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8日 星期一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共同利益及抗議文化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2526/web/

◆  公共工程對建築師 可以更粗暴嗎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共同利益及抗議文化
◆  女人只能利他?還是可以利己?
◆  假如我是偏鄉教育處長
◆  祈雨解旱…台灣政教合一了?
◆  祈雨解旱…廟方變法會主角!
◆  鳳梨與晶片 自取其禍?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公共工程對建築師 可以更粗暴嗎


2021-03-08 05:15  聯合報 /   簡學義/建築師(台北市)


我帶領的竹間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參與公共工程近卅年,始終抱持的信念,是竭盡所能以一己建築藝術與技術的專業能力,貢獻予國家社會。

在我所撰擬的事務所工作守則中,一到四條條列:

一、我們認為且僅令我們從事的工作為實踐生命價值的過程。

二、我們認為生命的價值乃在開展自己潛能的同時兼顧對整體社會的責任,兩者不互相壓抑亦無優先順序。

三、我們認為做為一個建築工作者,開展自己的潛能乃是竭盡自己的能力去了解生命、自然與創造的本質。透過這樣的了解厚植自己的人文素養與專業能力。

四、我們認為做為一個建築工作者,對整體社會的責任乃是竭盡自己的能力去促進群體良好的生活環境,並對阻礙此一發展的任何事物投注關心與實際的改良行動。

這是我將建築不只做為「職業」而是視為「志業」背後的生命價值觀。

然而,多年來只是「明月照溝渠」,建築師只是「政府採購法」中所定義的「廠商」,雖然文化部明列建築設計産業文化創意產業的範疇,然政府對待建築設計産業始終毫無文化可言,建築對政府只是土木工程導向,從來不重視建築乃是文化工程重要的一部分

多年前文化部籌備成立中,時任文化建設委員會主委陳其南先生説:「我們國家需要的是『行政的文化化』而非『文化的行政化』。」但是在「政府採購法」的操作下,正是將建構「文化工程」的「建築設計産業」埋入永無希望的泥淖中。

竹間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日前參與「文化部華山2.0文化內容產業聚落」計畫的新建工程規畫設計監造勞務採購招標評選,該案原為二階段評選,惟投標「廠商」不多,主辦單位要求建築師於第一階段書審評選會議前至會議室外等候決議,是否合併第二階段由建築師直接簡報,故所有建築師必須等候。

當日決議合併二階段,敝所抽籤為最後簡報,我遂暫行離開,惟團隊成員卻需於現場等候達三小時之久,此一程序原可更細膩設計而顧全周到的,此事牽涉時間資源的浪費,對建築師亦顯不夠尊重。

更令我錯愕的是敝所於簡報中,身為評選委員會主席及代辦單位代表的內政部營建署官員,卻與鄰座的業主文化部代表以沒有壓抑的聲量聊天說話。此一干擾簡報人甚或其他評選委員的行徑雖於法亦不容,然背後所隱藏的對建築師乃至「建築産業」的不尊重態度,才是「政府採購法」執行偏差與制度不周全所隱藏濃瘡惡疾的冰山一角。

即使無視建築師參與公共工程的奉獻精神與工作辛苦評選委員的責任乃是代表國家看顧建築師所投身的國家理想的建構。其粗暴行徑顯現的公共工程沉疴難癒,已讓我對公共工程與國家徹底絶望。

我必須在此與曾經共同努力過的建築夥伴們告別,放棄對公共工程的憧憬與理想,暫時離開公共工程領域,不忍心也不捨的,難道終究還是要放棄這一場曾經用生命付出的與國家深情的戀愛?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共同利益及抗議文化


2021-03-08 05:15  聯合報 /   林一平(交大資工系終身講座教授、科技部前代理部長)
盧布朗(Maurice-Marie-Émile Leblanc;1864-1941) 。林一平繪


我訪問巴黎,喜歡到波克普咖啡館喝咖啡。這家咖啡館有許多名人來過,留下逸事。尤其一六八九年法國劇院在波克普咖啡館對街成立,產生群聚效應,有許多戲劇界人士在波克普咖啡館聚集。一七五二年盧梭在波克普咖啡館裡找到了扮演他的名劇《自戀》(Narcisse)的主角。盧梭不甚滿意此劇,在波克普咖啡飲酒時,公開說:「舞台上的這一切是多麼無聊啊。」

