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30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歐盟務實政策 走出自己的路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九成台獨」與「六成中共同路人」的瘋狂
◆  聯合報黑白集/鋸箭政府
◆  經濟日報社論/歐盟務實政策 走出自己的路







經濟日報社論/歐盟務實政策 走出自己的路


2024-06-30 03: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渴求自主的歐洲,未完全跟隨美國的腳步,踏出自己的步調。 美聯社


渴求自主的歐洲,最近兩件事獨行其事,未完全跟隨美國的腳步,而能踏出自己的步調。一是走在美國前面,率先降息;一是針對中國電動車大舉進犯,不像美國總統拜登那樣,大筆一揮就課徵百分之百關稅。

歐洲擔憂經濟復甦之路漫長,央行做了預防性降息;美國擔憂汽車產業崩盤,做了預防性攔阻。同樣是在籌謀未來,歐洲的機先對策得到比較多掌聲。美國原本降息呼聲四起,經濟情勢也已接近降息門檻,但鑑於通膨尚未完全馴服,乃緊急煞車。歐洲的經濟數據沒有比美國令人放心,但歐洲央行率先降息,利率從4%下調至3.75%,讓歐洲借款人喘一口氣。此舉可視為在權衡風險之後採取的預防性與務實性舉措

畢竟,通膨螺旋式上升的趨勢已然遠飄,而高信貸成本對經濟活動的制約漸趨明顯。如果利率一直維持在高水平,通膨下坡路可能走得太遠,從而拖累經濟恢復增長。跟美國類似,持續調高利率已經讓通膨率明顯回落,雖然近期略微反彈,但歐洲選擇跟美國走不同的路徑,意在挽救連續18個月疲弱的經濟成長率。降息被解讀為有利於歐元區經濟鬆綁的舉措,雖然還稱不上是快速寬鬆周期的開端。美國還在斟酌是否降息,總統大選緊鑼密鼓,降息問題變得敏感,兩黨候選人各有不同期望,聯準會夾在中間,感到左右為難,但主要考量還是在通膨與經濟增長之間必須做出妥適權衡。歐洲央行勇敢降息或許可產生帶頭作用。

在中國電動車關稅問題上,歐盟的審慎做法也別具一格。在選戰中苦求優勢的拜登總統上月中逕行宣布將提高中國電動汽車、清潔能源技術、計算機晶片以及金屬的關稅,調幅可觀。歐洲目前進口的中國電動車數量遠超過美國,但歐洲先進行中國補貼調查,歐盟執委會宣布,自7月4日起,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加徵臨時反補貼稅。據路透報導,比亞迪將被加徵17.4%的關稅,吉利加徵20%,上汽加徵38.1%。這個關稅水平遠低於美國。

跟美國類似,歐洲汽車製造商也將面臨中國車的激烈競爭,但美國大幅調高關稅有其政治性考量,歐盟的盤算比較細緻,表現出自主性決策的思量,雖也是保護主義抬頭,但程度遠低於美國。其中一個原因是,歐洲人很重視綠色能源的發展如果限制電動車普及,是否違背其核心價值?美國則先自保再說。

歐洲徵中國車關稅未如美國高,將對全球貿易體系造成的衝擊有限,妨礙全球乾淨能源市場未來發展的負面效果較小。畢竟,貿易壁壘不可輕易構築,否則可能引起報復,將令國際貿易商品價格攀高,也將拖累全球朝向電動汽車轉化的步伐。歐盟內部對中國車的利益考量存在分歧,各國爭鋒激烈,歐盟做出平衡性決策,不像美國那樣手段極端。

歐盟考量這個問題的著眼點和美國有同也有異,保護本身產業是共同的,但分析兩方內部討論這個問題的關鍵用語,可看出動機各有不同。歐盟媒體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報導,主要聚焦在「公司」、「製造」、「價格」等為關鍵詞,都指向了新能源行業。美國媒體對同一話題的討論,則更側重「緊張」、「衝突」、「輸贏」等鬥爭性關鍵詞為主。由此可見,美中的戰略競爭較勁主導了美國的思維,歐盟則以商戰得失為主要考量。即使汽車的市場競爭問題,美國也特別關注其對未來世界領導力的起落問題,歐洲則是比較集中於利益競爭。

歐洲的利益和價值觀其實和美國並不一致,在積極尋求自主的途徑上,歐洲需要更多的主體性思維,更大的獨立性膽識,而不是對美國亦步亦趨,尤其是在川普不無可能重掌白宮的當下,歐盟更應預為籌謀,走出自己的道路。












聯合報黑白集/鋸箭政府


2024-06-30 00:44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各大行庫近來清查新青安貸款戶疑似人頭戶的態樣並上報財政部。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接連兩天,賴政府先是對新一波炒房元凶新青安房貸祭出「限貸一次」修正,繼而對侵農損漁毀林的光電開發亂象,採取擴大環評範圍新規。民怨大到無法假裝聽不到,但賴政府仍只顧頭痛醫頭而未治病灶根源。

民進黨政府為討好年輕選民,不惜施展兩手矛盾策略,先推幾波打房,接著在總統大選前使出新青安房貸大招。果然,寬鬆優惠的房貸立即帶動購屋潮,最高貸千萬更形同低房價區的「保底價」,成為墊高全國房價的大推手。

除了行庫保守估計疑似人頭戶逾五百件,更不乏業者以穩賺、更待何時等話術鼓動購屋,聲稱無力繳房貸時再賣也不虧。當「有利可圖」已成全民共識,政府不敢對建商、囤房大戶、代銷等早已獲利者下手,區區限貸那裡治得了隨波逐利的人心?

至於迭生爭議的光電,穩定、效率與核電判若雲泥,卻因它是捍衛非核神主牌利器,更是眾多「綠友友」利之所在,就算處處浮現野蠻生長的光電之害,更不時傳出弊案,但民進黨政府就是不願重新檢討走偏的能源政策。如今即使修法擴大環評範圍、加強防範分割土地,既有光電場對農林漁業、鄰近社區的危害及「貴桑桑」的虱目魚粥依舊無解。

賴政府寧採表面鋸箭療法,為德不卒,但不從源頭解決,最後總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人民只怕更受其害













聯合報社論/「九成台獨」與「六成中共同路人」的瘋狂


2024-06-30 00:43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北京國台辦21日舉行聯合發布會,邀請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司法部等官員就「懲治台獨分子」的意見內容說明。(特派記者陳政錄/攝影)
波波漫畫


大陸發布懲治台獨的「廿二條意見」,對涉及「分裂國家」者,可缺席審判,最重可處死刑。對此總統賴清德表示,「台灣九成以上民眾都可能受到波及」;陸委會也將陸、港、澳旅遊警戒提升為「避免非必要旅行」的橙燈。陸方做法固然不妥,但民進黨的抹紅手法也只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賴總統表示,「廿二條意見」適用範圍包山包海,型態與對象非常廣泛,幾乎不設限,凡是去大陸經商、旅遊者,都必須注意這方面風險。簡言之,即使中共強調只針對極少數「台獨頑固分子」,但因對「台獨」定義太過抽象,賴清德仍然刻意擴大說是「九成以上民眾可能受到波及」。然而,這種以抽象、不確定概念羅織罪名者,民進黨政府也是佼佼者。

民進黨操作「反中抗中」,一向不遺餘力。蔡政府時代就常炒作「認知作戰」、「在地協力」等話題。任何對民進黨的不滿,都可以「認知作戰」堵住批評;如果有人就某事質疑民進黨,而大陸也以某事批評民進黨,那就是罪證確鑿的「認知作戰在地協力者」;而如果批評人數眾多,更是「協同作戰」、「滲透對象」。親綠側翼、智庫甚至利用「大數據分析」羅列有多少人是中共「在地協力者」,更動輒指控媒體「配合認知作戰」。

賴總統就職雖然才一個多月,這種抹紅手法,比蔡政府時期有過之而無不及。立法院通過國會改革法案,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竟直接指控國民黨和民眾黨是「為中國作嫁」、「配合中國起舞」、「當中國的附隨組織」,將修法與「中共指示」畫上等號。單純的政策辯論都被民進黨變成「反中牌」、「恫嚇牌」,在野黨更被打成「中共同路人」。如此論述,也成民進黨支持者進行「反國會改革認知作戰」主要論點,在網路鋪天蓋地進行攻擊。

此外,過去只局限於親綠民間團體、智庫對「第五縱隊」的討論和指控,在綠營新科立委進入國會後,也堂而皇之變成嚴肅討論的國安議題。民進黨立委沈伯洋先是在立法院要國防部長定義「認知作戰在地協力者」;後又接受媒體專訪,將民代、村里長、大學教授、外配等列為等級不同的「第五縱隊風險群」,必須予以管控。數十萬人一夕之間被列為「準第五縱隊分子」。

抹紅的手近日還伸向媒體。蔡政府就有「關中天」惡例,迄今仍纏訟中;如今親綠媒體更在沒有具體事證下,便繪聲繪影指控「新華社駐台記者高度參與台灣製播的政論節目」,甚至負責盯梢「是否照腳本走」。雖然親綠媒體宣稱是有「資深媒體人爆料」,但從陸委會隨即「證實確有此事」並將進行調查來看,這顯然又是自編自導、紮稻草人式的抹紅伎倆

民進黨加重抹紅工程力道,一方面是賴清德的「務實台獨工作者」獨派基因使然;另一方面亦將所有可能批評或站在民進黨對立面者,全部定義為「中共同路人」,製造寒蟬效應。背後原因,自然是民進黨在總統得票和國會席次是「雙少數」,只能訴諸民粹與意識形態,謀求翻身機會。

諷刺的是,賴清德說中共眼中,只有統促黨不是台獨,台灣派、中華民國派和中華民國台灣派都是台獨;但民進黨又把在野黨都打成中共同路人,甚至在民進黨不斷操作下,台灣變成只有對民進黨死忠的才不是中共同路人,反對民進黨的六成民眾都有嫌疑。民進黨批判中共,自己做法卻如出一轍。但台灣有「九成台獨」與「六成中共同路人」,錯亂與瘋狂,莫此為甚。





【專家之眼】美國總統大選辯論所顯現的危機

◆  【專家之眼】美國總統大選辯論所顯現的危機

◆  【專家之眼】陸港澳橙色旅遊警示訊息恐將成為空包彈
◆  【專家之眼】陸公布懲治台獨意見 帶出「有關規定」積極面
◆  【專家之眼】從普亭得到的教訓:自己完了,國家也完了
◆  【專家之眼】陸懲治台獨恐衝擊兩岸正常交流
◆  【專家之眼】普亭出訪朝越與北京制裁台獨
◆  【專家之眼】人文社會科系沒落了?
◆  【專家之眼】財劃修法中場 藍白已給民進黨充足時間







【專家之眼】美國總統大選辯論所顯現的危機


2024-06-30 08:05  聯合報/ 湯紹成/亞太綜合研究院院長
美國2024總統大選首場辦論美東27日晚間9點登場,現任總統拜登(右)狀態不佳,卻又被前總統川普拉動情緒而動怒。美聯社


日前美國舉行總統大選辯論,結果拜登的表現令人失望,惡評如潮,甚至換人之聲已現。而川普則一如往常,謊言與假訊息充斥而面不改色,確實讓人憂慮。

首先,川拜二人都是經過初選而產生的總統候選人,應是美國的上上之選,但兩者的如此表現,是否美國的民主制度已如此不堪,中生代或更佳人選都沒有出頭的機會?

再者,拜登在辯論會的表現可以中氣不足、思路斷續、老態龍鍾以及言之無物來形容,從頭到尾都被川普追打抨擊,甚至還一度被激怒而口出狂言,完全喪失政治家的大度風範。一個從政超過半世紀的政治人物,被一個連里長都沒做過的企業家如此羞辱,確實令人唏噓。

再看川普,首先就是毫不認錯。雖然法院已因封口費案判決有罪,但仍稱自己清白,還振振有詞,稱法官都是民主黨人士,乃政治迫害,這就可稱得上是典型民粹主義價值翻轉而民粹主義就是反菁英與反現狀,由於現任政治人物的表現不佳,才會給予另類思維新機會,這也就是川普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還有不少支持者都認為,上次選舉川普是被做掉的,因而產生補償心態,無論如何都要支持到底。尤其在上述判決案公布之後,川普的民調並未受到影響,相反其募款反而更多,確實加強了川普不少底氣。

更嚴重的是,當再三被逼問是否接受選舉結果時,川普則稱只要是公平的選舉,他當然會接受。也就是說,若有選舉瑕疵,他就不接受,這種態度在美國這種民主國家實屬罕見。況且川普曾言,若此次選舉失敗,美國將血流成河,往後美國也不會再有選舉了,難道美國要準備打內戰?這又是何等獨裁的觀點?

若川普真的勝選,那將是許多國家的惡夢再現。在川普上次擔任總統時,許多盟國都已經被攪得天翻地覆,主因川普不願繼續出資保衛盟國。如今川普可能變本加厲,以鄰為壑,首當其衝的當是烏克蘭,因川普曾言,一天之內解決俄烏戰爭。況且川普與普亭的關係甚好,屆時會有甚麼驚人演出,只能持續關注。

對台灣而言,川普從未表態支持,此次辯論兩者都未提及,而川普事前曾稱,若解放軍攻台,美國會轟炸北京。但是,川普是商人,而商人重利輕別離,人權與民主的價值都放兩邊,只要談好價錢,沒有甚麼不可能,這難道不需要執政當局警惕?





