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8日 星期一

嚴震生/千人之諾諾,有待萬人之諤諤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嚴震生/千人之諾諾,有待萬人之諤諤







嚴震生/千人之諾諾,有待萬人之諤諤


2021-06-28 02:03  聯合報 /   嚴震生(作者為政大國關中心兼任研究員)
嚴震生


史記卷六十八商君傳》是「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最早的出處,蘇軾也曾在講田友直字序使用類似的「千夫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大意都是眾多唯唯諾諾的人,不如一名諍諫之士的正直言論可貴。

台灣社會目前面臨新冠肺炎疫情的嚴峻挑戰,原本以為是政府的超前部署讓我們享有一年多不被隔離的自由,但瞬間這項奢侈不再。老百姓頓時發現我們防疫中心的慢半拍反應,不僅沒有做到普篩及採購足夠的疫苗,同時還不斷地甩鍋,也未向造成疫情擴散,誠摯向老百姓道歉。透過社群網路的大內宣及早已失去監督功能、失職媒體的配合,我們看到的是執政黨的立法委員,竟然沒有一個願意支持對包括公開「三加十一」會議紀錄在內的八大提案,而是選擇進行全面封殺。當然,台灣社會仍然不乏譴責執政團隊的聲音,但很容易被扭曲抹紅,而失去了暮鼓晨鐘的作用。

國內諤諤之士的或缺,當然有其原因。在過去四分之一世紀台灣民主化的過程中,或許是過去威權時代缺乏言論自由或是參加選舉的機會,因此一旦開放,就出現百花齊放、百鳥齊鳴的現象。許多關心國家政治發展者,透過各項公共的言論空間,表達他們的看法及建議,其中不乏想要從政者,因此其言論就有可能僅是回應某一政黨的政治立場或意識形態,而不再客觀中立。換句話說,過去威權時代,那些在體制外關心民主發展或對政策實施進行批判者,許多被視為公正人士。在參政機會開放後,他們因懷有政治企圖心,發言或論述經常是配合政黨的特定立場,而不再客觀。換句話說,社會公正人士在台灣的民主時代,已成為瀕臨絕種的動物

部分擁有專業的知識分子,因懷有理想,看似客觀公正,而被政黨招手,進入行政部門或成為民意代表。然而他們從政後,往往發言前後矛盾。由於放棄先前對相關議題的立場或堅持,因此他們已不再受到信任。由於其中有不少是學者或具有社運背景,因此民眾還會對他們有所期待,但卻發現他們從政後,早已沒有理想可言,遑論知識分子的風骨。對這類的民意代表或政府官員來說,在新冠疫情肆虐台灣之際的發言或是投票行為,還真是令人感到失望與憤怒。

威權時代的台灣,被視為一言堂,媒體雖然偶而還能夠反映民意,但對政府的監督有限。民主時代的台灣,我們享有的新聞及言論自由,確實讓社會更有能力監督政府。不過,在意識形態政黨勢力逐漸滲透到媒體後,它們不僅沒有扮演好監督的角色,甚至成為政府或政黨的代言人。小市民原先還可以透過社群媒體表達意見,對政府政策形成壓力,但也因為網軍的出現,讓這個平台變質

在許多學者及媒體人都成為諾諾者之際,我們若期待靠一位諤諤之士就能改變這個現象,基本上就是緣木求魚、不切實際。今日唯一讓掌權者謙卑的僅有選票和民調而已,同時這些意見的表達不能單單來自各黨的基本盤,而必須有成千上萬的獨立選民(台灣已經沒有多少無政黨傾向中間選民,這裡指的是能夠獨立思考不因有意識形態無法做自主判斷選民)站出來,表達他們的看法,才能使執政者不至於一意孤行,讓那些前後矛盾、自失立場的官員及民意代表若還有基本的道德感和羞恥心,能夠看到一般百姓的需要。千人之諾諾,有待萬人之諤諤,方能改變台灣目前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