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5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中國大陸經濟的發展前景與侷限

udn 論壇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聯合報 社論/川普亞洲行的三個挑戰與三道陰影
.聯合報黑白集/謙卑與卑劣
.經濟日報社論/中國大陸經濟的發展前景與侷限







經濟日報社論/中國大陸經濟的發展前景與侷限


2017-11-05 02:34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中共十九大落幕,大陸正式進入習近平新時代。新華社



中共第19大在全球注目中完成。除了政治布局外,經濟政策方向也是關注焦點。此次中共宣示的經濟發展主軸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中共於1992年的14大時,提出「期於2020年前實現小康社會」,如今習近平更提出「盼望中國2035年達成『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發展目標,2049年建立現代化強國」。
為此,習近平未來三年將持續推動「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包括提升信貸品質、翻轉經濟發展模式、加速產業升級與改善產能過剩。面對經濟增速放緩的趨勢,在19大鞏固權力之後,習近平對於推動前述各項經濟改革、執行一帶一路等所謂「經濟突圍」政策,勢必有高於第一任期的執行力道。
儘管如此,國際間仍對中國經濟是否真能良好發展存有不少質疑。例如,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19大期間即指出「由於企業債務處於相對高檔,家戶負債增加太快,中國必須防範『明斯基時刻(Minsky Moment)』」。「明斯基時刻」是指經濟長期繁榮時,資產價格上揚會導致投機貸款增加,所形成的過多投機債務,會造成投資者的現金流吃緊,當被要求清償債務時,就必須賣掉投資物,連鎖的拋售將導致資產價格的崩跌。事實上,周小川會出此言,顯示中國經濟已非常接近明斯基時刻。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統計,中國非金融體系總債務占GDP的比重已從2008年底的141.4% 攀升至2016年底的257%,更有美國學者指出,此一比重已高達328%,遠高過一般認知的250%。
此外,習近平此次也再度提及「改善產能過剩」,顯示了產能過剩問題的嚴重性,因此中共勢必將延續近兩年來的「供給側改革」政策,避免高汙染、高耗能、過度競爭的過多產能帶來對社會及經濟的危害。事實上,若真要執行提升信貸品質、翻轉經濟發展模式、加速產業升級與改善產能過剩這些項目,也就是去槓桿、調結構,勢必抑制大陸最關切的經濟成長率。未來如何在去槓桿、調結構與保增長之間取捨,也是眾所關切的重要議題。
全球少有國家像中國大陸一般,可以將國家發展的目標訂到2035、2049年,也少有國家像中國大陸這麼重視經濟成長率,每年必須為必須達標而努力。中國藉由各種不斷推出的調控政策試圖達到預定目標,也藉由多不勝數的國有企業影響與控制市場;於是我們可看到一如去年四個季度經濟成長率幾乎完全相同這種全球少有的現象。因此,所謂「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其實不脫計畫經濟的本質,而這正是中國政府的基因,也無怪乎會有藉一帶一路政策來影響貿易的思維與規畫。
如今中國大陸已經進入第13個五年計畫時期,經濟確實有所成就,但也面對巨大的金融及債務危機,以及龐大的高耗能、高汙染及過度競爭的過剩產能問題。這些問題當然也是過去計畫經濟下的結果。計畫經濟如能完美,則經濟問題何以會如此嚴峻?
大部分國家也都會有經濟目標與經濟政策,但也多知道政策具有侷限性,必須在尊重經濟運作邏輯的前提下因勢利導才能有較好的趨利避害效果。經濟運作最簡單的邏輯就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有一好、沒兩好」,例如國際金融有所謂的「三難」問題 — 政府無法同時達到貨幣政策自主性、國際資金的自由移動與匯率穩定三個目標。這說明了政府要透過政策來同時達到多元目標,往往有很大的侷限性。
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不容小覷,但困境之大也有目共睹。中國政府習於對各種所欲達成的目標訂定針對性的政策,但這些目標常常在本質上是相互扞格的,也因此很難完美調控。例如想要去產能、調結構,就很難保增長。而要去產能、調結構,最有效的方式可能就是放棄調控,讓市場發揮汰弱留強的機制。若不能適度尊重經濟運作的基本邏輯,那麼,所謂「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可能就會是中國未來經濟成長最大的自我侷限。

聯合報黑白集/謙卑與卑劣


2017-11-05 00:0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慶富案所涉不法,國人都支持徹查到底。但是看案情發展脈絡,儼然政治鬥爭更甚於查弊。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劉學聖/攝影