名家縱論/大法官可以做什麼?\星期透視/拜登老矣,尚能戰否?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行人要安全 用路觀要對
◆  漁電共生 已斲喪魚塭養殖業
◆  星期透視/拜登老矣,尚能戰否?
◆  大屋頂下/從地動山搖到我不上當 中南海必須承認其兩岸政策失敗
◆  名家縱論/大法官可以做什麼?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大法官可以做什麼?


2024-06-30 00:00  聯合報/ 蘇永欽(作者為政大講座教授)
賴清德總統宣布,因國會改革修法有國會擴權、造成憲政權力失衡等違憲疑慮將聲請釋憲,民進黨立法院黨團也召開記者會,左起為黨團幹事長吳思瑤、總召柯建銘、書記長莊瑞雄。記者黃婉婷/攝影


立法院三讀通過的兩個有關國會改革的法案,已於六月廿四日由總統公布生效,民進黨柯建銘等五十一位立委旋於廿六日向憲法法庭提出法律違憲審查聲請,也在廿八日經評決受理;另有總統、行政院提出的聲請案也已完成分案,還有意提出聲請的監察院只待補上院會決議程序。因都屬同批法律修正,如果受理應該會併案審查

這裡需要強調,儘管憲法訴訟法已把主要程序參加者都「當事人」化本案程序的性質仍屬「規範審查」而非「機關爭議」,從程序法觀點來看,提出聲請的立委和各機關,乃至應會被指定參加的立院,都不是爭訟程序的原被告,而是與規範合憲性在權責上有重大關係的「關係機關」,理當丟開本位主義,從完善憲政的角度參與,以供憲法法庭裁判參考。更重要的是大法官在覆議政治大戲之後接手處理的司法程序,如何衡酌其憲政意義而恰如其分的扮演好憲法司法者的角色。以下三點可供參考。

第一,作為國家最高立法機關,立院權責及運作的組織、程序,主要當然見於憲法,但憲法規定必然精簡,藉以保有較大調整因應的空間。國會規範的具體形成者所以必然也必須是國會,就因為那裡才是全民選出代議者及主要中介的政黨,對彼此的政策、制度構想充分辯論、協商的主要場所,也只有通過這樣的日常逐漸摸索出來的運作規範,才有最高的可操作性。因此當國會決定以法律建構、重構某些運作規範而引發違憲疑慮時,大法官當然要依憲法分權原則對各爭點做出是否逾越憲法分權規定底線的判斷,但仍應盡可能一如既往的尊重國會自主,在點出規範偏失時,保留最大的自主形成空間避免越俎代庖。

第二,國會法的內容會不斷隨民主發展而更豐富,其中有無關落實分權原則而與提高其品質、效率相關者;即在落實分權原則的規範,從大法官解釋即知,有的內容與政府分權體制關連性並不大,如第七二九號解釋;但多數都會因分權體制不同而異,從而在認定是否逾越憲法界線前,不能不先確認分權體制,如第三二五、四六一、五八五、七三五等號解釋都可看出。這又使得大法官即使只想對大方向做微言大義的闡述,也無法規避如何確認我國分權體制的根本問題。

以憲法增修條文第四條第三項有關立院每年聽取總統國情報告規定的制度化為例,涉及立院和行政部門互動問題,就不能不考慮當總統領導的政黨在國會也控制多數席次時,因贏者全拿的總統無須和行政院長一樣面對立委質詢,和總統因所屬政黨在國會未達多數而可能走向某種共治體制,立院對行政的監督反而可以通過對政院的質詢得到大程度的落實,此時對於總統如何履行國情報告的憲法義務,適不適合讓總統與立委進行更多實質對話,恐怕就應對兩種情形作分殊處理,其憲法的判斷也可能不同。

第三,國會法的成熟在西方民主國家大概都經百年以上的錘鍊,多番輪替執政後,較能心平氣和接受一套較能滿足該分權體制追求的目的與效率,未必都符合各方最大利益的規範安排。我國民主化初期,國會改革只到解決萬年國會遺留的問題就停了下來,在兩大政黨分別完全執政的八年,執政黨永遠扮演國會改革攔路虎的角色,實乃權力政治的當然;另一方面,立院此次能順利通過較大幅度的國會改革法案,又是拜朝小野大的非常狀態之賜。對於睿智的大法官而言,過程中充斥的雙方政治語言與動員,應該不會構成障礙。反倒是這些歷史性突破,竟是建立於多數統治原則-比大法官一再宣示的民意與責任這兩大民主原則更具前提性-的顛覆上,其弔詭實堪浩嘆!












星期透視/拜登老矣,尚能戰否?


2024-06-30 00:00  聯合報/ 周陽山(作者為政治學者、中流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美國總統拜登。路透


兩位耆耋老人的競選辯論會在美東時間六月廿七日晚間舉行,儘管拜登總統輔選團隊準備妥當,讓他充分休息,但終因年邁感冒和精神不濟,講話結巴、反應遲鈍而面臨一場選前的淘汰賽。

相對於此,川普的表現卻強勢而咄咄逼人,儘管他大言不慚,自我吹噓,卻威力十足。據 CNN 的辯後民調,六成七選民認為川普表現良好,而拜登只得到三成三肯定。對於民主黨支持者而言,這無疑是一次「災難級的警訊」!

由於目前拜登和川普的當選機率尚在伯仲之間,勝負難料,這次辯論失利對民主黨而言十分不利。但副總統賀錦麗卻因人緣不佳、聲望不足、能力平平,恐難補位。至於可能的替代人選業已浮現,其中排行居先的是加州州長紐森,以及前總統夫人蜜雪兒‧奧巴馬。

但這兩人均有明顯弱點,紐森被視為「白左」代表,立場過於左傾,恐將失去不少中間選民的支持。而蜜雪兒若參選總統,白人種族主義者絕不接受,這無異於幫川普加分,甚至可能加劇族群衝突,讓共和黨先馳得點。

儘管辯論表現不佳,拜登仍自我感覺良好,並堅拒退選!除非建制集團The Establishment)和主要捐款者出面干預,強行換角,否則勢將參選到底,並面對可能敗選的困境。這不但是美式民主的災難,也將為全球的安全秩序和繁榮發展,帶來幽暗的陰影。

為什麼自詡為「老牌自由民主」的美國,會出現這樣的絕境和困局?主因有三其一是政治人物被利益團體和軍火商綁架,不斷拱火製造國際紛爭,進一步增加國防支出,導致全球動盪,美國也因此債台高築!對此,川普的立場是要求歐洲各國負擔更多國防經費,否則甩鍋退出北約。至於拜登則力主增加軍援,藉「鞏固民主」之名幫軍火商買單,同時也要求美國民眾承擔更多債務,以維護霸權。其結果則是,造成美國日益嚴峻的社會分裂和政治對立,兩黨之間缺乏基本共識,形成零和對峙。

其二兩黨支持者對移民、族群、宗教、墮胎、兩性平權和傳統價值的看法,南轅北轍,而且不斷激化對立,堅拒讓步。拜登從政逾五十年,是典型的建制集團成員,一貫強調多元社會和普世價值,對外來移民抱持寬容政策,並尋求各類少數族裔的支持。至於川普則以白人、失業者、低學歷、底層民眾和福音派基督徒為訴求對象,公然反對外來移民,歧視非基督徒,並堅持民粹主義和排外政策。如果川普重新當選,對美國民主和世界和平的衝擊十分巨大。

其三美國社會道德式微,價值紊亂,政治人物言行粗鄙,已不足為訓。以川普為例,他的男女關係一向複雜,近期又因召妓封口費案而被法院重罪起訴,但卻不以為意,聲稱這是政治迫害。至於拜登之子杭特更陷入吸毒、持槍、亂倫的醜聞,令人髮指!這都凸顯了政治人物的腐化、貪婪和道德崩潰,也反映出美式民主的寡廉鮮恥。這也正是老牌自由民主面對的嚴峻挑戰。 













大屋頂下/從地動山搖到我不上當 中南海必須承認其兩岸政策失敗


2024-06-30 00:00  聯合報/ 黃年
媒體報導,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說「美國試圖刺激他攻打台灣」。(中新社)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習近平曾對歐盟主席范德賴恩說,美國試圖誘騙中國入侵台灣,但他不會上當。

事後,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柯比稱「此說毫無道理」,范德賴恩也否認習近平曾說此話。

不論習近平有否此說,但中南海的腦袋裡存有「我不上當」的思想則絕無疑問。中共前駐美大使崔天凱一月間就公開說過,「中國不會落入別人為我們設下的陷阱」。所以,雖不知習近平是否對外說過「我不上當」,但如果他的腦袋裡根本不曾這樣想過才不正常。

俄烏戰爭以來,國際風雲與兩岸情勢皆已丕變。在民國一O七年(二O一八年)左右,中共的國際姿態是「厲害了,我的國」,兩岸姿態則是「不聽我的,地動山搖」。但到了民國一一三年(二O二四)的國際情勢,中共方面則不斷出現強調「戰略定力」的主張,更形象化為崔天凱的「陷阱說」,皆在提醒「我不上當」;至於兩岸操作,久已不聞「地動山搖」,置換的頻發詞改為「和平發展/融合發展」,王滬寧更說:「沒有人想打仗,也沒有所謂攻台時間表,就是多多交流、好好交流。」

此一發展顯示:一、武統的內外約束愈來愈大。武統已不是中共主觀意志的問題,而變成了要不要上當的問題。二、地動山搖雷大雨小,軍機軍艦繞台也幾乎成了台灣窗外的蝴蝶飛舞。這也許鎮住了局面,但也未能改變僵局。

從「厲害了,我的國」到「我不上當」,從「地動山搖」到「沒人想打仗/和平發展」,此即本文的標題所說「中南海必須承認其兩岸政策失敗」

最近中共「兩高三部」發布的「懲治台獨犯罪意見廿二條(下稱《意見》),可能是又一敗筆。此一操作的法律效果難以落實,但其政治效應卻必使兩岸僵局更趨惡化。

現在,既然中共已指賴清德的就職演說為「台獨自白書」,又稱其「頑固堅持台獨立場,充分暴露台獨工作者的本性」,則依據《意見》,中共就沒有理由不立即起訴賴清德,並對其進行缺席審判,且終身通緝。倘非如此,這算是什麼「意見」?反之,倘若真的這麼做了,這個「意見」更如何收拾?

何況,民進黨是仍然維持台獨黨綱的組織,依據《意見》,中共即應起訴民進黨為「台獨犯罪組織」,也應進行缺席審判。但是,也不動手,只是「意見」而已嗎?

試問:中共是否就此想用台獨綁死賴清德與民進黨,已不寄望他回頭也不容他回頭了?而賴清德與民進黨也因不敢回頭及回不了頭,兩岸就此一路走到黑。

中共必須承認,其「三論四統」的兩岸政策皆告失敗或擱淺三論是「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一國兩制/九二共識」,四統是「武統/和統/買統/融統」。

三論四統」皆告失敗,中共雖仍須將統一掛在嘴上,但已是約束愈來愈大,可實現性愈來愈低,於是必須將心智轉移到如何處理「非統一/未統一」的情勢。重中之重,就是其對台政策必須從「壓制台獨」,轉移到「維持中華民國」,亦即必須以中華民國來維持「分治而不分裂」的兩岸關係

台獨的問題,必須讓多數台灣人民自己經由中華民國憲法的民主體制來化解,而絕無可能靠中共的法庭去「長臂懲獨」。

說到底,維持「未統一/不台獨」的情勢,就必須讓中華民國有路可走。中華民國站得住,台獨就站不住。中共不但應使支持中華民國者有路可走(一中各表/大屋頂中國),也應使主張台獨但想回頭者也有路可走(也是一中各表/大屋頂中國)。中共若欲挽救兩岸關係,首先就要改變其「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

中共常說「硬的更硬/軟的更軟」。然而,軟的可能供養了台獨,硬的卻可能打擊了中華民國。

其實,《意見》對此亦有著墨。第二條第二節規定「通過制定、修改、解釋、廢止台灣地區有關規定的」為台獨。此處所稱「有關規定」,即指中華民國憲法及相關法律,其中存有「憲法說」的意味。第四節規定「在教育、文化、歷史、新聞傳播等領域大肆歪曲、竄改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事實的」為台獨,這也有反對「去中華民國化」的意味,因為「去中華民國」就是「去中國」。

意見》提出類此看法,似乎也意識到:主張中華民國憲法及中華民國政治正統的「中華民國派」不是台獨,應予維持保護。

賴清德面對《意見》,居然說「中華民國派也是台獨」,但他何不說「台獨已是中華民國派」?中華民國是以中華民國憲法為準據,台獨則以台獨黨綱為指引,而以中華民國憲法為災難。《意見》正是要逼賴清德說清楚是否台獨,賴清德卻竟然如此語無倫次,難登大雅。

蔣經國宣布解嚴及開放兩岸交流,就是將兩岸關係的主軸架構建立在中華民國憲法體制上。中華民國只要維持民主運作,多數民意就不可能主張輕率統一,亦不可能主張自殺性的台獨,這正是台灣幾十年來的民主狀態。因此,中共的兩岸政策最後仍須「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心靈契合」,而這個「心靈」的「契合點」就在中華民國的平台上。中共若想和平處理兩岸問題,唯有經由中華民國民主體制的路徑,繞不過去。

綜上所論,國際大氣候已轉移到「我不上當」兩岸小氣候也轉移到「沒人想打仗/和平發展」。兩岸關係的新路徑就應當是:

一、由台獨及統一的「目的論」,轉移至和平發展的「過程論」。

二、雙方建立「你不消滅中華民國/我不台獨」的「交換論」。

三、由舊的兩岸關係「中共與台獨都要消滅中華民國的兩岸關係」轉移至「中共與台灣共同維持中華民國的新型兩岸關係」。

或謂,《意見》只是伏筆,是在「養案」。當中共有朝一日果然以台獨犯罪起訴賴清德或民進黨時,師出有名,兩岸就到了攤牌的時刻,並宣稱只是打台獨不是打台灣。這雖似不可思議,卻也不能說絕無可能。但中共與賴清德難道真會相互逼迫情勢惡化到那種「兩岸都上當」的地步嗎?

