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6日 星期三

經濟/解決垃圾危機 全面隨袋收費

.聯合報社論..總統痛苦,也該想想人民的痛苦
.聯合報黑白集.非核家園的核汙食品
.經濟日報社論.解決垃圾危機 全面隨袋收費







經濟/解決垃圾危機 全面隨袋收費


2016-11-16 00:0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最近又有地方政府爆發垃圾危機。桃園市唯一的垃圾焚化爐因火災燒毀,造成全市每天1,000多噸的垃圾處理停擺,環保局長說每天求助外縣市代處理,「只差沒下跪」。而台北市議員也踢爆台北市政府罔顧市民健康,從今年初起二度偷偷摸摸地替雲林縣代燒將近2.2萬公噸垃圾,以致柯文哲市長被批評為無能及黑箱作業。
上述案例顯示地方政府的垃圾問題,從前年中南部幾個縣市的垃圾大戰延燒至去年底雖暫時平息,卻一直沒有獲得有效解決。地方每次發生垃圾問題,不是把球踢給中央政府,就是從「垃圾焚化爐 」找答案,竟不知道問題根源在於無法從源頭有效減量。
以雲林縣為例,多年前斥資40億元建好的林內焚化爐,因當地居民反對而一直不營運,於是只好外送其他縣市焚化,一旦其他縣市的焚化廠歲修或損壞,或是外縣市的居民反對,就只好拒收而使民眾將垃圾堆置街頭,臭不可聞。縣民則認為「垃圾費已經隨水費繳納」,無須進行垃圾分類,對於縣政府收了錢竟然無能解決垃圾問題,更是怨聲載道。
平心而論,垃圾處理本是地方自治事項,自己的垃圾問題應該自己解決,而且焚化爐都是中央出資興建,地方管理,全台已有26座可謂充足,顯然焚化爐數量不是問題。何況焚化爐也會產生空氣汙染和戴奧辛等毒物排放,且焚化後的剩餘物質(如底碴)或不適燃廢棄物仍須掩埋處置,又會汙染地下水或土壤,既然焚化爐會衍生諸多的二次汙染,蓋再多根本就不是解決垃圾問題的答案。
站在地方政府的立場,如果因為垃圾焚化爐或掩埋場屬於「嫌惡設施」而不肯興建或建好而不營運,怎麼好意思「以鄰為壑」委託其他縣市代燒?更何況,垃圾車長途往返,又要浪費多少能源,製造多少空氣汙染等外部成本,由外縣市的居民來承擔?
反過來看,不斷爆發垃圾問題的地方政府,就是垃圾費隨水徵收毫無減量效果所致。因為垃圾量和用水量之間沒有正相關,用水愈多者(例如洗衣店)垃圾未必較多,但繳的垃圾處理費卻愈多,完全違背汙染者(或使用者)付費原則,則「無感」的民眾難免我行我素,難以落實垃圾減量;「反感」的民眾甚至可能以增加垃圾量來表達抗議。無怪乎,環保署雖然從民國94年起實施強制垃圾分類以來,中南部縣市的垃圾仍然不能有效減量,垃圾大戰也就層出不窮。
中央的環保署和地方首長、環保局處主管,應該知道,更有效的垃圾「源頭減量」政策,其實就是台北市自89年起所實施的垃圾費「隨袋徵收」政策,因為符合汙染者(或使用者)付費原則,垃圾量愈多者就需要購買愈大的垃圾袋,民眾就有「經濟誘因」自動進行垃圾分類,既可以回收資源再利用,廚餘也能供作堆肥或養豬之用,達到垃圾數量遽減的效果。事實上,隨袋徵收機制實施多年的結果,台北市的垃圾減量最為顯著,而且還產生了產業效應,讓資源回收業應運而生,也幫助了許多窮苦人家,改善了這些實施地區的環境品質。可惜,此種垃圾費隨袋徵收的制度,至今為止只有新北市和台中市的石岡區跟進,顯然是地方首長太過於政治考量,怕得罪民眾而不敢實施。
因此,我們建議環保署應強制要求地方政府「自己的垃圾問題自己解決」,儘速實施隨袋徵收制度,作為協助地方政府處理垃圾問題的前提條件,否則垃圾危機應由該首長負起政治責任。唯有如此,才能促使地方政府將垃圾從源頭減量,也才能全面解決地方政府層出不窮的垃圾問題。

聯合/非核家園的核汙食品


2016-11-16 00:05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行政院急於召開日本食品輸台公聽會,反而點燃遍地烽火。 記者屠惠剛/攝影

