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5日 星期六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法規政策同步 台灣「杯麵」可期

◆  獨老時代 提早準備變老
◆  停電噩夢會再降臨嗎?
◆  冷氣難民的防疫夏天
◆  畫中有話/疫情下的小確幸
◆  第四權缺席 誰來扮防疫黑臉
◆  收心還得放心 當個老百姓好難
◆  病毒扎根前 拚社區清零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法規政策同步 台灣「杯麵」可期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法規政策同步 台灣「杯麵」可期


2021-05-15 03:48  聯合報 /   方元沂(中國文化大學教務長)


「嗨,我是杯麵,你的個人保健小助手!」

民國 103 年(二○一四年)轟動的 3D 動畫「大英雄天團」,圓滾滾的 Baymax 一出場就人見人愛。守護男主角阿廣的杯麵能量測體溫、執行健康管理,提供醫療診斷和緊急救護。現實世界裡的杯麵,就是結合 AI 人工智慧的醫療或照護機器人。

AI 在醫療與照護的創新應用愈來愈多元。手術機器人可透過醫療紀錄和其他數據分析達成精準醫療,運用 5G 協助遠距醫療。想促進心理健康,對話和陪伴型機器人能幫上忙;要補貨、搬運、清潔、紫外線消毒…找輔助機器人沒問題。

這些功能中,「AI 精準醫療」是各國發展的關鍵領域。美國民國 104 年(二○一五年)光誤診疾病和醫療錯誤,就占死亡人數十%,成第三大致死原因。WHO 世界衛生組織也在民國 106 年(一七年),把「降低用藥錯誤導致醫療傷害的重要性與迫切性,列入病人安全的第三大挑戰AI 精準醫療結合大數據分析,能因病史不完整和醫事人員臨床經驗,導致的人為錯誤

台灣跟上趨勢,將 AI 精準醫療擴大為「精準健康」,利用 AI 與大數據資料庫,針對個人基因型或基因表現,和環境、生活型態、疾病的分子基礎差異等面向,進行更精細數據分析,以準確預測、預防、診斷與治療

從「精準健康」展開的產業也發展中。從民國 84 年(一九九五年)實施健保至今,我們的健保資料庫已讓台灣成為醫療資料庫最完整國家之一國發會更將精準健康產業列入六大核心戰略產業

儘管前景可期,但發展仍面臨許多法規障礙,及市場量能不足的現況。因為醫療一向屬於高度管制領域,專長 AI 運用的資通業者對醫療產業未必熟悉,法規認知亦不足。甫通過的醫療器材管理法」,對於以 AI 科技串聯健康醫療的運用適時提供法規管理,及必須遵循的指引;但醫療器材以外的 AI 精準健康運用,法規要如何跟上仍待盤點。例如侵入性偵測檢查,涉及病患是否同意資料上傳隱私問題另外若有疏失時,責任歸屬如何判定等

AI 在醫療產業運用已是必然趨勢,市場能否撐起產業生態系非常關鍵。台灣或可結合醫療健康保險,及聯合國倡議、金管會亦積極推動的「普惠金融」政策,鼓勵業者推不同族群需要的多元金融服務,為人口結構高齡化社會提解方。

不僅如此,若能藉成功發展的商業模式,台灣很有機會將精準健康產品與服務,行銷輸出國際。屆時台灣不只吃的杯麵做得好,精準健康的「AI 杯麵」也有望成一方之霸。















獨老時代 提早準備變老


2021-05-15 04:06  聯合報 /   陳乃菁/神經內科醫師(高雄市)
台灣的人口老化問題嚴重,快速高齡化的長照需求是一大課題。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記者杜建重攝影


近日我找了醫護團隊一起討論患者的照顧問題,這名患者今年六十八歲,在當下高齡社會,說起來只算是剛過法定高齡年齡的「初老階段,難怪,社工師在討論中,給了句很傳神描述:「這位阿姨正開始認識和嘗試適應自己剛變老的身體。」這話聽在我這老年專科醫師耳中新鮮感十足,卻又無比貼切,彷彿一道閃電打入腦海。

