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9日 星期三

【專家之眼】從疫情惡化來看我們與印度的距離

◆  【專家之眼】從疫情惡化來看我們與印度的距離

◆  【專家之眼】資訊特權將顛覆政府防疫公信力
◆  【專家之眼】中、俄、美口中的多邊主義有何不同?







【專家之眼】從疫情惡化來看我們與印度的距離


2021-05-19 17:15  聯合報 /   曾志超/中華經濟與金融協會副秘書長
疫情升溫,多個地方縣市陸續增加快篩檢疫所,圖為亞東醫院在急診室外進行戶外篩檢。記者潘俊宏/攝影


印度疫情自四月起迅速延燒,死亡人數累計近28萬人,英國醫學期刊柳葉刀預期到8月1日死亡病例可能達百萬例。一向被稱為防疫模範生的台灣,五月起也急遽增加。縱然二國在疫情嚴重程度上,有相當的差異,惟台灣在疫情惡化的背景,卻與印度有極為驚人的相近。

首先,二者都耽溺於過去的防疫表現:去年中第一波疫情襲擊印度,九月達到高峰美日確診人數逼近10萬多例,莫迪政府實施最嚴格的封城與停工措施,疫情逐漸下滑,到了今年二月確診人數壓低至萬人的水準。

印度對防疫成果感到自傲,並認為之前的管制過於嚴厲,開始放鬆管制且重啟經濟,不再強調戴口罩與社交距離。大型聚會成為常態,五個邦的地方選舉持續舉辦,如火如荼展開大型競選造勢活動;十萬人以上的球賽照常舉辦;恆河更舉辦三百萬人的宗教活動…使得疫情急遽升溫。

台灣維持一年半的優良防疫成績,受到國際高度肯定,國人生活除無法出國外,幾乎與發生 COVID-19 前無異,防疫規範視若無睹,各旅遊勝地到處人滿為患;母親節大小餐廳座無虛席;三月瘋媽祖百萬人潮聚集;聲色場所夜夜笙歌…。

人民鬆懈,政府更驕態畢露,逐漸忽略國外新型變異病毒的流竄,已具高傳染率前期無症狀特性;亦不在意他國屢屢驗出台灣入境旅客確診無症狀感染的案例;拒絕大量篩檢,甚至連機場地勤服務人員醫護人員也沒有普篩,機組人員更在立委要求下,一再放寬居家檢疫天數為3天,讓無孔不入的病毒,已悄悄潛伏在社區中。疫情由0級迅速升級至第三級警戒,絕非偶然

其次,疫苗策略錯誤:印度為全球最大的生產大國,每月可生產 7-8 千萬劑新冠疫苗,然國內卻未積極施打疫苗,印度接受完整疫苗的人口僅占總人口的2%。而將疫苗用於疫苗外交實施疫苗友誼」(vaccine maitri計畫,自一月起供應給弱勢國家,並提供給 COVAX 成員,直到四月印度疫情暴增,才宣布停止出口,轉為國內優先施打。

台灣何嘗不是如此,因疫情掌控得宜,而疏於布局疫苗。幾乎將資源都押寶於國產疫苗,忽略國際疫苗的採購。去年十月東洋就宣布取得 BioNTech 新冠疫苗有條件授權書,後來卻為之破局,其董事長林全表示,原本可採購三千萬劑疫苗,不過衛福部只想採購兩百萬劑,導致談判破裂。

更離譜的是,台灣難以取得疫苗,外交部四月卻花費 1,650 萬美元,協助巴拉圭取得 200 萬劑疫苗,幾乎是台灣已取得 31萬劑的七倍;駐美代表蕭美琴還說:「台灣對疫苗的需求因為之前的施打意願不高,過去與美方的交涉重點主要放在為邦交國爭取疫苗上。」根據政府的邏輯,維護邦交國的重要性,遠高於國人的健康

最後,根本沒有超前部署:印度未記取第一波教訓,事先規劃床位、醫療物資與設備,導致第二波來襲時,醫療體系呈現崩潰的狀態。

我國幸運的在疫情後期才爆發疫情,可借助各國防疫經驗,有充足的超前部署。然在確診人數大增後,才發現台灣還是只有充足的八億片口罩,根本缺乏對抗中期疫情的規劃,不但病床吃緊,醫師調度困難,連檢驗的能量也嚴重不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