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7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下半年經濟保溫 要靠內循環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6646/web/ 

◆  聯合報社論/柯文哲「流量藝人化」,真能團結台灣?
◆  聯合報黑白集/不蒙眼的女神
◆  經濟日報社論/下半年經濟保溫 要靠內循環





經濟日報社論/下半年經濟保溫 要靠內循環


2023-07-17 02:41  經濟日報/ 社論
財政部公布上半年出口,五大出口市場同步下滑。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近期多項總經數據表現不佳,包括出口、外銷訂單、製造業無薪假人數等。雖然政府曾一度樂觀預測,今年第2季就有機會是這一波景氣循環的低點,但現在看來,如果能在今年底前走出景氣低谷就屬萬幸,如果外在市場持續低迷,政府又沒有新的政策推動內循環,台灣經濟別說回溫,光是保溫的難度就不小。

產業界普遍對疫後這一波經濟調整戒慎恐懼,主要是全球兩大經濟體美國與中國大陸,都各自面臨內部的經濟挑戰。一般國人或許對今年的經濟下行挑戰感受不深,尤其是台股仍在高點,物價又逐漸回落,但6月出口衰退多達23.4%並創下14年來最大跌幅,代表產業界的憂心並非全無依據,而是存在著巨大的憂慮。

全球經濟可能下行的隱憂,出自於東、西兩大經濟體的現況。美國經濟雖然逐漸克服通膨的問題,但後續的消費市場能否維持過去幾年的榮景,市場普遍不看好,所以各家業者努力打消庫存,或降低人事負擔,就是為了接下來景氣可能的反轉預留底氣。未來即便美國沒有墜入停滯性通膨,也需要相當時間才能確認經濟沒有硬著陸。

美國市場的消費溫度還有微溫,大陸市場則已確定冷颼颼。大陸6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為0,低於分析師早先預期的微幅上揚,已等同進入「準通縮階段」。雖然大陸官方強調下半年消費者物價就會回溫,一如民國一O九年(2020年民國一一O年(2021年大陸物價衰退後迅速轉正,但6月大陸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劇跌5.4%,創七年多最大跌幅,顯示大陸這一波經濟緊縮不只是警鈴預響,若沒有妥善應對,很可能就真的步入通縮階段。

大陸的「準通縮」反映在台灣的出口表現上。6月對大陸、日本、美國與東協的出口減幅都超過兩成,大陸並非台灣出口衰退最大的區域,但大陸港澳占我出口的比重高達35%,大陸出口市場的衰退相對影響更大今年上半年台灣對大陸出口年減26%,是我出口難見起色的關鍵。

不論是美國或中國大陸的經濟調整,都難在數月間見到成效,換言之今年我國經濟表現,無法寄望外循環。所幸,台灣經濟的內循環仍有期待之處,在今年確定走出新冠肺炎疫情後,台灣觀光、服務與相關內需行業正朝向疫情前的水準復甦中,多個行業都出現招工不易的情況,近期無薪假集中在製造業,也凸顯國內工商服務業的市況正逐漸加熱。但除了現有的成績,內需回溫的另一關鍵是境外觀光客,政府和民間在這方面必須加把勁。

到7月初為止,今年國際旅客來台人數還不到300萬,雖然行政院有信心達成全年600萬國際旅客的目標,但是這跟新冠疫情前每年1,100餘萬國際觀光客相比,仍然有巨大的落差。在疫情過後,全球各國都在爭搶觀光財,亞洲最積極的新加坡、泰國、日本與南韓等國,國際旅客人數回升的速度,都比台灣表現好,政府必須擴大當前的行銷或補貼方案,吸引更多國際旅客回流。

在爭取境外旅客上,最值得開發的是大陸觀光客。陸客來台人數在民國一O四年(2015年達到逾400萬高峰後回落,在兩岸關係低盪與疫情影響下,今年前五月陸客來台人數僅剩下4.5萬人,等同於完全中斷。在日前開幕的台北夏季旅展,因我方對大陸官員來台參展仍有疑慮,連帶影響大陸民間旅遊業者來台參展的人數,錯失了兩岸疫後的交流機會,政府應更務實看待陸客來台對經濟的幫助。

促進內循環不單只為了讓今年我國總經數據更好看,與就業市場也密切相關,內循環提振,就業市場立即受惠。年底前台灣外部經濟環境都難見顯著改善,今年台灣經濟是溫或冷,就看內需市場表現。











聯合報黑白集/不蒙眼的女神


2023-07-17 02:31  聯合報/ 黑白集
前立委黃國昌(左)與網紅「館長」陳之漢(右)在凱道舉辦「716上凱道,公平正義救台灣」活動。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黃國昌和館長發起「公平正義救台灣」集會,還未上街即遭圍剿。民進黨指控,黃國昌的住家不僅蓋違建,還侵占國有土地,連國有財產署都站出來「認證」。民進黨賣力摧毀黃國昌的「人設」,是一石二鳥之計:除了要摧毀集會士氣,也要打壓黃國昌一路挺柯文哲的氣勢

