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0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深圳經改2.0版的觀察與應變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58248/web/

◆  經濟日報社論/深圳經改2.0版的觀察與應變
◆  聯合報黑白集/砍蔣銅像,卻設日皇碑?
◆  聯合報社論/疫苗及美豬之亂,暴露陳時中漠視專業





經濟日報社論/深圳經改2.0版的觀察與應變


2020-10-20 02:19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中國最近宣揚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又推出打造深圳為具有社會主義特色的先行示範區,再向市場化邁進,可視為經濟特區升級2.0版,所衍生的影響值得注意。

中國大陸在民國69年(1980年)改革開放初期,設立深圳、廈門、珠海及汕頭等四個經濟特區。深圳一枝獨秀,在民國108年(2019年) GDP 總值達到 3,900 億美元,遠高於其他三個經濟特區的總和 2,100 億美元,也超過香港的 3,700 億美元。深圳人均GDP 則為29,500美元,甚至已超過台灣,不但是中國改革開放最成功的亮點,與全球經貿特區比較,深圳表現也是最突出。

在改革開放初期,深圳仍然以來料加工的勞力密集、低附加價值的製造業為主,而後逐漸朝向高附加價值產業及多元化發展目前以電子通訊、生物科技、新能源以及金融業為主,多家著名企業包括華為、騰訊、富士康、中國招商銀行的總部均設在深圳

深圳毗鄰香港,較中國其他特區具有獨特的優勢。深圳利用香港是國際重要金融及貿易中心的優勢,吸引外資及引進技術,提供絕佳的條件。在改革開放初期,與其說香港是中國與世界連結的窗口,不如說香港是深圳與世界連結的橋梁,創造了深圳發展的優越條件,也促成香港的榮景。

雖然深圳成長速度驚人,但科技水平仍不夠高,而且深受美中貿易戰及新冠肺炎衝擊,不少外資企業撤離,經濟大受影響,發展已出現瓶頸。中國此次在深圳率先推出進一步完善市場機制,科技創新環境,以及推動數位貨幣的措施,可以預見深圳將是中國「十四五計畫」的核心,未來也將是中國為降低美中貿易戰衝擊,重組紅色供應鏈的主要據點。

深圳改革開放再出發,也會對香港產生影響。香港是中國制度和世界制度連結點和緩衝區,當兩個制度差異愈高,香港的價值也愈高。如今中國逐漸和西方接軌,香港的重要性也開始降低。港版國安法及美國取消香港特殊地位也衝擊到香港;未來深圳在更為市場化、制度化及金融化下,香港的地位會進一步受到減損。

中國對深圳大幅加碼,對於台灣也會有所影響。近來香港局勢不穩定下,動盪香港的經濟地位,台灣一直期望可以順勢承接並取代部分香港的角色,深圳的新政策對台灣當然會形成競爭。

雖然深圳示範方案內容涵蓋廣泛,但未來究竟能落實多少,以及中國在一黨專制政治結構不變下,外界仍對於深圳這種小開小放的效果存疑,深圳能否成為中國下一階段改革開放的亮點仍不確定。

台灣過去將在台灣加工出口的模式,成功複製到中國,在台灣、中國、美國三角貿易互補下,創造了三贏的局面。不過在中國生產成本高漲,經濟成長轉軌,強調自主創新及在地化生產下,台灣在大陸的角色逐漸淡出。特別是在美中貿易戰下,美中台三角貿易關係受到嚴重扭曲;再加上美國急欲將美國供應鏈與紅色供應鏈脫鉤,未來深圳示範區將是未來中國與美國對抗的一重要關鍵點。

兩岸產業雖然已經由垂直分工轉為水平分工,由互補變為競爭,台灣應該積極面對挑戰。而在美方強力主導下,台灣現階段策略幾乎完全是向美國傾斜,全力加入美國體系供應鏈,並與美國形成策略聯盟。

反觀台灣目前對中國產業發展不但疏於了解,更急著與紅色供應鏈脫鉤,與中國劃清界線,這種一面倒的策略,不但不正確而且風險偏高,台灣其實沒有本錢放棄中國市場。台灣應就兩岸產業發展態勢做一盤點,不和中國進行量的競爭,而是強調質的精進,追求互補性;並維持可以被中國需要,但不會被中國要脅的實力,才是務本之道。










聯合報黑白集/砍蔣銅像,卻設日皇碑?


2020-10-20 02:05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櫻花返鄉會」以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今年曾贈送緋寒櫻苗赴日本皇室為由,向政府表達希望在陽明山立起一座「昭和天皇緣之櫻」紀念碑。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親日團體「日本櫻返鄉會」欲在陽明山設「日皇碑」,遭台北市政府拒絕。綜觀此事始末,瀰漫濃濃「殖民崇拜風」和「轉型正義雙標」,凸顯部分台灣人光怪陸離、自我矛盾的意識形態。

「設日皇碑」僅是整齣荒謬劇的一節。該團體去年為祝賀日皇德仁即位,特地送上櫻花、瑞竹和榕樹苗木作為賀禮。近百年前,裕仁親王以「殖民地宗主」身分來台視察,曾在三地栽種這三種植物,可見其象徵意義。

這若只是民間活動也罷,但那項贈禮卻得到內政部營建署大力配合,駐日代表謝長廷更親自出席致贈典禮。後來成為昭和天皇的裕仁,就是發動太平洋戰爭、把數萬台灣子弟送上戰場當砲灰的元凶之一。民進黨政府積極參與,豈不如同殖民地向宗主國進貢?而台灣主體意識何在?