俄烏戰爭,有人說普亭上了當,有人說澤倫斯基上了當。其實,是俄羅斯與烏克蘭都上了當

沒有中華民國這個平台,兩岸關係即無前景可言。中共的兩岸政策是失敗的,民進黨的兩岸政策也是失敗的,皆敗在想要消滅中華民國。習近平如此,賴清德亦是如此。

本文的「意見」是:定錨中華民國,共構和平競合。















行人要安全 用路觀要對


2024-06-30 00:53  聯合報/ 李克聰/消基會董事暨交通委員會召集人(台北市)
今年第一季行人死亡高達119人,與去年同期比較增加16人,上升近16%。聯合報系資料照


行政院去年五月通過「行人交通安全政策綱領」,從工程、教育、監理及執法四大面向推動十九項行動方案,結合跨部會與地方政府,完善行人通行環境、建立正確用路觀念,全力改善行人交通安全。但從最新功能之「道安儀表板」的表列重點觀察指標,今年第一季行人死亡高達一一九人,與去年同期增加十六人,上升近十六%;行人路口死亡增加二人,上升近四%;高齡者行人死亡更增加十八人,上升廿六%。

為何政府這麼努力改善行人安全卻效果不彰?「建立正確用路觀念」無法落實是關鍵原因根據分析,行人事故死亡肇因主要為「行人違規」,台中市今年第一季行人死亡交通事故共十七件,其中十件因「行人違規」導致,肇因以未依規定穿越車道及闖紅燈為主。因此改善行人交通安全應注重在如何建立用路人正確的交通行為

我們是右行國家,理當靠右行,但行人應靠右或靠左走?過去就引發許多討論。媒體也曾大幅報導行人要面對來車,行人靠左比靠右走安全六倍。網路上常見「馬路左右兩側都可逆走,沒有行人靠右的規定」、「小時候教要靠右走,所以大家幾乎都順走,後來有研究說逆走比較安全」等,只適用在無行人空間的道路…等不完整且似是而非的訊息。

交通部當時表示,法規是靠邊走,靠左或靠右都可。但是靠左邊走時,比較能夠知道對面來車的狀況。因此用路人在不清楚適用交通環境下,感到無所適從,在人行道及路口行穿線靠右走或靠左走的比例幾乎相同,行人間與自行車因正逆向在人行道及行穿線之動線就容易衝突打結,造成紅燈行人仍在過路口及在人行道自行車對向衝撞行人等安全風險。即使台北市在台北車站前的忠孝西路路口行穿線加大幅度並畫設靠右行走的指示箭頭,仍少人遵守。這種缺乏秩序的交通亂象,造成民眾無法自覺交通安全風險,自然容易造成事故。

目前行人因在人行道靠左行,常在路口左側過行穿線,在無號誌化路口,或沒有左轉專用號誌或行人保護時相的號誌化路口,當行人走到路口下半段,以為已安全而沒有回頭注意有無左轉車輛,當左轉車輛疏忽未注意行人通行,容易造成嚴重事故,從目前各縣市這類型行人事故死亡案例偏高就可驗證。反之,如行人在路口右側過行穿線,因在路口前半段較警覺時遇到左右轉車輛,就容易注意、減少危險。

建議交通部,交通工程應明確規範在專用人行空間如人行道及路口行穿線,行人應盡量靠右行並以指向標線提醒;在缺乏人行空間的道路,行人應靠車道左邊行並面向注意來車。並以其適用交通環境分別全面加強宣導教育,在宣導一定期間後,對於在人行道逆向行駛的自行車及電動輔助自行車應開始取締,以維持交通秩序,有效改善混合人車流促進交通安全。

















漁電共生 已斲喪魚塭養殖業


2024-06-30 00:50  聯合報/ 吳進興/退休人員(高雄市)


環境部於廿八日預告修正再生能源「開發行為應實施環評細目及範圍認定標準」,增設太陽光電開發案位於國家公園、野生動物保護區等敏感區位須環評等規定。但這些新規對既有的傷害仍無濟於事。

緣於個人喜好虱目魚粥、魚肚、魚腸,可說是「狀元魚」的忠實信徒。日前筆者往府城西門圓環一遊,一碗粥兩百元,驚覺已吃不起!記憶中一碗五十元與三片魚肚一百元的親民價格,已回不了頭。

究其原因,應是七股產地已大幅被光電板猖獗入侵,財團以十倍租金取得用地,承租養殖戶遭驅離,七個漁電共生區七股就囊括四個

筆者假日喜歡往青鯤鯓、馬沙溝與三寮灣走一遭,尤其是北門、將軍、學甲、七股等區,土地變更地目數最鉅,農漁民抗爭無效,欲哭也無淚,生計難撐用小二甲以下農地來規避審查,造成農漁地支離破碎,儼然成為光電板王國,蔚為奇觀,令人炫目

連帶的東港、林邊、枋寮、佳冬等處,芒果、蓮霧、石斑、午仔魚、白蝦、草蝦等產地也遭波及,難怪物價一月三市,升斗小民愈來愈吃不起。

至於前往曾文水庫阿公店踏青,景觀亦已大大不同,漂浮的電板令人憎惡;高速公路休息區遍地林蔭已銷聲匿跡,遊玩興致全消,令人作噁反感。

正如去年台一線高屏溪以南至墾丁段種樹百里,試煉著用路人耐性,真是太瘋狂了!俗話說錯誤的決策比貪汙更可怕奉非核家園為圭臬),如依光電整體計畫四十至八時GW(百萬瓩),需徵用四到八萬公頃土地面積,土地打哪來?可預見的乃是一步步的蠶食鯨吞農林漁牧用地,那將是環境生態良田山野浩劫並付出高昂的金錢代價。

另外,光電廢料的去處將會是一場可怕的汙染。光電板含鉛、矽、鎘、砷等有毒物質,滲入土壤水源區等地,不容小覷

養殖業排名第一的台南,已被嘉義縣取代反倒是登革熱指數排名第一,光電區與廢棄魚塭底積水該是一大肇因。總之,綠電政策非發電方式的唯一,且直接受天候影響,故僅能以燃煤或天然氣輔佐全國用電所需。

台電的淨煤科技仰賴加液態氨來去除硫化物與PM2.5,天然氣加液態氫來減少空汙的廠務建設迫在眉睫。此外,核一、二、三延役與封存核四如無法商轉,改火力發電廠替代,又將是一大筆民脂民膏啊!





辛翠玲/歐中貿易戰 此戰非彼戰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辛翠玲/歐中貿易戰 此戰非彼戰
◆  陳立恆/克制的力量,從台灣看新加坡
◆  闕志克/理性判斷的感性陷阱
◆  陳亮恭/「雙有食堂」逍遙遊
◆  廖元豪/期許大法官-憲法不只是政治
◆  林中斌/選情膠著 美國動亂 將領安邦
◆  魏國彥/台灣的地震宿命與近期風險









辛翠玲/歐中貿易戰 此戰非彼戰


2024-06-30 00:56  聯合報/ 辛翠玲(作者為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教授)
歐盟與中國的電動車之爭拉開序幕之後,未來將走向何方? 美聯社


中國電動車產業近年出現猛爆性成長。不僅出口量超越德國與日本,成為全球最大出口國,在歐盟的市占率也快速攀升,引起歐盟高度警覺。歐盟執委會於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啟動對中國電動車的反補貼調查,並於近日宣布將自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七月起,在原有的十%進口關稅之外,對中國電動車加徵最高達卅八%的臨時關稅。中國對此大為不滿,第一時間立刻宣布調查歐洲乳製品與豬肉進口,開展對歐盟的反擊。歐盟與中國的電動車之爭拉開序幕之後,未來將走向何方?莫非在中美貿易大戰七年之後,中歐之間也將上演貿易大戰?

歷來各國之間的貿易戰前例很多。如果從做法觀之,貿易戰看似大同小異,不外乎建立非關稅管制、祭出懲罰性關稅、或再加上禁購、禁運等制裁措施。然而如果進一步透視每一場貿易戰的政策目的、內部政治、國際互動等環節,則隨其背景與政策情境之不同,貿易戰的類別屬性、進程與影響也各異。

例如,戰略型糾紛型的貿易戰就有不同。戰略對峙的國家之間所引發的貿易戰,常常不單是經貿問題,而是整體大戰略的一環,貿易是戰略競爭下的另一個戰場。如果此時國內政治對此又持一致立場,與對手國的敵對關係未能緩解,則此類貿易戰非但止戰不易,且戰火隨時延燒至更多的產業。相較之下,糾紛型的貿易戰著眼於貿易衝突本身,當事國藉懲罰手段迫使對手國調整產品或價格,以取得較有利於自己的貿易條件。此類貿易戰是貿易衝突的折衝過程,衝突固然不無可能持續或升高,但也有可能在內部政治協調與外部對話協商的介入下,逐漸緩解。

觀察歐盟與中國的電動車貿易戰,糾紛型的屬性較為明顯。首先,較諸美國,歐盟對中國的戰略態度緩和許多,此外,身為廿七個國家的整合體,歐盟會員國的中國政策並不一致。其中雖然有高調反中的會員國,但亦有中國的親近盟友匈牙利,有在過去一兩年內頻頻與中國互相示好的法國,有一直極力主張與中國交易往來的德國。尤其是歐盟第一大國德國,自始至終反對對中國電動車加徵懲罰性關稅。

歐盟與中國的電動車大戰的糾紛屬性,也可由其在這段時間的政治過程觀察得知,在加徵關稅公告前後,中歐雙方無論是官方或產業界的應對,皆與美中貿易戰有很大不同。戰略對峙驅動的美中貿易戰,終極目的是藉由貿易戰讓生產鏈脫鉤,進而壓制對手國的發展,但歐盟對中國的貿易戰顯然以協商公平競爭的貿易條件為主。即便中國對此反彈,歐盟並未禁止或切斷與中國電動車的生產供應關係。因此,在貿易戰調查期間,中國電動車業者加速與歐洲業者的合作或設立歐洲生產基地。事發後,中國副總理、德國副總理兼經濟部長、交通部長等高階官員接二連三奔走折衝,雙方不斷釋出解決問題的意願。相較於戰略對峙型的貿易戰,中歐的溝通方式不盡相同。

所以,此戰非彼戰糾紛型的中歐貿易衝突,不無可能磨合出彼此可以接受的條件而讓衝突告一段落;然而即便如此,磋商需時,過程波折或許也在所難免。而政治又有各種可期與不可期的變數,雙方最終是否能找到解決方案,就讓我們拭目以待。






2024年6月29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美打壓大陸科技業恐徒勞無功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行政運作失序混亂,卓揆看到了嗎?
◆  聯合報黑白集/「去博愛化」的座位
◆  經濟日報社論/美打壓大陸科技業恐徒勞無功








經濟日報社論/美打壓大陸科技業恐徒勞無功


2024-06-29 03: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英國知名雜誌《經濟學人》文章指出,美國打壓中國已經失敗。 路透


英國知名雜誌《經濟學人》近日刊文報導指出,中國正迅速成為科學研究和開發領域的全球領導者。在題為「中國已成為科學超級大國」的文章中指出,透過對基礎設施、教育和技術的大量投資,中國現在可以與美國和歐洲等傳統強國相提並論。該期還另有專文報導及評論中國華為公司的科技自主之路,文章指,美國的瘋狂打壓已經失敗,西方人是時候放下中國科技落後的老套錯誤的想法了。印象中,這恐怕是西方社會第一次承認美國打壓華為的失敗,及對中國科技發展認知與評估的錯誤。

中國經濟發展雖然迅速,但對中國的科學與技術,長期以來,西方始終有兩個刻板印象:一是中國基礎研究水平不高,科學技術往往靠模仿甚至抄襲;二是縱然中國製造產品暢銷世界,但缺乏出色的自家品牌。就在五年前英國《經濟學人》還設下一個問題,問中國能否成為科學超級大國,幾年後的今天,該雜誌終於得到了結論。

難免還是有人質疑,甚至還有西方保守派媒體,影射《經濟學人》與中國官方關係密切,甚至接受華為資助進行委託研究,從而推測相關報導不夠客觀。

但數據會說實話。《經濟學人》引用科學分析公司 Clarivate 數據顯示,民國九十二年(2003年),美國高引用率論文數量是中國的二十倍;到民國一O二年(2013年),美國高引用率論文數量約為中國的四倍;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起,中國高引用率論文數量已經超過了美國和歐盟。

