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8日 星期二

劉憶如/碳市場、碳定價及台灣碳權交易所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劉憶如/碳市場、碳定價及台灣碳權交易所
◆  葉銀華/經濟、股市脫鉤的風險






劉憶如/碳市場、碳定價及台灣碳權交易所


2023-07-18 00:00  聯合報/ 劉憶如(作者為香港北威國際集團董事總經理、台大財務金融系兼任教授)
去年全球碳市場規模雖持續成長,但卻仍僅涵蓋百分之23.5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路透)


才初夏,全球各地卻已紛紛創下破紀錄的高溫,極端氣候更造成嚴重傷害。例如加拿大今年野火規模空前,燒毀超過一千萬公頃的土地,並造成十五萬餘人流離失所。民國一一○年(二○二一年)十一月的格拉斯哥氣候協定,雖得到一百多個國家簽署承諾在民國一三九年(二○五○年)時達淨零排放,但至目前各國減排效果卻並不佳。

根據世界銀行年度報告,去年全球碳市場規模雖持續成長(達九百五十億美元),但卻仍僅涵蓋百分之二十三點五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其中碳稅涵蓋百分之五點五,其餘百分之十八則由碳權交易所(ETS)所涵蓋,顯示全球還有百分之七十六點五的排放尚未被納入管理。

此外,世界銀行也指出,若要達到民國一三九年(二○五○)淨零排放目標,當前碳價過低,不足以吸引足夠的減碳投資。具體而言,世界銀行估計為達目標,今年的碳價應為每公噸六十一美元,民國一一九年(二○三○年)每公噸碳排的名目價格則應提升至一百二十二美元。依此估算,目前僅有百分之五的碳權交易所之價格是符合標準的。

碳排該如何定價,現行方式主要分為由政府或由市場機制決定的兩大類,另亦有由企業自行訂定的內部碳價。由政府訂價的以碳稅為大宗,針對特定行業課徵碳稅,但目前全球三十七個徵收碳稅的國家價格差異極大,自每公噸不到一美元至最高的瑞士、瑞典等國的一百三十餘美元。

此外,亦有即將實施的「碳關稅」(碳邊境調整機制)。歐盟最早對歐盟企業徵收碳稅,但卻造成區域內外的不公平競爭;歐盟因此提出課徵碳關稅的概念,針對出口至歐盟的產品徵收碳關稅,簡稱 CBAM。CBAM 適用範圍初期將以五大高碳排產業為主,包括:鋼鐵、水泥、鋁、肥料、電力等,鋼鐵相關下游產品(例如螺絲、螺栓等類似鋼鐵製品)亦在課稅範圍內。這五大類產業碳排放量約占歐盟碳交易的百分之四十五,未來也將逐步納入其他產業。

歐盟課徵的碳關稅,與歐盟的碳稅一致,目前大約是每公噸九十歐元(約新台幣三千一百元)。唯若已在歐盟之外的地區支付過碳稅或碳費的產品,則可在出口至歐盟時抵減稅額。依規畫,CBAM 將在今年十月一日起試行,出口至歐盟的企業須申報但尚不需繳稅,但民國一一六年(二○二七年)起將正式收取碳關稅。除此,美國亦於去年提出美國版碳關稅「清淨競爭法案」,簡稱 CCA,目前國會二讀通過,預計於明年開始徵收,且並無試行期間。

政府訂定的碳價之外,提供買賣碳權交易平台簡稱 ETS)的碳價則由市場機制決定。一般而言,ETS 針對一個或多個產業的碳排額度設定上限,企業可依其需要,購買額外的配額或出售多餘的配額。碳權的賣方一般為對減碳有貢獻的單位,例如林場、電動車廠,透過第三方獨立機構認證,將其減碳貢獻包裹成碳權。例如特斯拉因為生產電動車,衍生出鉅額可供出售的碳權,帶來的交易收入大量彌補了製造電動車本身的虧損。目前全球有三十幾家交易所,但因跨境交易不盛行,因此和碳稅一樣價格差異極大。

台灣即將在下個月(八月七日)於高雄設立「台灣碳權交易所」,並於明年起由環保署徵收碳費;起步雖晚,但究竟是個開始。對於碳權的認定與計算,以及碳權買賣的交易等機制,如何盡快融入國際規範,並在減碳及經濟成長間拿捏平衡點,是一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