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來,缺電遠比表面數字嚴重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我們不要奢談高階研發
◆ 體恤定期回診病人 疫情時放寬領藥
◆ 以疫苗為例 災難中的資源分配
◆ 疫情來了 線上教學還沒準備好
◆ 長期抗疫 做好心理準備
◆ 防疫升級 減碳更要提升格局
◆ 願景回響/木料資源循環 告別不義之材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我們不要奢談高階研發
2021-05-18 04:14 聯合報 / 李家同(作者為清華大學榮譽教授)
以半導體產業而言,半導體線路的設計已經相當不錯,但是在很多特殊要求的線路設計方面,我們仍須努力。路透
最近又看到有一些極有影響力的人物在談我國應該做高階研發,而且他們說我們在高階研發上超越中國大陸。這種想法令我感到困惑,在我看來,我國的科技水準和先進國家相比,仍有很大的距離。就以半導體產業而言,半導體線路的設計已經相當不錯,但是在很多特殊要求的線路設計方面,我們仍須努力。至於線路設計所需要的各種模擬軟體,更是要依賴外國。半導體製程所需要的儀器以及特用化學品等,也都要進口。
在這種情況之下,如果大人物強調我們應該做高階研發,有誤導的作用。就以半導體產業而言,晶圓是相當光亮的,任何物體如此光亮,必定要經過研磨。很少人知道半導體製程中所用的研磨技術是相當特別的。研磨需要研磨液,也需要一個放晶圓的研磨墊,兩者都要靠外國進口。半導體產業當然需要光阻劑,半導體中,兩條線的距離已經進入奈米級,光阻劑當然也是非常特殊的。我所擔心的是,很多人不了解高科技絕對建築在基礎科技之上。研磨技術絕對不是大家所認為的高科技,但是研磨技術也有等級,高規格的研磨劑是相當難的,高規格的研磨液更是只有少數國家才會製作。
如果我們過分地強調高科技,年輕學子一定不會對很多基本的科技有興趣,而會追求一般人認為重要的科技,人工智慧就是一個例子。大家不了解歐美日有很多科學家從事基礎技術的研發,他們的努力使得他們擁有非常特殊的基本技術。無論是在線路設計、機械設計、化學品設計等方面,他們的產品都會在全世界領先。也就是說,他們可以將一個耳熟能詳的科技,提高到精密科技的境界。
我相信很多人都會認同不必奢談高階研發,而要鼓勵全國的科技從業人員先往下扎根,然後再力求往上提升。我們尤其應該知道,如果沒有往下扎根,就不可能往上提升。我們國家已經在各行各業有了基本的科技水準,政府的工作應該是鼓勵全國科技公司花更多的時間和經費做研究,先要將根基打好,然後要很有耐心地一步一步提升產品的規格,絕對不要想一步登天。
希望全國的青年學子重視基本學問,要知道,如果要有越來越高級的工業水準,從業人員就更要有學問。奢談高科技極有可能誤導我們的學生,使他們忽略了物理、化學、生物以及數學的重要性,這對國家將是一個相當嚴重的問題。
原來,缺電遠比表面數字嚴重
2021-05-19 00:22 聯合報 / 陳立誠/台灣能源部落格版主(台北市)
全台一周兩度無預警分區大停電,引爆民怨沸騰。 (本報系資料庫)
一周兩次大停電,老百姓真是嚇到了,歸根究柢還是缺電。五一三大停電次日蔡總統還一再辯稱是電網問題,不是缺電問題。但五一七停電與電網何干?難怪蔡總統啞口無言。數年前八一五大停電重創台灣國際形象,經濟學人明指是政府「無能」造成,不知此次國際有何評論,還是老早將台灣歸為供電不穩國家,見怪不怪了。
十七日晚間台電記者會倒透露了一些新訊息。台電提到當天以「需量競價」手段壓低用電需求一三六萬瓩。個人看到此數字,恍然大悟,原來缺電遠比表面數字來得嚴重。
何謂需量競價?需量競價就是台電預先與用電大戶約定電力不足時先予停止供電。工業界有些生產線為連續作業,經不起一秒鐘停電。但有些裝配線,如預知要停電,大可停止裝配作業,工人休息,待復電再加班復工,並不影響產量。
但停電總是造成不便,所以台電就事先約定給予配合停電廠商高額補償。工業用電電費較民生電費為低,每度電只有兩塊多。但在需量競價停電時,台電補償每度超過十元不足為奇。台電花大錢推動需量競價也是被逼得走投無路,能發電招數都全使出了還是缺電,不得不爾。依此數字反推,如果十七日台電沒有用上需量競價這一招,供電缺口將超過二百萬瓩,供電燈號逼近紅燈,近日一路亮綠燈不是很可笑?