反映全球自然科學期刊 Nature Index 的研究論文貢獻度排名,中國在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的自然指數貢獻份額,首度超過美國,在所有國家和地區榜單中首度排名第一,美國退居第二;中、美兩國則遙遙領先德、英、日、法等一眾發達國家。

對許多西方尤其是美國的政客而言,就算是從民國六十八年(1979年)開始中國走上了改革開放,憑著中國人的刻苦勤奮,讓中國的 GDP 快速增長,但其中多的是模仿、山寨、抄襲,談不上什麼知識與技術含量;再說,近代以來西方已有三次工業革命,中國卻一次也沒有。所以他們對於中國科技產業的興起,以及其中的某些領域很快地追上,甚至超越西方,是完全不能理解也是拒絕接受的,可如今,終於有西方權威媒體舉證歷歷的指出,打壓中國是無效的,甚至還可能有反作用力的,「西方人是時候放下中國科技落後的錯誤想法了。」儘管《經濟學人》已經點出了對西方而言殘酷的現實,不得不學會面對與接受,但相信西方人心中還是有一個大大的謎: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這裡,我們願意提出幾點解讀,或可略解西方看中國科技之惑。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中華民族的科學與技術從來就很出色,這不僅可以從漢代以前的古墓獲得印證,更可以在上世紀英國著名科學家李約瑟的研究中得到確認,李約瑟窮畢生之力研究中國的科學與技術,完成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他的研究指出,直到西方文藝復興之前,中國的科學與技術遙遙領先全球

其次,近代中國,不僅科技,其他所有方面也都表現不佳,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西方帝國主義、殖民主義欺壓所致。民國淵年(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形勢開始好轉,包括科技在內各領域人才輩出,說明中國固有科技基因開始被激活了。但此一現象在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又一度消沉,此應與當時的計畫經濟體制和政治動盪有關

民國六十八年(1979年)改革開放,前述兩種負面因素均已消失,中國人固有優良科學技術基因不再受到壓抑,於是伴隨著經濟、社會、產業、教育方方面面快速的發展,科學技術在學術界產業界,在國企民企自然也大放異采;應該看到,華為也絕非孤例。

有了這樣的解讀,不知西方人再看中國科技,是否會有一些不一樣的心情與理解,但最起碼,應該解到打壓中國科技是徒勞的,甚至是會有反作用力的。














聯合報黑白集/「去博愛化」的座位


2024-06-29 00:44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衛福部社家署預告調整「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對於博愛座規定,除將博愛座更名為「優先席」,也預計將適用對象由老弱婦孺,變更為「其他實際需要者」。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因博愛座爭議頻傳,衛福部決定將「博愛座」更名為「優先席」,並修改適用對象,由「老弱婦孺」擴至「其他有實際需要者」。用「改名法」來解決人際間失去的尊重和同情,稱不上是高明手法,但也許有助於降低紛爭。至少,年輕世代可以「有需要」為由,理直氣壯地不讓位。

說來唏噓,這種「去博愛化」的更名,恰恰反映了台灣消逝中的博愛精神。博愛座的設置,出現在講究「禮義廉恥」的時代,有一整個世代的人在那個氛圍中成長,也奉行著形式上的讓座。但當這一代人年長,到了他們需要「被博愛」的時候,未被教導博愛的另一世代卻不承認自己有讓座的義務。

博愛當然不是「義務」,而是一種教養、一種禮貌、一種文明,這是無法勉強的。尤其,隨著高齡化巨浪來襲,如今每五人就有一人是長者,年輕世代面對了難以承受的博愛壓力。因此,正邁入高齡的嬰兒潮世代勢須有更強的自覺,勿再把被讓座當成理所當然。

十多年前,大陸作家曾稱讚「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他口中的風景,應包含了人情味、禮貌、善良、熱情等,那就是一種廣義的博愛。遺憾的是,美好風景正逐漸消失,許多人原本寧可站著也不去占用博愛座,如今卻有人為了座位大打出手。

每天征戰不斷的政壇,恐怕作了最壞示範。















聯合報社論/行政運作失序混亂,卓揆看到了嗎?


2024-06-29 00:1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行政院長卓榮泰。記者葉信菉/攝影


卓內閣上路四十天,迄今未表現出「新人新政」的存在感。不僅如此,撇開兩岸對峙和朝野惡鬥這類屬於賴總統主政範疇的事不談,行政院在處理各類民生和社會安全有關議題時,經常丟三落四,失去行政機關應有的機敏和責任感。最近發生的火車撞落石脫軌事件、輸液及進口蛋風波、新青安貸款加劇炒房亂象,乃至新南向觀光免簽導致泰、越等國女子滯台賣春等,在在都是行政機器失能的表徵。

上述林林總總的問題,涉及了包括交通、衛福、農業、財政、內政等部會的權責,但各單位的處理都在浮面打轉推託,卻無意用心解決。以新自強號在蘇花遇土石流為例,政府近年編列數億預算設置邊坡土石流預警系統,但這次在事發前十九分鐘系統即錄到土石流淹沒軌道,台鐵卻無人聞問,任由火車撞上甚至,在吹哨者爆料前,台鐵高層還謊稱該路段過去從無落石紀錄,因此未設預警監控系統。如此鬆散的管理,加上瞞天編織的本事,就算撒下再多預算,台鐵會以乘客安全為意嗎?

再看醫療輸液缺貨事件,問題源頭在於衛福部的管理及給付不當,造成輸液生產長期偏賴永豐一家供應。及至永豐被發現檢驗報告造假,遭勒令停業,醫療市場即一夕斷貨。換言之,衛福部縱容在先使問題惡化,卻不設法輔導改善,又驟然勒令停業,當即造成醫療院所的恐慌尤其新任衛福部次長林靜儀不正視現實問題,卻一味喊話辯稱供貨無虞;如此傲慢的姿態,哪有體恤及服務的責任感?最後行政院撤換食藥署長吳秀梅,但也只是人事布局的操作;如果主事者完全沒有智慧行政及服務人民的意識,問題仍會層出不窮。

進口蛋流向及補貼詐欺的問題,更是臭不可聞。超思進口巴西蛋的問題去年沸沸揚揚至今,最近更被揪出,當初和農業部簽訂專案進口合約的是「亮采」公司,但最後補貼卻付款給了資本額僅五十萬的「超思」,這玩的是什麼把戲?農業部次長杜文珍被問到「亮采」和「超思」的關係時,竟然答稱「我也不知道」。這態度,就像農業部和畜產會之間的奇特主從關係一樣,根本是一筆糊塗帳。事情鬧了兩年,政府從進口差價補貼到銷毀估計花了近十億元,能以「不知道」結案嗎?

再看,新南向國家女性利用觀光免簽的機會來台,卻變相在各地賣春,甚至逾期居留,已成新的治安漏洞。政府之所以開放新南向國家來台免簽,主要是為了彌補禁大陸觀光團客的不足;為了達到招攬目的,甚至祭出金錢補貼,每人發給五千元自由行消費金。問題是,開這個小洞又奉上紅包,卻填不了那個大坑,反而把島內的社會秩序都賠進去。甚至有越南女子一下機,便被載去接客,顯示免簽這個便門已成為賣淫集團拓展跨國營運的捷徑了。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當綠媒引述不具名的「資深媒體人」說詞,指控某電視台政論節目遭陸媒介入;陸委會、文化部和 NCC 等三個部門便一撲而上,煞有介事地要共同調查。然而,更多事關民生、健康和社會治安的問題,相關部會卻是顧左右而言他,聲稱「不知道」、「沒聽說」,或者根本不想管。更令人扼腕的是,當海基會和交通部不斷釋出善意,試圖說服對岸開放團客來台時,陸委會卻突然升高陸港澳的旅遊警示為「橙色燈號」,呼籲國人非必要避免赴陸旅行。「陸委會擋海基會」的作法,形同政府左手打右手,卓榮泰作何感想?

鬥爭一流,治國無半撇,正是如此。





【專家之眼】陸港澳橙色旅遊警示訊息恐將成為空包彈

◆  【專家之眼】陸港澳橙色旅遊警示訊息恐將成為空包彈

◆  【專家之眼】陸公布懲治台獨意見 帶出「有關規定」積極面
◆  【專家之眼】從普亭得到的教訓:自己完了,國家也完了
◆  【專家之眼】陸懲治台獨恐衝擊兩岸正常交流
◆  【專家之眼】普亭出訪朝越與北京制裁台獨
◆  【專家之眼】人文社會科系沒落了?
◆  【專家之眼】財劃修法中場 藍白已給民進黨充足時間






【專家之眼】陸港澳橙色旅遊警示訊息恐將成為空包彈


2024-06-29 07:51  聯合報/ 張競/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
陸委會副主委梁文傑日前在例行記者會上宣布調升大陸地區旅遊的燈號為橙色,建議國人避免非必要赴陸港澳旅行。本報資料照


6月27日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在例行記者會中,宣布調升中國大陸及香港澳門旅遊警示等級,目前列為橙色燈號,建議民眾避免非必要旅行。陸委會在發布此項訊息時,提出附帶說明:「中共近年持續增(修)相關國安法令,發生多起國人遭中共有關部門非法扣押、留置、盤查等案件,嚴重威脅國人赴陸港澳之人身安全。」但陸委會卻又非常此地無銀三百兩地強調,調升旅遊警示此舉並非反制措施,純係保護及提醒國人。

對比目前在陸委會網站上,仍然針對「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以及新型A型流感兩項傳染疫病,保持對不同地區範圍內之黃色等級旅遊警示;顯然陸委會對於當前政治情勢判斷,認定中國大陸增(修)相關國安法令,對於國人旅遊安全將會比傳染疫病產生更嚴重影響。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是在民國103年8月28日,透過第082號陸委新聞稿宣布該會建立「發布大陸地區及香港、澳門旅遊警示機制」,希望統合原本由政府各個不同機關所自行發布,形成多頭馬車各行其是之旅遊警示發布作業體系。但若依據大陸委員會組織法第2條與第3條,分別規範陸委會協調或處理事項以及掌理事項,其實並無法看出判斷並發布大陸地區及香港、澳門旅遊警示,係屬於陸委會專屬權責主管事項

此外依據該新聞稿內文所提「為強化保障國人赴大陸地區及香港、澳門旅遊及人身安全,陸委會擬定通案性的處理原則,未來將由陸委會負責協調整合相關部會,並專責發布大陸地區及香港、澳門旅遊警示。」顯然陸委會僅負有專責發布大陸地區及香港、澳門旅遊警示權責,但從昨日發布旅遊警示過程觀察,吾人實在無法看出是否經過「協調整合相關部會」程序,並且亦不能理解究竟要提升至橙色燈號,究竟係依據那些相關部會或機構提供專業觀點,透過何種流程整合相關意見,最後獲得此等結論

不過在該份新聞稿中,陸委會還是特別強調「經參酌外交部現行作業模式,有關本機制發布的旅遊警示燈號、範圍及相關資訊係提供民眾作為參考,並沒有強制約束力,也不能直接作為民眾與業者解約、退費的依據,但如果個案發生相關爭議,民眾仍可透過交通部觀光局、民航局協助與業者進行協調。」

其實外交部領事事務局針對國外旅遊警示分級表,在其網頁中亦是同樣表明「外交部發布之旅遊警示,係提供國人出國旅行之參考資訊,屬參考性質之建議,與國外旅遊定型化契約條款之適用(旅行團退費)、國際機票及住宿取消退費、海外旅遊相關保險退保與理賠等消費爭議之協調,均無必然關係,亦無強制拘束力,國人仍應自行決定旅行計畫。」兩相比較差異不大,陸委會顯然也學會同樣這套太極拳功夫

總而言之,基本上就是大陸地區及香港、澳門旅遊警示燈號雖由陸委會發布,但風險必須由民眾及業者自行承擔。西諺向來就有 “Establishments always win.” 說法,提醒百姓若是要與官署衙門論理,通常都討不到便宜,看來天下烏鴉一般黑,世事運行各處規則確實相似無比。

最後還是要說,由陸委會所發布之旅遊警示,其實根本就無法成為影響民眾前往大陸與港澳旅遊之經濟誘因,同時亦在相關旅遊團費、機票、住宿與保險消費項目上,更是無法產生任何市場效應。相關業者對於陸委會此種毫無意義胡亂放話,雖然在表面上會擔心影響客源,但實際上卻是老神在在,業界並未提出任何因應方案,就更加證明其毫無影響力可言。

講得再不客氣些,就是施壓無效同時更是報復無感,所以刻意強調並非反制,真是不知道是自我解嘲,抑或是萬般無奈被上級要求必須出面公開找糗之舉有效戰略會讓對手感到憂心,無效戰術只能讓本身以阿Q精神勝利法模式感到開心,看到陸委會如此窘態,讓人想到台北政壇真是個動物農莊




美國總統大選首場辯論/兩個老小孩吵架 難聚焦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美國總統大選首場辯論/兩個老小孩吵架 難聚焦
◆  美國總統大選首場辯論/移民、偷渡拜川皆無解 成美芒刺
◆  讓位紛擾多 社會氛圍變了
◆  鼓勵禮讓 全車都是博愛座
◆  座位改名 漏了探討供給面
◆  種樹爭議是優化樹種選植契機
◆  環境部思考 應轉向生態中心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美國總統大選首場辯論/兩個老小孩吵架 難聚焦


2024-06-29 00:52  聯合報/ 邱師儀/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
季青漫畫