我難免想起自己,自年輕起,也算個健康寶寶,就算大小病症歷練過幾回,但即使面臨感染住院狀況,都可一出院後立刻切換回原本角色,既是當孩子們的媽媽管理家務,同時也重披白袍順利執行醫療任務。但當正式進入中年階段,很明顯感覺體力有差,忍不住懷疑再過幾年當正式邁過高齡門檻時,會不會因為一個小病,就無法承受呢?

眼前這位初老患者,正因拉肚子住院,誰也沒想到一個再簡單不過的小毛病,竟讓她需要住院。即使是住院,我們也很少看到她家人來病房,細問下才發現她先生已過世,三個孩子栽培的頗有成就,或者說是太有成就了,所以兩位長居國外,唯一留在台灣的也遠居台北。阿姨一人長年獨居高雄,即使病重住院都是一人,多半倚賴身旁台籍看謢,遠方兒女則透過電話關心。

我剛開始接手醫療照護時,總感覺這位阿姨在情緒表達上,呈現明顯的淡漠,日常反應又比一般人慢一點,因此我曾懷疑她是不是有失智症早期症狀,或者憂鬱症跡象。直到後來阿姨兒子來探訪,我終於有機會和家屬好好談談,這才發現阿姨原本就是一個寡言的人,在她的過往人生中,向來就是多做、少說

話少自然不是大問題,只是這回疾病讓她身體出狀況,導致她無法像過去那般行動自如,差點被懷疑罹患類似前兆的疾病幸好,和家屬見面、談話,我們才能透過了解過去來推論現在的她,並給予適切診斷

和醫護團隊談完阿姨照護問題後,我忍不住思考起,社會上越來越多單身族群,單身戶在民國 99 年(二○一○年)已達百分之十,相信現在一定更多,未來也只有增加的可能。當單身族邁入老年門檻,我們將見到許多家戶都是單人居住,不然就是一個老人搭配一位外籍移工。當這些單身老人生病時,很可能身旁沒有長年相識的人,可描述他的個性、了解她的需求,若再加上他本身對老化和疾病本身害怕,那麼他學習老化這件事的過程,勢必更加辛苦。

既然高齡少子化已是既定趨勢,不婚和不生也是種愈來愈常見選擇,我們在談論高齡友善環境改造時,也該多想想如何將自己內心世界準備好,以面對獨老時適應老化的過程吧
















停電噩夢會再降臨嗎?


2021-05-15 04:02  聯合報 /   董佩芬/家庭主婦(台北市)
興達電廠因事故全廠停機,造成513全台跳電。圖為停電時餐廳商家情形。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興達電廠日昨突然停機,手機出現國家警訊通知緊急分區輪流停電,接著聽到路上巷口到處有救護車、救火車拉著警報穿梭;許多賣場、餐廳也一片漆黑,消費者奪門而出;筆者居住的台北市信義區也停電。

群組中有網友驚嚇問:「是老共射飛彈嗎?」我看她嚇得已失去理智了!我則擔心晚飯吃不成,兒子高興地說到餐廳吃;老公說餐廳也沒電,我擔心冰箱裡的食材會報銷。沒多久老公大叫,女兒在上班會不會卡在電梯?又擔心停水,趕快拿塑膠桶儲水,一團慌亂。

蔡英文表示,政府已初步掌握狀況,不必驚慌,但人民會驚慌是正常現象,想到這兩天高溫是否讓電廠負荷太重、想到兩岸局勢緊張、想到新冠病毒進入準三級,哪個小市民不會多想?

約一個小時後,住家地區恢復供電,冷氣重開,晚飯有著落了;但不到一小時,又停電了!一家人有如洗三溫暖。

還未進入夏季,一次突然停電造成的社會衝擊,不容小覷;民眾也擔心,後續還會不會上演?