盧梭和伏爾泰是同一時代的瑜亮,伏爾泰主張的「文明」建立於歷史的觀察,而盧梭則由內省中尋找他的看法。盧梭提出共同利益的概念,成為政府中央集權的潤滑油。法國將文化及生活習慣不同的各地區人民,以中央集權的方式納入管理,有一致的權利及義務,以符合共同利益共同利益的體現,就是大仲馬小說的名言:「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有趣的是,我在波克普咖啡館也看到了反對共同利益的抗議文化。一七九二年弗里吉亞帽(Phrygian Cap)首度在波克普咖啡館展示,當時伏爾泰寫的悲劇《布魯特斯》在法國劇院上演,結束後觀眾受到鼓舞,挑戰法王政權,戴著弗里吉亞帽走入劇院對街的波克普咖啡館,很快成為法國大革命期間自由的象徵。

咖啡館內擺放了我喜愛的盧布朗(Maurice-Marie-Émile Leblanc;1864-1941)的作品。其作品處處可見仿效莫泊桑短篇小說的痕跡。他以創作紳士怪盜羅蘋的故事,聞名於世。盧布朗出生於諾曼第,後移居巴黎,最初的文學創作受到文壇肯定,但銷售不佳。一九○五年,盧布朗受邀在《我什麼都知道》雜誌寫連載小說。他不甘不願地寫了第一篇《亞森.羅蘋被捕記》,卻一炮而紅。

盧布朗筆下的羅蘋是個超人,啥都會,每個純情女子都傾慕他,但卻幾乎無人曾經一睹其廬山真面目。原版小說插圖中的羅蘋不是臉部陰暗,就是易容,最常佩戴的是高頂帽加上單眼鏡片。怪盜羅蘋嘲弄警察的公權力,大概源自里吉亞帽遺緒及法國大革命促成的抗議文化。法國人乖乖臣服於菁英領導的極權政府時,或許下意識反映出崇拜勇於嘲弄社會規範或觸犯法律的人物。

我走入波克普咖啡館時,深深地感受到弗里吉亞帽及亞森.羅蘋的抗議文化與共同利益思維在波克普咖啡館強烈衝撞,激盪百年,繞梁不絕。












女人只能利他?還是可以利己?


2021-03-08 05:11  聯合報 /   顧燕翎/女性主義起點站網站站長(新竹市)
代理孕母合法化在台灣形成重要的公共議題。圖/ingimage


民國 79 年(一九九○年)代以後,代理孕母合法化在台灣形成重要的公共議題,同時涉及女性的生育和工作議題發展初期此事有關三類女性:不孕但想要子女的女人、婦女團體和兒童保育團體的女人、可能成為代孕者的女人。一旦合法化之後,需求者可能擴及所有想成為委託父母的女人和男人,但提供子宮的卻永遠是不幸的、淪處於劣勢的少數女人。

在不孕婦女的要求下,衛生署(衛福部前身)民國 85 年(一九九六年)草擬《人工生殖法草案》以合法化代孕,卻引發重大爭議。在過程中,最重要的利害關係人:代理孕母及代孕子女雖未能具體現身,仍受到婦女和兒保團體高度重視,她們要求政府不能只看到人工生殖產業的利益和委託夫妻的需求,而必須優先考量代孕者和代孕子女的基本權益,給予充分保障。

然衛生署一開始即將代孕設定為不收取報酬的利他行為,要求代孕女性發揮愛心,享受懷孕和助人的快樂;卻不願限制醫療機構收費,也不禁止仲介,而被質疑有壓榨弱勢婦女之嫌,在歷屆行政院婦權會(民國 101 年(二○一二年)改名性平會)中均激烈辯論,草案終未能送到立院。

民國 96 年(二○○七年)衛生署迂迴進擊,先通過《人工生殖法》,再試圖增補代孕法條,仍未過關。關鍵在其立場矛盾,一方面高舉利他大旗,規定代孕婦女僅能收取營養、醫療、交通費等微薄補助,不可牟利,卻放任醫療和相關產業以她們的懷孕和生殖營利。是可忍孰不可忍!

