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銀華/綠色轉型帶來的風險
◆ 林中斌/廿大後北京轉向
葉銀華/綠色轉型帶來的風險
2023-01-17 01:11 聯合報/ 葉銀華(作者為陽明交通大學資管與財金系教授)
各國為了要在2030年積極降低碳排放、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陸續透過課徵碳費或碳邊境調整關稅,增加高碳排企業的減排壓力。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各國為了要在民國一一九年(二○三○年)積極降低碳排放、民國一三九年(二○五○年)達到淨零碳排,陸續透過課徵碳費或碳邊境調整關稅,增加高碳排企業的減排壓力。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評估,在政府、企業、社會推動減碳、轉型成綠色經濟,將引發下述的風險。
首先,原物料價格上行風險。在全球推動降低碳排放下,對相關原物料需求不斷增加,將引發這些價格螺旋式上漲,並可能對未來全球淨零碳排計畫產生不利影響。例如:日常生活常看到為減碳而轉用的電動汽車,其使用鋰電池所需大量的鋰、鈷,以及相關的鎳、銅、石墨、鋼和鋁等;風力發電關鍵機具發電機、海纜線與葉片,亦需要大量的鋼與銅;太陽能光電構建則需大量使用鋼材及鐵材。未來幾年,對這些關鍵原物料需求將增加,但都來自汙染且碳排放量高的採礦場與鑄造廠的生產,也是環保法規加強限制以及強制碳費或碳關稅徵收的主要對象,此將限制這些關鍵原材料的供給,進一步加劇其價格的上漲。
其次,央行通膨目標上調風險。由於能源結構要朝向便宜、碳強度低的燃料轉變是需要時間的,當前對一系列石化燃料等高碳排產業課徵碳費或碳關稅,且逐步提高,雖有助於加速綠色轉型,但在能源需求相對缺乏彈性的條件下,會導致消費價格持續上漲,因而綠色轉型對通膨已構成上行風險(稱為綠色通膨)。歐洲央行正在考慮如何應對與氣候相關所引發的通膨,並討論解決方案,若採取提高通膨目標的作法,這會讓大眾儲蓄的實際價值減少,也讓他們的實質購買力下降,並損害歐洲央行的信譽和公眾信任,恐將掀起金融市場不小的波動。有鑑於央行有維持低且穩定通膨率的職責所在,在綠色轉型力促碳費或碳關稅徵收所引發物價波動加劇的環境下,這意味著央行貨幣政策維持以往二%的通膨目標料將陷入挑戰。
再來,所得分配更加不均的風險。隨著轉型綠色經濟,碳排較高產品價格漲幅往往高於低所得家庭之收入成長幅度,讓低所得家庭收支變得不成比例,較難支應日常生活所需;但此種情形比較不會發生在高所得家庭,將使所得分配更加不均,這也是綠色通膨帶給社會面衝擊的潛在風險。依德國復興信貸銀行的研究指出,德國導入碳排放交易系統後,若以所得高低十分位數來看,最高所得組家庭負擔加重○點六%,最低所得組家庭負擔則增加一點二%。本文要特別強調如果各國真的落實淨零碳排,則碳費或碳關稅勢必持續上漲,上述所得分配不均的程度會更加明顯,這將加劇日益緊張的社會局勢。
近日台灣「氣候變遷因應法」修正案通過,民國一三九年(二○五○年)淨零排放目標、各部會權責、氣候變遷調適專章與徵收碳費機制正式列入法律,但明確的做法還需相關部會制定。在目前減碳的技術下,上述綠色轉型帶來的風險或許一開始不會很明顯,但會越來越嚴重,值得政府注意,並預為擬訂因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