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5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抗疫總動員 經貿政策也該應變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經濟日報社論/抗疫總動員 經貿政策也該應變
◆  聯合報社論/兩次大停電,蔡總統能源政策該醒醒
◆  聯合報黑白集/陳時中神邏輯失靈






經濟日報社論/抗疫總動員 經貿政策也該應變


2021-05-15 01:49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圖為環保局人員進行消毒。圖/報系資料照


我國先前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相對他國輕微,最近疫情卻急速升溫,蔓延程度甚至已經超過去年上半年疫情高峰時期。政府在採取各項應變政策的同時,應參考過去措施,去蕪存菁,並借鏡其他國家經驗提前部署,才能將損害降到最低。

此波疫情惡化來得又急又猛,首當其衝的是需要人與人接觸才會產生消費的項目,例如餐飲、零售、夜市、娛樂、商圈等,都可能將面臨業績下滑。若是未來防疫警戒層級進一步提高、商業活動限制再增,這些內需型產業營收甚至可能銳減,政府必須採取立即的措施,才能解決燃眉之急。

在民國 109 年(2020年)上半年疫情最嚴重時期,政府雖有提供立即補助的構想,但是規劃時間過長,更忽略補助目的不是去刺激額外消費,而是能夠滿足基本生活所需。直到去年7月中才開始發放的「振興抵用券」,已經錯過了社會最需要的時期,致使最終效果有限。前車之鑒不遠,此次應以即時性為優先考量,按不同防疫警戒層級訂立相對應的補助標準,並應考慮參考去年大多數國家的實例,直接發放現金。

另外,在近日疫情惡化後,民間開始搶購物資,去年是以搶購防疫醫療用品為主,期間還一度發生衛生紙搶購之亂此次搶購則以民生物資為主,未來有可能擴及其他項目。政府除了要確保民生物資供給來源無虞,更應防範哄抬物價,維持物價穩定。事實上,為了因應新冠肺炎對經濟的衝擊,去年以來各國均採取寬鬆的貨幣及財政政策,因而使得物價蠢蠢欲動,目前普遍面臨通貨膨脹的壓力,與去年的環境截然不同。

我國今年第1季消費者物價上漲率尚稱平緩,但4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達到2.09%,為三年多以來的最高水準。另外,4月份生產者物價指數年增率更高達9.62%,為11年以來的最高漲幅雖然主要原因為國際油價上漲,但政府必須未雨綢繆,維持各類物資來源不缺,並有效控制通貨膨脹,確保民眾實質所得不再縮水。

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台灣目前缺水問題嚴重,疫情肆虐衝擊經濟又使人民荷包縮水,若再加上物價上漲的壓力,人民的感受可想而知。雖然第1季經濟成長率高達 8.16%,出口並創單季歷史新高,但未來可能面臨經濟成長趨緩,人民感受可能更為無力,必須有更多的政策挹注。

特別是對於一些已經長期不振的行業,例如旅館、航空及其他觀光相關產業,原本在疫情和緩逐步解禁下,已經看到復甦的機會;但是隨著這波疫情的惡化,全面復甦似是遙遙無期,這些產業可能又會被打回原形。政府應進行全面盤點,評估重新啟動已經暫停的企業及勞工紓困方案

此波新冠肺炎肆虐下,全球已出現兩極化成長,我國的情況也不例外,電子資訊產業一枝獨秀,出口導向產業表現遠優於內需型產業。未來在歐、美及中國市場需求帶動下,台灣電子資訊產業依舊強勢,出口預估仍能維持不錯的表現;但內需型或是傳統產業因疫情擴散而受到較大影響,將會使我們的經濟更走向兩極化。如何降低產業成長差異,並改善所得分配惡化的情形,值得注意。

去年以來,政府在防堵疫情方面表現不錯,未來因應疫情擴大的醫療資源也算充足,但單方向防禦疫情仍有不足,須厚植能力以徹底阻絕病毒。特別是台灣在疫苗的研發、採購、接種,及其他配套措施,不但趕不上國際進度,資訊也不夠透明化;中央與地方步調不一,還經常發生扞格。未來政府須有完整規劃,有系統地建構完整防疫體系,否則勢必影響到未來與國際全面恢復互動接軌的時程。















聯合報黑白集/陳時中神邏輯失靈


2021-05-15 01:37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官陳時中。記者林澔一/攝影


本土確診案例爆不停,搞得人心惶惶。指揮官陳時中發明了一套「安民心」的神邏輯,在複雜的疫情中閃來閃去,極力避免疫情警戒提升到第三級。他的神邏輯雖然令人昏頭,卻完全止不住疫情擴大。

依照指揮中心定義,只要單周出現三起以上社區感染,防疫就該進入第三級警戒。那天發生十六人本土感染,陳時中差點就要宣布警戒三級,雙北也都說做好準備;誰料阿中臨時接到一通電話,他就髮夾彎了。他說,要再多出現一個群聚才算。

次日又新增十五例本土,陳時中仍未宣布提升警戒。他面帶喜色說,蘆洲、羅東、萬華個案的「基因定序和諾富特相同,應是同一源頭。蘆洲獅子會成員去過萬華,這個關連算是成立;但萬華茶藝館人員到過礁溪和宜蘭遊藝場,就要說羅東的一堆人感染源自於此,會不會太飛象過河?

