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4日 星期一

【專家之眼】身處危境:台灣看俄烏危機

◆  【專家之眼】減稅救物價? 恐火上加油
◆  【專家之眼】身處危境:台灣看俄烏危機









【專家之眼】身處危境:台灣看俄烏危機


2022-02-14 08:34  聯合報/ 陳一新/淡江大學榮譽教授
美國說俄羅斯可能隨時入侵烏克蘭,拜登政府也透過媒體將西方國家對烏克蘭提供武器裝備與訓練等細節昭告天下,讓莫斯科瞭解烏克蘭已非吳下阿蒙。圖為烏克蘭軍隊受訓的檔案照。路透


美國情報機構指出俄羅斯最早可能會在16日對烏克蘭發動攻擊,但克里姆林宮指出美國的放話顯示華府「歇斯底里的程度已到達極點」。美俄雙方各執一詞,孰是孰非?台灣如何看待烏克蘭危機?烏台共伴效應是否已經形成?蔡英文政府是否擔心北京可能趁俄羅斯攻打烏克蘭之際對台用兵?

美國總統拜登12日與俄羅斯總統普亭通話,雖然二人未在化解烏克蘭危機一事取得突破,但同意雙方在各個層級繼續保持溝通。

為何美國國安局、中情局、國防部情報局故意將俄羅斯可能在16日開打以及進軍烏克蘭路線的情報公諸於世?從台北的視角來看,美國此舉顯然是想警告俄羅斯,美方已經掌握俄羅斯攻打烏克蘭的情資,以讓克里姆林宮投鼠忌器

另一方面,拜登政府也透過路透社、英國經濟學人、美聯社等媒體將美國為首西方國家對烏克蘭提供的武器裝備與訓練等細節昭告天下,讓莫斯科瞭解烏克蘭已非吳下阿蒙,如果俄羅斯執意動武,可能得付出高昂代價

此外,美國為首西方國家也將美國與北約對東歐國家不斷增兵的情況大幅報導,讓俄羅斯覺得此時並非對烏克蘭動武的好時機。

普亭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4日舉行峰會時就已各取所需,俄羅斯尊重中方在台灣問題的立場,中國大陸則支持俄羅斯的安全需求,可以說在那時烏台共伴效應就已成形。

面對此一效應的持續擴大,台北當然嚴陣以待。首先,台灣已密切觀察北京對烏克蘭危機的所有反應與一舉一動,作為台灣因應台海危機的重要參考

其次,這次俄羅斯與白俄羅斯舉行為期十天的聯合軍演,不無可能以演習為掩護,隨時揮兵進犯烏克蘭。因此,對於中共人民解放軍未來的任何聯合軍演,台灣都會密切關注並當作共軍可能對台用兵的前奏。

第三,儘管俄羅斯未必就會如同美國情報機構所預測的會在近期開打,但台灣卻也必須升高警戒層次提高戰備,以因應隨時可能爆發台海衝突

最後,儘管從沙皇時代、蘇聯以及俄羅斯的行為模式來看,莫斯科一向都是以最小代價取得最大利益,克里姆林宮應該不會在全球矚目的情況下攻打烏克蘭,因為代價太高。不過,戰爭的爆發往往不能以常理來判斷。烏克蘭危機已發展成為烏台共伴效應,就算未必會進一步發展成台海戰爭,但台灣也應步步為營,審慎對應。










【專家之眼】減稅救物價? 恐火上加油


2022-02-14 08:38  聯合報/ 陳國樑/政大財政系教授
為平抑物價,行政院去年底祭出包括水泥、汽油與柴油之貨物稅減稅措施,農曆年後、趕在開工日,進一步擴大減稅。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物價上漲壓力不小,為平抑物價,行政院於去年底祭出包括水泥、汽油與柴油之貨物稅減稅措施,並同時採取牛肉與小麥之關稅減免手段。農曆年後、趕在開工日,進一步擴大減稅,免徵進口黃豆、小麥與玉米之營業稅,奶油與烘焙用奶粉之關稅減半;並加碼汽油與柴油之貨物稅降稅幅度。

