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1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日韓貿易戰邁向和解之路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49193/web/

◆  聯合報社論/「世代衝突」是源於兩種不同的恐懼
◆  聯合報黑白集/民進黨還是那個民進黨
◆  經濟日報社論/日韓貿易戰邁向和解之路
◆  蔡正元:蔡英文何時宣稱「中華民國台灣政府」才是關鍵







經濟日報社論/日韓貿易戰邁向和解之路


2020-01-20 23:3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民國108年(2019年)有兩場貿易衝突影響台灣經濟至深,但在民國109年(2020)都有邁向和解的趨勢。美中貿易戰日前簽署了第一階段停戰協議,而從去年7月爆發的日韓貿易戰,日本也在年底改變態度,放寬部分關鍵材料出口。去年日韓貿易戰爆發後兩周,DRAM價格上升一成,讓全球資訊產業人心惶惶,民國109年(2020)也可望走向和解之路。
日韓貿易戰始於去年7月,日本突然宣布新的出口管制措施。韓國極度依賴日本的三大高科技關鍵材料聚醯亞胺、光阻劑、氟化氫,過去日商出口到韓國,只要第一次出貨通過審查,三年內同一企業免審查;在新管制下,則是每次出貨都要歷經一次可能最長90天的審查,這讓韓企的生產線因缺料而斷貨。
日韓貿易戰在去年8月更加惡化,日本政府宣布把韓國從白名單中移除。所謂白名單,是指日本所指定的友好國家,除了特別限制產品外,企業可以自由出口。韓國脫離白名單國家後,經產省隨時可用國安為理由,指定產品進行可長達90天的出口審查。換句話說,除了上述三項關鍵原料外,去年8月後,日本政府可以隨時指定產品(化工、電子零件、工具機等),進行出口控管。韓國政府為了報復,也在一個月後公告將日本剔除出韓國版的白名單國家。
但去年底局勢大變,日本開放了光阻劑出口,只要韓企一年進口達到六次,日本供應商就可以申請三年內出口免審查,使得光阻劑管制回到貿易戰前的待遇。雖然三項關鍵材料,日本政府只解禁一項,但解禁光阻劑對於韓國產業界的意義非凡。
顧及到日本供應商的營運,日本政府對三項關鍵材料的出口管制,侷限於尚未大量生產的次世代產品。以光阻劑為例,日本對於韓國電子業的主力產品DRAM、NAND Flash等記憶體生產所需的光阻劑並不列入管制。列入管制的是7奈米極紫外光EUV製程用光阻劑。用於系統半導體生產最先進製程的7奈米EUV,全球目前只有台積電進入量產。而在晶圓代工業務與台積電競爭,並急於超越台積電的三星,在首爾郊外的華城市新廠預計今年初啟動7奈米EUV生產線。這時候日本宣布放寬光阻劑出口,是送三星電子與韓國電子業一項大禮,確保今後不會有斷料的危機。
為何日本在民國108年(2019年)底轉變態度?原因來自兩方面:美國的壓力與韓國改變態度在WTO撤告。日韓貿易戰中,面對日本強硬姿態,韓國策略性把美國拉進這場貿易戰。韓國在8月下旬宣布,11月23日之後,象徵美日韓軍事同盟的日韓軍事情報保護協定》(GSOMIA不再續約。這讓美國大為緊張,到了11月包括國防部長在內的美國高官穿梭日韓之間,並以大幅提高駐韓與駐日美軍費用來施壓日韓。
在美國的施壓下,GSOMIA終止之前的六小時,韓國總統府緊急宣布,繼續延長GSOMIA,並且也暫時終止在WTO提告日本的手續。而在青瓦台開記者會說明停止在WTO控告日本的同時,日本的經產省也宣布日韓之間將重啟輸出管理政策協商。之後,12月中旬日韓的局長級官員在東京舉行了協商會議,會議後的幾天,日方就宣布放寬光阻劑出口。
展望民國109年(2020),日韓貿易戰邁向和解,有助於穩定全球記憶體的供應鏈。但是必須注意的是,日本發動貿易戰的根本原因,是因為二戰期間日本對韓徵用工的賠償問題,日方堅持民國54年(1965年)簽訂日韓請求權協定時,日本已經一次性付清賠款。而文在寅政權還是堅持當初強徵民工的日本企業必須做出賠償。此問題若沒有徹底解決,日韓關係還是處於不安定狀態。目前韓國國會議長已經提出折衷法案,希望透過日韓企業自由捐款、與韓國政府經費,成立補償基金,來對徵用工作出補償。此法案如果未來能順利立法與施行,日韓貿易戰才可能真正結束。










