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7日 星期一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白飯之亂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6646/web/ 

◆  台巴邦誼是經濟議題
◆  兩岸青年交流 台不要這麼沒自信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白飯之亂
◆  「三育」出問題 良善文化崩壞
◆  非綠四分五裂 真能下架民進黨?
◆  性平修法 應考量被害者角度
◆  美化日治 醜化國府 國中歷史的謬誤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白飯之亂


2023-07-17 02:46   聯合報/ 林一平(作者為前科技部代理部長)


最近白飯之亂,學生抗議熱炒店準備的免費白飯不夠,鬧得沸沸揚揚。我不想評論兩造是非,而是想表達另一觀點。我不贊成「吃到飽」的營業方式,因為往往會引導客人「吃過飽」。我研究智慧農業,以獨創設計物聯網平台AgriTalk持續耕種超過八年,感受到農作物成長不易。當我由泥土中挖出第一顆無毒薑黃時,心中喜悅感恩,更希望大家能珍惜食材

白飯之亂事件讓我想起秘魯喀喀湖當地居民珍惜硬硬的「可以吃的石頭」,它叫丘紐(Chuno),其實是可以放十年的馬鈴薯凍乾,並不易下嚥。這是被認為低賤食物。事實上,影響人類歷史的是那些便宜且易於種植成本低廉農作物。如果世人輕視這些農作物,將會對國家的基礎造成不穩定的後果。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馬鈴薯

在法國大革命中,許多人頭落地,主流歷史學家普遍認為這是因為思想家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等人對人民主權和民主政治哲學論述,挑戰了法國皇室的統治。據說盧梭喊出口號「吃富豪」(Eat the rich):「當我們食物短缺,我們的櫥櫃空空如也時,法國貴族將成為我們的盛宴,是我們被迫消費的輕浮之物。」或許這是路易十六漠視馬鈴薯後果

傳說中,歐洲人無意間從南美洲帶回了馬鈴薯,但當時的人們並不看好這個低賤作物。按理說,人們應該食用長在地面上的莖葉或果實,然而,馬鈴薯卻是一個埋在地底塊莖,因此人們視其為受到智利巫毒詛咒曼陀羅植物法國化學家帕蒙提耶(Antoine-Augustin Parmentier;1737-1813)發現馬鈴薯是一種營養豐富耐飢且容易種植根莖植物。當他得知法國政府正在尋找緊急糧食時,他積極推薦馬鈴薯

然而,路易十六只知道吃麵包,對馬鈴薯不屑一顧,甚至稱之為「毒曼陀羅」。於是,在一七八八年春天,法國發生了百年來最大的饑荒,賤民們沒有麵包可吃,只好高呼盧梭的「自由口號,攻占了巴士底監獄,砍下了路易十六的頭顱,以洩恨方式緩解空腹之飢餓。大革命爆發四年後,法國人終於意識到馬鈴薯的價值,並開始大量種植。而馬鈴薯也不負眾望,幫助歐洲度過了幾次大饑荒。

法國大革命的「麵包之亂」導致對低廉作物的重視,也對人類的歷史產生深遠的影響。台灣的「白飯之亂」是否也能對民眾的飲食習慣造成正面的影響?台灣糧食並不充裕,希望大家能珍惜食材。我也希望能以智慧農業技術幫助農民,有更好收入











台巴邦誼經濟議題


2023-07-17 03:14   聯合報/ 張光球/致理科技大學副教授(台北市)


台灣在南美洲唯一邦交國巴拉圭總統當選人潘尼亞,在上任前特別訪問我國,以實際行動挺台灣,並表示他就是挺台派,破解外界對台巴邦交的疑慮,強調台巴在經貿上合作的重要性。但他在離台記者會上仍表示,在保持台巴邦交的同時,願與中國建交,亦即,走兩岸雙重承認外交路線。潘尼亞的臨去發言留下極大的想像空間。

