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家縱論/台灣人為什麼居危思安,處變不驚
◆ 星期透視/拜習過招 台躲過「一月風暴」?
◆ 警專招生「射氣球」 創意有餘志氣不足
◆ 大屋頂下/芝麻開門 解讀兩岸最新密碼
◆ 畫中有話/從軍變就業
◆ 打炒房 要落實囤房稅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台灣人為什麼居危思安,處變不驚
2021-03-14 04:41 聯合報 / 蘇起(作者為台北論壇董事長)
台灣這個小島竟然找不出一個能夠團結全民的政治符號。包括國名、國旗、國歌、憲法、總統、任何機構、宗教領袖、甚至連對台灣歷史及血緣的認知都有歧異。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過去幾年筆者不時撰文示警台灣安全惡化,當時此類聲音很少,常被譏為「烏鴉」。最近「烏鴉」愈來愈多,僅我手邊外國政府、國會、及智庫的研究報告,堆起來就足足有一個人高。川普任內的國安顧問麥馬斯特日前甚至挑明,明年二月冬奧至年底中共黨大會,是台灣「最大危險期」。但台灣民眾似乎完全無動於衷。為什麼?
表面上看,台灣長期享受和平,警覺性本已很低。民國 85 年(九六年)美軍馳援台海飛彈危機,讓台灣人更認定「中共不會打」、「美國必來救」。但如深入探討,「無動於衷」的源頭似更深更廣,深的在人心,廣的在社會。
九○年代台灣全民意志集中、力量集中,都願追求民主化、務實外交、與兩岸和解;內部雖然迭起爭論,但普遍具有「生命共同體」的情懷。可惜千禧前後的政黨惡鬥撕裂了這個「生命共同體」。一次次選舉爭議(如錄影帶、槍擊案、走路工)重創政黨互信。對大陸政策的辯論(如九二共識、服貿)常常跳脫政策,直指國家民族的基本認同。延燒至今,台灣這個小島竟然找不出一個能夠團結全民的政治符號。包括國名、國旗、國歌、憲法、總統、任何機構、宗教領袖、甚至連對台灣歷史及血緣的認知都有歧異。
不僅如此,民進黨選前壟斷「愛台灣」。選後利用公權力假「轉型正義」之名打壓「非我族類」,漠視他們對台灣的巨大貢獻,切割他們的歷史記憶,剝奪他們應有的切身權益。人心撕裂至此,如何期待大難臨頭時國人團結對外?
「無動於衷」也與社會自我封閉有關,尤其是大眾媒體的集體向內看。在八○與九○年代,幾家大報與電視台都高度重視國際新聞,在華府等重要都會派駐特派員。這時期台灣民眾的視野開闊,比起日韓都毫不遜色。近十來年台灣經濟疲弱,媒體生態蛻變,國際新聞萎縮,國外駐點一一關閉,國人對國際政情的理解也碎片化,甚至扭曲。
國內新聞也有責任。九○年代部次長經常開記者會,上電視,或接受報紙專訪。民眾充分享受知的權利,多半能說出部次長大名。千禧年後政務官退出媒體,慢慢連記者會都不開,躲起來「好官我自為之」,以致民眾叫不出幾個大官姓名。政務官遺缺起先還有立法委員補上,後來連他們也落居少數,讓位給「娛樂表演」的名嘴。淪落至此,難怪川普敗選,大半台灣竟如喪考妣。
曾在台灣戒嚴與民主化時期發揮重大影響力的知識份子身影也愈來愈黯淡。資深學者專家發現多數政客及媒體只在乎立場與利益,不關心是非;談政策即使不選邊也被貼標籤,乾脆退出政策討論。年輕一輩為了生活,多半失去憂國憂民的豪情,全力拚寫一篇又一篇的學術論文,不碰公共政策。結果一整代金頭腦完全閒置在校園。
智庫呢?它們在歐日韓向社會提供大量研究心得,在美國甚至供應三分之一的政務官人才。但在台灣,絕大部分智庫經費來自政府或政黨,只替它們默默服務;在社會既無聲也無影。這又牽涉一個更大的問題,那就是台灣雖號稱民主,但政府依然最大,公民社會依然微弱。民間企業只要和官員搭上線,就可以了解甚至影響政策,根本不需要捐款協助政策研究,或為國家培養人才。民間獨立智庫當然難有茁壯的機會。
其中國防資訊匱乏的問題最為嚴重。由於國防部仍以職業軍人為主,文人極少,而民間專研國防的專家也如鳳毛麟角,軍人習慣長期守密,即使退伍後也守口如瓶,所以流進民間的國防資訊比起其他民主國家簡直少得可憐。
既然一半人心冷,一半人眼睛半閉,台灣當然馬照跑,舞照跳。只是哪天真的出了大事,誰的責任?
