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6日 星期六

經濟/推動新南向 把握三方向

.聯合報社論..問總統,教育是何物?
.聯合報黑白集.工會除名總統專機組員
.經濟日報社論.推動新南向 把握三方向





經濟/推動新南向 把握三方向


2016-08-06 06:03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新政府上台已經兩個多月,推出的重要經濟政策並不多,新南向政策算是比較重要的,但是迄今沒有看到具體的規劃內容。然而,由於兩岸關係進入冷凍期,對於高度依賴對外貿易的台灣,絕不能失去國際市場,因此企業對於政府提出的新南向政策普遍有一些期待。
東協十國有超過6億人口,加上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南亞六國,總人數接近20億,是一個相當可觀的市場。雖然這些國家的平均所得較低,卻有很大的成長空間,當然是值得努力開拓的市場。不過,由於新南向政策的具體內容,尚未完成規劃,近來又頻頻發生排華事件,我們就三方面提出建言,讓未來政府在推動新南向政策時參考。
首先,在區域方面,新政府把東協十國和南亞六國列入,但是這16國的發展程度有很大的不同,政府應該先把這些國家加以區分,然後選擇一些最有利的國家和產業進入,如此可以減少推動的障礙,同時增加成功的機會。比方說,新加坡的經濟發展在這16國中遙遙領先,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菲律賓、汶萊及越南開發較早,基礎建設較為完善;印度很大,而且與其他國家都不相同,可以單獨視為一個地區。另外,東協十國中的緬甸、寮國與柬埔寨可視為另外一區,因為他們的發展是東協中最落後的,雖然緬甸最近有很大的改變;巴基斯坦和孟加拉人口多,但發展落後,台商要進入會很辛苦。無論如何,新南向所針對的這16國發展狀況各有優缺點,我們建議政府資源要投入這些國家,一定要先做好先期的市場調查與分析。外貿協會應該有很好的實戰經驗,可以提供許多第一手的訊息。
其次,在推動原則選擇方面,新政府說要提出「以人為核心的台灣新經濟戰略」,也就是說,一方面要推動與這些國家的經貿關係,還要包括觀光和教育等各種層面。在產業方面,我們認為應該以貿易為主,包括商品貿易和服務業貿易,而不應一味著重投資。如果可以擴大對南向國家的商品貿易,則可以增加國內的生產和就業,當然是最有利的;另外,台灣可結合高科技產品和服務業,對南向國家提供整廠和系統的出口,例如ETC和智慧城市等,這些都是台灣最有利基的項目。
至於在其他以人為核心方面,政府當然可以設法擴大吸引南向國家來台觀光和接受教育,但是由於這些國家的所得畢竟還是比較低,而且最近這些國家來台旅遊人數增加的主因之一,是因為廉價航空公司所推動的,因此最近新政府給予泰國和汶萊免簽,效果可能有限,如果與大陸觀光客減少的人數來比,可能會相差很多。至於推動南向國家來台就讀,效果也不易顯現,現在南向國家來台就讀的學生以僑生占大多數,而這些國家中真正有能力出國讀書的學生,很少會選擇台灣,因為語言就是最大的問題。如果真的要吸引他們來台灣唸書,獎學金就變得很重要,問題是,在政府財力有限的情況下,如何提供大量的獎學金吸引他們來台就讀?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政治因素。還記得李登輝總統時代推動南向政策時,遇到的阻力之一就是南向國家的對台政策,更不必提他們三不五時出現的排華現象。最近出現台塑鋼廠被罰5億美元及立委蘇治芬被管制的事情,在在說明台灣不能一廂情願去推動南向,而不去考慮這些國家的國情。更何況,東協十國家之間已經有很強的經貿整合,如果台灣不與這些國家洽簽FTA,我們的產品將很難擴大對這些國家出口,但是,這會立即面對國際政治環境的壓力,政府對於這些可能預見的政治問題,當然也應該先有各種應變的劇本,否則如果只是一直往前衝,到時很可能會頭破血流,相信這不是國人所樂見的。

聯合/工會除名總統專機組員


2016-08-06 02:2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英翔專案」出訪適逢華航罷工,專機的空服員因違反工會決議,遭工會除名。 圖/總統府提供資料照片