首先,潘尼亞此行參訪我國電動車產業,希望成為我國第一座整廠輸出電動巴士廠到友邦的先例,同時導入車隊管理系統。事實上,民國一O八年(二○一九年我國軟體系統和電動巴士業者開始拓展在巴國的市場,也成為現在台巴投資合作重點之一

對於外界質疑巴國電力供應的問題是多慮了。巴國與巴西共同經營伊泰普水力發電廠,是全世界第二大水力發電廠,所以供應不是問題且廉價,但是因巴國設備問題使得電壓不穩成為一大隱憂。

此外,巴國電力局本月開始對未繳電費的用戶實施斷電,公家與民間用戶總計欠費兩億八千萬美元,加上雙巴兩國將重啟談判電廠管理及電力分配問題,是否會影響巴國的電力政策,尚待後續觀察。

潘尼亞承認農牧業及工商界是他必須說服的對象,前者期望能將牛肉及大豆產品銷往中國,後者欲藉由中國的市場提升技術與品質,為進軍南方共同市場和準備未來能嫁接一帶一路。潘尼亞的擔憂也為台巴邦交埋下變數。

其次,我國絕對歡迎雙重承認,如此一來,台灣就可以與全球多國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甚至加入聯合國。然而,大陸絕對不讓雙重承認發生,因為立陶宛和宏都拉斯原都有此打算,且連歐美大國都辦不到的外交突破,中共不可能讓此破口出現在與小國的外交上,原因就是不讓兩個中國」在國際法治化。因此,問題又回到兩岸零和外交上。

再者,姑且不論巴國人民對台灣和美國有極大的好感,潘尼亞未來五年將領導的是一個分裂國家巴國長期執政紅黨,不但再次贏得總統大位,並拿下參眾兩院及州長過半的席位,可說是大獲全勝,照理說財經背景出身的潘尼亞可以順利執政,其實不然。這次有近四成人民放棄投票,原因在於百姓對執政黨貪瀆嚴重組織犯罪猖獗經濟蕭條貧困失業的不滿,加上紅黨內部派系分裂,使得潘尼亞執政之路堪慮。

對於年輕有為潘尼亞的當選,觀察家卻更在乎他的政治導師前總統現任黨主席卡提斯會如何對他下指導棋。現在紅黨當選的國會議員,主要分成支持卡提斯力挺現任總統阿布鐸,選前政界人士發現阿布鐸並未全力支持潘尼亞,其原因就在於後者是卡提斯的門徒。

卡提斯在任時原計畫修憲讓其能連任。他的問題在於涉嫌貪汙洗錢走私和支助什葉派真主黨美國將他和多位巴國政要列為嚴重貪腐人士,卻不知如何處理後續。如果美國欲強力逮捕卡提斯,恐加速潘尼亞倒向北京,但如果放任巴國的貪腐,又將凸顯出美國外交的兩套標準。

雖然潘尼亞挺台,但國際局勢瞬息萬變,多位與台斷交的領袖都說過挺台灣。發展好經濟實力我國最佳國際出路,從潘尼亞希望台灣多投資巴國即是一例,所以台巴邦誼經濟議題,不是外交問題












兩岸青年交流 台不要這麼沒自信


2023-07-17 03:14   聯合報/ 陳祖輝/大學教授(桃園市)


馬英九基金會邀請之陸生交流團終於在十六日抵台,政府先前對馬英九基金會申請案多方阻撓,所幸最後成行。

蔡政府執政七年以來,開放陸生來台就學政策停擺多時陸生在台就學人數快速減少,目前約剩下三千四百名左右,若再不恢復到過去馬政府開放陸生來台就學之榮景,恐怕兩岸關係將要走入冰河時期

過去筆者在台北大學的課堂上,一個班裡的陸生交換生至少二至三人,對他們的印象是很認真好問,且喜歡討論課程裡的細節問題,代表他們到了相對開放環境求學,不像在大陸大學求學時,因為老師權威性高不敢挑戰老師課堂觀點,因此他們真的很享受台灣民主自由

