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8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提前卡位全球化3.0商機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當不完的兵,果然「時空環境不同」了
◆  聯合報黑白集/食安諮議,黑箱加黑布
◆  經濟日報社論/提前卡位全球化3.0商機





經濟日報社論/提前卡位全球化3.0商機


2020-10-18 02:22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指出,今天是真正全球化開始的時候。以前全球化是發達國家和大企業主導,未來應該是發展中國家、中小企業走向世界;以前貿易是全球化的主力,未來科技將是主力;以前是人在流動、貨在流動,未來是數據在流動、服務在流動;以前是傳統企業的全球化,未來是用好互聯網技術企業的全球化。

馬雲的觀點讓大家可以從一個凌空的視角,觀察全球化從當代到未來的發展大趨勢大脈絡,我們可以從更大的視野去透視全球化的來龍與去脈。

先了解三個概念:如何定義全球化;如何觀察全球化;如何預見全球化。第一個問題,如何定義全球化,很簡單,就是各種生產要素(人、貨物、資金、技術)在不同國家與地區間的自由流動;第二,如何觀察?從兩個角度,一是促成或有利於要素流動的條件是否形成;二是阻礙或不利於要素流動的障礙是否排除;第三,如何預見全球化?主要著眼點有二,全球化的新動力為何,及全球化的新領導者為何?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就可以來談談全球化。

從20世紀二戰結束後開始,可分為兩個階段:頭一個階段由美國主導,在民國33年(1944年)的布列敦森林體制會議中推動成立了WTO、IMF及世銀三個組織,及確立了以金本位美元作為國際貨幣的金融體系。但在冷戰時期,這個布列敦體制最多只覆蓋到了全球約一半的國家,與另一半國家運行的計畫經濟體制,形成了兩個「半球化」的狀態,直到民國67年(1978年)。中國決定改革開放,從計畫經濟轉向市場經濟,並因此影響帶動了幾乎所有計畫體制的國家(從蘇聯到東歐)紛紛轉型,這使原本的「兩個半球」終於成功地完成了市場經濟的全球化。

全球化 2.0 的本質與全球化 1.0 不同,是一連串排除人為障礙的過程,如降低關稅、減少貿易障礙、開放投資與市場。全球化 2.0 給人類帶來了相當一段長期的繁榮發展,但走到民國109年(2020年),遭到了重大挫折。

重大挫折之一,是美國的川普主義,通過一連串的毀約退群及發動針對中國的貿易戰與科技戰,甚至於誘導盟邦國家搞全面脫鉤,把全球化衝擊得遍體鱗傷;與此同時,又爆發了新冠疫情,國與國、地區與地區之間的幾乎所有生產要素的流動均被切割得柔腸寸斷。在全球化遭遇到如此挫折的情勢下,馬雲卻認為民國109年(2020年)是真正全球化開始的時候,也因此,我們也許可以把民國109年(2020年)視作為全球化 3.0 的開始。

全球化 3.0 的初期很可能又回到「兩個半球化」的狀態,但這與20世紀的那「兩個半球化」有所不同。21世紀的「兩個半球化」的大背景是美國針對中國而主導的全面脫鉤,勢將逼得中國,無論在技術、貨源、市場及供應鏈等幾乎每個領域都必須建立以自身為核心的自主體系,比如內循環概念

於是,在此階段中,會浮現出一個以美國為中心的半球化及一個以中國為核心的半球化,但這樣的狀態因為兩個效應的出現而不會長久維持。

第一個效應是馬雲指出的數據效應,數據效應將會很大程度上抵消美國主導的脫鉤效應。第二個效應更重要,指的是中國為核心的這個「半球化」將會出現的市場效應

馬雲說,民國103年(2014年)資料,美國大概有12個城市超過100萬人口,中國有167個城市超過100萬人口。中國這些100萬人口城市的基礎建設遠遠還未發展好,這意味著中國存在著極為巨大的需求潛力,這樣的市場效應終將誘使原本在美國壓力下自外於中國的各國企業與供應鏈不得不尋求與中國市場進行新的聯結,長久看,中國為核心的這個半球,體量將會持續增加,甚至於最終將另一個半球加以吸納,這應該就是所謂「真正全球化」時代的到來。












聯合報黑白集/食安諮議,黑箱加黑布


2020-10-18 02:54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衛福部長陳時中(左一)及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右二)出席立法院衛環聯席委員會,開會前兩人先相互打氣。記者季相儒/攝影


蔡總統宣布開放萊劑美豬,一周後衛福部才召開食安諮議會,先射箭再畫靶的食安風險評估程序,已讓人搖頭;更誇張的是,國民黨團調閱會議資料發現,儘管與會三分之二專家反對或質疑,竟能導出依 Codex 標準開放的結論。