其次,衛福部保護委託者,卻輕忽代孕者及胎兒,將生育權界定為委託者有權得到低成本的代孕,代孕者卻沒有議價權。人工受孕、懷胎、生產的過程既危險又辛苦,卻不可以是工作,沒有工資,也沒有勞基法保障,可是最後必須依法交出孩子,沒有反悔權。

世界上代孕合法化的國家不多,允許利他型代孕的國家,如荷蘭、英國,大都立法保障孕母(不論是否採用她的卵子)為法律上的生母,委託者需通過領養或准領養手續才能得到孩子,換言之,她有權反悔。而荷蘭甚至不設立補償金額的上限,畢竟愛心無價。這些國家也以法律保障孩子,限制委託夫妻的年齡、對他們做身心健康評估、調查有無犯罪(特別是性犯罪)、家暴紀錄,孩子有權知道自己的身世等

原未禁止商業代孕的印度、泰國等曾是世界代孕工廠,在許多負面新聞後(例如外國單身男子大量訂製小孩、戀童癖男子性騷自己的幼兒等),立法禁止商業代孕,並對利他代孕訂下嚴格規範,必須本國籍、結婚五或三年夫妻、代孕者必須為近親等,防止代孕浮濫。

婦女節到了,今年衛福部端出的禮物似乎又是「利他型代孕」,在女性議題日益銷聲匿跡的台灣,期盼衛福部能一新耳目,讓女人們有機會公開、深入地討論,我們真的要為了利他而成為代孕者?我們已經世世代代努力做好賢良的利他者,廿一世紀的今日,政府可以協助我們追求一個利己的方案嗎?














假如我是偏鄉教育處長


2021-03-08 05:04  聯合報 /   方新舟/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台北市)
因為少子化,台東縣偏鄉小班小校越來越多。本報資料照片


報載近日有偏鄉因少子化造成小班小校,決定試辦「本分校實體合班」、「小校小班遠距跨校」及「跨年級教學」等計畫。該縣國小共有六、七○班,近半數班級學生人數不到十人,其中廿六班只有一名學生。隨著少子化,這情況會越來越嚴重

小班小校在先進國家是普遍現象,無論是北歐五國,或德國、奧地利、瑞士等都因地廣人稀而有很多小校。這些先進國家小校採取類似蒙特梭利混齡教學方法,每三個年級由一位老師負責,全校廿到五十位學生只需要二到四位老師,不但成本低,而且學生學習成效可以跟都市學校相比。

報載的三個計畫離國外行之多年的混齡教學方法有很大的不同,重於教學之便利,對於學習、同儕互動的幫助不大。

事實上,由政大鄭同僚教授負責的實驗教育推動中心一直在推動混齡教學。很多實驗教育學校,包含誠致基金會的 KIST 學校,也在推動混齡教學。問題是,以推動中心及實驗教育學校的能量及成長速度,無法改變偏鄉教育日益嚴重的趨勢。

問題出在哪裡?負責教育的長官們對偏鄉教育問題的本質認知不足,以致沒有改變制度(包含學校體制、師培體制、薪資結構等)的決心,從根本切入,徒然浪費資源跟時間。

現行學校編制,每個國小小校有一位校長、二位主任、二位組長,然後依每年入學學生多寡,成立多少班,每班有一位導師,另外有科任教師、輔導老師等。以六班小校為例,全校會有十二到十三位老師,加上人事、主計、工友等行政人員,一年預算近一千八百萬。如果全校只有五十位學生,平均每生每年成本卅六萬,比美國大部分公立學校高。

照理說,在這樣小校小班,老師給每位孩子的時間遠遠大於都會學校,學生的學習成效要更好才對。詭異的是,事實正好相反。目前少於五十人的小校有三三○所,還逐年增加。這昂貴無效的制度不檢討,投入再多資源都沒用。如果筆者是教育處長,在教育部的「國中小學班級編制準則」還沒修改前,筆者會用公辦公營的方法來調整編制。