雖然經濟部昨天記者會公布,停電原因指向人為疏失,但仍不免令人憂心,是否和輸電系統負荷太重有關?以前一些綠營外圍社團鼓動反核,現在不少年輕族群反過來明白,火力發電就是空汙,核能比較乾淨;政府不能只搞民粹,到頭來受害者還是自己,現在全國都在問,缺電噩夢會降臨嗎?


















冷氣難民的防疫夏天


2021-05-15 04:02  聯合報 /   李艾格/自由業(台北市)


「妳可不可以這兩個禮拜都待在家裡?」朋友建議。只是房間窗戶正對鄰居冷氣機,怕中暑只能去咖啡廳。

在疫情升溫、全台分區停電突然襲來的這一周。一早到咖啡廳,打掃大姐貼心地說:「需不需要再噴酒精?」忍不住問:「你們住在萬華,一定很緊張吧。」她很無奈地回答:「完全不敢靠近那一區。」

儘管經歷過 SARS,但進咖啡廳測體溫、噴酒精、掃 QR Code 填實聯制,衣袖貼上黃色貼紙的刹那,頓時想起當年;電視播放和平醫院醫護隔離的畫面,瞬間浮現似曾相識感。

離開咖啡廳時,女主管貼心地提醒:「小心保重。」不假思索回應:「妳也是。」黃昏食堂,不相識的熟客,離開時朗聲說:「大家平安。」

利用咖啡廳公共電腦寫稿的我,周四下午才存好草稿,就遇上分區停電跳電,熟絡的工作人員跑來提醒:「不要再用電腦了,現在是備用電。」過街搭公車時,顯示到站時間站牌顯示器全部呈現:「連線中。」

公共電腦桌的對面,初老的兩名大哥,從室外進來拉下口罩聊天,說著對疫情的憂慮;我則不斷探頭,了解他們有沒有戴口罩?心底也很憂慮害怕,明白桌上沒喝完的茶得放棄了。

雖然最近聽翁倩玉名曲祈禱」,但完全沒有心情唱:「讓我們敲希望的鐘啊…」唉,民國 110 年(二○二一)冷氣難民的防疫夏天才剛開始吔。

















畫中有話/疫情下的小確幸


2021-05-15 04:00  聯合報 /   記者陳柏亨
記者陳柏亨/攝影


本土疫情驟升,短短四天出現六十四例確診案例陳時中昨天說,疫情有幾把火燒得非常旺」,加上近日高溫下,又突現缺電、缺水現象,加上缺疫苗的憂心,「芒果乾」又來了?

疫情雖升溫但未達封城標準,社會活動依舊;五六月是股東會旺季,每年股民期待股東會紀念品的「小確幸」,只是,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防疫措施有做整套嗎?
















第四權缺席 誰來扮防疫黑臉


2021-05-15 03:55  聯合報 /   陳秀鳳/世新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台北市)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本報資料照片


去年十二月卅日閣揆蘇貞昌出席防疫周年記者會,觀賞紀錄片我們首映;映後致詞表示:「這個影片裡面我覺得還少一段,我們這麼多記者朋友長年以來在第一線,應該把記者朋友這麼認真的堅守崗位、詳實的報導,讓全世界看到」。

傳播典範中,記者主要工作,是代替民眾前往事件現場,或接觸當事人,將真相及其代表意義,透過報導呈現於大眾。然而,當指揮中心記者會社群直播介入,不但縮短消息來源與閱聽人間距離,傳播過程亦出現政府記者會從未出現的高聲量「噪音」。

過去一年,隨著疫情變化,指揮中心守護台灣形象深植民心,網友評論漸漸轉向現場記者提問內容、語調、措辭,甚至穿著,及「有沒有禮貌」和「有沒有報名字」;這種情況尤以去年三一七有記者提問質疑政府是否因為控制篩檢量,營造沒有社區傳播的假象」達到最高峰。