試想,若無去年政府帶頭「上貢」,親日團體豈會有立碑的非分之想?蔡政府成立促轉會,標榜清除「威權象徵」,三年前陽明山的蔣中正銅像即曾遭斷頭厄運。而今,同一地點若要立日皇碑,豈不錯亂?日本統治台灣難道不威權?

這齣戲看似完結,實則未必。去年上貢的榕樹、瑞竹分別取自台南、屏東,兩地都是民進黨執政,且無「國家公園」當拒絕理由;「日皇碑」是否改在這兩地落腳,大家拭目以待。













聯合報社論/疫苗及美豬之亂,暴露陳時中漠視專業


2020-10-20 02:04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50至64歲緩打流感疫苗惹民怨,衛福部長陳時中親上火線道歉滅火。圖/取自UDNTV


公費流感疫苗開打,各地湧現排隊搶打熱潮,短短十天,現有六百萬劑疫苖就打掉半數。衛福部緊急宣布,暫緩五十到六十四歲成人接種,造成民怨四起;部長陳時中出面道歉,坦承沒料到今年會搶打。這次疫苗之亂,除數量不足,又錯失增購時機,更未規劃實施分流施打,均暴露陳時中錯估形勢及漠視專業,才會造成連串錯誤決策。

公費流感疫苗通常在前一年編列採購預算,俟二月世衛組織公布北半球流感疫苗株的組成建議後,台灣便開始進入採購流程。三月間,由地方提報疫苗採購量,衛福部彙整後,四月疫苗決標,入秋後開打。由於預算編列在前,地方提報採購量也可能估計不夠精準,難免出現疫苗量與施打人數的落差。但今年因新冠疫情衝擊,民眾施打疫苗必然踴躍,陳時中卻未料到民眾會搶打,甚至絲毫沒有分流施打的規劃,都是不可原諒的錯誤。

更糟的是,疫苗之亂爆發後,衛福部卻一再推諉卸責、糊弄民眾。疾管署推說,今年公費流感疫苗採購預算早在去年三月編列但前疾管局長蘇益仁指出,今年四月疫苗採購決標時還有機會增購。疾管署又說,申請加購程序冗長,恐延宕施打時程;事實上蘇益仁和國光生技都表示,四月下單加購還來得及。國光生技甚至採取主動,詢問政府是否增購,卻遭拒絕。衛福部的官僚本位心態,一味擔心疫苗超買,卻忘了審時度勢,考慮民眾的心情及時局需求變化。衛福部因上半年抗疫有成而自我感覺良好,卻忘了全民保健的事必須與時俱進,一刻不得鬆懈。

同樣輕忽與顢頇的心態,也表現在衛福部因應美國萊豬開放的議題上。萊豬進口,可能危害國民健康甚鉅;陳時中卻一味替美豬辯護,甚至說出「吃幾輩子都沒事」等有違科學常識的話。更可議的是,衛福部在九月初召開「食品衛生安全與營養諮議會」,十五名與會專家學者中,有七名表明反對,三名持保留態度;誰料,衛福部卻擅自作成「決議開放進口」的結論,把專家的意見「當塑膠」,完全漠視。

衛福部是專責國民健康的中央決策單位,它在對抗新冠病毒固然守土有功,但面對民眾天天都會接觸到的美豬議題上,其表現卻全然不及格。在食安會議上,專家除了擔心萊劑對嬰幼兒的影響,還包括國人嗜食的內臟殘留量高,故需要採較 CODEX 更高之標準。然而,這些建議對衛福部而言,皆如狗吠火車。

由於輿論壓力四面八方而來,陳時中日前終於一改高傲姿態,為疫苗之亂公開道歉。但他仍辯稱,因為年初流感重症人數減少、南半球今年幾無流感疫情,衛福部因而未加購疫苗。這種說法,其實是「倒果為因」。蘇益仁直言,疾管署不可能在四月即得到這個結論,因為南半球冬季流感在七至八月才發現病例減少;且目前仍無從判斷這是否與口罩政策有關,因此無法據此預測北半球流感趨勢。此外,陳時中宣稱疫苗政策不需全民皆打,而是要形成「群體免疫」;這點,恐怕對民眾也不具太多說服力。英國最初採取「佛系防疫」政策,即是希望藉此達到群體免疫;結果,該國首相強生自己遭到感染,而群體免疫並未發生作用。雖然兩者不同,但打不到疫苗的民眾難免忐忑。

民眾年初排隊搶買口罩,年底排隊搶打疫苗,明年還要面對美豬闖關這就是台灣人要面對的一場接一場紛亂四月時被拱上神壇的陳時中,到了十月,露出的是政治凌駕專業傲慢;他跌落民怨深谷事小,一旦台灣防疫潰堤才是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