記者會台電提起大家早遺忘的台塑麥寮機組,有怪罪麥寮三號機大修太久未能及時救援。當然台塑予以反駁。但平心而論,依約本應於二○二五年除役拆廠的麥寮機組,對台灣未來穩定供電極為重要。試想核二廠及核三廠四部機組近四百萬瓩在二○二五年除役,台電唯一救援投手大潭電廠七到九三部機三百萬瓩又有藻礁公投變數,為何不考慮與麥寮三部一八○萬瓩超臨界機組續約,以保供電安全一缐生機?
談到燃煤機組還是不能不提台中電廠。依台電網頁資訊,五一三及五一七兩次停電,台中九號機都處於「環保停機」狀態,該機組五十五萬瓩,如果該機組正常運轉,兩次分區限電就極可能不會發生。這也可解釋為何數月前台電寧可被罰二千萬元也一定要重啓台中三號機,更可以解釋台電為何抵死不接受所謂「增二減四」要求(台中電廠增加二部燃氣機組後立即拆除四部燃煤機組)。大家應好好思考,天下到底沒有白吃的午餐。
體恤定期回診病人 疫情時放寬領藥
2021-05-18 04:10 聯合報 / 江仰仁/醫(新北市)
疫情嚴峻,醫師籲健保署酌量放寬病人領取大於回診天數的藥物。記者鄭超文/攝影
幾天前收到醫院轉來通知,被健保署核扣抗排斥藥物,原因是依照回診紀錄,我所開立的藥物多於回診天數,健保署要追繳。因為來文用字為「核扣」,沒有「放大」、「罰扣」,所以醫院建議不要申覆,但個人認為值此疫情嚴峻之際,「開立藥物天數必須等同回診天數」的這項規定,似更有討論必要。
據報載,台大醫院已於十七日起主動要求門診病人延後回診,可靠消息也指出衛福部將於近日內公告病人可以遠距看診,雖然實施方式尚且不詳。卻有一群病人,明明抵抗力最差,卻不得不定時到醫院報到,那就是器官移植的病人。
移植病人因為服用抗排斥藥物導致抵抗力低下,身體的狀況瞬息萬變,往往被醫生要求定期回診,不准使用連續處方箋,他們對藥物的倚賴程度也幾乎是所有病人之冠,不可一日缺藥。
假設疫情嚴峻,醫院不准這些病人回診,醫生又恪遵健保規定一周只給七天藥,四個禮拜只給廿八天藥,無疑就是斷了這些病人的生路。
器官移植為高度專業科別,移植病人為高複雜度病人,移植醫師與診所醫師不同,並非天天有診,如遇連續假日或年假放一周無法看診,病人常會求助無門。又因常為多重病症看診多科如高血壓、糖尿病甚至B型C型肝炎等,必須配合他科門診,回診日超過卅日實屬常見。
病人不可能為了拿抗排斥藥物隨便掛一位醫生看診,他科醫生也不可能願意負責開立這些自己不熟作用,價格又昂貴的抗排斥藥物給這類病人,故移植醫師常有必要多給病人藥物備用,此為不得已之必然,尤其在這疫情險峻之時。
仔細計算,即使四周廿八日給卅天的藥,也得要三至四個月病人才有辦法累積大於一周的「存糧」,實在不應該苛責移植醫生或病人浪費藥物。
許多必須定期回診的病患可能都有類似問題,期待衛福部在開放遠距看診的同時,健保署也能體恤醫師與病人的難處,酌量放寬病人領取大於回診天數的藥物。
以疫苗為例 災難中的資源分配
2021-05-18 04:09 聯合報 / 符凌斌/台南市立安南醫院急診部主任、台灣災難醫學會理事(台南市)