從直播記者會畫面觀看,當時提問記者沒有報姓名,也沒有出現在鏡頭,但根據筆者研究訪談得知,記者會一結束,這名記者手機收到蜂擁而至訊息,提醒她快關掉臉書等社群媒體,但家人小孩照片還是迅速被肉搜出來,甚至有人揚言對她不利,讓她崩潰痛哭。事後調查,有網友第一時間將這名記者提問內容打成逐字稿上傳臉書,並點名記者,迅速獲得超過四千人次以上分享。

這件事對記者採訪生態、網友言論走向產生了「定錨」的作用。往後,社群媒體「放大」記者傳播行為的案例不斷發生,只要到記者提問時間,網友評論焦點都在記者一舉一動上,在記者圈引起了寒蟬效應

提問,是記者的天職。觀察指揮中心 Youtube 直播平台聊天室,充斥著「不要再問了」、「讓阿中部長休息好嗎」、「統媒」、「紅媒」、「白癡記者」等謾罵字眼洗版,甚至要求採取固定座位實名制記者,提問要報出所屬媒體和姓名。社群媒體蓬勃發展的現在,這種社群霸凌威力,從線上到線下,有網友因不滿意記者提問,甚至追到媒體組織或個人社群,直接打電話謾罵或留言攻擊

這場由政府主導的防疫戰爭,透過每天直播記者會,政府掌握主動話語權與詮釋權,表面上看似公開透明,加上先前疫情控制不錯,指揮中心變成救台灣的「好人」,本應站在權力對面的提問記者,變成愚蠢或唱衰台灣的「壞人」,再加上社群霸凌、帶風向,導致科學討論停滯,媒體被削弱監督力道,許多公衛專家也不敢公開發言,嚴重壓縮公共討論空間

隨著防疫戰爭破口愈來愈多,誠如一位受訪記者所言:「疫情指揮中心或許沒有做得不好,但記者的角色督促你更好,如果我們只會說你好,那有網軍就好了。」

民主國家權力向哪一方過度傾斜,都是危險的!沒有人要為難台灣、更沒有人要唱衰台灣,因為病毒蔓延了,沒有人是局外人。














病毒扎根前 拚社區清零


2021-05-15 03:51  聯合報 /   沈政男/醫師
新北去年3月14日在新店央北社區舉行全國,也是國際首場「大規模防範新冠肺炎社區大感染示範演習」。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近日爆發的北部新冠疾病社區感染,愈演愈烈,甚至昨天本土新增廿九名案例,嚇壞國人。這起社區感染,無疑是一年多來防疫最嚴苛挑戰,接下來幾天相當關鍵,必須對症下藥,才能有效控制疫情。

這次疫情弄到這般田地,最大原因出在指揮中心數度誤判。去年底長榮紐西蘭機師趴趴走,導致社區感染,已是警訊;但竟然在三月初與四月中兩次縮短機組員檢疫天數,又放任他們在後續自主管理期間到處聚會,病毒最慢在四月下旬已進入社區。當四月廿日傳出第一起華航機師染疫,如趕緊補強自主管理,或提醒民眾確實戴好口罩,也能阻斷病毒傳播,可惜這兩件事都沒做到,讓病毒在社區傳了三、四個禮拜。

指揮中心甚至在新北、台北與宜蘭也爆發社區感染後,第一時間無法看出與華航群聚的關聯直到基因定序出來才確認,顯見不夠了解這起疫情的本質

疫調結果可知,早在五月初,華航群聚就傳播到了萬華茶室,後來又藉著客人與員工分別傳到新北、宜蘭與基隆,接著萬華本地案例愈爆愈多,甚至傳到了中南部,連台北兩家醫院也收到相關案例。雖仍有數起感染源不明案例,但也可能跟萬華群聚有關。