蔡政府因為在兩岸關係上無法與中共取得共識,竟然將陸生、陸客推回大陸,讓他們感受不到台灣的好與價值甚至將責任完全歸咎中共,替自己找台階下,這點是蔡政府兩岸政策最大敗筆所在,未來尋求大位者必須改變。

近年來中共已將兩岸青年交流轉回到大陸主場,因此展現出更多統戰與紅色意識形態的味道,兩岸青年交流失去平衡與對等。如果回到馬政府當時的兩岸關係,兩岸青年交流對等且交流熱絡,尤其陸生回到大陸口口推銷的,都是台灣的「人情味」,因此對台灣印象特別好。如此他們回去大陸後,對台灣的看法自然會改觀,加上認識台灣這邊的同學與老師,更能真實知道台灣社會的真面目似乎與中共官媒渲染的台灣是有所不同的。

筆者以為,恢復兩岸青年交流係未來兩岸正常交流之試金石,任何一位角逐總統大位的人,都必須將兩岸青年交流、陸客來台觀光放在兩岸政策的核心位置,因為讓陸人親自來台灣體會,與聽中共官媒的說法自然有別,這樣反而可以化解兩岸緊張氣氛;故期盼國民黨在總統大選兩岸關係政見方面,將如何強化兩岸青年對等交流視為最優先選項。

兩岸青年雖各持不同的意識形態,且台青實際赴陸人數近年來已有明顯減少跡象,但陸青有很多沒到過台灣,因此對台灣的憧憬仍有很大的想像空間。我們不要對自己這麼沒有自信,該開放就該開放,甚至不應用政治角度,將他們都視為「有問題的」,這豈是我們民主自由國家的待客之道呢?










「三育」出問題 良善文化崩壞


2023-07-17 02:46   聯合報/ 楊啟嵐/教師(新竹市)
北科大與熱炒店因白飯供應問題引起「白飯之亂」。記者任義宇/翻攝


近日的「白飯之亂」(或許稱「負評之亂」更為恰當),小小事件卻鬧得沸沸揚揚。學生滿腹委屈,店家有說不出之苦;網路批判、霸凌聲更助長彼此的怒氣,最後店家只好以「關門大吉結束紛擾。學生及居民此後少了一個果腹之處,店家也只得「面壁思過」;兩敗俱傷之餘,這社會一角的鬧劇卻值得吾人省思,國家的「三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確出了問題,導致「良善文化」逐漸被侵蝕殆盡。

綜觀今日家庭教育,因少子化而衍生出恃寵而驕的孩童;輔以網路氾濫,任其自由隨性發展,個人或自我主義逐漸膨脹到不知極限。其次,學校教育也早已失焦,自教師節放假取消後,「尊師重道」已淪為八股;更甚者,學生還被賦予「評鑑教師」的特權;為了「明哲保身」或「更上層樓」,教師也只能讓學生寵上加寵。進入社會後的青年,受到政治、網路、媒體的影響更大;從任性的政客教導人民「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甚至「可以拍桌」、「嗆聲」來表達不滿;稍有不悅,即以負評洩憤。

記得在法國求學之初,遇到法國店家(麵包店、鞋店、雜貨店等)因我對當地文化生疏、表達不夠明確,就直接擺臉色,呼叫列隊的「下一位」;經過多次教訓才明白,法國文化不是「顧客至上」、「以客為尊」,而是「客隨主便」。

相信這些年輕人若能在「店家也有人權」的國度裡稍有體驗,此事件必然不會發生。

在酷暑中工作整天的店家,若非為了養家活口,何須自苦?而學生少吃一碗飯,就當捐贈給地球饑民的一口糧,日行一善,何樂不為?在過去沒網路的時代,找不到「負評」的工具,長者不都是教導我們要「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之氣,免百日之憂」?