第一場美國總統大選辯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主持人問到高齡的兩人是否還適任總統?川普說他每年都會進行認知測試及健康檢查,然後演變成川普認為他的高爾夫球技巧比拜登好,都在俱樂部比賽拿冠軍。拜登則反唇相稽說他在當副總統時,他的高爾夫差點已經降到六,如果比開車可以,要比高爾夫的話也奉陪,只是川普要自己背球袋。兩個老人後來吵起來,川普在噤音的麥克風後面說「我們不要像小孩子一樣吵架」。

這場辯論的確就像是兩個老小孩在吵架,雖然 CNN 的兩位主持人問了琳瑯滿目的各種問題,貿易赤字、邊境管制、烏俄戰爭、以哈衝突、民主價值、非裔境況、全球暖化、社福制度、兒童健保、毒品氾濫、承認敗選等,但川拜兩人通常在回答問題的一開始,會先講自己想講、無關問題的答案,甚至有一兩題兩人的回答牛頭不對馬嘴。兩人的討論很難聚焦。

整體看起來,這場辯論的主軸在內政而非外交。勉強要說有外交辯論,即在烏俄戰爭部分。對川普來說,正是因為拜登如他在阿富汗撤兵一樣的無能,所以在他任內普亭才敢入侵烏克蘭,而這是一場烏克蘭打不贏的戰爭。川普講得很明白,美國到底還要投入多少無止境的資源援烏?為什麼北約都不用出錢?然後拜登反擊川普一點概念都沒有,講了兩次北約第五條一國受攻擊等於全體受攻擊,用川普的方式來拉北約下水等於是要引爆第三次世界大戰。另外,川普也攻擊拜登在阿富汗與以哈戰爭上的軟弱,阿富汗撤軍是一個錯誤,拜登不夠果決也讓哈瑪斯入侵以色列。

至於中國部分,這次辯論可以說忽略了這一個美中對抗下的關鍵大國。川普沒有太負面看待中國,甚至還提到因為拜登的無能,讓中國無法跟美國做生意;提到「中國」時,除了有一次帶到習近平、普亭與金正恩是獨裁者之外,其他都是在討論貿易赤字的背景下。這有一個可能:就是川普在回鍋選舉中,對於打擊中國的力道已經出現疲軟;而拜登剛好也需要就軍援烏克蘭力抗俄羅斯的外交議題來定錨,因此冷處理中國議題對拜登來說,也會是現階段的最佳方案。否則以過去的經驗來看,只要川普開始追打中國議題,川普就會得分,而拜登必須跟否則會失分。以現在幾個搖擺州拜登多落後川普的態勢,既然川普無意再打抗中牌,拜登正好可以避免往那裡去,畢竟還有吃力不討好的烏俄與以哈兩場戰爭要顧。

其實從人類社會第一場在民國四十九年(一九六○年)代舉行的黑白電視總統大選辯論會開始,大選辯論對於選民意向的影響逐漸有限。在政治學的研究中,辯論會頂多只能在交相指責的一場大秀之後,讓候選人的支持者因為失望而離去,但鮮少會因此而增加對自己的選票。這也就是為什麼負面選舉對於政治參與是有害的。但選舉民調如何變化,還是要看這場辯論會對於關鍵搖擺州的影響如何?如果以吸引關鍵搖擺州選民的標準來看,總統大選辯論會下面坐的盧比歐(佛州)或者范斯(俄亥俄州)就有可能會是川普即將揭曉的副手人選。












美國總統大選首場辯論/移民、偷渡拜川皆無解 成美芒刺


2024-06-29 00:53  聯合報/ 張光球/致理科技大學副教授(台北市)


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與共和黨候選人川普再度進行總統大選辯論,情況和四年前一樣,除了謾罵還是謾罵可說是毫無長進之處。如果排除私德與年齡議題,拜登、川普的論述從經濟、移民、到區域戰爭等問題,並無建樹可言;如果就內政而言,幾乎都與移民有關,但他們都未提出實際可解決移民的政策,成為美國背上永遠的芒刺。

美國的拉美移民問題從上世紀八○年代既已存在。當時美國政府為了遏制左派游擊隊擴張放任拉美右派政府尤其是中美洲國家,以反共之名行迫害民主之實,縱容專制貪瀆,經濟寡占,民不聊生,迫使百姓遠走美國,希望能獲得重生簡言之,只要能落實民主政治制度,社會機會均等,經濟發展普及,拉美移民數字會逐漸減少,要不是無望,誰願意離鄉背井,走向未知的未來

拜登是第一位說要處理移民根本原因(the root causes)的總統,亦即,他知道欲解決拉美移民問題,要從相關國家的政治、經濟、教育等根本問題著手。他上台第一天,即向國會提交一份四十億美元、四年計畫的移民政策,並指派副總統賀錦麗,負責處理以中美洲北三角國(瓜地馬拉、薩爾瓦多、宏都拉斯)為主的移民事務。然而,賀錦麗認為移民問題不是她從政的目的,導致移民問題毫無進度可言

如今,美國還要面對來自拉美地區以外的移民,且有新的偷渡路徑,使得事情更加複雜。傳統的走線是以步行為主,經過窮山惡水,沿途喪生者無數,才能到達美墨邊境,再伺機進入美國。印度現在是最大外來移民,以包機前往尼加拉瓜等中美洲國家,再轉巴士到美墨邊界等待機會。美國已察覺此一新偷渡方式,卻無計可施。

世界第一強權美國的錯失是過於自私,在國際未真實推動民主制度,落實經濟共享,認真對待盟邦,最終遭到反撲拜川都忘記了,美國的壯大是移民的貢獻,一味圍堵無望的移民,猶如鯀(大禹之父)圍堵治水般,終將失敗

總而言之,拜登與川普的第一場總統大選辯論,是一場缺乏建設性、前瞻性、決定性,只有互揭瘡疤,斯文掃地,三流人物出演的大選辯論,無論誰當選下一任總統,對美國與國際而言,恐怕都是災難。












讓位紛擾多 社會氛圍變了


2024-06-29 01:27  聯合報/ 李偉陽/無業(新北市)


筆者是行動不便者,對於近些年來博愛座問題造成社會的紛紛擾擾,頗有感觸。

博愛座究竟誰可以坐?有人認為自己擁有優先乘坐博愛座的權利,要求坐在博愛座上的人應該讓位;坐在博愛座上的人則認為沒規定博愛座一定得讓給那些人,因此衝突不斷。為此衛福部昨公告將修法調整「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規定,將博愛座更名為「優先席」,並調整適用對象從「老弱婦孺」擴大為有實際需要者。但筆者以多年親身經驗認為,更名之外,更重要的是我們想形塑怎樣的社會氛圍?

幾十年前有了博愛座後,政府會宣導博愛座禮讓給老、弱、婦、孺,後來轉為宣導只要有需要的人都可以坐。看來社會氛圍不一樣,政府宣導方向也就不一樣。不過,確實本來就沒規定博愛座是專屬於誰。

記得某次搭公車,雖然還不到擁擠不堪,但座位都已坐滿。筆者雖拄著拐杖,但自認只要雙手有抓握的地方是沒有安全問題的,所以上車後趕緊雙手緊抓第一座位及博愛座的椅背扶手處。車輛開始行駛後,忽然瞥見坐在博愛座的約三、四十歳的男士有些動靜,本以為他在睡覺,仔細一看發現他眼皮正在抖動,感覺得出來他想張開眼睛但又不敢張太開,這讓我感覺站在他旁邊似乎給他造成壓力,因此就慢慢挪到司機後方抓著鐵桿背對所有乘客。往後搭公車只要是滿位,必站那個位置。

另一次則是令我感到溫暖又尷尬。當時捷運車廂裡滿滿的人潮,我一進車廂就趕緊抓著博愛座旁及走道上的金屬柱,車行不久站在筆者左前方的男同學,竟拍拍坐在博愛座上專心看手機的年輕女性,並指向筆者提示她讓位,這名年輕女性當下顯得有些慌張的站起來還表示歉意,我也尷尬的向她表達不好意思及感謝,又轉頭向男同學表達謝意。如果這情況發生在近幾年的社會氛圍下,這名男同學還會拍拍那位小姐示意她讓位嗎?

身為行動不便者很感恩社會給予我們許多的禮讓,台灣人其實是很溫暖的,每次有機會搭大眾運輸工具九成以上都會有人讓位,不論是一般座位或博愛座。至於個人使用博愛座的態度,過去會優先坐一般座位,因為如果再有其他老人或小孩上車就可以坐博愛座;現在則是優先坐博愛座,因為如果我坐了一般座,那麼一般人就少了個座位可坐。

筆者向來認為沒有人有義務讓位,因此從不會主動要求別人讓位,如果沒座位更會避免跟其他乘客目光接觸以免給別人帶來困擾。過去搭捷運時即使是滿座,仍少有人會去坐博愛座,甚至曾有來台觀光客對此讚嘆!最近幾年這種現象少了,但這也沒什麼對錯,就是社會氛圍改變了吧!













鼓勵禮讓 全車都是博愛座


2024-06-29 01:26  聯合報/ 林軺/教(台北市)


由於最近屢傳博愛座衝突,衛福部已預告修法、要將「博愛座」修正為「優先席」,乘坐對象「老弱婦孺」修正為「其他實際需要者」;卻也有網友譏為只是英文直譯,根本換湯不換藥。

出自良善而設計的博愛座確實常造成一些尷尬場面,常見有時明明車廂擁擠,但因很多人怕坐上去引來側目而讓博愛座空著的奇特現象。剛擁有敬老卡不久的筆者曾聽到年輕人抱怨:「很多老人不去博愛座,害我們沒位置!」雖不一定是在說我,卻讓坐在普通座位上的我坐立難安。

最尷尬的莫過於有次在下班時段擁擠捷運上,我附近站了一名懷孕女士,她前面坐著一位穿制服的高中男生。我鼓起勇氣,挪步過去輕聲問他能否讓位給眼前這位懷孕準媽媽。

學生沒有不耐,只是有些無奈站起來。正當女士準備坐下時,我們發現那同學一拐一拐的,緩緩往車廂另一端走去。除了我滿臉尷尬,那女士也猶豫不知該不該坐。這樣的自以為是讓我非常懊惱。

也常見像我一樣無法察覺別人身體不適,卻斥責要別人讓座的正義魔人。印象最深刻是,有一名肚子尚未明顯凸起的孕婦被嗆而離開博愛座,最後因站太久出血必須安胎。所以,台北捷運才會貼有寫著「也許他有需要,只是你看不到」的海報。

其實,是有坐博愛座而不讓座的年輕人,也常見不是博愛座上的年輕人起身讓座。個人贊同網友說的,「如果真的要完整宣導優先席,但平時視同一般座椅,真的要把顏色拿掉」,並鼓勵大眾培養讓座習慣,讓「車上的每一個座位都是博愛座。」

如此一來,既不需要特別為博愛座訂出什麼使用準則,也不需要修法改名,因博愛座引發的尷尬也可以減少。最重要的是,可以讓很多外表看不出異樣的人,或者像我這種初階的資深公民不需要在「坐與不坐間」掙扎。














座位改名 漏了探討供給面


2024-06-29 01:26  聯合報/ 金林/台北市心生活協會總幹事(台北市)


衛福部預告修正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博愛座」將修正為「優先席」。為了爭博愛座吵架,眾多討論聚焦在從「老弱婦孺」擴大到「有需求者」的「需求面」,卻似乎漏了「供給面」探討。

顯性需求者是銀髮長者、孕婦和看得出來的障礙者,隱性需求者包括容易累且害怕與他人身體接觸的人、身體不適者、甚至於是月經忽至或量過大而懼怕走動的女性,「爭位」案例增加,其實正告訴我們博愛座的供給量不夠、供需失調了。

大眾運輸工具目前是依「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五十三條,設置總座位數不低於十五%的博愛座;但大家都知道,我國已是高齡社會,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已達總人口約十八%,孕婦、身心障礙、急性不適者再各加上幾個百分點,有機會用到博愛座或優先席的人數比早已超過法定的應設數量比;未來銀髮人口更會快速攀升,如果不能修法拉高供給,供需失調的情況會日益惡化。

因此,博愛座爭位風波的解方之一,顯然是「增加博愛座設置數量」,並應考量從身權法移出到交通運輸相關法案。多設一些博愛優先座席,從中再擇一部分標示為障礙者優先,滿足各方需求。











種樹爭議是優化樹種選植契機


2024-06-29 01:26  聯合報/ 林登秋/台灣師大生命科學系教授(台中市)


近日環境部公告十五種基於空汙考量不建議種植的樹種,引發討論,樹木、尤其是都市裡的樹木有多樣的環境生態功能,除了攔截空氣汙染物之外,還有透過遮蔭、反射與蒸發散的降溫效益,樹木也可以提供動物食物與棲息地。此外,樹冠會截留雨水,而且有樹的地方雨水入滲到土壤較快,有助於降低暴雨造成的淹水情況。

上述的眾多功能在不同樹種間有不少差異,因此樹種的選植應該有更全面的考量。此外就對空汙的影響而言,固然有些樹種釋放的異戊二烯(也就是這次環境部考量的重點)較多,但這只是樹種對空氣品質影響的一環,不同的樹因為葉量的多寡、粗糙度、是否會在冬季落葉等都會影響到他們攔截空氣汙染物的能力。