「如果說為了當總統,犧牲人民的健康,作為交換的條件,那乾脆不要當也罷了」;這是賴清德說的。「我們沒有辦法接受這樣的政府,這樣的政府有點像是詐騙集團」;這是綠委管碧玲說的。「民主進步黨面對國人的健康,是不分顏色,沒有黨派的」;這是陳菊說的。
以上發言的背景,是國民黨執政時的美牛瘦肉精爭議。如今換成日本福島核輻射疑慮的食品進口議題,上列說法仍然成立嗎?不妨就教三位民進黨人:是要堅持「捍衛國人健康第一」的立場,或竟已「覺今是而昨非」?
日本核汙地區的食品應否放寬進口,有幾個層面的考量。底線當然是食安標準,絕無退守餘地。但現在專業淪陷,民間學者、政府食藥單位各說各話,沒有誰的數據能讓民眾安心。
其次是行政程序和政治操縱的層次。農委會三天內匆促舉行十場公聽會,這種作法的正當性何在?如果民進黨在野,會坐視這種程序不正義嗎?而當有人質問「謝長廷究竟代表台灣還是日本講話」,外交部又要如何作答?
更深層的則是政黨誠信問題。若問蔡總統的核心價值,「非核家園」應可排進前三名。現在蔡政府若親手將核區食品放進台灣,讓它們進入台灣人的肚子裡,執政黨此後還好意思說出「非核家園」四個字嗎?
蔡英文只要思及自己曾對「非核家園」如何言之鑿鑿,今天想必該像面對勞工議題一般,感覺非常「痛苦」吧!

聯合/總統痛苦,也該想想人民的痛苦


2016-11-16 00:0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總統蔡英文。報系資料照

蔡英文總統接受媒體訪問,談到一例一休修法引發勞工絕食抗議,激動地說:「這是有史以來最痛苦的事,勞工本來就是我們心裡最軟的那塊。」我們相信,蔡總統的痛苦應是發乎真心的掙扎;然而,回顧執政以來的種種紛擾,她恐怕也該想一想人民的痛苦。
正當勞工絕食抗議之際,全台各地也在為政府擬開放日本福島核災區食品進口發動抗爭。對勞工而言,減少七天國定假日是不可承受之輕;對一般民眾而言,在疑慮未清之際開放核災區食品,更是難以接受的事。尤其,蔡英文把「非核家園」奉為天條,政府花費數千億興建的核電廠都不准營運;現在,卻輕率要把日本輻射外洩區的食品引進台灣,難道不覺得矛盾?為外交或其他利益而犧牲國民健康,又豈是理性的選擇?
就在蔡英文傾訴痛苦的次日,總統府發表了廿位新聘資政的名單。名單上,除了張忠謀、劉金標兩位企業界人士外,其餘幾乎是清一色的「老綠男」,包括九十八歲的大老史明都入列,獨旗飄飄,人們遍尋不獲任何較具公信力的其他社會中間人士。蔡總統拿出這樣的資政名單,是要人民相信她只在「安撫」獨派,或是在昭告天下她將「以獨派為師」?
不可諱言,這類天威難測的訊息,半年來均讓民眾感到困惑與焦慮。蔡政府五二○上台時,似有意走一條不同於陳水扁的執政路線,內閣的組建也力圖擺脫傳統民進黨派系的思維。然而,隨著「老藍男」的標籤化,林全內閣備受獨派大老指摘,蔡政府的作法即不斷傾斜;其結果,並非根據能力去調整人事,而是依顏色來鑑別是非。以司法院長的提名為例,由最初的謝文定改為許宗力,最後多位獨派人士出任大法官;這和資政的提名一樣,都暴露了蔡英文的路線調整一路往「遠人民、近黨派」的方向傾倒。
蔡總統或許並不自覺,但這樣的路線偏斜,其實重複引發她民意支持度的下滑,而她身邊卻似乎沒有人能為她指點迷津或道出實情。事實上,回顧近半年來因政策變化引發的種種抗爭,從觀光業者不滿兩岸關係轉涼導致陸客大減、南北反迫遷團體的重新集結、軍公教抗議在年金改革中遭汙名化、學生和勞工團體不滿砍國假之抗爭等;這種種民怨沸騰的景象,在蔡總統口中卻獨獨只為勞工抗爭感到痛苦,她難道覺得其他民眾的抗爭毫無可憫?
以勞工群體之龐大與動員能力之強,加上勞運團體過去和民進黨的關係,蔡英文特別向勞工喊話、交心,自可理解。這也顯示,她試圖找出比較緩和的途徑,來解決休假的爭議。然而,這並不表示那些她不放在心上的抗爭,就應該被忽略。勞工休假的問題,必須在勞資之間找出一個適切的平衡點,以兼顧經濟的發展及勞動者的身心健康。至於何謂最適的平衡點,需要主政者向勞工和企業主剴切說明,這當然不是容易的事,主政自須極盡洪荒之力溝通。然而,像觀光業蕭條的問題,基本上是蔡總統不承認九二共識所引發,解鈴之鑰在她手上。蔡英文心中的柔軟部分,如果有一塊記掛著那些受到衝擊的攤商、民宿、觀光業者,她何忍不運用自己能力所及來助這些人一臂之力,卻任令他們的生計遭受損害而無動於衷?
事實上,包括蔡總統上任後推動的各種改革,有些受到了民眾的期待與支持,有些則為特定民眾帶來不安或痛苦。以年金改革為例,一般民眾都樂於看到雙薪或退休肥貓受到節制,然而,總統府的改革藍圖卻始終未能畫出可供討論的天花板及地板之基準線。如此一來,所有改革壓力一古腦對準龐大的軍公教群體,他們會覺得好過嗎?
蔡總統吐露內心痛苦,是要爭取民眾的理解;而民眾的痛苦,包括喧囂的與靜默的,一樣需要總統的同理心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