眾人相互尊重、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才能形成「良善文化」,造就台灣真正「美麗的風景」。











非綠四分五裂 真能下架民進黨?


2023-07-17 02:46   聯合報/ 林興寧/公(彰化市)
數萬民眾昨天頂著高溫參加「公平正義救台灣」遊行,人潮從凱道延伸到中山南路。記者陳正興/攝影


昨天凱道聚集數萬群眾頂著烈日高喊「公平正義救台灣」,足見民氣可用。但眼前非綠陣營四分五裂,明年一月總統大選最終結果,真能如人民所願將民進黨下架嗎?

像泛藍各路人馬及其支持者,如果一直不忘過去恩怨,或只看眼前落後民調便自亂陣腳,那麼很可能會「自證預言」,弄得一敗塗地。只是長久以來,國民黨表現再差,也是「病死的駱駝比馬大」,正如它依然穩居「地方第一大黨」,基層實力、組織動能都十分可觀。因此,只要不氣餒、齊心努力,相信藍營後勢仍然大有可為。

至於其他愈來愈多厭惡藍綠所以才喜歡柯文哲的選民,可曾想過他之前「正常選舉不會贏,所以愈亂愈好」,或者「我不會贏但可以決定誰輸」的論調,也是基於上述「實力原則」?而柯P近來一直高喊組「聯合政府」,甚至說「由國會最大黨推薦閣揆」,更證明此難題任誰都無法迴避。只是柯文哲當上總統,若行政大權仍落入綠營手中,將陷於「不清不楚、沒完沒了」的窘境,莫怪許多人會怒批「那選你幹嘛?」

當然,最終鷸蚌相爭由賴清德坐收漁利,不僅台灣不公不義問題無解,在中美對抗舉世動盪變局裡,兩岸更會充滿無法預測風險。只是如此困境,會否一再成了綠營「出口轉內銷」,以外部危機化解自身腐敗與無能

若無滿腔熱血,誰願頂著酷暑在街頭站上幾小時?除民氣可用,藍、白陣營可有必勝的策略?「審度時宜慮定而動」,為自己,更為了台灣,創造一加一大於二的合作空間,恐怕才是當務之急吧!












性平修法 應考量被害者角度


2023-07-17 02:46   聯合報/ 王品/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新北市)
行政院昨天通過性平三法修正草案,權勢性騷擾最重罰一百萬元、最重處三年徒刑。圖為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台灣版的 #MeToo 事件從今年五月底開始引爆,二個月來,各職場無不陷入風暴,引起社會對性平三法修法的共識。目前有立委范雲與行政院版本,但筆者發現,各草案版本似乎皆未從被害者角度思考與設計,也並未針對過去案例之盲點做修正,仍有諸多漏洞與不便。

性騷擾被害人的報案意願,通常取決於程序的保護性、方便性與正義落實的可能性,故制度設計時不可不慎。唯有被害人報案意願提高,才能杜絕社會上的僥倖心態,根本翻轉性別文化。

以下舉幾個實際情境來說明:

一、報案與調查的時間應予脫鉤—被害人申請調查的時間自主性。若一位大學生修課期間被授課老師性騷擾,她向校安中心報案,但要求學校暫勿調查,希望等到老師把成績送給教務處後,學校才啟動調查。請問:

1若不依照學生意思,誰能保證學生成績不受影響?

