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黑白集.放假購物,紀念國父?
.經濟日報社論.保護主義抬頭 台灣須解三難題
經濟/保護主義抬頭 台灣須解三難題
2016-11-12 03:20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Politico網站報導,川普政府可能在上任後的100天內放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路透)
共和黨川普在競選過程中,一路走來都強調「美國優先」,毫不掩飾其保護主義的傾向,更認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等自貿協定,是掠奪美國工作機會的元凶。台灣以貿易立國,美國又是第三大出口市場,衝擊難免,須趕緊捲起袖子準備面對。
川普上任後,無疑將改寫亞太及全球經貿秩序,特別是相對於稅改、基礎建設、健保改革等政見,貿易戰爭及保護主義不但容易立即見效,而且表面上是外國企業受損,美國勞工受益,既有紓解民怨的效果,又容易深入人心,完全符合「美國優先」的民粹精神。因而實施貿易保護措施,絕對是川普欲在執政百日時拿出成績來的首選。無怪乎,川普揚言在上任第一天就要開徵關稅,宣布中國為操縱匯率國家。
然而美國雖強,但並非處在一個真空的經貿環境。過去數十年美國主導建立的世貿規則,現在也要受其拘束,因此中國生產的手機或電腦,在WTO資通訊協定之下必須給予零關稅待遇,而墨西哥製造的汽車也只能按照NAFTA承諾給予免關稅待遇。當然,不能排除美國選擇退出這些建制,且相較於脫歐,退出WTO、NAFTA甚至TPP的表面成本幾乎為零(只要片面通知,六個月後自動退出,無須談判),但此時其他國家也可以恢復對美國農產品課徵高額關稅,實際上對美國(以及川普鐵票區)相當不利,因而可能性較低。比較可能的情境,是美國立即啟動各種傾銷、補貼的調查;這種作法可以精確選擇產品、國別,很有宣示效果,且一旦認定成立後,便可課徵高額反傾銷、反補貼關稅,因而對中國產品課徵40%關稅這句話,並非狂語。而如提高安全檢驗、食品安全等非關稅措施標準,也是美國可運用的保護主義措施。
這是台灣必須嚴肅面對的第一個難題。需要注意者,是直接與美國業者競爭、很容易被描述成是扼殺工作凶手(job killer)的產品。同時在中國大陸生產的台商,更可能因中美貿易戰而被波及。至於資通、半導體、智慧、生技等台灣與美國具高度互補關係者,短期內壓力反而相對較低。第二個挑戰是,未來台美間出現「投資取代貿易」的趨勢將會愈明顯;投資創造了美國就業,貿易被取代後卻扼殺了台灣工作機會。如何繼續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更顯重要。
第三個挑戰當然就是TPP的未來。目前觀察,美國未必會完全退出,畢竟TPP有關投資保障、智財權、醫藥、公營企業及法規透明等規則,明顯對美國有利,且共和黨傳統支持自貿。但TPP的生效時間延宕已然確定,胎死腹中的最壞情境也不能排除。對台灣而言,挑戰來自三方面。第一是如何維持已經累積相當時間的經貿體系改革能量於不墜?第二是如何協助業者解決關稅排擠等問題?第三是如何與民眾說明我國繼續推動TPP準備(以及自由化政策)之意義?尤其是川普當選,反映出美國民眾對諸多自由化後遺症的反撲,是否會影響台灣民眾的思維,須謹慎處理。
以上第一個問題比較好解;若無法以TPP或自身力量維持改革動能,就要另尋外部壓力。例如轉而推動加入「經合發展組織」(OECD),就是選項之一。至於後面二個問題,則已困擾台灣多年,洽簽雙邊FTA阻力很大,產業升級亦需時間,都急不來。但眼前的關鍵,其實在於如何處理如機會減少、所得不均、薪資凍漲等自由化後遺症。然而,政府團隊對此變局事前欠缺準備、事後反應過慢,而所提方案若非劃錯重點就是有氣無力,絲毫感受不到「最會解決問題的政府」的期許,才是最令人擔心之處。
聯合/放假購物,紀念國父?
2016-11-12 03:20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今天星期六,多數人休閒在家,陷入異常的疲憊或亢奮狀態,因為昨天雙十一開始的放假血拚太瘋狂了!百貨公司週年慶人潮擠爆,網路購物更是火力全開,「單身不寂寞,11趴優惠送你」。斯人獨憔悴,唯有很多當老闆的不滿也不解:這兩天又在放什麼假?
「國父誕辰紀念日」是國定假日,但許多人已不識國父,更不知這為何放假。但這天巧遇週末,更提前一天補假,新政府德政一波接一波,讓人應接不暇。「可以沒知識,不能沒常識」;可以不知孫中山是誰,怎能不知雙十一購物開打!光棍節加上國父誕辰,三天連假長週末的購物狂潮於焉展開。
國父誕辰補假和光棍節混為一談,與「十二月廿五日放假是為了耶誕還是紀念行憲」有異曲同工之妙。民眾不知為何而放假,反正有假不休白不休,而這也正是工運所爭者。
勞工看似放假勝利,但後遺症千奇百怪:公務員上班,勞工放假;學校上課,安親班放假;很多機構的加班費早已用罄;小企業付不起加碼加班費;大企業對勞檢不堪其擾;有台商被勸說鮭魚返鄉,大手筆投資後才知,從租稅到放假的遊戲規則說變就變……。台灣的投資環境一日比一日險惡,投資氣氛一日比一日冷清,這豈是台灣之福?勞工之福?
