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9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國營事業改革 從透明化做起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37025/web/

◆  聯合報社論/蔡英文選後對民意的三次踐踏
◆  聯合報黑白集/中華民國成了過去式?
◆  經濟日報社論/國營事業改革 從透明化做起






經濟日報社論/國營事業改革 從透明化做起


2019-02-19 00:3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華航罷工七天後上周落幕,期間當然造成公眾的代價與爭議,不過勞工行使團結權本是先進社會的常態整件事爭議核心,更多來自於華航的國營公司身分
先定義一下國營事業。按我國法律規定,只有政府直接持股超過一半者,方屬於所謂國營事業。按此定義,帳面上台灣的國營事業其實所剩不多:依據國發會的認定只剩七家而已,而且不包含華航。但外界都知道,已經完成移轉民營的公司,大多繼續受政府控制,甚至如華航這種連交通部長都認為是國營者,從頭就不在國營事業清單上,凸顯出我國的定義,很明顯地是為實質受政府控制的企業打起保護傘。
近年來,國際間以及歐美主要國家對國營事業的定義,已改為「控制權說。以我國積極想加入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為例,所謂國營事業除了包含持股過半,也包含「可控制過半投票權股份」以及可控制重要人事權二個要件。白話文解釋,前者就是公股及泛公股要一起計算的公司,後者就是政黨輪替等於董座輪替的公司,都是所謂「國營事業」。
用CPTPP的定義重新再看一次台灣的民營化,就會原形畢露。以華航為例,第一大股東是受政府直接控制的公設航發基金會,第二是行政院國發基金、第三名為受政府控制的中華電信,第四名是受政府控制的勞退基金,合計持股超過一半。按CPTPP定義,國發基金直接持股加上其他三名「泛公股」,華航是不折不扣的國營事業,林佳龍部長講的一點都不錯。
再看台灣高鐵公司,交通部直接持股只有43%,但公設航發會持股4.62%,受政府控制的中鋼持股4.3%、台糖持股3.55%、國發基金持股2.13%,合計一樣過半,也同樣是如假包換的國營事業。101大樓(台北金融大樓)公司更是經典,中華電信持股31%、證交所持股15%,兆豐銀持股10.8%,合計政府控制股權超過一半,卻沒有直接持有一股。
繼續用這種公式稍微計算,就可以知道包含如中華電信、中鋼、兆豐等所謂已經民營化的事業,都是假民營真控制,政府介入其經濟活動非但沒有退場,而且近年來更是變本加厲,無所不在
國營事業的問題大家都很清楚,從政治酬庸、選舉操盤,到慷納稅義務人之慨的代理人問題等等300多年前洛克的名言就指出財產不可公有、權力不可私有,否則人類必將進入災難之門。華航罷工協商中,資方有無為求政治績效而放水,因為受益者是勞工,社會通常不深究,但這就是一種經濟扭曲行為。加上國營事業所處行業多有法令保障或事實上的進入門檻,即使派門外漢來經營仍可賺錢,因而經營績效好壞不易界定。此外,假民營化後又使得其不受立法機關的監督,掌權者更容易被政治思維左右近年來不分藍綠執政,這類國營事業不減反增。當國營事業規模膨脹,政治考慮充斥時,台灣的競爭力慢慢下降並不意外。
話說回來,時代變遷下,我們也認同在某些領域中,國營事業或有存在的必要,因而藉這次華航罷工,凸顯假民營真國營的問題,我們要呼籲的不是繼續落實民營化,而是透明化政府有義務按照這次交通部及CPTPP的定義,依據「控制權」原則,充分揭露台灣國營事業的名單,以及各種政府機構直接、間接交叉持股的結構。這不但是執政黨追求開放政府的基本應有作為,更是讓社會了解國營事業影響我們經濟程度的基本義務。充分透明後,社會才能探討這些國營事業是否正當合理、治理有無績效或弊病,酬庸是否嚴重,以及該繼續國營還是應進行真正民營化。總之我們呼籲政府,請從國營事業的資訊透明化作為改革的第一步








聯合報黑白集/中華民國成了過去式?


2019-02-18 23:5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蔡英文總統每談到中華民國,常以「台灣」取代。 圖/取自臉書「蔡英文 Tsai Ing-wen」

蔡英文答覆「要把國家帶去哪裡」的問題,說相較於「過去的中華民國」,她更在意的是「中華民國台灣的現在與未來」。人們赫然發現,這位依憲法選出的總統,已經把中華民國當成「過去式」
蔡總統對「中華民國」的態度,一直極為曖昧。她在李登輝時代參與起草「兩國論」,把中華民國領土主權範圍限縮為台澎金馬;雖爭議不小,倒未否定中華民國。民國99年(二○一○年)她公開宣稱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算是結結實實捅了中華民國一刀
民國105年(二○一六年)總統選戰,蔡英文宣稱兩岸要「維持現狀」。依法理,憲法上的現狀當然是「中華民國」。但蔡總統每談到中華民國,始終心不甘、情不願,忽而「這個國家」,忽而「中華民國台灣」,更常見的是讓中華民國直接消失,以「台灣」取代。
過去即使再不甘願,蔡英文也只是「忽略」而不敢「否定」中華民國;但這次的「過去的中華民國」論,形同宣告中華民國已成「歷史」,連「流亡政府」都不如。蔡總統的新說法,顯然是為了明年選舉向深綠獨派靠攏但此一論述卻忘了自己「余必遵守憲法」的就職誓詞,也把「維持現狀」承諾拋在腦後了
「中華民國過去式論」提倡最力的是中共,蔡總統卻幫忙推了一把對岸史觀,中華民國建立於民國1年(一九一二年),亡於民國38年(一九四九年)。民進黨喜歡把與對岸主張相同的人扣上紅帽子,如今這頂帽子,蔡總統得自己戴了。