台灣面臨前所未有的疫災危機,陷入疫苗有限而需求無限的風暴中。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在災難中資源分配是一個很困難的問題。民國 93 年(二○○四年)美國流感流行季節,因為在英國生產疫苗的工廠受到汙染,導致當季僅能獲得一半的疫苗,美國聯邦政府被迫在當時提出了配給方式進行疫苗分配,讓人們開始重視災難中資源分配的議題。
一般而言,疫苗分配指南可能會依據病毒生物特徵(傳播性、不同年齡組別的死亡率等差異)而有調整。分配基本原則通常是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挽救更多的生命,或是拯救最優質的生命,或是以婦女與兒童優先,或是先到先得。無論任何一種方式,仍會受到許多的社會與道德上的批評。部分人士提出,分配優先應以十三至四十歲的年輕人為主,因為他們的生命周期會比其他人更長,更有價值。當然,這會受到不同年齡層族群的大力批評,因為這是明顯年齡歧視。而提出疫苗優先配給成年人的觀點,也會被有兒童的家長反抗,因為他們願意放棄自己的疫苗,讓給年幼子女。
民國 95 年(二○○六年)喬治城大學法律中心的 Gostin Lo 教授,提出分配的八個基本原則:
一、預防/公共衛生:在可行的情況下,快速向有感染風險的人群部署疫苗或進行預防以控制局部爆發,例如高接觸風險的家庭、公司與區域。
二、科學/醫學功能:要保護創新,生產疫苗或抗病毒藥物的人員,以及提供醫療照顧,擬定公共衛生政策以及相關政策的執行者。
三、社會功能/關鍵基礎設施:在大規模流行病中,社會的關鍵部門可能無法運轉。為了公眾健康和安全,疫苗優先提供公共部門如消防、警察、軍人、基本設施運作者(水、食品,藥房)、運輸、衛生、司法等人員。
四、脆弱度高的族群:不同的疫災對象不一,如西班牙流感主要針對年輕人,而季節流感針對嬰兒與老人。
五、世代公平:人類的生命具有同等的價值,但是針對年輕人的干預措施可以挽救更多的生命。這不是絕對,還是要看社會價值觀而言。
六、社會公平:不應該支持有錢人、有勢力或有政治關係的人優先取得,應做出努力以確保公平分配。
七、全球觀點:資源將流向那些擁有和製造產品的國家,而無法在經濟上競爭昂貴資源的匱乏國家而言,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因此,國際社會應努力制定公平制度。
八、公民參與:提前讓公民了解情況,並參與決策過程,則在突發性公共事件中與公共政策合作的可能性更大。
台灣面臨前所未有的疫災危機,陷入疫苗有限而需求無限的風暴中。以台灣人民素質之高,應能認同在災難時資源分配的基本原則。得到疫苗保護的人群要付出更多心力對抗疫災,而沒得到疫苗優先順序的人,更要加強自己的保護力,戴好口罩,洗好手,保護好自己,等待下批疫苗到來。餘下的道德問題,就讓我們下一代再來討論吧!