筆者的研究生,數年前對台北市四種行道樹(樟樹、台灣欒樹、榕樹、茄苳)的研究發現,以全年攔截的量而言,葉總面積大的榕樹和茄苳攔截懸浮微粒的量,比在冬季會落葉的台灣欒樹高出許多。在考量種植什麼樹種時,應該因地制宜,在熱島效應嚴重的地方也許應優先考量樹種的降溫功能若考量空氣汙染的效應,那麼除了此次環境部考量的負面效應之外,也應考量攔截空氣汙染物的正面效應

筆者以為環境部重視不同樹種的環境效益是好事,但是應該要有更全面且因地制宜的考量,才能讓我們種植的樹發揮最大的效益。樂見環境部願意就此次爭議邀請林業署、林試所及學界人士討論,把這次的爭議當做優化台灣樹種選植契機。













環境部思考 應轉向生態中心


2024-06-29 01:25  聯合報/ 李冠儒/博士生(台中市)


環境部近日公告十五種不建議種植的樹種清單,理由是會釋放大量的異戊二烯,易衍生臭氧致影響空氣品質,建議避免選擇種植;另近年來移樹或砍樹種電的新聞亦所在多有,如年初交通部高速公路局於國道服務區移除樹木,設置光電板。

引發爭議的關鍵在於,環境部仍以「人類中心」思考環境,而非以「生態中心」思考環境,導致永續、節能減碳政策,僅是「人類」的永續而非整體「生態」的永續

在生態界中,沒有好壞之分、沒有有害的物種;好壞、有價無價、有益無益,不過是基於人類中心或以人類經濟發展為考量的角度,將生態視為工具、資源、商品,而非能量循環整體的結果

從生態的角度看,人類無法獨立於土地而存在,食衣住行都仰賴於土地;人類並非高人一等的征服者,而是相互依存於生態社群中的平等一員。

從人類中心走向生態中心的關鍵在於,將生態的「內在價值」作為考量;即生態存在本身就具有價值,而非僅有人類賦予的外在價值建議環境部應從生態中心思考,以生態的方式而非人類的方式對待生態唯有透過感受、理解、認識進而愛上土地,產生自發的生態價值與信念,將普遍道德法則由人類中心擴展至生態中心,才可能實現真正的永續





陳立恆/克制的力量,從台灣看新加坡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陳立恆/克制的力量,從台灣看新加坡
◆  闕志克/理性判斷的感性陷阱
◆  陳亮恭/「雙有食堂」逍遙遊
◆  廖元豪/期許大法官-憲法不只是政治
◆  林中斌/選情膠著 美國動亂 將領安邦
◆  魏國彥/台灣的地震宿命與近期風險








陳立恆/克制的力量,從台灣看新加坡


2024-06-29 01:24  聯合報/ 陳立恆(作者為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創會理事長)


距離上次造訪這座驚豔世界的城市國家已近十年之久。

五月中,應新加坡老友聚會、老闆聯誼會與現代企業管理協會三方邀約,有幸和獅城的新朋舊友們會聚一堂,分享在創意與堅持、科技與人文等文創商海浮沉四十多年琢磨體悟,其實,除了分享經驗,我更是抱持「取經」的心態而來。

一直以來,我們總是透過各種媒介看著新加坡水漲船高,猶記上世紀九十年代,新加坡人均 GDP 約台灣一點五倍。今天台灣已然成為世界半導體中心,新加坡的人均 GDP 卻擴大為我們的二點五倍,尤其近年全球局勢瞬息萬變,新加坡又一躍成為各地家族辦公室避險首選。當然,新加坡不只有經濟,他的廉能政府、族群融合與區域平衡也令人嘆服,於是乎我想藉此走訪,親自領略在這些亮點的背後,究竟是什麼樣的人民能寫出這樣一篇點石成金的浩瀚文章。

由於三個協會由各個領域的企業家組成,此行落地接待我們的是當地一位德高望重的連鎖超商創始人,有別於生意人常見的大開大闔,他的樸實謙遜中所流露出的熱忱有禮,幾乎貫穿了我整個旅程中所遇見的每一個人。很有意思的是,不知道是否因為華人占據人口四分之三,我遇到許多朋友都以身為星州人為榮,卻也對中華文化充滿孺慕之情,言談舉止之間都可以看到儒家精神的承先啟後。

也許按照西方傳統視角,新加坡並不是真正自由的國家,但走在哈芝巷或牛車水的街頭,無論是面對億萬富翁還是餐廳領班,在和他們的交流裡,我們清楚感受到這絕非一群被高壓統治的蚩蚩者民,而是他們骨子裡沉澱著一種張持有度又不失積極的「克制」,才讓他們成為今天這座花園城市裡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天選之民。

出發之前,正值黃循財接替李顯龍成為新加坡第四任總理,我的 Youtube 上突然出現了許多相關推薦,其中一段新加坡現任總統尚達曼在將近十年前與 BBC 主持人的對談引起了我的注意。相對於主持人近乎輕佻的狹隘尖銳,尚達曼展現出的從容不迫又擲地有聲的論述,讓我想起論語中「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的典故。同樣的克己復禮也發生在此次的晚宴之一,當天有榮譽國務資政吳作棟先生和國家發展部兼外交部高級政務部長沈穎女士列席,如果按照台灣慣例,這些位高權重的政治人物很有可能來亮個相就藉故而去,可是他們卻正襟危坐地從頭到尾,有始有終的表達政府對於企業家們的禮遇尊重之意。

放眼現今世界政壇,幾乎所有國家的政治主流都是為了選票與金援而激情演出各式各樣的荒腔走板、煽動對立與偽善雙標,反觀新加坡政治人物的「克制」,主打不激情、不煽動、不雙標的清醒務實,讓我們不難解到為什麼十年來新加坡可以蒸蒸日上,而歐美各國卻只能在紛擾詭譎的內憂外患裡左支右絀地維持著昔日帝國的表面榮光。

台灣也需要這種克制的力量,從選民到官員,都需要學習不激情、不煽動、不雙標的清醒務實,否則就算在經濟發展上我們各擅勝場,但缺乏克制的結果,就是總有一天台灣會在廉能政府、族群融合與區域平衡等方面走向戰火人禍的險境深淵。





徐遵慈/推動與東協國家類戰略夥伴關係

◆  徐遵慈/推動與東協國家類戰略夥伴關係
◆  黃齊元/和平推、和平統一、和平同意
◆  劉大年/美歐陸對抗 走向新貿易保護主義








徐遵慈/推動與東協國家戰略夥伴關係


2024-06-29 00:49  聯合報/ 徐遵慈(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協研究中心主任)


東協國家近年在地緣政治、產業發展及供應鏈重組浪潮下地位水漲船高,歐美各國紛紛深化與東協整體或個別國家合作,將雙邊關係升級至「戰略夥伴關係」或「全面戰略夥伴關係」(Comprehensive Strategic PartnershipCSP)。在此同時,我國與東協國家實質合作亦逐漸擴大至關鍵領域,例如半導體與戰略性產業人才培育、健康合作、災防人員培訓等,早已超越一般性經貿合作,未來我國應推動合作關係實質升級,整合雙方國家發展需要,推動與東協國家建立產業、人才雙主軸的「戰略夥伴關係」。

國際地緣政治局勢日益複雜對立,促使各國間基於國家安全考量,紛紛採取合縱連橫策略,加強與傳統友邦或立場相近國家間的戰略合作。近年東協國家陸續與主要國家提升雙邊關係層級,截至目前已與中國、澳洲、印度、日本、美國提升雙邊關係至「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另亦與其他國家建立「戰略夥伴關係」、「發展夥伴關係」等不同合作機制。不同東協國家間亦個別建立戰略夥伴,其中尤以越南因靈活外交政策,及在全球供應鏈扮演的角色日漸重要,躍升為許多主要國家的戰略夥伴,迄今已與中、日、韓、美、俄等七國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今年三月間,越南與美國公布雙方在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九月簽署「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協定後半年,提升戰略合作之成效,重要成績涵蓋雙方在創新經濟、科研、教育、人才培訓、商業、氣候變遷、環境、健康、安全、執法、外交、政治等各領域之合作,其中除安全、執法、外交、政治四項外,其餘皆與經濟、商業、人才等有關。在當前國際局勢下,美越認為加強經貿、科研與人才合作,對雙方國家安全與經濟韌性具重要戰略意義。

我國與東協國家建立經貿合作已超過卅年,近年在「新南向政策」下更大幅擴大至科技、教育、職訓、健康、環境、災防等領域。事實上,我國除因政治因素,不易與各國進行或洽簽安全、執法、外交、政治等合作協議或機制外,其餘均已行之多年,不僅繳出亮眼成績單,近年更邁入關鍵或戰略產業合作,可認我國與部分東協國家雖無「戰略夥伴關係」之名,但已有逐漸深化合作內涵至「戰略夥伴關係」之實。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近年台灣與部分新南向國家,合作內涵已升級至戰略性領域,推展半導體產業、智慧城市、綠色轉型、培育關鍵技術與數位人才、建構公務部門人員能量等合作計畫,尤其成為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印度等力邀合作建構半導體供應鏈,及協助培訓半導體人才的主要目標。考量這些合作涉及技術輸出、投資保障、人才培育、制度設計、法規整備等諸多領域,亦須雙方政府長期支持及產學研力量投入。我國應爭取與這些國家建立「類戰略夥伴關係」或類似模式,以產業與人才為雙主軸,建立雙贏的實質夥伴關係。





2024年6月28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成立經濟發展委員會 不必多此一舉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5434/web/ 

◆  聯合報社論/編造與影射:台灣民主要以麥卡錫主義為戒
◆  聯合報黑白集/俞大㵢的盲點
◆  經濟日報社論/成立經濟發展委員會 不必多此一舉
◆  世界日報社論/賴清德內外威逼的憲法大戰







經濟日報社論/成立經濟發展委員會 不必多此一舉


2024-06-28 00:51  經濟日報/ 社論
賴清德總統。 聯合報系資料照


賴清德總統決定自任召集人成立三個委員會,被外界批評凌駕行政院職權,疊床架屋;行政院長卓榮泰最近出席工商團體活動時,兩度提到要籌辦「經濟發展委員會」(簡稱經發會),來推動未來國家經濟發展目標,全力拚經濟,其實也是疊床架屋、多此一舉。

卓院長出席第16屆磐石獎贈獎典禮時,指出成立經發會目的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只重視高科技產業,也會特別照顧中小微企業,因為公平分配才是文明的象徵。同時,他也會提出未來四到八年的國家發展目標,並且與民間企業合作,扮好火車頭的角色。

國家最高行政首長重視經濟發展,是國人所樂見。但是,從卓揆提及的內容,包括薪資、所得分配、財政金融等各方面的議題來看,這個所謂「經發會」的功能與現在行政院所屬國家發展委員會(簡稱國發會)的功能,幾乎完全一致甚至「國發會」的功能比「經發會」更廣泛。也就是說,卓揆所想要做的事情其實直接交給國發會去完成即可,大可不必再去設置一個功能完全相同的「經發會」。

國發會的前身是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簡稱經建會), 早期經建會的功能包括規畫年度計畫、四年計畫和長期的十年計畫,其中一些國人耳熟能詳的重大經建計畫幾乎都是由經建會統籌規畫完成的,比方說,蔣經國時代的十大建設、李登輝時代的亞太營運中心、陳水扁時代的大溫暖大投資、馬英九時代的愛台十二項建設和自由經濟示範區等。這些重大而長期的經建計畫,在台灣長期經濟發展中都扮演重要的角色。

經建會當年被稱為財經小內閣,因為行政院重要的部會首長幾乎都是經建會的當然委員。比方說,經濟建設需要大量的財政支出,所以財政部和主計總處必須列入;產業發展與能源需要經濟部參與,很多時候需要交通建設的支持,所以交通部當然也會有關係。而現在經濟發展使用大量能源,就要考慮碳排和空汙的問題,因此環境部也要參與討論;此外,經建計畫也需要大量人力去執行,這屬於勞動部的責任。理論上來說,經建會每周召開的委員會議,這些部長都必須參加,許多事情可以在會議中進行跨部會協調

此外,經建會負責規畫各項重大經建計畫,而由各相關部會負責執行,但是執行成果如何,經建會並無法直接監督與考核,這個工作屬於行政院研考會的功能。也就是說,如果經建會主委不是一個強勢的首長的話,在行政制度上來說,經建會就會成為一個沒有牙齒的老虎。民國一O四年(2015年)行政院組織改造時,就把研考會併入經建會成立新的國發會,目的就是在加強經建會的功能,以確保各部會執行的重大經建計畫得以落實所以,國發會的功能不但可以涵蓋卓揆所提「經發會」的功能,而且國發會還具有監督與研考的功能,所以其推動與落實重大經建計畫的可能性是更高的。

行政院長想要拚經濟,要提出未來四年或八年的長期經濟發展目標,這是國發會當仁不讓的責任,新上任的主委是由產業界出身,對於產業界可能很熟,但是對於如何規畫國家全面發展可能是新手上路;否則當卓院長提出要成立「經發會」的時候,怎麼不會立即反映這個是國發會的職責呢?行政院祕書長龔明鑫曾擔任過多年的國發會主委,他應該很清楚國發會的功能,為什麼也不對卓院長說明清楚呢

卓院長願意花更多精神在拚經濟上,國人樂觀其成,但是如果因此再去成立一個「經發會」,其功能一定會與現在的國發會重疊,完全沒有必要。所以,我們建議卓揆應該責成國發會在一定期間內提出國家發展的長期願景,而此一願景不但要有可行性,並且要能加以落實













聯合報黑白集/俞大㵢的盲點


2024-06-28 03:00  聯合報/ 黑白集
我駐美代表俞大㵢遭指控花費新台幣800萬元整修官邸,亂花公帑,風暴持續延燒。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駐美代表俞大㵢遭爆料,濫用公帑購買沙發、床、咖啡機等用品,其妻對外交官頤指氣使,且將公務車用於私人購物賞櫻用途。事發後,俞大㵢作了不太有效的澄清,而賴總統和閣揆卓榮泰則說了重話。看起來,俞大㵢的前景不妙。

從指控內容看,爆料者是駐美代表處人員;瑣瑣碎碎的項目,應只有俞大㵢身邊的人最清楚。無論如何,俞大㵢身為資深職業外交官,竟在這種小事上落人口實,只能怪自己和家人太不謹慎。他更大的盲點是,忘了自己不是民進黨的「自家人」,隨便被告個狀,位子就可能不保

駐美代表是我外交最大重鎮,為了區區八百萬元的官邸修繕費,就可能搞掉一名重量級大使,還真是「本輕利重」的操作!何況,外長林佳龍承認,俞大㵢的實際修繕費用是二七○萬,遠非爆料所說的八百萬,且傳說要購買的豪華車輛也未核准。如今,駐美代表被藏鏡人潑了一身髒水,他日後如何昂然面對美方和各國外交界?