猶記民進黨大選完勝,蔡英文下令「謙卑、謙卑、再謙卑」;不過綠營許多作為,在心態上只有「千杯、千杯、再千杯」,在手段上也是「卑劣、卑劣、再卑劣」。
慶富案所涉不法,國人都支持徹查到底。但是看案情發展脈絡,儼然政治鬥爭更甚於查弊,且一副抓到辮子的心態,操作手段卑劣。
一開始,有人試圖導向「馬政府決定,跟蔡政府無關」的用意昭然若揭;緊接著,特定媒體「洗風向」,指慶富向馬陳情獲得解決,後來想再對蔡故技重施卻被打槍。
進一步,更有人釋出「行政院掌握馬英九介入慶富案密件」訊息,放話徹底調查,馬若不法將究辦;然後,顧立雄黃國昌藉立院答詢一搭一唱,證實馬任內府方確實以密件轉發陳情信「交辦」,還嗆馬「出來面對」。
未料旋即傳出慶富也向蔡政府陳情,總統府同樣以密件轉發。但可曾看到相關媒體、官員、立委對此有何批評?
其實依據相關法令及慣例,轉發陳情信本來就是SOP,因為總統府並非執行單位。如果轉發陳情信就涉弊,不禁要問,莫非蔡政府將陳情信全丟進垃圾桶了?
如此簡單道理若不知就已夠離譜,竟還變相扮演打手,這不是集體沉淪又是什麼?更且,既屬密件,卻三番兩次由特定媒體曝光,有無洩密問題,最近特別喜歡查辦馬英九的台北地檢署莫非竟成睜眼瞎子?
口稱謙卑,心態千杯,手段卑劣;這種打擊異己的作為,真讓人瞠目結舌,可嘆亦復可悲!

聯合報社論/川普亞洲行的三個挑戰與三道陰影


2017-11-05 00:06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美國總統川普今抵日本,展開亞洲五國之行。 本報資料照片



美國空軍一號專機今天上午降落日本橫田空軍基地,開始川普的亞洲五國之行。此次出訪任務艱鉅,不僅北韓危機一觸即發,還要面對崛起後越來越有自信的中國大陸;然而要因應諸多挑戰,川普背後卻拖著三道陰影,擾亂盟國對美國的信心,也妨礙了區域合作。
首先是北韓危機的挑戰。川普必須鞏固盟邦共識,團結一致,但也要顧及各國意見,外交不到最後關頭,絕不輕言開戰。尤其解決朝鮮問題的關鍵,在於中國的支持,而大陸強烈反對戰爭手段;南韓也不贊成開戰,因為北韓報復目標首當其衝就是首爾。
川普近來不斷使用尖銳挑釁的言論,應是與談判並用的兩手策略。目前美軍三個航母戰鬥群集結朝鮮半島附近海域,防備北韓在川普訪亞期間的可能挑釁,並不是要實施外科手術式的攻擊;之前朝鮮外相稱會在太平洋海域試爆氫彈,不可不防。
其次是亞太政策,川普將在越南宣示他的新亞太政策。過去歐巴馬有「重返亞太」,川普上台後,「凡歐巴馬都反」(Anything but Obama),但只強調美國優先是不夠的,必須要有號召力。國務卿提勒森日前提出「印太新戰略」,呼籲共同遏制中國,但這並不是成熟的概念。也有人提出重新重視南海,川普政府雖已做了四次「自由航行」行動,但是無法動搖大陸在南海既成的優勢。
川普的難題在於,一方面要向盟國顯示美國並未放棄他們,仍會繼續留在亞太,但另一方面,面對大陸崛起的現實,卻必須讓出空間,否則美中會有更多的戰略緊張與摩擦。
其三則是貿易逆差。川普強烈要求各國減少對美貿易逆差,他不認為WTO或TPP等多邊機制是好方法。
本來TPP也是美國「亞太再平衡」的一部分,歐巴馬希望把亞太國家從中國市場拉回美國懷抱。現在川普棄多邊機制,要求雙邊談判解決貿易失衡問題,可是以美國之大,任何國家與美國雙邊談判都會吃虧,即使美國盟友也不例外。南韓與美國有緊密的安全關係,自貿協定原是其中一環,可是川普認為吃虧,要求重談美韓自貿協定;日本雖是美國亞太頭號盟友,川普念茲在茲的卻是美對日七百億美元貿易逆差,此行將要求縮減。
川普在北韓、經貿與亞太政策上能否取得具體成果,其實是看川普自己;但這次跟著川普出訪如影隨形的幾道陰影,卻影響了亞太國家對川普的評價與合作態度。
第一道陰影,是川普的國內政治醜聞。亞太國家普遍懷疑川普還有沒有足夠的政治權威;他推動的幾項改革,令不出白宮;明年底期中選舉,共和黨能否維持眾院多數,也大有疑問。尤其「通俄門」調查,火快燒到白宮,川普可能面臨司法傳訊,國會彈劾傳聞不斷,川普能不能做完第一任都成問題。
第二是川普的國際信譽。他上台後,美國越來越往國內看,屢屢廢棄過去的國際承諾。北約是美國安全承諾的基石,但川普不願意公開重申第五條集體防禦;全球關切暖化危機,川普卻宣布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尤其是他上任就退出TPP,更讓已經談判七年、各自付出沉重政治代價的亞太國家非常失望。
最後則是川普的個性。白宮八個月來的決策風格,總統本人情緒多變、好大喜功、缺乏耐性,是最重要的因素。國務院前亞太助卿坎貝爾表示,過去他安排總統出訪的經驗,通常第四或第五天,總統便會感到疲憊;這次行程長達十一天,訪問多達五國,既考驗川普的注意力與耐心,也考驗幕僚的作業,而目前仍有大批相關官員未任命就位,這次訪問有許多機會出錯。
但美國還是世界最重要的國家,所做的決定,甚至所犯的錯誤,對其他國家都可能造成致命影響,台灣不能掉以輕心。不過,身為亞太成員,我們歡迎美國總統來訪,親自了解亞洲實際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