再舉一例裁併學校。學校除了是學生學習的地方外,也是社區文化中心,因此不能輕易放棄。但是當政府投入很多資源卻無效時,讓學校消失或依委託私人辦理條例讓民間接手,才能把有限資源放到刀口上。

如果筆者是教育處長,在制度、大環境沒有改變前,筆者會廣邀對教育有熱忱、也有實際經營成效的民間團體來協助「破冰」。

筆者經常被問,過去多年在偏鄉經營學校最難的事是什麼?筆者都回答,改變文化最難。偏鄉小校一定要「用全校的力量照顧每一位孩子」,建立這個文化後,其他改變就相對容易了。同樣的,在縣的層級,要「用全縣的力量照顧每一位孩子」。偏鄉孩子家庭支持上大多不足,更需要政府透過學校教育給予更多的幫助,而偏鄉縣市政府財政亦多有困難,也較晚接觸新的教育理念,更應該放開胸襟,尋求更多的外部支援與投入。

偏鄉最珍貴的,是那一片燦燦藍天,猶如孩子純真的笑容,更希望偏鄉孩子的未來也似藍天一樣。筆者野人獻曝,衷心希望激起更多對話及改變,為偏鄉學生爭取一條生路。














祈雨解旱…台灣政教合一了?


2021-03-08 04:54  聯合報 /   黃惟冰/公共服務業(新北市)
台中大甲鎮瀾宮昨天舉行祈雨祭典,全場三千人身穿白衣持香。圖/黃仲裕


農委會農田水利署商請大甲鎮瀾宮舉辦祈雨祭典,政府希望降雨增加,固然立意良好,但以單一宮廟的特定宗教儀式為手段,卻顯然有違現代社會與民主政體應落實「政教分離的基本國策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四九○號五七三號解釋分別寫道:「人民有信仰與不信仰任何宗教的自由,以及參與或不參與宗教活動的自由;國家不得對特定之宗教加以獎勵或禁制,或對人民特定信仰畀予優待或不利益」;「憲法保障人民有信仰宗教之自由,係為維護人民精神領域之自我發展與自我實踐,及社會多元文化之充實,故國家對宗教謹守中立及寬容原則」。

根據內政部統計,截至民國 106 年(二○一七年)一月,台灣共有廿二個主要的宗教類別。換句話說,大甲鎮瀾宮的媽祖信仰,僅是其中之一。

綜合以上,讓人不禁質疑,農田水利署會找上大甲鎮瀾宮,不就代表中央政府對於單一宮廟「功力與地位」的高度肯定,而這種表態,難道不算是一種「獎勵」?又是否與大法官解釋的重點有所扞格?

再者,台灣除媽祖信仰外,還有許多宗教類別,而雨量多寡攸關全民生計,政府既然代表全民,為何只尋求特定宗教儀式的幫助,而忽視其他宗教的可能「加持」效果?

農田水利署此舉不僅是「不問蒼生問鬼神」,更有違背憲法「政教分離」的疑慮。













祈雨解旱…廟方變法會主角!


2021-03-08 04:52  聯合報 /   蔣敏全/花農(彰縣花壇)
台中市鎮瀾宮舉辦祈雨祭典,吸引不少學者專家與文史工作者全程記錄。記者陳秋雲/攝影


民國五十二年花壇鄉發生嚴重的旱災,八堡圳水源不足,水利會實施分區輪灌水尾田得不到圳水灌溉,都不播種,播稻田則龜裂,出穗困難,果樹開花不結果,災情嚴重。輪灌時,鄉公所請駐軍派兵上游協助防備,並分組派許多農民廿四小時沿水圳岸邊駐紮監視。仍然發生大村農民不守規定盜水發生流血事件,小衝突層出不窮,差點發生大規模農民攜械打群架的危機。

俗語說:「天無雨,人無步」。老一輩就建議用老祖宗辦法,請求神明做主,向蒼天祈雨於是鄉公所組成籌備會,請虎山巖觀音菩薩做主舉行祈雨法會,召開鄉務會議討論,全鄉各級機關首長、民意代表、村長熱烈響應參加

