「禮」由
.方祖涵/波利泰尼的網球夢
.盛治仁/好好張開眼睛,迎接AI新世界
.李清志/享受寧靜與孤獨的旅行
.王正方/政治要為體育服務
.周行一/試著寫一篇論文吧!
.林中斌/美國選舉:多數服從少數
.王健壯/兩岸都該踩一下煞車
.葉銀華/促進股東行動主義
.洪蘭/誠信崩解 再多美德也換不回
.王文華/要當老闆?先打電玩!
.盛治仁/當了父親,更能體會父親的愛
.馬凱/川普畫虎 可比雷根?
.施振榮/台灣產業發展新策略
.黃介正/難如登天 易如反掌
.趙春山/台美軍事交流的政治意涵
.嚴震生/川普,同性戀?不,是同性社交!
.陳亮恭/正是時候定義老
.方祖涵/數據時代的新規則
葉銀華/公股金控真的表現比較差?
2018-08-27 00:07 聯合報 葉銀華(交通大學資訊管理與財務金融系教授)
能組金控的公營銀行原本就屬體質較佳者,成立時間較久,有深厚企金客戶與通路價值。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8-08-27 00:07聯合報 葉銀華
「公股金融機構績效表現比較差」好像已成為大家的刻板印象!這類報導大都引用年度會計數據,例如:淨值報酬率(ROE,稅後淨利/淨值),淨值是股東權益總額,淨值報酬率乃是股東投資一百元,這一年公司能為股東賺多少元的衡量指標。通常報導將金融機構分成公股、民股控制兩群,比較這兩群淨值報酬率之平均數;而控制是指最大股東可以掌握一半以上董事席位,進一步分為公股或民股控制,亦即公營、民營。
然而上述報導出現二個問題,首先比較平均數存在盲點與失真,特別是當民營金融機構之間的淨值報酬率差異比較大,而公營機構之間的差異相對較小時;雖然民營金融機構比公營的平均數稍高,但仍不足以說兩者有顯著差異。其次會計數字會受到盈餘管理的影響,盈餘管理是指在選定時機、採用合乎會計原則的方法,藉以提高淨利或降低淨利波動的手段,其會受到公司採用動機與積極度(創意會計)的影響。
那麼如何衡量金融機構的績效表現?答案是透過多年數據,觀察股票市場如何評估金融機構的表現。有二項常用的市場指標,市價淨值比(P/B)、本益比(P/E),前者為每股股價除以每股淨值,後者為每股股價除以每股盈餘。
接著,本文結合會計與市場指標,比較十五家上市櫃金控的績效表現,其中十一家民營、四家公營。以最近四季季報而言,在扣除一次性獲利,民營金控的淨值報酬率在六%到十三%(平均為九.四%),而公營金控則在七.三%到八.五%(平均為七.九%)。因此即使民營金控平均淨值報酬率高於公營金控,但民營金控之間差異大,實難有民營金控表現優於公營之結論。
反觀市價淨值比,股價採用八月中旬,淨值採用最新季報資料。四家公股金控市價淨值比在一.一到一.二三之間,而十一家民營金控在○.七到一.四五之間,其在一.一以上者只有三家。因此以市價淨值比而言,公營金控的表現傾向優於民營。而本益比則呈現更明顯的狀況,四家公營金控在十三倍到十六倍之間,而民營金控則在八倍到十五倍。如果追蹤過去六年的資料,上述結果仍然尚屬存在。
為何會造成會計與市場指標,對於金控績效衡量有上述不同的結果?除了會計指標本身盲點外,值得一提的是民營金控的資產規模差距過大,最大最小差距接近九兆元;且民營金控主要獲利來源的產業也不同。反觀公營金控資產規模比較接近,最大最小差距約為九千億,而且主要獲利來源大概是銀行子公司。另外,能組金控的公營銀行原本就屬體質較佳者,且成立時間比較久,有著深厚企金客戶與通路價值。
當然公營金控仍有改善的空間,許多評論者提出公股機構的所有權屬政府、但經營權委由專業管理團隊,亦即有關重大決策授權公股機構董事會決定,例如併購案是需要必要之授權與時效性,而政府則著重績效考核與董事指派。同時必須讓經營者的薪資結構與水準,有市場競爭力。再者,解除公股機構董總的財產公布,並以長期績效為聘任經營階層的考量,而非隨政黨輪替,亦避免到立法院備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