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2日 星期三

名家觀點/美中貿易戰 台廠趨吉避凶之道

名家觀點/美中貿易戰 台廠趨吉避凶之道


2018-09-12 01:05 經濟日報  王健全(本文由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口述)

美中貿易摩擦已從彼此叫囂成為正式的貿易戰,近日美方提出2,000億美元對準中國向美國的出口產品,課徵25%關稅,如此毫無緩解跡象的發展情勢,後續的可能發展、以及對全球及台灣相關產業的衝擊,值得進一步觀察並擬妥對策。
現階段影響美中貿易大戰發展的變數中,應先觀察11月6日的美國期中選舉結果,如共和黨獲勝,川普總統可能乘勝追擊,繼續對大陸施壓;若共和黨輸了選舉,未來川普運用政策工具來施壓中國的策略,就會受到國會的制約,貿易戰較有轉寰空間。
不過,不論是那一種結果,美國顯然已將大陸視為頭號威脅,未來兩國除了在經貿投資上的較勁,也將在軍事、科技、貨幣主導權、石油美元等領域繼續比拚,陷入長期的持久戰。
從大陸的角度來看問題,習近平上台後力求維穩,推動供給側改革,不致輕啟戰端。不過,習近平透過修憲通過延長任期,且在民族主義抬頭下,也有不能輕易讓步的壓力。尤其是美國要求中共取消出口補貼、以市場換技術作法的調整,以及取消對國企、央企補貼等,對中國衝擊甚大
尤其為中國大陸政府對國企、央企進行補貼,補貼後的經營利潤再回饋給政府,是政府的重要提款機。美國此一要求,央企、國企和中央政府共生結構將被打破,觸及大陸的核心利益底線,恐怕無法輕易讓步,因此,未來的對抗不容易馬上中止。
由於美中貿易摩擦可能持續,對台灣廠商衝擊有多大、該如何擬妥因應對策,是我們關注的焦點。先看美中雙方第一波針對500億美元的產品,課徵25%關稅,占雙方GDP比重都不到0.5%。台灣的機械產品、光學儀器及汽車零組件等受波及的商品,多為供應中國大陸內需市場,因此影響較有限。且手機、電腦相關產品並未在清單內,除了少數網通產品、在大陸生產的中低階自行車外,影響不大。
但一旦擴大到美國對高達2,000億美元產品課稅時,雖清單中的光學儀器及其零組件、機械及其相關零組件占比不高,但金額卻不小,打擊層面會明顯擴大。這樣的情況有可能還會愈演愈烈,廠商必須心理有數。
面對美中貿易變成持久戰,台灣業者要如何降低衝擊,趨吉避凶呢?我認為,短期而言,政府應即刻組成工作小組(task force),爭取在二到三個月內,透過政策誘因,將有意返台的台商吸引回來,或協助在東協產業群聚布局,再搭上台灣供應鏈。
中期而言,可透過第三地出口至美國,降低關稅衝擊,例如透過東南亞國家如越南、印尼等國,避開鋼鐵、成衣、鞋類等傳統產業的關稅衝擊。不過,科技產業的產業鏈、群聚較複雜,在東協國家打造相對困難,此時,政府應針對回台灣後仍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逐一了解其回台投資的需求,積極吸引回台投資。或者配合美國再工業化的需求,於接近市場所在地的美國投資、生產。
長期上,升級轉型提高附加價值,透過競爭力的提升,吸收關稅增加的成本壓力是必然的趨勢。尤其在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技術逐漸融合之際,台灣應加速進行技術、系統的研發,在工業4.0時代找到自己的定位,才能追上美、日、德大國及差異化大陸、東協,取得下一階段的優勢。


王健全

王健全是美國普渡大學經濟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在產業經濟、產業科技政策。 身為台灣重要智庫—中華經濟研究院的副院長,他需要對外溝通說明建言,網友不時可以在各大媒體看到他的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