疫情來了 線上教學還沒準備好
2021-05-18 04:04 聯合報 / 劉松柏/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南投市)
不少學校改採遠距教學,部分家長昨帶小朋友到賣場挑選筆電。記者余承翰/攝影
新冠肺炎確診人數暴增,隨著台北及新北宣布將疫情提升為第三級警戒,高中以下學校停止到校上課,必須在家採取線上教學,而各級學校也開始準備進行線上教學,包括許多大學實際上已經開始進行線上教學,但筆者必須沉痛地說:我國如果明天起由小學至大學全部採取線上教學是做不到的,請教育部快速面對此問題,進行跨部會解決之道,才能夠使學生學習不中斷,健康有保障。
雖然去年台灣已經開始準備讓各級學校進行線上教學,但可能因為當時疫情控制得當,因此雖然發生使用大陸線上通訊軟體,隨後以公文明令禁止,各校改採其他的線上軟體進行會議及教學,但可能因為各級學校不是同時上線,因此大致上尚稱平順,也沒有傳出什麼太大的問題。但隨著這幾天疫情的不斷升溫,以及實際上已經有多所學校停課,因此在線上教學上已經出現問題,必須立刻解決。
首先是部分大學其實已經自行開發出屬於自己的教學軟體,但可能因為版權或流量問題,無法開放給中小學使用,也無法跨校使用。其次是中小學因為老師備課的實際需求,大量湧進教育部的線上教學平台,如學習吧、酷英等教學平台,致使學生連登入都有困難;最後包括如臉書、Google Meet 等公用載具進行直播會議又有人數上的限制,使得中大型學校在運作上也有困難。
各縣市雖然採取各種對策,包括由某一學校或某幾個學校直播線上教學,讓各校統一教學,但如此卻忽略了版本以及各校課表的差異;以及偏鄉地區家庭可能在硬體設備上不足,例如沒有麥克風或是攝影鏡頭,這也導致了今日筆電的熱賣。經濟地位較好的家長可以幫小孩準備足夠的設備,但經濟地位較差的家庭卻無能為力,因此我們可以設想,如果明天起全國各級學校改為在家以視訊進行教學,家庭子女數的不同以及現有設備的差異將會成為遠距教學的最大問題。
因此請教育部立即調整公用教學平台的流量限制,如學習吧等平台的登入人數必須考慮到同時上線的問題,並且立即專案處理各家庭硬體不足的問題,進行緊急採購,並配發到各校,以解決中小學的問題;最後是協調各大學開放其遠距教學軟體,讓其所屬縣市可以使用,以分散人流。而各校也真的要落實教師的訓練,因為在後疫情時代,我們必須學會接受與病毒共存,並隨時做好停課準備,才能真正使學生學習不中斷;學生也要能夠真正自主學習,也才符合新課綱自發、互動、共好的精神。學生也必須養成勤洗手,戴口罩等自我照顧的習慣,才能面對這一波疫情。
長期抗疫 做好心理準備
2021-05-18 04:04 聯合報 / 林先和/台灣公共衛生學會秘書長、陳保中/台灣公共衛生學會理事長
昨天是疫情警戒升三級後第一天上班日,受到疫情擴大衝擊,不少公司改採遠距上班,或民眾自行騎車、開車上班,台北捷運上班時間人潮明顯減少許多,車廂內與月台上等車的民眾也都儘量保持社交距離。記者胡經周/攝影
這一波疫情主要面對的英國變異株 B.1.1.7 病毒,此病毒株的傳播力相較起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時原始的病毒株高約六十%,意即這個變種病毒的傳播速度很快,大約每四至五天就會傳染下一波易感性族群,感染人數預期會呈現指數性的成長趨勢。