一個月前蘇貞昌在立法院說,衛福部召開食安諮議會,通過認定開放美牛安全無虞,並參酌專家建議訂定美豬萊劑安全容許量,足以確保國人食安。

三分之二專家反對或質疑,到閣揆嘴裡,竟變成專家認證安全無虞這是扭曲專業踐踏專家!當時有專家表示吃含萊劑美豬透過哺乳可能傷害嬰兒,若真要開放應比 Codex 標準折半;也有專家指會影響胎兒體重,造成思慮失調、躁鬱症與癌症轉移率。如此具體質疑還能導出開放結論,根本是把專家當背書工具,視食安如敝屣。

九月底蘇貞昌被江啟臣追問有沒有召開食安會報,蘇揆語塞;事後行政院就拿低一級的衛福部食安諮議會和低二級的跨部會環保與食安協調會報來糊弄。

但環保與食安協調會報只是次長級例會,且九月未討論美豬食安諮議會雖討論美豬,卻想強抓專家作偽證,難怪陳時中不敢公開會議影音紀錄,寧為美豬決策黑箱再罩一層黑布。

一場埋葬食安食安諮議會,讓「最會溝通的政府」和「開放政府」真相畢露









聯合報社論/當不完的兵,果然「時空環境不同」了


2020-10-18 02:55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國防部目前正針對後備動員方案進行檢討,研議將後備教召編管8年年限解禁,延長為退伍12至17年範圍。圖/本報資料照


國防部推動後備動員制度改革,擬將教育召集年限從八年延長為十二至十七年甚至取消年限,二年一訓改為一年一訓,每次教召時間也由七天延長到十四天。此政策除被質疑能否真正提升戰力外,也引發退伍軍人反彈,並演變成藍綠口水戰,把責任推到「誰推行募兵制」上。其實重點根本不在誰推行募兵制,而在誰讓兩岸情勢惡化至此

教召制度改變,對退伍人員的影響有多大,從數字就可以看出。以現行教召八年期限、二年一訓、每次七天計,最極端的狀況,退伍軍人會被教召四次,總計二十八天;但依教召新制,如果期限延長為十七年、一年一訓、每次十四天,從退伍至除役,總計還要回營二百三十八天。若加上假日,已是將近一年時間。對義務役而言,等於得服兩年兵役,一下子就把役期打回到民國89年(二○○○年)前。

近二十年來,台灣兵役制度就朝縮短服役年限方向前進,陳水扁執政時期將役期縮短為一年,並推動替代役馬英九總統則是帶著募兵制政見上任,雖因兵力結構調整不及等因素,直到民國107年(二○一八年)才完成全募兵制,但蔡英文政府也百分百概括承受,並未修改。因此,募兵制沒有藍綠誰的責任問題

目前未聞國防部打算改變募兵制,役男的軍事訓練役也還是四個月。依國防部政策方向,教召時限的變動,可能全部落到過去服役一年的義務役士兵和已經退伍的志願役官兵頭上。「當不完的兵是許多役男的噩夢,蔡政府就要讓這個噩夢成真了而且類似民進黨副秘書長林飛帆這種替代役人員不在其中,更讓退伍軍人們不平

對這些變革,國防部說是為讓後備動員合一」、「常後備部隊形成一體」,以及補足軍中不足的人力但民進黨不敢說的真正理由,其實是兩岸關係的急速惡化。馬政府時期,沒多少人會質疑「若兩岸開戰將兵力不足」,因為兩岸情勢穩定,沒有明顯的開戰風險,推動募兵制與否,只是技術上的兵力調整能否跟上而已。

但現在情況不然。蔡政府將台灣置於美陸新冷戰架構下,親美敵陸,戰略態勢傾斜,台灣隨時可能成為「熱戰」的第一線,戰爭成為必須面對的現實因而對兵力兵源的需求,就成為最迫切的課題

諷刺的是,在民進黨鼓吹反中、大賣芒果乾的策略下,年輕族群儼然是維繫民進黨政權基礎主力,在鍵盤和口水戰場上總是充當急先鋒角色教召變革影響最大的,也是這群人。近來多項民調和民意反映顯示,雖然表示願意上戰場和支持回復徵兵制的年輕人不少,但尚未服役的年輕人卻不願恢復徵兵制,已退伍的年輕人也不願延長教召年限和天數,甚至有高比率年輕族群期待兩岸一旦開戰,美軍會馳援。

民進黨明日之星吳怡農還主張「全民皆兵」、「在家當兵」,但這種又要討好年輕人,又不能對兩岸兵凶戰危視而不見的空想,果然被退輔會主委馮世寬打臉,直斥那個渣男啦,不要聽他的」,後來馮雖改口,但仍鄙其目的就是為選舉」。其實吳怡農的奇想,等於讓全民都有當不完的兵了

談到開放美國萊豬,民進黨最常掛在嘴邊的理由是「時空環境不同」,但教召變革才是真正的「時空環境不同」。提升國防戰力和強化全民國防,都是正確方向,但絕不是因為此種「時空環境不同」,讓已經退伍的年輕人、甚至全民都有當不完的兵,並要真實面對兩岸開戰風險。一直全心支持民進黨的年輕族群,感受到不同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