桃園市空服員工會六月舉行罷工,有十名未參加罷工而擔任總統出訪專機勤務的空服員被工會除名。
此次罷工獲得蔡總統的大力聲援,謂罷工是「忍無可忍」,「政府不會使空服員感到孤單」。但工會為維護紀律威信,仍將出勤總統專機的會員除名,表達了「橋歸橋,路歸路」的立場。
華航罷工完勝,對台灣工運意識及抗爭策略皆有深遠影響;而工會將總統專機組員除名,即使不贅論全盤是非,對建立工會的自主性與紀律威信亦有宣示作用,可謂是工會與政治力量作出區隔的示範事件。不買總統的帳,這樣的工會是有自主性的。
台灣的社運及工運,過去常演成民進黨的側翼及外圍組織。國民黨執政時,鬧得幾無寧日;民進黨扁政府八年,則輕聲細語。這樣的工運及社運是虛假的,成了綠色的貓腳爪。且看今日,如永春都更、太平島事件、七休一事件,倘是馬政府執政,社運及工運會如此溫良恭儉讓嗎?
工運、社運若成政黨的工具,即難建立自主性,也得不到社會的尊敬。不過,自蔡總統就職典禮,社運團體反對「台灣之光」演出的收割及收編,至華航工會將總統專機組員除名,及原住民團體拒絕受邀入府、反酒駕抗議江春男使星,皆可見到若干工運社運與政治當局作出區隔的努力,這是不再淪為附庸而「轉大人」的象徵,值得期待。
總統聲援罷工,工會將總統專機組員除名,皆成工運史的里程碑。

聯合/問總統,教育是何物?


2016-08-06 02:22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課審會日前召開第三次「課程審議會學生代表遴選會議」,選出22名學生代表。記者林敬家/攝影


課綱問題屢屢激起社會對立,新政府邀請學生參與課綱審查,更引發外界的憂心。支持學生審課綱者認為,不同背景的學生參與審查,可以將他們的多元背景提出來,此說以蔡英文總統為代表,教長潘文忠更認為學生參與本身就是一種「公民教育」。反對者則認為,學生才開始學習,對許多事情尚無認識,如何有能力討論課綱?
上述正反意見,都只是片面觀點,並未提出具有說服力的完整論述。甚至有學生說,學生是教育商品服務的「消費者」,當然有資格以消費者身分對服務的內容表示意見。這種把教育喻為「商品」的說法,更屬似是而非。要辯證此一問題,我們須先釐清課綱、課本及教學的關係。
全球民主國家對於教材的擇定,大都採用三級制。第一級,由中央政府制定課綱,描述各科教材編寫的大原則、涵蓋範圍等;再由出版業者或熱心團體依此編寫教材。第二級,由地方政府擇定若干符合當地民情、特色之教材若干本,供區內學校採擇。例如原住民部落較多之縣市,則可選用相關內容較豐富之教材。第三級,由各校教師在當地政府選定的教科書中,選擇一本或數本作為教材。
由此可知,第一級的課綱審議者,必須要有寬廣的視野,對於各地的文化歧異亦須有所理解。以語文教育為例,課綱必須決定古文與現代文的比例,因此審議者須有相當的語文知識養成之系統概念,才能決定看似「無用」的文言文應占多少比例。以生物教育為例,課綱審議者必須對演化生物學的知識建構、創造論在科學界所遭遇的挑戰均有清楚的理解,才能提供下一代有益的現代生物知識。這些見識,恐非還在接受教育的學生足以具備。
從民主的觀點看,學生在教育過程中若有更多積極的參與,當然是好事。但以台灣的教育為例,主要問題其實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流於消極,或者在教學設計中難以參與。如果能在這些方面多下功夫,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成效必能大大提升。而今,政府和教育部門不去正視學生學習過程的參與不足,卻一夕將他們的角色提升為課綱審議者,美其名為「民主多元」,則是本末倒置。
我們當然贊同多元文化觀,也認為政治力不應介入課綱。然而,課綱就只有「史觀」一個面向嗎?教育又難道只有「多元涵括」的一種價值嗎?其他國家在課綱的決定過程中,會有多元意見的聽證過程,學生的意見其實大可在這個階段納入;但試問,有什麼國家弄到「學生審課綱」的地步?台灣如此與眾不同,我們究竟在哪個環節產生了思辨的錯誤呢?
最好的例子,不妨參考美國爭辯「演化論」與「創造論」何者應進入課綱的討論。「演化論」是現代生物學的基礎,兩百多年來已形成生命科學知識推理環環相扣的架構。「創造論」所依據的聖經則是天主教和基督教的聖典,千千萬萬美國人對之信奉不渝,他們從小到大的教會生活也形成不易動搖的歷史記憶。那麼,根據多元文化理論,美國教科書是不是「演化論」與「創造論」兩案並陳呢?
答案是否定的。美國絕大多數的課綱採納的是「演化論」,「創造論」的支持者曾多次想要促成「平行論述」,卻未成功。原因就在,多元之外,還有其他更高的價值。課綱是教育的一環,它必須兼具教育理念、人文關懷、多元尊重、科學素養、圓融思辨的訓練等面向,多元尊重只是諸多面向之一。就課綱而言,「多元」甚至未必是最重要的元素。
蔡總統以「多元」和「民主」為由支持學生審課綱,不僅貶低了課綱的意義,也偏離了教育的本質。一些以教育「商品」的消費者自居的學生,動輒以不滿意服務為由拒絕買單,不正是因為這類怪誕邏輯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