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宗慶/鼓動・薪傳
◆ 趙春山/台灣2023戰略選擇:親美備戰或和中避戰
朱宗慶/鼓動・薪傳
2023-01-31 00:28 聯合報/ 朱宗慶(作者為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
今年四月中,雲門舞集五十週年,《薪傳》首演四十五週年後,朱宗慶將再度揮棒,親率打擊樂團團員擔綱擊樂演奏。 圖/朱宗慶提供
《薪傳》對我來說,是一齣有著極深情感的舞碼!它,開啟了我和舞蹈界的合作;它,舞動人心、擊入人心,撼動無數人的心靈。
民國七十一年(一九八二年),我自維也納留學歸國,隔年,北藝大舞蹈系成立,創系系主任林懷民成了我在學校的第一個「老闆」,正式聘我到舞蹈系教授「音樂與舞蹈」,以及現代舞現場伴奏。自此以後,我便與舞蹈及跨界結下不解之緣。
貧國七十四年(一九八五年),我首度隨雲門舞集赴美巡演《薪傳》,隨後,民國六十九年-七十九年(一九八○至一九九○年)代,我個人與打擊樂團也多次隨雲門赴海外巡演,儘管累積了超過百場的演出,但每一次擔綱「薪傳」的現場演奏,於我而言,都是一次畢生難忘的回憶!
該如何形容《薪傳》,我會說:《薪傳》是打從心裡面把人挖出來的作品。它對力度的需求、體力的消耗,在在考驗人的極限,舞者需要從頭拚到尾,擔任現場演奏的我們,也是從頭拚到尾!
《薪傳》是個極度講究「感覺」、「呼吸」與「共鳴」的演出。不論是舞者與擊樂,又或者是演出者與觀眾間的關係,都是動態的推展,依著當下的情緒隨時做變化。
舞者演得好不好,常常與音樂有著很大的關聯。當大鼓一打下去,那是個非常重要的聲響,要如何打,才能給予舞者力量,讓音樂與舞者產生共鳴、與觀眾產生共鳴,需要不斷地摸索。舞者必須專心聽打擊樂的聲音,我們也需得專注隨舞蹈呼吸、脈動。
從舞者,到音樂,再到觀眾,我們共同自《薪傳》裡,詮釋與感受先民艱辛的經歷,從「渡海」、「拓荒」,舞者將開拓土地的陣痛與欣喜、不幸與成功、死亡與新生,呈現於觀眾眼前;最後,全劇在收割後的歡樂節慶中完結,極具震撼與生命力。放在歷史背景脈絡下,更可說是乘載了時代性的意義,是台灣集體記憶中相當重要的一部作品。
此外,於打擊樂團來說,《薪傳》開啟了我與舞蹈及跨界的合作,也奠定我從事表演藝術團隊經營工作的基礎。四十年前,我開始和雲門排練「薪傳」,那時的我既不帶團也不負責行政,只需要專心演奏。排練的空檔,我總是在一旁靜靜觀察林懷民老師如何帶團。我習慣每天記筆記,看到什麼值得學習,就逐條記下,寫下他如何執著於藝術的追求;記下技術、行政如何運作等等。日後當我自己組團的時候,因為在雲門記的這些筆記,從對專業的追求、到跨界的嘗試、行政的整合,這些都大有幫助。
自首次接觸《薪傳》已經四十年,距離上次演奏薪傳已經二十年。這一次《薪傳》,林懷民老師將親自排練雲門第八代舞者;而打擊樂團則會由我與四位資深團員以及五位中生代團隊擔綱擊樂演奏,這是世代之間的共同攜手拚搏,更是《薪傳》之所以「薪傳」。
我,十分珍惜這次演出的機會!今年四月中,雲門舞集五十週年,《薪傳》首演四十五週年後,我將再度揮棒擊樂,期待再一次鼓動・薪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