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31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期待新閣能為產業做的幾件事(初十)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2502/web/ 

◆  聯合報社論/第六度借調,陳建仁名利權無一肯鬆手
◆  聯合報黑白集/解決學倫的綠色通道
◆  經濟日報社論/期待新閣能為產業做的幾件事






經濟日報社論/期待新閣能為產業做的幾件事


2023-01-31 00: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蔡英文總統(中)日前牽著行政院長蘇貞昌(左)與準閣揆陳建仁(右)的手一起合影。 記者潘俊宏/攝影


內閣改組,由陳建仁、鄭文燦取代蘇貞昌、沈榮津,出任行政院長、副院長。財經閣員部分,除財政部長由原政務次長升任,沒有任何變動,中央銀行總裁、國發會主委、經濟部長、金管會主委、主計總長,全部留任。在這樣的情況下,期待會出現新的氣象,理論上是不可能。但是既然行政院首長更換了,也許會有新的做法與風格也不一定,所以我們仍然抱持一線希望,並提出建言。

這一任的內閣,任期至民國一一三年(2024年)5月19日止,但明年元月選出新任總統副總統後,行政院將進入看守階段不得進行重大政策與人事更迭。因此,新閣期限就是一年。因此,任何期待新閣提出大破大立政策之想法,都是不符實際的。

國內外專業機構對於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全球經濟展望,基本上抱持悲觀的看法,最樂觀的恐怕只是希望下半年可以止跌回穩。面對俄烏戰爭何時結束、嚴重通膨壓力、美元持續升息石油天然氣及稀有資源價格波動劇烈,全世界政府莫不戰戰兢兢,嚴肅以對。

台灣做為一個以外銷導向為主小型經濟體基本上無法靠擴大內需支撐整體經濟成長,還是要回到如何振興出口,爭取國際市場商機。面對國際競爭與地緣政治雙重壓力,台灣產業面對的困難是巨大的,必須在「去中化」、「去台化」的困難抉擇中找到最適方案,考驗著企業經營者智力與毅力。政府在這個關鍵時刻,如果不能幫忙,也絕對不能成為產業創新的阻力。

台灣大多數產業最關心的議題,莫過於兩岸政治與經濟關係的穩定。不論何黨何派,為了台灣經濟與產業發展,都應該盡最大努力,降低或延後兩岸衝突的可能性。民眾需要的是安全與安定,也唯有在安全與安定的前提下,台灣才能談任何層面的發展。我們期待新閣可以在兩岸關係上交出改善的成績。

人才是企業發展的基石,台灣已有許多企業發展為國際性企業,需要的優秀人才早已不應侷限在台灣,未來如何積極引用國際人才,包括中國大陸的優秀人才,將是新閣施政的第二大議題。

美國拜登政府倡導產業本土化,當然有其政治與本國利益的考量,但是我們也必須指出:這些主張並不一定符合台灣產業的利益。以 Chip 4 為例包括日本與南韓均認為唯一獲利者只有美國。政府在這個議題上,應該聯手日韓,能不簽就不簽,若是非先簽不可,也應將打擊面降至最低。

傳統產業發展,包括機械業、紡織業、食品業、金屬及石化上下游產業等,因為東南亞龐大市場的崛起商機將十分驚人,我們應該趁此時機,鼓勵廠商積極部署,政府則給予最大的財務及關務便捷上協助,避免東協+5真正興起時,台灣成了唯一的局外人。

生技醫藥產業將是台灣繼資訊半導體之後,最有希望的另座護國群山,但生技產業發展需要紮實技術與廣泛國際合作,絕對不可能閉門造車。陳建仁院長出身公衛對此應有極深造詣,但從其在高端個案表現,不能不讓人捏把冷汗。

擴大國際合作在某種程度上而言,與台灣生技企業短期利益可能背道而馳,但是為了更大的願景,冀望新閣可以堅持長期利益,以瑞士為師,未來創造出如諾華及羅氏等真正的國際級生技企業。

服務業創新是另一項重大考驗,包括金融、電信、媒體、海空運輸、影視文化、電子商務、餐飲服務、零售批發,台灣更應掌握亞太地理中樞全球華人廣大族群等趨勢,結合產官學研力量,擘劃短中長期願景與目標,以南韓與瑞士為師,腳踏實地逐一落實,俾擴大就業與國際影響力,讓台灣成為國際服務業新大國。










聯合報黑白集/解決學倫的綠色通道


2023-01-31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陳建仁(右)與鄭文燦(左)接任正副閣揆,同時也都被質疑論文抄襲。本報資料照片



林智堅論文抄襲案是民進黨選舉慘敗主因之一,賴清德接任黨主席後,宣示把「徹底解決學倫問題」列為「四大黨務革新之首。但新內閣走馬上任,院長陳建仁、副院長鄭文燦都是論文抄襲學倫前科犯,賴清德主席上任第一把火立馬變成了空包彈

