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8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需要更明確的產業願景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2526/web/

◆  聯合報黑白集/陳吉仲摸頭會太犯規
◆  聯合報社論/從三個面向初探拜登外交政策
◆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需要更明確的產業願景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需要更明確的產業願景


2021-03-08 01:08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圖/中央社


在疫情肆虐下台灣經濟的表現一枝獨秀,令人驚豔。主計總處日前上修了今年的經濟成長率到 4.64%,出口也創下歷史新高。然而,儘管經濟數字亮眼,產業看似蓬勃發展,我們仍須提出長期必須正視的隱憂。

疫情嚴重衝擊了全球經濟秩序,不但重創航空、觀光業,航運失序導致的全球運費飆漲,以及庫存不足導致的晶片短缺也正衝擊初見復甦曙光的全球製造業。但對台灣而言,今年以來,由於全球晶片短缺嚴重,使得以台積電為首的晶圓製造甚至是整個半導體產業瞬間成為全球亮點。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優異表現不但穩住了經濟、提升國際地位,也讓國人沉浸在驕傲的氛圍中,似乎認為有了半導體,經濟便一切穩當,甚至把半導體產業與台灣經濟畫上等號。

事實上,不僅氛圍如此,政府近日突如其來的政策也凸顯出半導體產業才是真正且唯一受到政府重視的策略性產業。經濟部與業界合作將在全國各頂尖大學成立「半導體學院」,更努力地把最優秀的人才集中往半導體產業送。這樣光明正大為特定產業在頂尖大學培養人才的做法,不但在高等教育中前所未有,過去也易遭致批評,但如今在半導體「護國神山」的光環下,一切都變得順理成章。

對於這樣的產業發展趨勢,我們在欣喜之餘,也要有警覺。首先,半導體產業傲視群倫的表現其實並非先前台灣產業發展的想像與規劃。以半導體為首的電子製造業固然長期表現良好,然而一直以來一方面擔心經濟過度重硬體輕軟體、過度依賴製造業,特別是電子製造業;另一方面,全球產業歷經劇烈興衰,崛起的都是以提供軟體、平台服務的企業,製造業逐漸淪為低利的支援性產業,因此亟思經濟轉型之道。在蔡政府第一任期推出 5+2 產業創新計畫時,將亞洲‧矽谷計畫置於首位,即可看出這樣的思考方向。當時張忠謀董事長為了未將半導體產業列於其中還頗有意見。如今政府將 5+2 計畫「升級」為六大核心戰略產業計畫,並將 5G 應用、AIoT、資安等軟體產業的發展置於前兩位,再度印證了政府引導產業轉型的想法。

這些產業轉型政策是在歷經檢討、深思未來後所擬定出來的,理當配置資源、全力以赴,開拓經濟新局。然而,當半導體產業有了護國神山的桂冠之後,六大核心戰略產業的目標與內容就突然隱而不現了。當然,無可否認半導體是六大核心戰略產業的重要基礎,台灣既有了良好的基礎,如何彰顯六大產業的未來發展願景與內容就更是當務之急了。

其次,半導體雖是未來產業發展的基礎,卻也容易占用台灣極其有限的資源。即使不論水電、土地,我們曾指出未來台灣最稀缺的資源將會是人才,半導體產業過去已吸納台灣最優秀的人才,未來更是如此,這將對新產業的發展與傳統產業的轉型帶來極大的排擠效果。

主計總處的人力僱用調查報告顯示台灣目前專業人員缺口約為每年4萬人,且還在不斷擴大國發會為此通過關鍵人才培育及延攬方案」,並提出培育本土數位人才、延攬國際關鍵人才,這些都印證了我們的觀察與憂心。只是如果沒有明確的產業發展策略來引導資源配置,在半導體產業強大的磁吸效應下,再多的資訊數位人才都將難以成事。

近來蘋果公司為了開發生產自駕電動車 Apple Car,曾希望與日本日產汽車合作,但據報導談判已陷入僵局,只因日產並不希望「降級」為「汽車界的鴻海」。鴻海的卓越代工事業國人引以為傲,半導體產業也是如此。我們期盼卓越的半導體產業繼續扮演護國神山的角色,更期盼在半導體產業的良好基礎上,有更多元、更能因應未來人類需求的產業發展,這樣的產業願景是政府有必要清楚宣示的。











聯合報社論/從三個面向初探拜登外交政策


2021-03-08 02:38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美國總統拜登就任不到六周,未來還有很多變化的可能,值得後續觀察。美聯社


美國總統拜登上任後,全球都在關注其外交政策。白宮最近公布「中期國家安全戰略指南」,作為年底「國家安全戰略」發布前的暫行指導;同日,國務卿布林肯也首度發表外交政策演說。兩者加總起來,可看出其中三點意義。