我國雖已在五月十五日開始推行較為嚴格的防治手段,將受感染個案數較多的雙北市疫情警戒提升至三級,即便能發揮一定程度上的作用,但仍可預期未來一、兩周內,個案數還是極有可能會大幅增加。
由於這次的疾病傳播在之前沒有被立即發現的情形下,已經在社區裡面傳播蔓延了一段時間,再加上確診新冠肺炎的個案從感染到發病乃至通報,皆會有一定時間的落差,因此未來兩周內確診通報的個案,很多都會是在五月十五日疫情大規模爆發前已染病個案。本土疫情指數成長的趨勢,是很可能存在的,民眾們對於此艱難的現況需先建立好認知,並做好長期抗疫的心理準備。
目前的疫情非常嚴峻,請大家盡量待在家中,真的有必要外出時,請維持社交距離,並做好戴口罩和勤洗手等個人防護。新冠肺炎病毒在症狀出現之前,就有很強的傳染力,所以在社區流行期間,不論有沒有症狀都需要加強防護,建議大家把自己當成是可能的感染源,提高警覺、小心處理。
同時,也呼籲企業盡量給予員工居家彈性上班的選擇,並提供充足的防護,減少員工通勤和工作相關的感染風險。雙北以外的縣市機構與民眾,更應該要戒慎恐懼,萬不可因為未達三級警戒而心存僥倖,現在就要升級防疫措施,因為病毒在社區的流竄,一開始是很難察覺到。現在是非常關鍵的時刻,我們必須全面性的減少同住家人以外的各類可能接觸,並且隨時留意疫情的發展,謹慎配合中央與縣市政府的防治策略。
因應新冠肺炎英國變異株病毒帶來的疫情,全國性的警戒與個人的防疫升級,同等重要且缺一不可,同島一心,全民一起加油!
防疫升級 減碳更要提升格局
2021-05-18 04:00 聯合報 / 賀陳旦/交通部前部長(台北市)
台灣推動減碳表現並不好。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疫情再起,全國民眾被患者流竄的足跡嚇到,沒注意到全球環保界陸續有大事。對照蔡總統上個月地球日宣示「台灣要在民國 139 年(二○五○)會同其他百餘國家,做到 CO2 減零的國家目標」,對我們的影響將會深刻又長遠,值得全民關切。讓我們揮開混亂訊息,抬起頭來看看大環境、大方向。
先看最近的:德國憲法法庭四月廿九日判定總理梅克爾民國 108 年(二○一九年)提出的減碳法案有部分違憲,理由是在長達卅年法案期間內對下一代的負擔太重。要求重訂初始更積極的作為,而且要明確擬訂中長期的執行目標,明年年底前完成。
德國民國 108 年(二○一九年)版減碳目標是民國 119 年(二○三○)減掉民國 79 年(一九九○年)的五十五%,民國 139 年(二○五○)達成碳零排。法院裁定下,德國執政團隊並沒有把責任推給九月改選的內閣,修正提案為民國 119 年(二○三○年)做到減量六十五%,減零期程也提前到民國 134 年(二○四五年)。
第二件大事是四月初歐盟議會壓倒性通過預定民國 112 年(二○二三)元月施行碳關稅。相關細節有待歐盟執委六月提出,再經會員國同意才正式執行。但是歐盟的碳價卻快速反應,一個個月內成長一倍到五十歐元/噸(台幣一千七百元!)。碳價對歐盟產業減排有相當貢獻,近八年來減少全歐碳排將近十%!