林智堅被爆抄襲時,鄭文燦曾全力為他辯護;未料,他自己的學倫問題與林智堅如出一轍:都是台大國發所碩論抄襲都是陳明通指導。唯一不同是,林智堅在即被撤銷學位,鄭文燦則在選才被撤銷

陳建仁也曾力挺林智堅,指責台大未聽取當事人的論證,即貿然撤銷學位。事實上,他自己在民國九十六年(二○○七年)也有一篇掛名共同作者的論文被國際期刊認定抄襲。陳建仁辯稱該論文只是「抄錄不當不是抄襲」,但他當時還為此請辭國科會主委;最後雖被慰留,學倫前科仍未塗銷。

陳建仁、鄭文燦的抄襲問題都經學術單位認證,且兩人都是林智堅抄襲案的護航共犯。賴清德宣示要徹底解決學倫爭議話聲未落兩名學倫爭議人士卻要高升要津,如此一來,豈不是把抄襲合理化了?

這次內閣改組,因學倫事件丟官的只有陳明通;但比起正副閣揆,他還不是抄襲案作者。在蔡總統眼中,解決學倫問題快速通道就是重用抄襲者;洗白他們,學倫問題就變不見了。











聯合報社論/第六度借調,陳建仁名利權無一肯鬆手


2023-01-31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陳建仁出任行政院長,由中研院「借調」。 記者葉信菉/攝影
季青漫畫


前副總統陳建仁受命出任行政院長,他的新閣名單公布,並未獲什麼掌聲。讓人意外的是,他的閣揆人事案竟是由總統府發函他任職中研院,要求以「借調」方式處理。外界至此才恍然大悟:原來就連他擔任副總統四年也是從中研院借調。陳建仁現年已七十一歲,要出掌國家最高行政機器,卻還要堅持保留特聘研究員四十九萬月薪優渥退路真是名權一樣都不肯放

細數陳建仁的「學官兩棲」生涯,其次數之多,令人目不暇給。陳建仁首度借調,是在民國八十六年(一九九七年)由台灣大學借調出任國科會生物處處長;至今廿五年,他從學術界借調至政府任職共計五次。其間,還包括擔任國科會副主委、衛生署署長、國科會主委、副總統等職,前後借調期間計長達十二年一個月。亦即,廿五年間,他有一半的時間都是借調去當官,是典型的「學官兩棲」。

學官兩棲」一詞其實隱含貶義,早年常是在野黨譏嘲這類官員的話柄。當時社會的主流觀點是:學仕本殊途,要做學術研究即應當成「終身志業」,認真專注地投入。世界一流大學固偶或准許大學教授借調公部門任職,但這類借調多屬短期性質而非常態。像陳建仁這樣,近廿五年有一半時間借調在外任官的,則聞所未聞如此腳踏兩條船名也要權位也要,每每官場呼喚即欣然就任,卻又聲稱「研究是自己的最愛」,故自己中研院「特聘研究員」每月四十九萬高薪的退路仍必須保留。如此惺惺作態,真是難看至極!

要以「借調」方式延攬學術界人士出任公職,須看該職位是否適合。例如,大法官職位一向不容許借調,原因是,法律審議著重客觀公正要避免因職務借調之藕斷絲連,而影響到司法審議之公正,即使只是引發周邊耳語也要避免。以同一精神檢視,行政院長是全國最高行政機關首長,其諸多施政、裁決都會對各機關產生影響,此一職務當然更不適合借調。例如,行政院編列審定全國各機關的預算,將來中研院的預算若是由該院「借調中央」的特聘研究員核定,這要如何杜悠悠之口?

就法制而言,早已逾退休年齡的陳建仁要借調行政院,也必然引發全國公務人員的不滿。根據中央研究院研究所組織規程第十三條規定,「特聘研究員之聘期至年滿六十五歲止」,超過六十五歲就是延長聘任。這項規程,雖對院士及具有全球性學術殊榮者有較寬鬆的條件,但其寬鬆終究改變不了「超過六十五歲就是延長」的事實。此外,中央研究院另訂有《延長服務案件處理要點》,其第八條規定:「研究員延長服務期間,不得借調其他機構」。這些規定不止見諸中研院,也幾乎是全國所有公務人員、公立大學教師所共通。陳建仁為一己後路與私利,要做全國「唯一」的例外,這怎能讓其他公務人員心服?

陳建仁一生順遂官位做得大學術名譽高,令人欣羨。兩年多前,他聲稱放棄副總統退職禮遇」;實情卻是:他「要到中央研究院領取更高特聘研究員薪水」。六次離開學術界進官場,廿五年有一半時間腳踏兩條船,如今又要借調接任閣揆,俾便將來「再回中央研究院領高薪」,陳建仁真的是機關算盡太聰明

中華民國史上從未有過「借調」的行政院長,總統府能向中研院發出這紙名利算盡借調公文令人瞠目結舌。重點在,中研院會不會跟著和稀泥,甘願葬送學術風骨也要成全陳建仁全民都緊盯著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