鄉公所與虎山巖籌備於廟前設立祈雨壇,請法師操持法事,全鄉民眾茹素三天,農曆四月九日上午四點在虎山巖廟前隆重舉辦,由鄉長、農會理事長、代表會主席披麻帶孝帶頭舉辦古式祈雨法會,鄉民有一千多人參加。

上午六點法會結束,廟前一帶突然下了幾點召雲雨就停止。四月十日繼續祈雨作法,當天出大太陽好天氣。十一日清晨繼續祈雨,當天下午開始降大雨,連降三天,旱象解除。

事後農民咸認是虎山巖觀音菩薩聖靈護佑眾生,降下甘霖,解救黎民,乃發動捐募蓋一座祈雨亭,以紀念上天的德澤!這座祈雨亭仍然屹立在虎山巖龍邊的山坡上,訴說著一段旱災的故事。

花壇、大甲兩地民國五十二年都曾舉辦旱災祈雨。今年旱災大甲鎮瀾宮祈雨法會舉行,在時空轉變下,超過半個世紀未曾舉辦過祈雨法會。方式改變了,不是古代由地方父母官主持的祈雨法事,而由水利署與廟方合辦法會,是否靈驗解除旱象,有待後續觀察!












鳳梨與晶片 自取其禍?


2021-03-08 04:43  聯合報 /   楊雨亭/作家(台北市)
蔡英文總統和種植鳳梨縣市的綠營縣市首長一同舉行記者會推廣鳳梨。圖/取自民進黨直播


台灣自從民國 105 年(二○一六年)民進黨執政以來,和中國崛起以及川普反中政策日益升高時期重疊,民國 109 年(二○二○年)新冠疫情全球擴大傳播,這形成了人類歷史上必然趨勢加上偶然性事件的非常危險期。

民進黨政策完全親向美國,且在言語上經常蔑視與抵制中國,尤其綠媒節目上一些名嘴的口氣更為跋扈,甚有挑釁中國政府與人民的情形。一年來中共的軍機繞台及武統傾向,不能不說相當程度是來自於民進黨與綠媒的刺激。

而凡是規勸或批評這樣的傾向的人,莫不被打為「親中」、「親共」,認為這些不愛台灣的人和政黨必然遭到中間和年輕選民的「唾棄」,於是國民黨的中生代領導人為了勝選也不敢捋其虎鬚。

這使得台灣本來可以平安度過美中衝突的這艘舟,非常有可能面臨越來越多憤怒的中國大陸人民促使中共選擇戰爭,以及早解決台灣問題。

民進黨一黨獨大,而且不斷地催化本土選票,表面上看來造成了不可抗拒的「綠化潮流」,朝向台灣獨立建國的光輝大道前進,其實缺乏了毛澤東搞運動搞倒國民黨的基本原則,就是有理、有利、有節,其中最主要的是「有節」,要有節制。

民進黨已經超過太遠,接近無法控制的自大狂妄心理。中國大陸在人權與言論自由方面確實應該改進,但是民進黨對待對岸的方式,其嚴重歧視的觀念和作法也已經違背一個正常有禮國家基本做人處世的原則。

最近大陸方面突然禁止台灣鳳梨進口,讓台灣農民感到錯愕,民進黨不但不能謹慎處理,反而發動全民吃鳳梨運動。而一些綠媒名嘴竟然主張以晶片供給要脅中國大陸。民進黨有沒有想到,台積電、聯電等晶片產業發展,都是國民黨在當年一窮二白的科技荒原中,由李國鼎、孫運璿等清官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其中若沒有蔣經國總統的大力支持,完全是不可能實現的。

民進黨不斷促進台灣社會轉型正義中,對於歷史事實應該客觀地研究其中的是非曲直,但是民進黨卻沒有相應地公平對待國民黨在經濟民生的巨大貢獻,現在收割晶片產業發展成果,以為自己所有,天下焉有這樣的政黨和政府?

中國古語說「匹夫無罪,懷璧其罪」,民進黨治理台灣錯誤百出,使得台灣面臨戰爭邊緣,已經不是匹夫無罪;而今動輒挾晶片自重,忘其本源,不但是懷璧其罪,更是自取其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