所以說,雖然新增案例數目嚇人,但基本上都屬於萬華這個大群聚事件,並衍生新北與宜蘭兩個小群聚;從發病時間看,大約從五月一日傳到十一日才被發現,等於傳了至少三個複製周期,再加上茶室的 RO 值可能高達四到六(台灣一年多來大都低於一),因此隱形案例可能有數十到上百

有人看到確診數愈來愈多,就認為此次社區感染乃因病毒早在社區潛藏數月,直到最近「多點爆發」,這不僅不符合流行病學知識,且影響防疫策略。須知近日確診案例,都是在疫情爆發前就感染,就只是隱形傳播鏈現形,而非疫情蔓延到不可收拾。

接下來,指揮中心須把每一案例確實做好疫調,將接觸者隔離,並落實戴口罩政策,讓 RO 值回到一以下,絕對能遏止病毒傳播。如果這一波「亡羊補牢」成功,就會在幾天後開始看到新增案例下降。

此外,也須嚴防院內感染,不能讓 SARS 事件重演院內感染狀況感控品質有關,比如去年林口長庚與今年部桃院內感染就有天壤之別因此封不封院必須考慮個別醫院狀況,並機動調整

雖然病毒進入社區,但絕對還沒盤根錯節,現階段防疫必須斬草除根,達到「社區清零」。若不下定決心斷了病毒的根,後果就會跟韓國與香港一樣,難以再回到本土零確診,將嚴重影響大家後續生活品質,必須在染疫的陰影底下過日子。












收心還得放心 當個老百姓好難


2021-05-15 03:54  聯合報 /   林興寧/公(彰化市)
行政院長蘇貞昌。本報資料照片


碰到疫情和停水停電,才發現原來政治與我們的距離,卻是半點不由人地貼近。

筆者所在之地,幸運躲過這次停電,但缺水「供五停二」,甚至管線末端「供四停三」,才叫人吃足苦頭。像日前晚餐後,和老婆到鄰近國小散步,可是校門口「因應疫情暫停開放」牌子,只好以馬路代替操場;結果繞了一大圈,我十分訝異怎麼周四晚上取水站還有人龍,而不少餐飲店仍舊因缺水停業。面對水電、疫情等危機,不禁讓我想到,至少比起在美國染疫的大嫂和姪女要來得幸運。

但話說回來,同樣是政府失能,美國病患不斷暴增與醫療體系崩潰,源於民粹政客推波助瀾;如今台灣疫情加劇,連彰化都淪陷,加上相繼出現的缺水缺電危機,不也算多了兩個「人禍」嗎?

台灣島四面環海,平均降雨量為世界平均值二點六倍,但水利署說現在缺水竟是全球排名第十八。至於缺電問題,一個台電人為操作錯誤,就讓大半台灣陷入黑暗。疫情呢?欲語還休,因為「官」員兩張口,該說不該說的,都給在位者說完,大家只能自求多福!

政治的「零距離」讓人無奈,但叫我更氣的是,「可以大聲說還能拍桌子的人」還在嗎?見疫情失控要民眾收心,碰到缺電、停電,又要大家放心,或許先教會我們,人民怎樣「收放」自如,才是民進黨政府的當務之急吧。

陳安琪/上班族(新北市)

前幾天孩子回家時苦著臉說:「圖書館要關了!」上網查詢果然,只是會像去年一樣,一延再延,關閉近兩個月嗎?

如果有不易傳播病毒的地方,圖書館應是前幾名,台灣目前也沒有因到圖書館而感染的案例。市圖已實施量體溫、戴口罩、刷卡入館實聯制、動線分流等防疫措施。有那麼容易傳播,嚴重到必須閉館?

國中會考快到了,七月初是大學指考,目前是學生需要圖書館的時候不是每個人在家裡就有良好讀書環境閉館對孩子的影響很大。希望能早日開放,恢復大家使用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