星期透視/拜習過招 台躲過「一月風暴」?
2021-03-14 04:39 聯合報 / 趙建民(作者為文化大學社科院院長)
經過近兩個月鋪陳,拜登政府的中國政策逐漸明朗。美聯社
由於意識形態和選舉考量,民進黨選擇聯美抗中;過去美國堅持台海和平穩定的現狀,民進黨的危險邊緣政策,得以兼顧和平與選票。
但川普執政後期,先是壓迫中國大陸建立公平的經貿秩序,繼而升高對抗,維持兩岸現狀不再優先,台海風雲乍起。筆者去年曾以「準戰爭狀態」形容,今年一月終於出現危機,所幸台美兩方及時放軟身段,才告化解。
先談一月風暴。
一月六日,美國務院宣布駐聯合國大使克拉夫特訪台,三天後龐培歐宣布移除和台灣交往的官方限制;在克拉夫特啟程前,美方突以政權交接在即為由取消行程。
美方取消包括國務卿在內的出訪行程,何等大事豈能以交接輕率圓過?日前參與兩岸智庫視訊會,陸方學者強調美方已逾越一中紅線,假如克拉夫特到訪,解放軍軍機將強力宣示主權,並做好突發狀況準備;幾經評估,美方終於決定取消計畫,蔡英文也適時表態,強調「得到支持不冒進」。危機暫時解除,但台海安全了嗎?
經過近兩個月鋪陳,拜登政府的中國政策逐漸明朗,大體可以三段論之:政治上尊重體制差異、制式抗議;安全上聯合盟國共同防範;經濟上加強實力升高競爭。兩岸政策必須在這個大框架下理解。
川普後期的中國政策,希望建立全球價值聯盟,改變中共統治,中美對抗尖銳化;拜登政府經濟優先,國安顧問蘇利文和新設的印太事務協調官坎伯去年在外交事務季刊的文章講得明白:美中和平共存、不改變中國、避免競爭升級為衝突對立。
思維轉變後,政治和安全戰略跟著調整。拜登二月十八日接受 CNN 訪問,暢談他和習除夕通話傳遞的訊息時稱:「美國總統必須反映民主價值,否則難以為繼,因此,我不會反對習在香港、對維吾爾族、和對台灣的作為,導致一中政策停擺」。這兩天,陸全國人大通過法案,大幅度改變香港特首和立法會的選舉制度,篩選候選人,未來將更接近「一國一制」,如此大的變革,美國卻只輕描淡寫「重創香港民主」,和過去針鋒相對判若兩人。
戰略安全方面,美日印澳四方對話(Quad)以視訊方式首次領袖峰會,目標當然是防範中國在印太地區海權擴張,但白宮對議程說明,只提新冠疫情、經濟合作和氣候變遷,印方則以自由開放的印太為主,中國兩字神隱。會談至今僅止於鬆散對話,沒有辦事機構,亞洲北約影子都沒。
拜登二月廿四日簽署行政命令,檢討四種關鍵產業鏈,全面提升美國的經濟競爭力,當為對中施政主軸。
至於台海政策,拜登上台前後,中方全面強化對美溝通,從習拜通話到楊潔篪和美智庫視訊會,到王毅日前記者會,口徑一致強調台灣議題乃中國的「核心利益」。雙方重新確認底線後,美國的新政策也告明確化:拆除台海引信避免擦槍走火、維持和平現狀、兩岸對話。
於此,蔡政府也在壓力下做出讓步,春節前召開的國安會上,強調不冒進、疫後正常有序交流、共同促成有意義的對話,同時更換過去過於強硬的國安團隊,新年談話中,蔡英文罕見提及「兩岸同屬華人」,並向對岸拜年。
兩岸問題關係台灣發展至鉅,蔡政府不加經營卻一味反中,一時或許閃過危機,但政策的自主性,已悄悄移轉至兩個大國了!