此一手法,民進黨上次大選對付韓國瑜時也用過。儘管後來未查出違法,但政府大動作開挖已影響民眾觀感,對韓選情造成衝擊。去年台中立委補選,顏寬恆住宅也遭同樣手法對付,民進黨果然坐收其利。這次黃國昌沒說要參選,已遭八方圍剿,還說他涉多起師生戀。對此,原聲稱當選總統後要請黃國昌當「法務部長」的柯文哲,馬上被嚇得改口。

黃家土地的問題已存在十多年,要查早就該查,為何直到要示威才被看見?原因是:法律公權力被當成了政治工具西方的正義女神常被塑造成「蒙眼形象,表示司法保持客觀不分貴賤親疏。但蔡政府的司法女神正好相反,平日對非法行為視若無睹,只有在為滿足自己目的時,才挑選特殊對象下手

從太陽花學運到時力,黃國昌是綠營盟友,無論他做什麼,都得到民進黨支持。現在他站到對立面,就是敵人,當然必須清算,人格毀滅只是第一步。昨天集會的主題,談的正是這種雙標正義













聯合報社論/柯文哲「流量藝人化」,真能團結台灣?


2023-07-17 02:37  聯合報/ 社論
台灣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想在北流辦演唱會,北市府不同意,柯指「通常這種事件,太監就解決掉」。記者曾原信/攝影


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才因為在北部流行音樂中心開演唱會不成而鬧出「太監說」風波;接著又因為無預警取消董事長開講高雄場」,而與美麗島電子報董事長吳子嘉吵得不可開交。兩起事件原本只是大選小插曲,但柯文哲的態度與作風,卻不禁令人質疑,柯文哲到底是在選總統,還是只想當個「流量藝人」?

北流不得舉辦政治活動,是柯文哲擔任台北市長時訂下的規矩,他當然不會不知;柯主動挑起這個話題,不是因為受委屈,而是政治操作;後來的道歉,則是基於輿論風向不利,而非「認錯」。至於柯文哲任意取消「董事長開講高雄場」,則是因為在高雄人氣不夠,辦了反而自曝其短,不如不辦。柯文哲如果是單純網紅也就算了,但他選的是總統,就混淆了自己的責任。

柯文哲的人設就是「心直口快,支持者也吃這一套。所有的失言、爭議,都可以此解釋,甚至討好支持者。柯文哲訪日時說台灣漁民不想要釣魚台這塊土地,這話如果是其他藍綠政治人物說的,勢必引發軒然大波,然柯文哲卻受到相對寬容對待。再對照太監說、董事長開講事件,柯文哲不但是「流量優先」,更是「擁粉自重」,是非對錯全拋諸腦後

這種不顧是非與價值,只求聲量與流量,不惜出爾反爾、自打嘴巴的情事,如只是政治秀也就罷了,但如果是國家大政,就不免令人心驚膽顫。例如對於「重啟服貿談判」議題,有人發現其國政白皮書有重啟服貿主張,柯文哲未否認,並稱當選要先完成兩岸協議監督條例,接著是談貨貿、服貿,且說自己過去是「反黑箱不是反服貿」;待綠營群起攻之,柯又強調從未說過要重啟服貿。一變再變,令人眼花撩亂。

此外,柯文哲釋出的「當選總統後由國會最大黨組閣」主張,更是不負責任。此一主張固在憲政體制上有一定道理,但應主要是在「單一政黨獨立過半」情況;如果三黨甚至多黨不過半,則會有多種組合和可能。柯文哲的「最大黨組閣」,令人摸不著頭腦。

目前看來,民眾黨根本不可能在選後成為「最大黨」,意味柯文哲若當選總統,行政院長不歸綠則歸藍;如此一來,柯文哲在總統大選時開的選舉支票,豈不泰半都成了芭樂票?柯文哲的許多主張,都是基於對蔡政府的質疑而有了正當性,如果柯文哲請民進黨組閣,那豈非換湯不換藥?

就以柯文哲主張的「重啟核二、核三」為例,這與民進黨立場完全扞格。難不成柯文哲期待「民進黨的行政院長」幫他重啟核二、核三?換言之,若柯文哲當選總統,國會最大黨組閣,則其所有政見訴求恐都無從實現。既然如此,又何必選柯文哲?

多年前柯文哲曾以「鯊魚理論」解釋自己的言行,說自己說錯話、做錯事受傷無妨,只要「說得更多」,讓輿論鯊魚追不上自己」就好了;這套準則,沿用至今。柯文哲一再拋出議題、一再失言,選民無法或不願深究,加上眾多柯粉加持,即可全身而退,甚至左右逢源,用模糊不清、似是而非的主張,蠶食鯨吞藍綠的支持者。

社會普遍討厭藍綠氛圍裡,柯文哲和民眾黨成功占據了不小的政治版圖,尤其是在年輕選民上,藍綠望塵莫及;國民黨內亂不止,更讓柯文哲獲得不少來自藍營支持者,聲勢水漲船高。柯文哲的參選口號是「團結台灣」,但其基於「風向」而非「理念」,追求「流量」而無「責任」的政治風格,一旦成為國家元首,真的能團結台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