聯合報黑白集/民進黨還是那個民進黨


2020-01-21 00:04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監委陳師孟請辭。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大選後,國民黨忙著檢討和改革,繼續執政的民進黨也沒閒著,但不是忙著國計民生,而是繼續忙清算鬥爭
選後三天,蔡總統即公布實施《反滲透法》。陸委會隨即說,不會制定施行細則,只會協調主管機關提出參考案件類型給各界參考。換言之,違不違法,由「主管機關」說了算。
柯文哲出訪捷克布拉格,在外交部官方網頁上,首都市長卻「被消失」。民進黨用行動證明,「拚外交沒有黨派之爭」,完全是空話動作奇大的,還有黨產會。國民黨五億多元財產遭凍結,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審議三年多,選後速判國民黨敗訴。黨產會乘勝追擊,除了宣示繼續追殺國民黨,還到救總搬資料擴大打擊面
唯一看似有「和解」意味的,是「辦藍不辦綠」的監委陳師孟請辭。陳師孟「一人獨大」引發法界和輿論公憤,不適任監委已有公論;正當外界以為陳師孟請辭是因民進黨「自我檢討」之故,總統府卻伸手打了大家一耳光,表態慰留陳師孟。姑不論總統有何資格「慰留」監委,但慰留代表的是對陳師孟的「肯定」,這豈不讓人傻眼?
蔡總統在勝選感言中說,「撕裂的台灣沒有重量,團結的台灣才有分量」。但蔡政府在選後這些連番舉動,彷彿在說「民進黨的撕裂不算撕裂,聽民進黨的團結才是團結」。大選後,蔡總統執政團隊沒有脫胎換骨,仍是過去四年那個為了政治利益不擇手段的民進黨











聯合報社論/「世代衝突」是源於兩種不同的恐懼


2020-01-21 00:01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這次總統大選,讓世代間的衝突激化到前所未見的程度。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這次大選,引發了許多家庭的「世代對立」,從選前持續到選後。年輕世代多數選擇支持蔡英文,中老世代則多數選擇支持韓國瑜,雙方互不相讓,造成不少家庭因而兩代失和。這次投票率高達七成五,較四年前提高了近九個百分點,其決定性關鍵,就是一向被視為對政治漠不關心的年輕人都站出來投票,從而以八百多萬票將蔡英文送上連任舞台。因此,國民黨的敗選檢討,也集中在推動黨內結構的年輕化及思維的更新。
不同世代對於政治的認同出現如此巨大的差異,有幾個基本原因:第一,中老世代的政治認同仍著重於藍綠立場的分野,年輕世代的政治認同則更趨向價值的選擇,兩者差異不小。第二,藍綠陣營候選人本身的特質,影響選民的偏好;韓國瑜固有號召庶民的能量,但他不守時、不拘小節、生活不克制等行為,也留給中間選民及年輕族群負面印象。第三,網路的不同滲透度,中老世代偏向於相熟群組的交互感染,年輕世代則更受到網紅、PTT、校園網絡的更多影響,後者是綠營網軍深耕已久的區塊。
撇開上述幾個原因不談,這次大選的「世代對立」還有一個更深的根源,那就是雙方對於現實和未來的不同恐懼。關於年輕世代的恐懼,已受到外界更多的討論和關注,主要是習近平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及香港「反送中」運動所激起的「反中」意識,及伴隨而來的「亡國感」。亦即,年輕世代的恐懼,是擔憂台灣主權不保的恐懼,其中也夾雜對專制強權的厭憎;這點,又透過美中貿易戰的對立升高,不斷被放大。
相對而言,中老世代的恐懼較少受到重視,但剖析其內裡,其實卻極為真實。他們的恐懼,是擔心台灣經濟一蹶不振,台灣民主遭到不斷蠶食,結果將是台灣不斷自我弱化。擔心台灣經濟一蹶不振,是因為他們見識或參與過台灣經濟奇蹟的締造,他們心裡記得繁榮的樣貌;擔心台灣民主遭到侵蝕,是因為他們經歷過台灣民主化的一步一印,現在卻看著這些果實逐漸被民進黨政府踐踏、銷毀,而感到焦慮。韓國瑜也許不是帶領他們抗拒民進黨的最佳戰士,但誰能說這些中老世代的恐懼是無的放矢?
從「愛台」和「保台」的角度看,年輕世代認為,必須站穩「反中」的立場才是「愛台」。事實上,中老世代不滿蔡政府對台灣經濟和民主的揮霍和侵蝕,希望起而捍衛他們曾參與締造的經濟和民主成果,這難道不是更具體而堅定的「愛台」?何況,許多中老世代親歷兩岸分裂的顛沛流離,以及民主/共產陣營的冷戰對抗,他們花了數十年的歲月在反共抗中,並好不容易熬到兩岸和平交流。這樣的生命經歷,比起香港反送中青年的抗爭,會更淺薄嗎?但網軍動輒謾罵他們「老殘」、「智力不足」、「沒資格活下去」,這種把年齡當成罪惡的觀點,其實也是一種反民主的表現
綜合而言,不論是年輕世代對「亡國」的恐懼,或是中老世代對經濟及民主衰落的恐懼,都從不同的角度反射了台灣的困境。前者,是對「外部威脅」的擔憂;後者,則是對「內部腐敗」的恐懼。兩種憂懼,皆極真實而具體,若人們不積極正視問題,兩者的威脅無一能倖免。
因此,這次選舉的「世代對立」,其實也是台灣「兩種亡國感」的交相迸發:年輕世代的「恐中」亡國感,對決中老世代擔心「弱台」的亡國感,結果是恐中的亡國感更強。但追根究柢,「恐中弱台正是台灣現狀一體兩面要有更大的實力抗中,則台灣的經濟能量必須再強化,民主法治必須更鞏固。否則,一個政經實力衰弱、卻恐中情緒高漲的台灣,最終未必有能力捍衛主權。台灣兩代人看待世代差異,必須有這樣的瞻矚。