大屋頂下/芝麻開門 解讀兩岸最新密碼
2021-03-14 04:28 聯合報 / 黃年
兩會期間,李克強報告的涉台文字部分,未見「一國兩制」。(中新社)
北京兩會發布了一些最新涉台論述,蔡政府在兩會前後也主動或被動地發表了一些兩岸談話。一般認為,僵局依舊。
但我卻認為,其間不無若干欲言又止或意在言外的相互試探,甚至隱約可聽到有人(一方或雙方)在輕呼:「芝麻,開門!」
以下析論,是我的主觀判斷。即使有出入,也希望事態能朝正向發展,因為我們確實看到了可以正向發展的可能性。
先看兩會期間北京涉台論述:
一、「一國兩制」四字已經下架。在李克強與汪洋報告的涉台文字部分,均未見「一國兩制」。
這是第二年在中樞涉台報告未見「一國兩制」。若考據這兩年的相關報告,可見「一國兩制」是十分明確地被歸屬在「港澳部分」,而也十分明確地與涉台文字作了區隔。
兩會涉台論述,這兩年愈來愈輕描淡寫。去年汪洋涉台報告僅十七字。而李克強去年的涉台報告,非但未見「一國兩制」,連「一中原則」、「九二共識」都未見;六天後,才「追補」了「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若說去年的尷尬是出於一時不知該怎麼說才好,則今年再次未見「一國兩制」就應有個說法。
香港陷於今日境地,一國兩制已走到盡頭。對台灣而言,一國兩制已是殭屍政策。北京每提一次,就只能再使台灣人民增添一分反感。有人說,講稿所說「大政方針」就是「一國兩制」;但既已如此難以啟齒,又何必自欺欺人?若北京尚希望與台灣人民有任何「心靈契合」的可能性,就一定要從「一國兩制」換一個話題才行。
若從這個角度思考。「一國兩制」連續兩年未見諸兩會涉台報告,應可見北京亦知斟酌。
二、在「一中原則」和「九二共識」之間,嵌入了一個「和」字。今年李克強與汪洋都有一段一模一樣的文字:「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
在胡錦濤時代,北京稱「求同存異的九二共識」,至民國 106 年(二○一七年)國台辦改稱「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到民國 108 年(二○一九年)習近平「元二談話」又出現「共謀統一的九二共識」,遂致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及一中原則掛鉤,糾纏不清,成為兩岸打不開的結。
現在,北京中樞已多次使用「堅持一中原則和九二共識」。在「一中原則」和「九二共識」之間嵌入了一個「和」字,似乎在顯示區隔。也就是,「一中原則」是一個理路,「九二共識」是另一個理路。且一再重申,九二共識包括了台方主張的「(雙方)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有所不同」(即一中各表)。
嵌入一個「和」字,北京應是在駁正民進黨的質疑:九二共識不是一國兩制,仍有一中各表的空間。這應當是一個正面表態。
再者,李克強與汪洋所說「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中間也嵌入了一個「和」字。
這一段話應是馬曉光發言的根據。他說:九二共識是兩岸和平發展的共同政治基礎(過程論),「一國兩制」則是北京方面主張的統一方案(目的論),不可「混為一談/移花接木」。當中共光禿禿地說「推進祖國統一」,與改稱「推進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這不應只被視為修辭的技巧而已。
三、王毅在兩會也有涉台發言。他說:「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是「老三句」前兩句,但王毅這回沒有說出第三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在今天這個關鍵時刻,王毅沒說出第三句,自然就令人一定要想到他在民國 105 年(二○一六年)提的「憲法說」。當中共希望台灣遵行「他們自己(中華民國)憲法的規定」,就必須考慮到老三句不能說得太絕、太滿了。
再看民進黨的相關論述:
一、再申「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一般解釋為,這是指依據憲法一中及一國兩區來處理兩岸關係。意在言外,就是一中各表。
二、邱太三問:台獨的定義是什麼?其實是欲言又止地在問:「中華民國算不算台獨?」又說「陸方在九二共識做了新的加註,我們能做的衍生空間很小」,其實是欲言又止地在問:「九二共識究竟有沒有一中各表?」
三、陸委會最近的表述稱「中華民國是主權國家」,未再生出「中華民國台灣」一條尾巴。
除了以上這些,還有其他。我認為,這些蛛絲馬跡,都顯示雙方皆在試探,看看有無轉彎的可能,未必是想將現今惡劣的情勢一路走到黑。
由於是試探,所以也出現恐龍轉彎一樣,眼珠子動了,尾巴全無知覺。比如說,國台辦至今仍說「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而未稱「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張志軍則稱「『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好像還在狀況外。至於民進黨,蘇貞昌的武漢肺炎還未改口,林右昌還在拆蔣介石銅像,姚嘉文則仍主張正名制憲。
雙方的試探是必要的。北京的一國兩制是殭屍政策,因為絕無可能與台灣人民「心靈契合」。民進黨的台獨也是殭屍政策,以為是自救,實則是自殺。
其實,這樣的試探也許已見到了效果。前篇《大屋頂下》說,民進黨質疑九二共識就是一國兩制,沒有一中各表;北京則一再回應,九二共識不是一國兩制,且仍包括「關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如果這就是九二共識的「核心意涵」,是否就有相向而行的可能性?
尤其,北京將「九二共識」(包括一中各表)指為兩岸和平發展的共同政治基礎,又將「一國兩制」稱作單方面的統一方案(應是指台灣方面可另有「台灣方案」)。因此提升了「過程論」而緩和了「目的論」,這應是一個大徹大悟。
這個過程論的基礎,就是《大屋頂下》反覆申論的:「我不台獨,你不消滅中華民國。」反過來說,就是:「我不消滅中華民國,你不台獨。」
這就是「兩不路線」,也可能是最佳的中程方案(過程論)。但孤掌難鳴,必須相互呼應,相互成就。
應當不是錯覺,彷彿聽到有人在輕呼:「芝麻,開門!」因為誰也不能把殭屍政策一路走到黑。
恐龍轉彎不易。到了明年,台灣選舉,北京換屆,將時不我予。再怎麼不濟,恐龍總不能被幾顆鳳梨絆倒吧?
畫中有話/從軍變就業
2021-03-14 04:22 聯合報 / 記者杜建重
記者杜建重/攝影
公車外巨幅「不用投筆也能從戎」徵才看板,在街頭相當醒目。為擴大人才來源,國防部針對大學生開設專班,打出「畢業即就業」口號,希望吸引青年加入國軍行列。
如今兩岸情勢「反共復國」已非「有志報國」的關鍵,如何「安居樂業」的穩定生活,才是年輕人最大的考量。
國防部的徵才困境,看似壯志滿懷,實則令人感慨。
警專招生「射氣球」 創意有餘志氣不足
2021-03-14 04:28 聯合報 / 王瀚興/律師(台北市)
警專實習生學習各項業務。圖/警方提供
警專招生廣告哏圖,「喜歡射氣球嗎?那來當警察。」網友譁然,覺引喻失義。
網友引美國招募廣告,「迎接挑戰」;日人除英文「專家」字眼外,更有「為了何人,而塑造的自己」、「專屬你的劇場」;相較我夜市射氣球,豈非「人窮志短」?雖有創意,但志氣不足。
幾年前在台北西門鬧區,嫌犯開車拒捕,衝進徒步區,警官擊斃嫌犯;未料,該員卻面臨「用槍時機」艱難抉擇,有不可承受之重。「氣球」與「國民」,哪可等同視之?
《莊子》裡,盜跖尚知「盜亦有道」,何況除暴安良的警官?電影機器戰警,該警最高準則有三:伸張公權力、保護無辜、維護法律;若無中心思想不過人偶。可謂「創意有餘,莊重不足」。
古文觀止「(漢)武帝求茂才異等詔」,大意:「非常功業,要非常人建立。有馬奔跑踢人,卻日行千里;有人受世俗譏諷,卻建立功名。難駕馭的馬,與放縱不羈的人,端看如何處遇。各地長官應舉薦良材」,可見武帝雄才大略!「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多想想,方能真正為國舉才!