2若要照辦,請問學校有權這樣辦理嗎?會不會被控吃案?(類似案例,即懲戒法院前院長性騷擾女性部屬案)

3若要照辦,學校請「性別平等委員會」延後調查,請問該調查報告是否仍符合法定時效,具有司法上的效力?(即法律上所謂「時效中斷」的效力)

4若要照辦,則學校應有制度性的啟動調查提醒機制,且性平會必須確實能夠配合在寒暑假期間啟動運作。

二、被害人的隱私保護、性平委員的保密義務—建構安全的申訴環境。目前各校「性平會組織辦法並未陳明相關人員保密義務違反時之責任

三、性平三法管轄權競合之處理:當性騷擾行為人為「實習生」時,學校與職場處置應連動,而非只由學校端處理,且應以減少被害人重複申訴與陳述之困擾為原則。又當性騷擾行為人為「他校生」時,建議比照「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法」,讓被害人可聲請案件進度查詢或通知服務。

四、當性騷擾行為人與被害人修同一門課—如何降低雙方接觸、二次創傷的機會。若被害人覺得,每周上課須與行為人見面,感到身心嚴重不適,學校應如何保障被害人與行為人雙方的受教權,需要妥適處理。同理,當「實習生」申訴性騷擾時,學校與職場也應適當調整行為人的職務。若行為人之職務(含正職與工讀)可接觸到學生個資,應暫時中止該職務。

五、當行為人為「應屆畢業生」的情況—應落實追究行政責任之實益。校園性騷擾的懲處類型為申誡或記過,且學校應命行為人接受心理輔導,並得命其向被害人道歉或/與接受八小時性平教育課程等。法定之調查及處分時程可能長達七個月,但目前並無「扣留畢業證書至懲處執行完畢」之配套,故懲處難以落實。

以上議題雖多屬程序或執行面性質,但皆為性平實務關卡,凸顯現行法律缺漏之處。建議此波修法能一併納入上述建議,以臻完善。性平問題若能在立法層級就細膩設想與明確解決,既可增強被害人對法律保護的信心,也避免第一線執行人員無所適從,誠可謂功德無量。











美化日治 醜化國府 國中歷史的謬誤


2023-07-17 02:46   聯合報/ 劉松柏/小學校長(南投市)
圖/本報資料照片


自一○八課綱實施以後,各家出版社的課本都必須依據課綱編寫,此舉對於學生的基本學力固然起了加強的作用,但如果仔細檢視各版本的內容,會發現其中存在著相當多的問題。

以國中歷史課本為例,七年級歷史談到日治時代以及國民政府時代,就歷史學的觀點,當然會分別敘述政治措施、經濟與社會等層面。但仔細分析其內容,會發現課本對於日治時期的敘述多以正面詞彙為主,例如亞洲第一水力發電廠、懷念、安撫、開放、興建等動詞;但是在國民政府時期,卻是負面敘述多於正面的敘述,例如濫墾、濫建、貪汙、濫權等。這樣的描寫方式,對於學生史觀的建立有不利的影響。

以語言政策為例,日治時代在皇民化運動時期推動說日語,國民政府時期也推動國語政策;若以外來殖民者的史觀,兩者同屬外來語言的推動,但是教科書在皇民化運動時期的描述是「強化認同感與愛國心」,而在國民政府時期的敘述,卻指出「造成各族群的語言逐漸消失,原住民喪失了對自身的認同」。類似的政策,卻有著不同的描寫方式,這應該是目前歷史課本最應修正的部分

且現行的歷史課本仍有許多錯誤之處,例如某版本提到五十年代「家庭即工廠」,但此政策事實上是在民國六十年代才開始推動。另外如二二八事件國民政府派軍隊在台灣登陸,圖片說明也有錯字,第廿一師「一部」誤植為「一步」,這些都是很明顯的錯誤,但是課本卻始終未能修正。

我們應該了解,學習歷史的目的並不只是史實背誦,而是在於史觀培養;如果我們的歷史課本只是美化日治時期,卻醜化國民政府時期,那麼學生自然會在潛意識養成親日仇中,甚至反對當時的國民政府,這也是許多社會學者提到的文化霸權以及意識形態滲入教科書,對於學習者將產生不利的影響。

未來在教科書的編寫上,實應秉持著公正的態度,讓史實能客觀的呈現,然後才是第一線教師藉由批判教學讓學生分析其來龍去脈,以及對台灣的影響,而不只是隨著執政者的喜好而曲解史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