俞大㵢是去年底因蕭美琴競選副總統,被調派來接任,迄今不過半年。這次他遭爆料攻擊,政界一致認為「有人想要這個位子」,因而下此毒手。畢竟,俞大㵢是蔡政府所派,如今賴政府新人新政,勢必要換個「貼心」的才行。丟掉八個邦交國都無所謂,花幾百萬修繕倒是條大罪,這就是台灣















聯合報社論/編造與影射:台灣民主要以麥卡錫主義為戒


2024-06-28 03:05  聯合報/ 社論
媒體連日報導新華社駐台記者參與製作政論節目,民進黨立委沈伯洋宣稱「兩個多月前就知道了」。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對「新華社案」,陸委會副主委梁文傑表示,調查目前還沒有結果。(記者廖士鋒/攝影)


最近,一種說故事的方法引起各界關注。一名網紅和一家綠媒都採取這種敘事手法,創造了恐怖氛圍。這位網紅以預言家的口吻說,下半年會有十位網紅受邀到大陸拍旅遊影片,內容看似旅遊,實則是文化統戰。而綠媒則以吹哨者身分,聲稱有「資深媒體人」爆料,指陳新華社記者在某電視台政論節目坐鎮盯梢,要求大家按其腳本演出。

兩起事端看似獨立事件,卻有高度共通處。首先,兩者都用了「蒙太奇」般的散焦鏡頭,劇中沒有真實的受指控者姓名,只有朦朧的身影。前者少了涉事網紅的清單,只有數字和時間段;後者只有新華社的名稱和 AI 合成的記者背影,就連爆料的「資深媒體人」是誰,什麼電視台受到「教唆」,均付闕如。

其次,暗指其中涉及豐厚利益。這位網紅說,受邀網紅多為免費招待,有些自稱曾接獲邀約的網紅,更誇稱對方給付金額每年可超過千萬台幣。綠媒的報導則說,對岸是以「在中國的商業利益」為誘餌,交換電視台製作帶狀政論節目。

其三,兩個劇碼揭露後,都有執政黨背書。這位網紅爆料後,綠委立即要求政府單位研擬對策,並稱受邀網紅背後都有「中國乾爹」。而綠媒報導後,陸委會則「證實」說,該記者已輪調回中國。

連續發生的指控事件,頗有內部獵巫、恫嚇的控訴樣態,類似美國當年的「麥卡錫主義」。曾經把「促轉會」當成「東廠」的副主委張天欽說過,「間接影射的殺傷力最強」,可謂一語道破此類的手法:僅靠一支影片、一篇報導,就將兩岸民間交往塗上汙泥,繪製出白色恐怖陰影,多麼輕易!

這類的陳述成本極其輕盈。既不需偵騎四出、暗夜埋伏,也不必監禁審訊;羅織罪狀,隨口說說,省心省事。但它影射的是,有一支第五縱隊就潛伏我們身旁,他們是被金錢收買的貪婪台灣人,為了錢財與北京唱和,準備出賣本土政權。其危險之處亦在於此:由於缺乏實名指控,反讓各種兩岸交流合作都蒙上賣台陰影,參與者成了「潛在罪犯」;但指控者卻未指名道姓,也輕易迴避了法律責任。

兩則故事可能都有部分真實情節。例如,邀約網紅拍片,可能是大陸網路營銷公司找到的新流量密碼,兩岸媒體合作過去亦稀鬆平常。然而,只要套上「統戰」濾鏡,將情節加上政治陰謀的套路,兩岸往來立即鬼影幢幢起來,成了紅色洗腦的雞尾酒。

如此這般的輕率指控,其實正反映了現實社會可悲的分裂對立,也顯示主政者無視這種不健康的對立,不惜對內、對外宣戰,卻缺乏積極建樹。充滿敵意的一邊藉此一紅色恫嚇讓另外六成選民懾服,綁架全民一起拱衛其政權。但其巨大代價則是:一、將兩岸的交流凍結殆盡;二、在內部製造了一批代罪羔羊群體。

先論後者,就算主政者能讓六成反對者都噤若寒蟬,但一個六成公民都被打成潛在資敵者的國家,要如何統治?前者更為嚴峻,交流若一夕驟停,兩岸誤解加深,勢將使雙方敵意螺旋急劇陡升。當兩岸烽煙一起,誰能為塗炭生靈償付代價?國台辦特別在記者會中,先明言這位網紅自己就曾去過大陸多次,使其指控落空;也指稱綠媒報導純是假新聞。最後再暗示,大陸可能恢復派團來台參加金曲、金馬獎,不會讓兩岸交流切斷。

當年美國的麥卡錫主義,不過雷厲風行了四年,就受到舉國唾棄,現反成美國歷史黑暗的一頁。任何人想靠不斷羅織叛國者來掌控權力,也絕對不是治國正道!















世界日報社論/賴清德內外威逼的憲法大戰


2024-06-28 14:00  世界日報/ 社論


曾在選舉時說出「中華民國憲法是災難」的賴清德,上任一個月,不斷地拿出賴式憲法說,對內對外狂掀憲政法理大戰。他先是在就職演說和黃埔百年演說中,不斷強調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的「新兩國論」,「不為中華民國奮戰是假黃埔」,然後在回應大陸懲治台獨意見時說,在中國眼裡,不贊成統一就是台獨,「無論是台灣派、中華民國派、中華民國台灣派都是台獨」。

賴清德這一套論述,和就職演說的「憲法三段論」是一脈相承。他的三段論是「根據中華民國憲法,中華民國主權屬於全體國民;有中華民國國籍者,為中華民國國民,由此可見,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這套論述就是以中華民國為名,「務實台獨論」的法理化。賴清德全然無視憲法「固有疆域」的文字,也無視憲法增修條文,明文「因應國家統一前」,將中華民國領土分為「大陸地區」和「台灣地區」的設計,一刀將「大陸地區」和所有相關法律、陸委會等機構法理全盤否定掉,依理當然不通,但在政治訴求能產生一定效果,也可以讓「務實台獨」頓時翻生。

雖然「務實台獨工作者」過去對中華民國憲法不屑一顧,但當他依憲出任總統後,守憲當然是總統最高義務。只是「守憲」要如何解釋,就是賴清德的政治伎倆,所以他要「搶中華民國」做為「務實台獨基礎」,進而謀求「中華民國國民」多數認同,打破在野黨對他「少數總統」的質疑。大陸當然更直斥是典型台獨謬論,並進而依據分裂國家法等出台「闗於依法懲治台獨頑固分子分裂國家、煽動分裂國家犯罪的意見」。國台辦說,這是為依法嚴懲「法理台獨」、「倚外謀獨」、「以武謀獨」等分裂行徑提供明確指引。

雖然北京當局在意見裡極盡恐嚇之能事,幾乎只要不認同「一中」,任何中華民國政府文武官員作為都可能被認定為「犯罪」,這也是賴清德說「只有統一促進黨」不被視為台獨的論據。不過,也有國安官員指出,大陸要求不得「制定、修改、解釋廢止」台灣法律的認定。事實上也是以法律承認「台灣地區有關規定」的法律地位,隱晦地承認中華民國憲法的「一中憲法」本質,大陸要求的是這「一中憲法」底線不能動,也間接地是在為賴清德「中華民國台獨化」畫紅線。

大陸拿出具體行動落實「懲獨文件」,雖然陸方再三解釋是針對極少數「頑固分子」和「首要分子」,也難免讓台胞為之忐忑,深恐觸法,也有礙兩岸交流。因此行政院長卓榮泰調侃說,他很擔心正在大陸訪問的前立法院長王金平。然而,民進黨政府已無暇打理兩岸關係,更急迫的,是應對在野黨主導的立院新情勢。

因為國會通過國會調查權、要求總統國情報告等修法,行政院祭起了覆議再遭否決,但民進黨絕不認輸。一方面將大陸的懲獨意見扣上藍白修法,硬扯藍白政黨是在做大陸的馬前卒。賴清德自己也加入大戰,揚言要護憲維護民主,向憲法法庭聲請釋憲和暫停處分,他會待釋憲結果再決定是否國情報告。

賴清德雖然選擇性解釋憲法,卻也不敢公然否決立院通過的法律,只好在立院咨文上加注意見,指立院「違反權力分立及侵害人民基本權利之憲政爭議」,這是師法當年陳水扁和國會對抗的做法。藍白領袖都痛批賴清德是毀憲總統,無視民主,破壞憲政秩序。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批評賴清德的雙標,還包括賴逾越憲法總統權限,在就職滿月記者會上宣布成立三大委員會。當年馬英九前總統有意成立委員會就被批評為「太上皇、違憲」,而如今國會改革法案每一條,都是民進黨過去的主張,而民進黨不變的就是穿鑿附會的抹紅抹黑。民眾黨主席柯文哲更直指賴如同希特勒,「個人凌駕法律,走上獨裁的第一步」。

無論如何,賴清德拿憲法亂舞,上任一個月,看不到明顯政績與改變,看得見的卻是兩岸形勢較蔡英文時期更嚴峻。大陸已經愈來愈不在乎台灣民意反映與感受,過去惠台措施卻迎來這「中華民國台獨化」總統,大陸也必須拿出具體辦法以對應。台灣對內,因為總統帶頭衝撞,朝野關係對立惡化,已使內部分裂加劇。有人戲言,賴清德是「加速祖國統一的功臣」,賴清德這種迎戰卻無能止戰的執拗,讓台灣政情呈現一片陰霾。





打炒房請打對大戶痛點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5434/web/ 

◆  打炒房請打對大戶痛點
◆  解決雞蛋爭議 誠實是最佳策略
◆  儀隊操演非廉價表演
◆  中共三面架槍只開一方 孰令致之
◆  儀隊撤出中正紀念堂 開門揖盜?
◆  賴兩岸論述 自陷困境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打炒房請打對大戶痛點


2024-06-28 06:56  聯合報/ 黃丙喜/國家公益發展協進會理事長(台北市)


繼中央銀行採取「第六波」緊縮貸款和提高利率,行政院院會昨天又宣布對被外界質疑是這波炒房元凶的新青年安青成家房貸祭出限貸一次限制。賴總統上台連續出招打炒房,猛,但真有效嗎?

「兒子啊,你欠我一個孫子!」「爸爸呀,你沒欠我一個房子,但我房貸繳的好辛苦,不敢生孩子啊!」這段超商結帳時的對話,惹得在場的民眾噗笑,這對父子苦笑以對。網路最近瘋傳青年社群用 AI 創作的「炒房主題歌」,炒房是現代版的剝削,賴總統、卓內閣和政治人物們,你們聽見了嗎?

記得這次總統大選前,蔡政府三申五令打炒房,哇!內政部祭出「平均地權條例修正」五重拳,財政部和中央銀行也輪翻上陣,好不容易,去年下半年房市呈現下跌。奈何,突然又開了新青安房貸,為下探的房價注入止跌活水,建商和代銷業者借機大吹熱銷法螺,靠一兩件表相的實價登錄,輕易地玩弄處於「資訊不對稱」劣勢的購屋大眾於股掌之中,房價因此又被炒得扶搖直上。好!限貸新青安房貸一戶有用嗎?炒房的大戶是建商和代銷業,顯然打錯了對象

「什麼?新店中央新村巷弄裡房價飆到每坪八十一萬元了!」居住在當地的爸媽們沒有心喜,反而憂慮起來。他們看看自己的兒女,該成家的三十出頭了,連當醫師的都喊買不起房,就不用談每月領個五萬薪水的了。

老把戲了上台的政府不論藍綠,選前都大聲為無殼蝸牛開打炒房的前門,選後碰到「政治獻金大戶」就轉彎。中央銀行跟行政院連出的兩招打炒房,看似凶悍,仔細一看,打的是民眾,不是建商

房價飆漲的最大炒手是建商和代銷業者。政府打炒房,很好,但請打對痛點,不能只想靠央行出手。如果要採用限縮貸款和提高利率,也不能只拿購屋人開刀,建築和營造商的土地、建築融資更要嚴格控管不然,等於抓了賊卻放了強盜。更重要的是,財政部、內政部、金管會、公平會和經濟部都要一起硬起來。財政部用稅打囤地、囤房,內政部、公平會管控交易虛假,金管會和經濟部堵住建商貸款漏洞。民不與官鬥,財務槓桿奇高的建築業更是如此,除非政府軟腳或打假球。

賴政府別再拿股市好、游資多當房價飆漲的理由了。游資多,正是政府借發公債來大搞公共建設的有利時機,也可鼓勵更多的企業股票上市,發行新股,以擴大產業投資。政府要有大禹治水的本領,不是老怪水多。台灣躍向綠色、永續、韌性世紀,待興建的公共建設全台都有,不要選前開一疊支票,選上就假裝忘掉。

輝達、超微、台積電掀起的台股 AI 新旋風,最近又被建商、代銷業拿來炒高房價全台科學園區附近幾乎找不到預售屋一坪低於五十萬元的了,不婚、不生、不養的躺平族怎會不增加呢?賴政府,好好打真球吧!