用「基因定序」來取代真人連結,從任何角度看,都跳躍太遠,不符合科學。這是為了省自己的事,還是真的想循跡追病毒?昨天一口氣新增廿九例,到處傳出確診,至少七例感染源不明,陳時中仍未宣布提升警戒。這些,恐怕無法推算到諾富特的源頭了吧!

防疫警戒的等級是陳時中訂的,他用奇怪的邏輯來鑽自己的制度漏洞,歪樓到不像話。若覺得當初訂太嚴,那就修一下吧!














聯合報社論/兩次大停電,蔡總統能源政策該醒醒


2021-05-15 01:40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興達電廠因事故全廠停機,造成513全台跳電。 記者劉學聖/攝影


在新冠疫情四散之際,五一三發生全國性無預警大停電,規模超過四年前的八一五大停電,影響逾一千萬戶次。交通號誌失去作用,造成交通大亂;民眾摸黑爬樓梯回家,社區發現揚水設備燒壞,大家只能在黑暗及炙熱中苦等復電。蔡政府隨即澄清,這是電網故障,並非缺電」。但如果電力充沛,卻因調度失靈無法送達民眾家中,再多電力又有何用?政府如此爭辯,豈不可笑?

蔡總統說:「現在台灣不缺電,不只是一句話,而是一個不必爭辯的事實。」這種態度不僅是傲慢,更是不負責任,甚至是不知民間疾苦。每次停電,停的都是尋常街區及百姓住宅,政府機關或高官要員的住所全都被列為要區而倖免。正因為如此,蔡總統才有閒情在那裡嚴正辯稱「不缺電」。她可曾想過,「不缺電卻沒電可用」的人民,是什麼心情和處境?

蔡英文一再強調不缺電」,是力圖證明自己的能源政策正確。然而,發電充裕、供電穩定、減少碳排、照顧環境均衡,這些都是政府能源政策必須兼顧的重要環節。只因為一個興達電廠出了狀況,就搞得全台民眾生活秩序大亂,有電何用?更諷刺的是,當時台電備轉容量率竟還亮著超過十%的「綠燈」。這不是公然造假是什麼?如此一來,今後誰會再相信政府公告的數字?

民國 106 年(二○一七年)的八一五大停電,主要是大潭電廠的天然氣供應管線維修失誤,造成電廠斷氣而整廠停擺,計四三八萬瓩供電中斷。當時蔡政府定調這是「人為疏失」,稱受波及的發電裝置容量超過備用容量,就算核四有發電也難以搶救。這說明,一個人員的低級錯誤,就能危及整個電力系統的安全。這次的五一三大停電,真正原因仍待查;但興達電廠停供的電力僅二二○萬瓩,遠低於台電宣稱的三六七萬瓩的備轉容量,為何卻造成更嚴重的停電說穿了,原因就在蔡政府的報喜不報憂

經濟部次長曾文生坦承,五一三大停電是所有最壞的狀況疊在一起」,使政府應付不來。他所謂的「最壞狀況」,比對現實情況,其實就是政府錯估形勢,其中包括兩個低估與一個高估。在低估的一面,是蔡政府低估了用電成長:原本預期五月最高用電是三,五○○萬瓩,但近日天氣炎熱加上景氣好轉,用電攀升三,六七○萬瓩。此外,政府還低估了機組歲修時所需的餘裕,以致五月多部機組同時歲修,供電吃緊。

在高估的一面,是政府對再生能源成長的速度與穩定度過度樂觀。今年台灣因為缺水,水力發電減少八○萬瓩,而太陽能與風能的成長也不如預期,且供電穩定度不如其他基載電力。五一三當天,太陽能與風能實際發電量比預估少了五五萬瓩,這已相當於一部大型發電機組的發電量。令民眾火大的是,停電都停了幾輪,政府還忙著大內宣要洗腦國人台灣不缺電,這是要多麻木的政府才做得出來?

蔡總統推動能源轉型的努力值得欽佩,但要把這項政策包裝成施政神話,則大可不必。畢竟,電力是國安問題,必須做到安全、穩定、效率、環保兼顧,才是可長可久。但蔡政府把能源政策變成真理與邪惡之爭,不許他人置喙;台電背負著這個偌大的政治包袱,到了必須用數字來欺騙百姓的地步。現在,興達電廠發生一個技術性問題,就足以癱瘓全台用電,能源轉型的神話也應聲瓦解了。

四年兩次大停電,已踢爆蔡總統能源政策的脆弱和不務實,請別再自欺欺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