歐盟代表的是政府決策,許多產業領袖的動作比國家法令還快。台灣的製造業多為代工或下游廠商,在全球都競以減零和全綠能為公司品牌下,我們的產品和製程必定要及早,比歐盟官方時程更先,朝減碳變革才行。
介於這兩場國際事件,蔡總統四月廿二日和環保團體共同聽取部會對未來能源和減碳的簡報,然後作出前述民國 139 年(二○五○)淨零重大宣示。當天的簡報是以能源結構為基準,再把產生能源物質的碳排量控制,作為整個減碳政策的核心。這種分類和一般環保界依應用業別區分不一樣。好處是政策對象單純,只要抓緊油電產製和使用所產生的碳排,適度以價格或補貼引導消費量價,政策成果就十拿九穩了。
經濟部把建築物冷氣空調,以及運輸系統折算為油電耗能,得出我國能源的碳排貢獻達八成就是這個思維。但是,民生建築的碳排有許多來自生活習性(例如食物外送的包裝)或建材煉製(如雙層玻璃),運輸部門的個人化(如機車總量的生產汙染)和郊區化(城鄉蔓延的開發汙染),並沒有在目前以能源取向決策時被清楚呈現。國家政策中的非能作為和民眾生活的質化引導也就會被忽略了。
台灣經濟上靠貿易,能源又九十七%是進口。能維繫穩定能源配合國際生產鏈立國實在不容易,在環境議題上相對保守是事實。如今全世界各界對暖化更擔心,地球村民國 139 年(二○五○)淨零目標必須跟進,匆促間還看不清楚四月廿二日宣示以後的執行計畫。但是,請務必理解德國法院裁決所揭示的道德高度,不能只規畫短期的能源建置,只摘取容易的菓子,要有歷史宏觀,我們這一代要為下一代的生活和機會負責。同時,歐盟碳稅實施就在眼前,國際產業界「擇優」、「擇綠」結盟動作會來得更快、更現實,這當中的轉型認證絕不是個別廠商自己做得到的。我們目前繞著民國 114 年(二○二五)非核的能源/減排方案有照顧這一大塊產業升級嗎?
我們目前還是防疫優等生,但是減碳表現並不好。重拾前者主動精神和合作紀律,我們當然可以在後者挑戰進步,邁入前段班!
願景回響/木料資源循環 告別不義之材
2021-05-18 03:54 聯合報 / 王元才/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台北市)
對木材資源的不可再生,政府除持續造林外,更應積極思考如何利用各種獎勵措施,活化回收管道及二手交易市場。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聯合報做了一系列告別不義之材的報導,令人感佩。然去除不義之材,如果只鎖定推動林業再造,讓人不免擔心政府又將重蹈砍大樹種小樹錯誤政策,讓許多進入自然演替的次生林又將被破壞蹂躪。
一般社會大眾面臨木製家具損壞或不適用時,政府給民眾的選項就是請清潔隊清運,清潔隊除了將品質尚佳的家具在有空間容納的前提下會再生利用外,九成以上都是破碎之後送焚化爐或掩埋場。自環保署統計年報中,可看出台灣近十年來巨大垃圾約莫在十三至十六萬公噸,但回收再利用率只有百分之一左右。而這其中有絕大部分都是木製家具。
而進入清潔隊回收站的二手家具,也因要避免圖利他人等困擾,無法再提供給民眾再利用,只有送去焚化或掩埋。只有少數狀況良好的物件會進到清潔隊所附設的二手商鋪。木製家具笨重、占空間等特性讓回收再生工作困難重重,二手交易也在供需不穩定狀況下難有市場規模,只有透過網路平台可以看到少量交易。
對木材資源的不可再生,政府除持續造林外,更應積極思考如何利用各種獎勵措施,活化回收管道及二手交易市場,例如擴大或廣設家具中途之家,銷售家具同時內含回收處理費…。最後將損壞無法修復的木料破碎成為再生料源,焚化或作為燃料應屬最後的去化手段。
試想我們如因多元的管道可以創造一半的回收量,其經濟產值跟減碳效益是何等鉅大。比起現在種樹要等數十年後才能收成獲利,更具時間效益。而回收一公噸的木材,相當於減少一點五公噸的碳排放,這還不包括運送破碎所需的碳排放。根據美國商業資訊的預估,民國 114 年(二○二五年)全球二手家具的商業產值將成長至一六五億美元,是民國 106 年(二○一七年)九十九億美元的一點五倍。IKEA 也在去年宣布針對他們出售的家具,提供買回的服務,讓木材零浪費。這與我們印象中都是老人或生活困頓的族群所從事的資源回收產業,實在難以聯想在一起。
期望政府大力推展復興林業的同時,也積極強化木材資源循環利用的體系。這樣政策不只是福國利民,更是減碳愛地球最佳的行動策略,同時也可以保留更多的自然森林,創造了就業機會,國有木材的自給率由於需求減少,也更容易達標,告別不義之材也才有其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