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國治/觀李安新片「比利.林恩」有感
.嚴震生/以「禮運大同篇」紀念孔子與國父
.蘇蘅/為何美國媒體和民調大挫敗?
.黃介正/美選後三大兵推想定
.馬凱/自由化,毋寧死?
.洪蘭/當虎媽的孩子長大後
王文華/自己先好好活過一次
2016-11-14 00:01聯合報 王文華
聯合報的「願景工作室」到屏東科技大學辦論壇,我主持。開場前我隨機跟同學聊天,認識一位聽障同學。他的發音雖不標準,我卻完全聽得懂。他說媽媽為了教他說話,曾辭去工作專心帶他。如今他快要畢業了,正努力尋找喜歡的工作,希望能順利就業,回報媽媽。
當下我想起了一九六二年一本書,叫《小美德》。
作者是義大利作家娜塔莉雅.金茲堡(1916-1991)。在這本散文集,他寫到二次大戰時先生死於法西斯監獄,也寫到他獨立扶養三個孩子。
屏科大這位聽障同學的媽媽,讓我想起金茲堡。
金茲堡說:「別教孩子節儉,教孩子大方。別教孩子謹慎,教孩子勇敢。別教孩子機靈,教孩子坦誠。別教孩子圓滑,教孩子愛人和犧牲。別教孩子追求成功,教孩子追求知識和意義。別教孩子找穩定高薪的『工作』,教孩子找他們喜歡並有意義的『志業』。」
所以,雖然書名叫《小美德》,金茲堡真正的意思是,別追求「小美德」,追求「大美德」。
金茲堡進一步說:「當孩子有了大美德,自然會有小美德。但只有小美德,卻未必會有大美德。」
我不知聽障同學的媽媽有沒有看過這本書,但他教出了一個勇敢、坦誠,和追求志業的孩子。
在這個時代,媽媽要教、孩子要實踐「大美德」,都不容易。
第一個原因是,經濟不好,生存都成問題了,怎能不節儉?不謹慎?不圓滑?不追求穩定和高薪?
其次,經濟雖然不好,台灣整體的環境安全、舒適,而便利。這種氣氛不易激發出大美德。屏科大那位同學的志氣,也許正來自於他的聽力障礙。這讓他比健康的同學,更有想翻身的動力。
最後,勇敢、坦誠、犧牲、意義、志業這些「大美德」都太抽象了。沒有照片可以呈現,沒有影像可以直播,也沒有數字可以衡量。所以很難在媒體或臉書上分享,自然不會成為主流話題。
金茲堡倡導「大美德」的時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大時代需要大美德。
二○一六年的台灣,其實也是大時代。當然,經濟不好,給資源貧乏的人更大壓力。但所幸科技的進步,降低了家世、財富、學歷對一個人發展的限制。跟過去比起來,沒有背景的人在二○一六年,比較容易靠大、小美德,改善自己的人生。
但對某些年輕人來說,他們面臨最大的限制,其實是我們:目前是主管、父母的中年人。
我們是不是不斷告誡年輕人要謹慎、機靈、圓滑、追求成功、找一份穩定高薪的工作?
我們比他們,更害怕他們失敗。
如果現在年輕人活得很小,也許是我們中年人,從來都不希望他們「活大」。
表面原因是保護他們。但更深層的原因,會不會是我們自己,從來沒有「活大」的機會和經驗?如果有一天孩子或員工真的活大了,我們無法帶領、管理、控制?
在回台北的高鐵,我打開電子書,重溫《小美德》。文章最後一句,我早就忘了,此時突然跳出來打我一巴掌:
「先要有熱愛生命的爸媽,才會有熱愛生命的孩子。」
我們是那個熱愛生命、追求志業的父母,或主管嗎?
如果不是,跟年輕人一起嘗試一次?也許,對年輕人最好的帶領或管理,是讓我們自己,先好好活過一次。
(作者是作家,「夢想學校」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