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2日 星期三

朱宗慶/從親身實驗喚起「換位思考」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朱宗慶/從親身實驗喚起「換位思考」
◆  方祖涵/靜待下一個球季的來臨
◆  楊志良/失敗的團結

◆  陳亮恭/世代觀點與政策決斷
◆  葉銀華/大聯大可改公開收購條件?
◆  馬凱/一場「青年+媒體」革命之後(解讀大選系列 完 )
◆  薛承泰/蔡總統會留給台灣什麼樣的教育?(解讀大選系列 5)
◆  盛治仁/2020後的台灣路線(解讀大選系列 4)
◆  黃介正/國家安全危機總評估(解讀大選系列 3)
◆  趙春山/因應兩岸形勢,發球權在誰手中?(解讀大選系列 2)

◆  王健壯/台灣從此將進入威權民粹年代(解讀大選系列 1)
◆  陳亮恭/東京大飯店
◆  王正方/下一代的事怎可以不管?
◆  洪蘭/邊改考卷邊煮飯的鬱卒
◆  周行一/投資人應很關心地緣政治風險
◆  嚴震生/新的一年 新的論文
◆  馬凱/滄海桑田卅年兩岸驚夢

◆  盛治仁/了解自己、理解別人的最好方式
◆  楊志良/寧可骯髒勝選 不可乾淨敗選
◆  方祖涵/棒球名人堂的全票通過危機
◆  趙春山/盼兩岸關係回頭是岸
◆  薛承泰/成見、偏見、歧視








朱宗慶/從親身實驗喚起「換位思考」


2020-01-21 23:42 聯合報  朱宗慶(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旗下三大場館—兩廳院、台中歌劇院、衛武營,今年紛紛推出各項針對青年學子的藝術教育計畫,不僅提供學校發展藝術課綱、美感教育需要的教材,也培養台灣學生進劇場的習慣。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因工作使然,對藝文環境和表演團隊處境,特別有感及同理。前陣子,有位長期為藝文界打拚的好友,跟我說他做了一個親身的實驗,但卻有令人玩味的發現。這個實驗結果,讓我印象深刻。
因為,他給自己一個為期三個月的實驗計畫:「三個月完全不看表演,會對自己帶來什麼改變?」三個月過去了,卻發現似乎沒什麼關係。聽到此話時,我有些悚然,也陷入深思。對藝術工作者來說,看演出是生活的必要,而常在努力做好節目的過程,卻總覺得為什麼賣力推票、行銷,仍是相當的困難?
文化,來自於生活,藝術的呈現,常穿越語言、文化隔閡,讓觀賞者得到感動、振奮或慰藉,滋潤大眾的心靈,所具有的社會發展價值,自不待言。然而,表演藝術的內容,雖然扣合民眾的生活,但其背後卻存在「有行無市」的困境。
台灣人口不算少,如果要讓藝術文化,以及進劇場看演出成為民眾生活的一部分,來翻轉現存觀眾拓展的困境,那麼劇場經營者或表演團隊就要換位思考,用主動積極的態度,設法來建立起和既有觀眾、未來觀眾間的互動方式、溝通管道的問題。
十多年前,我在學校服務時期,高教競爭激烈、可預見的少子女化議題急襲而來,全球各校無不亟思如何解決招生困境,並為未來生存危機預做因應。為突破困局,縱使國際名校也主動跨出國境,挖掘生源,知名歐美藝術院校更多次請我推薦優秀學生就讀。
將場景拉回台灣,各校也擔憂於這波競爭中處於劣勢,因此,我也請學校招生單位,化被動為主動:積極把「未來學生」邀請入校,啟動每年的「Open Day」,對高中端開放校園,介紹系所,導覽教學環境,提高學校識別度;放榜公告當日,不被動等待學生表態報到與否,主動去電錄取生爭取優秀學生入學,提高報到率。
這三、四十年來,表演藝術界永遠有不同的困難和挑戰。如能以相同態度來面對大環境的問題,身處其中,要往前走,就沒有悲觀的權利。在理解現況、實際執行到改善困境間,靠努力也靠累積,凡走過必留下足跡,有做就會有收穫。
表演團隊的經營,是一條辛苦道路,若只抱怨環境不好、資源不足,困境和問題絕不因此而解。困難一直都會存在,但支撐起持續向前走的動力,永遠都是澆不熄的熱情,以及積極的作為及決心!
台灣的表演藝術能量豐沛,有多元的創作、優秀的人才,更具創新的動能。而迎向大環境的課題和挑戰時,如能創造更多元、易於親近或廣為接觸的管道、用更主動積極的做法,將可讓民眾對看演出有更多的了解、想像和期待。
新的一年,正向樂觀以對。如何牽起劇場、團隊與觀眾間的連結,是所有藝術工作者持續的挑戰,更是機會!
(作者為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