首先,儘管拜登不肯承認,但承繼川普的部分超乎預期的多。這雖讓期待他大破大立的人感到失望,然而,國際結構已發生變化,現實上只能邊走邊調,不可能回到歐巴馬時期。例如,川普標舉印太戰略,拜登沿用同一措辭,並迅即舉行美、印、日、澳外長的四方安全對話會議,一掃四方安全對話將被廢置的傳言

拜登的南海政策,與川普也幾無不同,且執行的力道超乎想像。拜登除派「羅斯福號」航艦打擊群例行性進入南海,以確保「航行自由」,並與「尼米茲號」航艦打擊群在南海會師進行聯合演習。拜登政府更稱,「羅素號」驅逐艦日前航行南海,是依照聯合國國際法海洋公約,旨在挑戰台灣、中國與越南對該地區的航行限制。

話說回來,拜登在做法上顯有不同,他拋棄川普「唯美獨尊」的單邊主義,改採多邊主義與盟國協調。「中期指南」中明示,美國將與其他國家共同制定新的全球規範和協議,促進利益並反映價值觀。這是美國外交的傳統做法,拜登說「美國回來了」(America is Back),意即在此。

其次,拜登的外交也更強調對內,包括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和國務卿布林肯都強調一般人的外交政策,是中產階級的外交政策,官員必須解釋外交政策為何對普通美國人很重要。拜登深知,川普至今還受到許多人支持,原因在他們對他的外交政策「有感」,歐巴馬政府的政策有時則使美國普通百姓失望。例如在自由貿易方面,民主黨顯未深入了解哪些人受到影響,以及要如何解決他們的痛苦。

因此,拜登在貿易與高科技方面將繼續對中國強硬,諸如是否重新加入 CPTPP,則寧可延到國內準備好再說。但過分重視內部效應,也有後遺症。拜登政府一方面誇大中國在高科技與經濟上的成就,來刺激美國國內改革;另一方面則企圖利用恐中的共識,讓自己的人事或法案在國會過關。然而,誇大中國的能力與企圖,會把想像的敵人變成真正的敵人:其一,中國也會加強對美國的敵意;其二,共和黨將以中國為藉口攻擊拜登的政策軟弱。

第三,拜登希望把外交力量集中在亞太,尤其以中國為重點。布林肯描述了拜登政府外交政策的八個優先事項,唯一單獨標舉的國家就是中國。據外電報導,布林肯和國防部長奧斯丁本月計畫訪問日、韓,將與兩國的外交和國防首長進行「二加二」會談。這是拜登政府高層首長首度出訪,特別選擇日韓,顯示美國對亞太地區的重視。

在兩岸方面,拜登的「中期指南」明確指出,美國將繼續支持台灣這個關鍵的經濟與安全夥伴。布林肯則稱,美中關係會在「該競爭時競爭、能合作時合作、必須敵對時敵對」。「中期指南」也說,和北京進行務實、以結果為導向的外交,並致力於減少誤解與誤判風險。美國也歡迎中國政府在氣候變遷、全球健康安全、軍備控制與核武不擴散等議題合作;意即,美中之間是「既競爭亦合作」關係。

拜登就任不到六周,未來還有很多變化的可能,值得後續觀察。但他的外交政策這三個特點:延續川普政策但改變做法、更重視國內效應、以中國為主要競爭對手但不排除合作,應該是不變的方向。












聯合報黑白集/陳吉仲摸頭會太犯規


2021-03-08 02:40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波波漫畫
護藻礁公投連署銳不可當,蔡政府派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與環團溝通。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護藻礁公投連署銳不可當,突破五十萬份,上看七十萬份。一直無意對話、甚至抹黑攻擊無所不用其極的蔡政府,突然放軟身段,派出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與環團溝通。但環團連夜討論,拒絕了這次「摸頭會」。

從任何角度看,陳吉仲要和環團會面都太犯規了,毫無正當性。且看,爭議中的藻礁和三接,中油歸經濟部管,環評是環保署的事,藻礁保護兩年前已由農委會移交海洋署,全與陳吉仲無關。陳吉仲第一時間未阻止開發案,現在來湊什麼熱鬧?

陳吉仲撈過界,更凸顯其他部會在納涼。環保署長張子敬從頭到尾躲得遠遠的,海委會主委李仲威也不見人影,彷彿不干他們的事經濟部長王美花則恐嚇,公投若過要燒更多煤。陳吉仲利用社運人脈穿梭,好像很神勇;但他對付農業爭議卻只有撒錢一招:搪塞豬農花百億,安撫鳳梨農花十億,休耕補償撒七十億。

陳吉仲要會環團,立刻製造了公投團體的內部矛盾。近幾年,環團見過蔡總統多次,但環團提出的方案全遭否決,陳吉仲去年說好的類聽證會更食言而肥。現在連署已鐵定過關,環團如果被摸頭,如何向幾十萬連署民眾交代?

公投將成案,這是人民向蔡政府的意志展示,也是現階段最好的溝通。陳吉仲還想上下其手,真的太犯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