蔡正元:蔡英文何時宣稱「中華民國台灣政府」才是關鍵


2020-01-21 14:39 聯合報  記者王寓中/台北即時報導
國民黨政策會前執行長蔡正元。圖:取自蔡正元臉書。

國民黨政策會前執行長蔡正元今天在臉書發文表示蔡英文總統說「我們有政府,有軍隊,我們是獨立的主權國家,我們叫自己中華民國台灣」,但包括蔡英文在內,大部份的人都很難清楚最麻煩的問題在於主權領土範圍在那裡
蔡正元表示,簡單的答案是,台灣、澎湖、金門、馬祖、東沙、太平島,困難的問題是,主權領土範圍的依據是什麼
他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依據聯合國民國38年(1949年)291號決議案及民國60年(1971年)2758號決議案,定義出主權領土範圍;中華民國依據民國32年(1943年)開羅宣言及民國35年(1946年)中華民國憲法,定義出主權領土範圍,這兩種主權領土範圍有多少差異?
蔡正元表示,民國81年(1992年)兩岸九二共識沒有處理主權領土問題而是指兩岸在事務性協商時遵守一個中國原則,但不談各自的一個中國定義換言之,在兩岸事務性協商以外的場合,兩岸各自採取各自的說法
他指出,中華民國至今從來沒有承認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因爲無法定義出對岸的主權領土;同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至今也無法承認中華民國,因為無法定義出主權領土
蔡正元表示,以上是兩岸的國家定義和承認出了問題,這跟817萬選票無關,就是1,000萬選票也沒用。
他表示,蔡英文說沒有宣布獨立,沒有改國號和國旗就是善意,這也解決不了問題,因爲跟著美國走是對的,但跟著美國對敵中國大陸,大陸怎麼可能視爲善意
蔡正元表示,國家定義和承認無法解決,就要設法往下一層處理,就是解決「政府承認」的問題,因爲這只涉及「行政管轄權」,而不涉及「主權領土」。蔡英文拋出「中華民國台灣」看是很聰明機巧,但什麼時候要自稱「中華民國台灣總統」,或宣稱「中華民國台灣政府」才是關鍵。
他表示,但這個時候就演化出法理上的「中華民國台灣地區政府」,與美國的「台灣關係法」定義下的「在台灣的統治當局」,以及國際法的「中國的台灣當局」越走越近,但這也是另一層問題的開始,而不是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