打炒房 要落實囤房稅
2021-03-14 04:20 聯合報 / 張金鶚/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榮譽講座教授
波波漫畫
最近政府為打炒房、健全房市,行政院通過「房地合一稅2.0」,但原本各方期待的「囤房稅」修法,卻因擔心「轉嫁租屋族」及「錯殺無辜」暫緩。引發社會不同爭議,值得進一步釐清。
首先說明「囤房稅」在民國 103 年(二○一四年)六月、「房地合一稅」在民國 105 年(二○一六年)一月已立法實施。這幾年實施情況發現:囤房稅只有台北市、宜蘭縣及連江縣較具體落實,其他縣市均有名無實;房地合一稅也因只有一至兩年課徵較高利得稅,對法人及預售屋投資炒作缺乏抑制。
根據清華安富金融工程研究中心去年的研究囤房稅及房地合一稅實施成果評估報告顯示:六都房價在囤房稅實施前後六個月差異,平均每月漲幅從百分之十四點二九,變百分之七點四八,減少百分之四十七點六八;台北市更減少百分之六十六點零九;交易量上,六都平均跌幅,從實施前減少百分之十四點九七,到實施後百分之廿一點四九,增加百分之四十三點五七。
至於房地合一稅實施前後六個月差異,並在囤房稅同時實施情況下,六都房價從平均跌幅由百分之一點六三,變百分之三點七七,台北市跌幅百分之四點四,變百分之六點一三;交易量上,六都平均減少由百分之十四點三三,變百分之九點八,減少百分之卅一點六二。
該研究進一步用時間序列及差異中的差異(DID)不同經濟模型分析,得到結論:囤房稅與房地合一稅,對於遏止房價飆漲或帶動房價持續下跌效果顯著。其中房地合一稅具宣告效果,提前反映,但實施後其降價效果顯著性逐漸降低;六都中唯一實施囤房稅的台北市,降價效果顯著。
該報告亦針對星、港、韓、台進行金融及租稅跨境比較,結論是:台北市與新加坡在貸款成數上限與房價,如預期般呈現顯著正向關聯,而南韓租稅政策對房價及交易量皆無顯著關聯。說明各國房市與政策背景不同,實施成效未必可類比。當然也應認清,台灣若未能及時積極實施金融與租稅總體審慎措施,將會落入南韓嚴重情境,未來延後再實施相關措施,其成效可能不彰。
即將實施的「房地合一稅2.0」,彌補過去有關法人及預售屋短期投資炒作缺失,同時延長短期規定到五年期限,應予支持肯定。惟如何落實施行更是關鍵,尤其預售屋不像成屋,產權必須在政府機關登記,未來如何稽查預售屋短期交易課稅?這涉及「實價登錄2.0」有關預售屋能否落實登錄防止作假,相關稽查配套執行應完備。
另外,不論成屋或預售屋,為規避短期交易課稅,假借人頭或持續囤房,是否反助漲囤房空屋現象?過去實證研究顯示,房地合一稅容易規避轉嫁,導致對房市價量影響逐漸減弱。換言之,房地合一稅若欠缺囤房稅支持,將大打折扣,惟有雙管齊下,政府「打炒房」才能真正落實。
囤房稅喊卡兩點理由欠缺說服力。房租上漲主因是「房價上漲」,大家轉買為租;再加上「租屋黑市」,資訊不透明,而非「囤房稅」導致租金轉嫁上漲。反之,若實施囤房稅,過去實證研究結果,房價會有抑制效果;同時囤房稅將促使空餘屋釋出,增加供給。
房地合一稅因擔心錯殺無辜,訂下許多「例外後門條款」,未來將延長至五年,錯殺無辜機率可能更高。囤房稅因透過房屋稅籍總歸戶,相關擁屋數資訊清楚完整,錯殺機率相較低許多,何況財政部大可比照房地合一稅,訂定「例外後門條款」避免爭議。
政府應該著眼建立健全房市長期制度,讓房屋成為人民安身立命之所,而非投資炒作工具,如此才能獲得人民信任,居住正義也才能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