解決雞蛋爭議 誠實是最佳策略


2024-06-28 06:56  聯合報/ 李武忠/農漁經學者(台北市)


蛋價大起大落,國內雞蛋產銷失衡依舊無解。經過近三年的調控,雞蛋產銷仍存在諸多問題,顯非官員一句尊重「市場機制」可以卸責,主管部門應面對問題並需虛心檢討修正。

當前蛋雞產業輔導和產銷管控,係根據中央「重要畜產品生產申報預警處理要點」,規定蛋雞於進養前,即應予辦理申報,由中華民國養雞協會受理;當產蛋雞總數達二,五三○萬隻時,畜產會應發布第一次預警,籲請業者適量減產;當產蛋雞數量達二,五六○萬隻時,應發布第二次預警並研議處理措施。當產銷失衡時,將協調畜牧團體發揮自主功能自行減產;收購市場過剩雞蛋獎勵淘汰逾齡寡產母雞、蛋種雞,減產蛋雛雞。當產地價格在直接生產成本之九十五%以下時,可啟動緊急處理機制。該要點不僅有待落實,且缺乏罰則,難以發揮預期效果

此次農業主管部門委由中央畜產會,自國外緊急進口雞蛋來補足國內缺蛋困境,緩和民怨,本屬合理,卻又疑雲重重:一、以超思如此五十萬元的資本額,且是否有進口雞蛋的人脈、資金和貨源,何以雀屏中選?二、農業部要如何確保畜產會及超思可以如期完成任務?如何管控風險?三、自日本進口雞蛋雖沒公式可算,但還是有「平均」價格、當初的市場價格、「行情價」,且已完成交易,配合成本分析等是可得出合理的價位,還是可受公評。四、緊急進口雞蛋最後有多達五千餘萬顆過期,只能銷毀轉作堆肥,進口決策過程應讓外界知曉,並負起政治或行政責任。五、進口雞蛋輸入許可的是亮采公司,但中央畜產會付款對象卻是超思公司,還有與超思的合約疑雲,農業部應要求中央畜產會說明

畜產會成立的宗旨是為有效實施畜牧產銷制度,促進畜牧事業之發展,均依法訂定任務,建立產銷調節機制,達到事前預警、穩定產銷之目標,是政府與畜牧產業團體間重要的溝通橋樑,但該會做到了嗎?

儘管買生鮮雞蛋不適用採購法,但「冷藏倉儲租金和運費」仍須遵守採購法,而農業部已坦承畜產會並未依採購法作業並函請台北地檢署調查。政府機關想要自證清白,對於立委及外界提出的諸多疑點,應主動提供資料,這是義務不是權利












儀隊操演非廉價表演


2024-06-28 06:56  聯合報/ 王微曦/公退(台北市)


筆者家居中正紀念堂附近,招待中南部親友去中正紀念堂大廳看禮兵儀隊交接操演,是一個亮點節目,尤其孩子們更看得眼露敬佩。國防部長顧立雄可知,這跟當年湯姆克魯斯演「捍衛戰士」、美國青年從軍人數大增一樣?國軍現在招募困難,看了雄壯威武的禮兵,說不定孩子們以後會想當軍人呢!

國軍禮兵儀隊操演,也是外國觀光客來台觀光的熱門觀賞項目之一,沒有大廳禮兵儀隊操演,就算移到自由廣場,相信觀光人數會少掉不少。畢竟又有多少民眾願意在大太陽、甚或大雷雨底下看操演?

宣布禮兵儀隊等退出中正紀念堂大廳,其實也不是國防部長該管的小事,顧立雄只不過是受到深綠台獨分子的壓力,甩鍋給文化部而已,竟要文化部作最後決定

筆者倒是希望文化部長李遠,能夠有勇氣頂住這不合理的甩鍋,就讓中正紀念堂的一切保持現狀吧!畢竟到大廳看禮兵儀隊操演,早已是中正紀念堂文化的一部分了。














中共三面架槍只開一方 孰令致之


2024-06-28 06:56  聯合報/ 孫揚明/資深媒體工作者(新北市)


中共於廿一日公布了關於懲治台獨分子的「意見」,台灣各界大譁,民進黨政府更是利用掌控媒體後的解釋權肆意發揮。賴清德以總統之尊,表示台灣會有「百分之九十的民眾受到波及」,陸委會甚至直接把赴陸旅遊列為「橙色」示警。這些動作使得整體的真實情況更為混沌,等同擴大中共在相關問題上的解釋權,反而是幫了中共來恐嚇台灣人民。

其實,在中共這份文件的「總體要求」中,在開宗明義第一句就明白表示「世界上只有一中國,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中國的統一合法政府」的說法,在此卻不存在。甚至在第二項「準確認定犯罪」一節,也同樣循此脈絡。

最有意思的是,被民進黨渲染最凶的「準確認定犯罪」,其中第三款是「通過推動台灣加入僅限主權國家參加的國際組織或進行官方往來、軍事聯繫等方式,圖謀在國際社會製造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台灣獨立的」。其實「不推動台灣加入僅限主權國家參加的國際組織」這個說法,最早出於美國柯林頓政府一中政策,時為李登輝訪美後,美方對北京的承諾。其他所謂「官方往來、軍事聯繫」等罪責,是在要圖謀分裂的前提/目的下才存在。至於所謂最高可以判處死刑,其實,不也正是我國刑法「內亂外患罪」的刑度?

如果用調侃的角度來看,中共的相關部門想必是花了不少力氣與腦汁在這些彎彎繞繞的思考上,意圖為「既要堅持九二共識,又要打擊氣燄日漸囂張的分裂份子與外部勢力」尋找著力點。顯然這偏向是針對兩岸關係中的分離主張,而不論其名稱為何,都包括在這個打擊範圍內,卻單單沒有把「依中華民國憲法主權規範而定位的中華民國」納入。不能不承認,中共此一作法與主張,居然沒有否定中華民國憲法與九二共識。

回過頭來看九二共識在我方內部的相關歷史法制進程,九二共識基本上滿足了兩個內部結構性的要求。一是符合憲法所定位的原則:民國八十年第一次修憲,把兩岸關係的現狀定位為「一國兩區」之後,隨後還頒布了兩個解釋性的輔助文件-《國統綱領》與民國八十一年(一九九二年)八月一日國統會第八次會議通過的《一個中國的涵義》解釋文。二則完全符合憲法增修條文的前言─「為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以及憲法本文第四條「中華民國領土,依其故有之疆域,非經國民大會決議,不得變更之」。所以分裂主義主張者反對九二共識

更悲哀的是,這份「意見」恐是中共早已算計到此後「三面架機槍,只准走一方」,然後把九二共識置於唯一的出口,等我上談判桌。但有沒有人能告訴我,孰令致之?












儀隊撤出中正紀念堂 開門揖盜?


2024-06-28 06:56  聯合報/ 王瀚興/律師(台北市)


民進黨立委主張去除「對獨裁者的崇拜」,讓三軍儀隊撤離中正紀念堂大廳。對此,國防部長顧立雄說,已經和文化部協調,將三軍儀隊移到自由廣場上進行操演,細節等文化部拍板,大廳銅像仍「適當戒護」。筆者以為大謬,無異開門揖盜。

應以「國家統一」為志的中華民國,因台獨甚囂塵上,業已形骸化,但對蔣委員長的基本尊重,則比不上封建王朝;尤以顧部長為外省子弟,若無播遷來台的蔣氏,使其得以在台灣就學成長,哪能到綠朝攀龍附鳳?何故視蔣氏為寇讎?

中正紀念堂之前有潑漆事件,當時有儀隊在場,尚且不能阻止,今盡數撤往自由廣場,是何居心?且顧部長稱會有適當戒護,難道是更加嚴密、荷槍實彈,或更單薄鬆散?且就法律而言,慈湖潑漆案件遭追訴歷歷在目,焉能不考量判決先例,反倒給激進人士開綠燈?

或謂筆者是維護威權,立場偏頗?舉慈湖案為例,當時相關被告都面臨民刑事追訴。刑事部分,一審依依毀損等罪各判處拘役,二審考量他們因個人政治理念犯案,給予緩刑兩年定讞;民事部分,卻因國防部後備指揮部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時請求權已罹於兩年時效而消滅。雖然如此,仍足以說明其違法。未來若中正紀念堂又發生類此情況,因故意損害罪需要告訴乃論,若國防部撤離紀念堂大廳移交給文化部,國防部無告訴權,文化部又不追訴,豈非變相縱放人犯

且當時慈湖潑漆案因陵寢官在場,尚可以刑法第一三五條妨害公務追訴,若撤離儀隊,大幅減少妨害公務機率,怎能說不是司馬昭之心?綜上,顧部長法理精湛,何以作出如此規畫、落人口實?

胡適曾寫道,兒時,慈母對他說:「天涼了,多穿上衣服。」胡適調皮回曰:「涼(娘)什麼?老子都不老子了!」日前,黃埔百年校慶,最重要的抗日事蹟被有意刪除,亦不見蔣校長肖像,實屬不倫不類!復給蔣校長在中正紀念堂「穿小鞋」任人羞辱。真也該說:「黃埔什麼?蔣校長都不校長了!」












賴兩岸論述 自陷困境


2024-06-28 06:56  聯合報/ 柳金財/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兼澄正書院主任(新北市)


大陸當局選擇在賴清德總統就任滿一個月公布懲治台獨分子的「意見」,主要是針對賴就職演說的台獨自白宣言。儘管目標是鎖定懲治「少數台獨頑固分子」,但實質上是針對賴堅持「新兩國論」的具體回應。從就職演說到美時代雜誌專訪,再到陸軍官校校慶,賴依然定位兩岸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

大陸對台政策固然強調兩岸融合及促統,卻在海峽論壇結束後,以迅雷不疾掩耳的發布意見方式,替代法律懲治台獨分子,其作用在於產生反獨促統目標,產生立即威懾效應,意圖遏制台獨政權發展及新兩國論擴散。大陸對台政策既強調硬的硬,也重軟的更軟。

首先,「意見」產生之嚇阻效果,具有對內宣傳及對外警示作用。對台政策強調反台獨及反干涉,既針對台獨分裂主義者,也要排除境外敵對勢力干涉。面對民進黨持續三屆執政,從蔡英文主張維持現狀到賴清德主張「新兩國論」,大陸當局須回應激進派及武統派訴求,打擊倚美謀獨、聯美抗中及以武拒統的民進黨政府及美日境外勢力,避免民進黨抗中路線過度鑲嵌於美國的印太戰略,甘願充當美國遏制中國的馬前卒。這顯示「意見」凸顯反制台灣問題國際化的目標,防止美日境外敵對勢力對台灣問題及兩岸統一造成阻礙。

其次,「意見」揭示對台司法管轄權及長臂管轄權運用。陸委會聲明回應意見,聲稱大陸對台灣「不具司法管轄權」,大陸法律對台灣民眾「毫無約束力」。從「意見」所提終身追訴、通緝、缺席審判檢視,大陸藉由意見展現對台司法管轄權,也對台獨頑固分子施加長臂管轄權,終身追訴,若兩岸統一將會遭刑事追究。

從另一角度來看,「意見」不僅藉由懲治台獨產生寒蟬效應,可消極減少支持台獨主張者;也能激發擴散效應,積極增加統一支持者、反台獨分裂者,擴大化支持兩岸和平統一的「統一戰線聯盟」社會基礎。

最後,「意見」強力遏制去中國化及「新兩國論」發酵。對比歷屆民選總統就職演說,李登輝早期倡議國家統一、兩岸中國人及同屬中華民族;陳水扁則提出「四不一沒有」、兩岸「未來一中」、建立兩岸特殊關係,宣稱同文同種。蔡英文提出維持現狀,提及文化血緣關係。扁與蔡皆無倡議統一,僅提兩岸人民尚存文化血緣淵源

至於賴清德就職演說中,不僅沒有國家統一願景,也無中華民族認同。就職演說未像蔡英文提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也無論及兩岸人民歷史血緣關係,朝向去中國化及去中華民族認同方向發展,更在兩岸定位上往「新兩國論」推進。

賴主政下的兩岸論述,可謂是構成台灣安全明顯而立即的危險,自陷安全困境。同時,民進黨也強化批判藍白為大陸「在台協力者」、被統戰的力度,加深台灣社會和政黨互不信任、對立及衝突,這將形成內憂外患的兩岸政策治理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