行政院「減稅救物價」的政策思維明顯,然減稅救物價是政治考慮,未必能有效緩減物價上漲壓力,且傷害分配正義;一旦破壞市場機制,恐提油救火,使物價越救越高。

首先,經濟學對於租稅歸宿討論的第一堂課,最重要的結論在於:不論租稅是對消費者或生產者課徵,在單一市場、部分均衡分析的架構下,租稅的實質經濟負擔,決定於市場供給與需求的情形。

同理演繹,如為減稅,實質的經濟利益,亦由市場供給與需求的情形決定。在一般的情況下,政府減稅,由於部分利益會由生產者所獲取,所以消費者所支付之價格的下降幅度,必定會小於減稅的幅度;就減輕消費者負擔而言,減稅的效果難以彰顯。

以較為容易理解的從量(按單位)課稅舉例,假設減稅利益由消費者與生產者均分;若每一單位財貨,減稅一塊錢,消費者與生產者將各自獲得0.5塊錢的利益(消費者價格較減稅前下跌0.5、生產者價格較減稅前上升0.5)。因此,減了一塊錢的稅,消費者僅能感受到0.5塊錢的價格下跌,如何「有感」?

其次,在供給面,如生產者利用減稅期間大量備貨備料,以供後期銷售或生產,則稅收損失會較原本預期更大。此一部分稅收的損失,猶如國庫洞開,任由生產者憑本事予取予求,對於平抑當期物價,並不會有任何效果。更有甚者,若原物料的需求增加,而使當期生產成本上升,當期產品價格亦會隨之上漲。

第三,在需求面,如消費者預期物價將進一步上漲,利用減稅或物價控管期間囤積財貨,以供後期消費使用;此一提前購買的效應,除使稅收損失較預期更大之外,由於當期需求增加,價格反而更進一步攀升。

第四,由於消費者與生產者兩者價格變化之加總,即為減稅幅度,因此,等同以一塊錢的稅收,換取一塊錢的減稅利益,以國庫稅收來補貼市場價格,並無助於緩解因需求或供給變動,所產生的物價上漲壓力;打個比喻,火勢依舊,只不過換了柴薪祭祝融。

第五,減稅利益的分配,也決定於消費者財貨的需求數量;對於減稅財貨需求越多的消費者,將獲得越大的減稅利益。在財貨需求量與所得為正相關的情形下,減稅的利益將不均的為中高所得者所獲取,有害分配正義。舉例來說,以極端耗油的超級 SUV 作為日常交通工具的富人,相較於油耗經濟、排氣量 50 c.c. 的輕型機車族,富人必然享有因減稅而每公升油價下跌的絕大利益。

最後,若進一步考慮市場與市場間的連動,例如,針對市場A減稅,市場B之稅負維持不變;在 A、B 兩市場的財貨互為替代的情形下,由於市場 A 之相對價格下跌,消費者會以市場A之財貨替代市場 B 之財貨,而使市場 A 需求增加(需求曲線外移)。乃至於市場 A 減稅幅度越高、需求增幅越大,結果猶如火上加油,使市場 A 之財貨價格,越救越高。

自由經濟的基石為市場,市場的核心在於價格機制。市場 A 的財貨價格上漲時,消費者會以相對價格下跌的市場 B 之財貨取代(前例中,富有的 SUV 駕駛,面對高漲的油價,或會改搭乘捷運)。一旦市場 A 需求減少,結合生產者在較高的價格下,供給更多的數量,市場 A 的價格,終將回穩。

以減稅為手段,破壞價格機制的運作,是偷懶、不負責任的政策思維,是市場經濟下,政府的自我否定。不知認真面對物價上漲的原委,卻一廂情願的減稅,民眾不僅感受有限,還有可能使物價越救越高;如導致分配惡化,則是錯上加錯,賠了夫人再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