聯合報社論/蔡英文選後對民意的三次踐踏


2019-02-18 23:52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民進黨去年選舉慘敗,主因民眾對蔡政府政治掛帥、封鎖兩岸政策的不滿。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仍相信「人民是頭家」的人,現在恐怕要修正自己的想法了。去年選舉迄今還不滿三個月,但選民已充分領教了蔡政府各種冷漠、閃躲及蠻橫的功夫,選舉的「新民意」完全被踩在腳下。短短三個月,蔡英文搖身變成「辣台妹」,行政院則自命「網紅內閣」,加上民進黨中央改組完成,執政者一完成責任清理,立即將自己為何慘敗、為何遭民意拋棄全數忘光,表現出一副驕兵悍將君臨之姿。
如果真的是尊重民主的政府,怎麼會對依然熱烘烘的民意如此輕蔑?三個月來,蔡政府不僅對民眾的期待無意回應,更一而再、再而三地踐踏,把傲慢掛在臉上蔡英文第一次對民意的踐踏,表現在內閣人事布局上。賴清德堅辭院長後,蔡英文竟將三位地方選舉失利的民進黨候選人拔擢到中央任官,蘇貞昌和陳其邁分任正副閣揆,林佳龍則升任交通部長。這種「敗者為王」的封官方式,表現了蔡英文「掌權為王、誰奈我何」的威風,不僅正面打臉在野黨,更重踹民意一腳,顯示她不在乎選民作何觀感。
如此違背常理的任命,若是因民進黨內人才不足,而三位落選者皆是傑出秀異不可或缺之士,也就罷了。然而,這三人不僅缺乏足夠的人望,能力也受到質疑。更嚴重的,是他們一再利用自己的新權位來威嚇地方,甚至刻意杯葛原先的競爭者。例如,韓國瑜指蘇貞昌要求高雄市的前瞻計畫全部重寫,林佳龍催促盧秀燕拿出他自己被退件的山手線新提案,無一不表現出「復仇者聯盟」的狹心症
蔡英文組織「落選者內閣」,基本上是罔顧選舉民意而她對民意的第二次踐踏,則是罔顧公投的結果,繼續走她危險能源政策的鋼索。去年底通過了「反空汙」、「以核養綠」、「反深澳」等三項公投,對蔡英文的能源政策投下不信任票。以民進黨一向吹捧公投的態度,蔡政府理應順應民意,務實修改既有的行險路線。誰料,經濟部長沈榮津宣布因應公投所做出來的能源評估,竟以「客觀不可行」、「地方不支持」為由一一否決。核電既不延役、也不重啟,他更恐嚇說,削減火力發電將造成缺電危機。
請看,這就是民進黨把公投奉為「神主牌」的冷酷真相民進黨要的公投,只是為了推動「台獨」,建立一條建國捷徑它在乎的,其實不是民意,而是自己的利益及便利因此,凡與台獨或其政黨利益無關的公投,即使有近八百萬票的民意支持,也可以一概「不予理會」,統統送進垃圾堆。這種以一人否定公投效力的作法,民進黨有臉再談公投的神聖性嗎?
蔡英文對民意的第三度踐踏,是她不顧民意期待,對兩岸關係繼續上緊枷鎖,限縮地方首長進行兩岸經貿交流的活動,尤對韓國瑜發動了凌厲的總攻擊,並擬大肆延長退休高階官員和將領登陸訪問的「門禁」。民進黨去年選舉的慘敗,基本上是韓流的「拚經濟」、「發大財」效應發酵,各地民眾對蔡政府政治掛帥、封鎖兩岸的政策不滿,而群起倒戈。但蔡總統卻擅自解讀,認為這次敗選無關兩岸議題,甚至只藉一次反嗆習近平的辛辣演出,即以為贏回所有民心,隨即開始剛愎蠻幹。蔡英文把「反中」當成她的權力春藥,但基層百姓的生活又被置於何地?人民要向誰求取解憂靈丹?
令人訝異的,民進黨對敗選的記憶如此短暫,而蔡英文對權力的興奮卻如此強大而持久。回顧這三個月的府院大戲,沒有一次不在踐踏民意:第一次,落選者乘著權力的直升機直上雲霄,令人瞠目結舌;第二次,高票通過的公投議案被棄如敝屣,讓人無言以對;第三次,人民渴望的拚經濟被送入冷凍庫,想要一展身手的地方首長則遭到打臉警告。對於這樣的執政者,選民還會有幻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