「我們國父,首創革命,革命血如花…」,此調不彈久矣。光棍節是如何跨海來台的,亦難追究。反正放假日血拚愉快,誰管紀不紀念國父!
聯合/政府減碳支票不跳票須走的三條路
2016-11-12 03:20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巴黎協定》日前生效啟動,台灣高調對國際宣示全球優等的減碳「自主貢獻承諾(INDC)」,目標是「二○五○年將降至二○○五年碳排標準一半以下」。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巴黎協定》日前生效啟動。對此,台灣高調對國際宣示全球優等的減碳「自主貢獻承諾(INDC)」,志氣可佩;但支票要怎麼兌現,觀察民進黨政府上任以來的作為,恐難以樂觀。若認真兌現支票,自能帶動台灣綠色轉型;但若一心只想著政治利益,或光挑容易的做,最後難保不跳票。
台灣的自主貢獻承諾目標是,「二○五○年將降至二○○五年碳排標準一半以下」,這的確是個自期甚高的標準。尤其,台灣的能源幾乎全數仰賴進口,又是外銷導向的經濟型態,短期內產業結構可變動的幅度相當有限,這也讓我們的減碳空間大受壓縮。要達成INDC設定的目標,必須開發境外減碳市場,協助開發中國家減碳,且幅度要超過本土減碳的量;這些,沒有一件是容易的工作。
高難度的減碳任務,對照蔡政府祭出的能源轉型對策,「非核家園、開發綠能五百億度、節能三百億度」,人們看得到進度的只有「非核家園」四個大字。這些策略,除了節能一項與減碳直接相關,其餘非但無助減碳,甚至因為替代能源將大幅轉向燃煤、燃氣等火力發電,將使減碳難度變得更高。
開發綠能確有助於減碳,但政府推動綠能及再生能源十多年來,動口多過動手,至今綠能僅占四%。更糟的是,一味追求再生能源比重,卻忽略手段與目標不成正比。例如,原為回收廢熱汙染轉為電能的「汽電共生」,政府竟讓業者新買鍋爐燃燒產生蒸氣來發電;其目的,是在利用保價、保量的躉購制度將電高價回賣給台電,業者穩賺不賠,卻完全失去「再生」的本意。
扭曲的「躉購制度」,讓台灣再生能源的開發走上歧途,副作用極大。以「農地種電」為例,農委會前年開放「農業設施附屬綠能設備」,原本是針對地層下陷、土壤鹽化等不利農業生產的土地而發,未料業者看上賣電給台電的價格每度超過七元,於是附和地方首長「農地種電」、「光電農業」的口號,大面積租用農地種電。這種「只要光電利潤、不問農業死活」的經營方式,直接導致耕地的淪陷和劣化。
近年農地種電申請案暴增,儘管並未全部獲得放行,但在電力躉購制度的重利誘惑下,有些光電業者仍不時闖關。此一保價、保量的畸形制度,由台電以高價收購電力後轉嫁給用電戶分攤,完全不符公平正義原則,也不符效益原則,根本沒有理由再維持,但當權者卻執迷不悟。
例如,農委會主委曹啟鴻為豬農力爭沼氣發電,希望台電躉購價由每度由三.九元提高到五元,幾乎是市價的兩倍,這還未計經濟部補貼豬農的沼氣設備費用。開發再生能源,原應基於「化汙染為能源」的觀點,如今卻因制度設計偏差,變成電商的搖錢樹。
要兌現INDC的支票,正本清源,作法有三:第一,是境內課徵類似能源稅的「碳稅」,耗用多少能源,就量繳多少稅。第二,是及早推動「碳交易制度」,政府依能源耗用大戶的排放量核給「排放碳權」,業者若成功減碳,省下的碳權等同金錢,可以在市場交易。碳交易制度的優點是鼓勵排碳大戶節能減碳,例如過去被視為破壞環境的水泥業即可釋出碳權,獲利不遜本業。更重要的是,碳交易市場日後可與美國、歐盟接軌,碳權有實質貨幣作用。第三,是減碳新技術的開發,例如「碳封存」、「碳捕捉」等技術。工研院在此領域有不錯的技術,也輔導不少廠商執行,大大減少了排碳,應該尋求更大的突破。
要減少火力發電,必須綠能、再生能源的發展有突破,但目前瓶頸卡在綠電儲存技術。綠電難以儲存,連帶讓發電規模、輸送都不易克服。如能在儲存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不但台灣綠電發展有遠景,在境外減量市場的競爭力也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