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3297/web/◆ 聯合報社論/新疆棉:人權、消費和民族主義的混戰
◆ 聯合報黑白集/美國大使來了
◆ 經濟日報社論/實施碳定價 快邁出第一步
經濟日報社論/實施碳定價 快邁出第一步
2021-03-31 01:12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化石燃料產業的碳排放是地球暖化效應的元凶。圖/取自網路
本月初歐洲議會通過決議,支持推動俗稱碳關稅的「碳邊境調整機制」,給了歐盟執委會今年6月正式提出法案、民國 112 年(2023年)實施的規劃亮起綠燈。除此之外,美國拜登政府也有更為積極的減少碳排放構想。對於始終踏不出碳定價第一步的台灣而言,很可能成為繼疫情後的下一個重大挑戰,政府必須改變旁觀者的心態,積極啟動因應。
溫室氣體排放是造成地球暖化主因,已成為國際共識。而在各類溫室氣體中,二氧化碳又是主要的排放類型;以台灣為例,超過九成五的溫室氣體來自二氧化碳排放,因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亦成為國際各種協定倡議的重點。
在各種減少碳排放的方式中,「碳定價」(Carbon pricing)是主流。碳定價是指給原本無代價的二氧化碳排放行為,訂出一個單位排放費用,將原本「一家一國省錢汙染、全民全球一起負擔」的負外部性,轉換成按照排放量的高低決定企業╱該國應負擔的成本。在此制度下排碳等於燒錢,排得愈多燒得愈兇,進而促使排放大戶(工業、發電及運輸)減排的意願會提高。
在全球化架構下生產製造甚至能源都能外移,因而若只有A國實施碳計價但B國未實施,就會發生高排放活動從A跑到B進行的現象,結果A國減排量還比不上B國增排量這種所謂「碳洩漏」(Carbon leakage)問題。因而碳計價往往會配發一定的基本免費排放額度,同時搭配有排放超量需求的企業可以向有多餘配額企業購買的「碳排放交易制度」,一方面給予生產者彈性降低躲避義務情況,他方面因為多餘配額可以轉售賺錢並投入更多綠色施政,加大各國減排的誘因。
歐盟實施碳計價交易制度已經超過15年,領先全球。但同時間也因為其他國家未跟上腳步,內部一直有呼聲要求針對來自沒有實施碳定價的國家貨物課徵「碳關稅」(Carbon tariff),以進一步落實防治碳洩漏效果,同時還給歐盟企業公平競爭的地位,是歐盟預計實施「碳邊境調整措施」(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asure, CBAM)的主因。歐盟邏輯不難理解;對地球負責任的國家及企業負擔高,不負責任的國家及企業負擔低,不但扭曲了競爭關係,而且對減緩對地球傷害並無助益。
歐盟的 CBAM 目前有四種方案尚未確定。主流意見支持將歐盟碳定價及交易制度延伸適用於進口產品的構想,亦即未來出口到歐盟的企業,或須向歐盟申請或購買配額,或須在其母國取得排放配額。類似台灣這種沒有碳定價或交易制度的國家業者,就只剩向歐盟申請或購買一途。
歐盟單邊強迫各國業者購買配額或各國政府推動碳定價及交易制度,是否符合 WTO 等貿易規則當然有爭議,美、日目前也不贊同歐盟太早實施。但是歐盟占有永續發展的道德高地,加上中國、美國都已經或準備開始推動碳交易制度,碳定價及交易制度成為全球基準已是時間問題,也逼得 WTO 各國從去年開始討論建立一個全球性多邊碳交易制度的可能性。
免費排碳的日子已經過去。民國 107 年(2018年)時台灣人均排放量世界第19,可謂是排放大國,本就有義務一起加速減排。再者,在供應鏈劇變之際,有無碳定價機制甚至會成為判斷是否屬於「志同道合」供應鏈夥伴的基礎之一。因此政府不能再拖,必須立即啟動與國際接軌的碳定價與交易規劃。假設因成本差異導致台灣碳費較低,也能替企業未來出口歐美時取得抵減碳稅的優勢。對企業而言,要開始將碳價格算入成本公式。有專家計算,要達成巴黎協定減排目標,民國 109 年(2020年)每公噸碳費約在40~80美元間(歐盟費用目前就落在這個區間),民國 119 年(2030年)要提高至50-100美元。自行算算,排放大戶應該會發現投資減排技術比較划算。
聯合報黑白集/美國大使來了
2021-03-31 00:46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帛琉總統惠恕仁今天出席帛台旅遊泡泡啟動儀式剪綵,並參觀帛琉旅遊展館及推廣會,美國駐帛琉大使倪約翰(圖)也一同出席。記者胡經周/攝影
帛琉總統惠恕仁來台,兩國啟動旅遊泡泡;但蔡政府更看重的,是跟他同來的美國駐帛大使倪約翰。官媒找來親綠學者大內宣,說是台美斷交後首位蒞台美國大使,還預告華府將與我建立正式管道,甚至三國可望海巡演練。
美國前駐聯合國大使克拉夫特一月原訂訪台,因中共施壓臨時取消;這次倪約翰達陣,蔡政府又開始編撰「空前」突破。真是這樣嗎?五年前,美國駐 APEC 大使馬志修曾面見蔡總統;前年,美國國際宗教自由無任所大使布朗貝克來,也見過小英。蔡政府把前人都當空氣,每回都是史上第一。
惠恕仁說,旅遊泡泡得力美國相助,取得疫苗參與快速防疫計畫,才能和台灣開展無菌廊道。此話令國人備感辛酸,我們至今一劑美國疫苗都沒拿到,旅遊泡泡替帛琉外匯創收,自家業者則苦撐待變。
帛琉屬美國聯繫邦,外交需與美協商。前年蔡總統訪帛,當時的美國大使哈亞特全程盯場。台、帛分居第一二島鏈,我與大陸有主權爭議,帛琉則是美國前託管地,均依賴美軍保護。倪約翰在北京門前與台帛手拉手,用意不言可喻。
尷尬的是,惠恕仁談到中共如何利用觀光客「逗弄」帛琉,還嘲諷北京「不該先打老婆,為了讓她愛你」。當著美國大使的面,這可是要蔡政府承諾更多「愛的代價」?
聯合報社論/新疆棉:人權、消費和民族主義的混戰
2021-03-31 00:43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瑞典品牌H&M近日捲入新疆棉風暴,遭中國民眾抵制。(美聯社)
瑞典服飾品牌商 H&M 因一則「拒用新疆棉」的聲明,引發中國網民的批評,並遭主要大型電商平台下架。影響所及,包括耐吉(NIKE)、愛迪達(ADIDAS)等曾表明拒用新疆棉的西方運動品牌也遭抵制導致股價大跌,不少陸港台藝人宣布解除合作關係。大陸外交部雖嚴詞反駁西方指控的「強迫勞動」,總理李克強卻前往南京參訪 NIKE 合資原料廠,意在安撫外企。此舉,讓這場夾雜政治、人權、消費與民族主義的多方拉扯,稍稍降溫。
H&M 拒用新疆棉的聲明,其實早在去年三月即發表,中國社群媒體卻至今才對它發動攻擊,時機點耐人尋味。究其原因,可能是美國正尋求加強與歐盟結盟以圍堵中國,中方先發制人,藉網民及電商的力量向歐盟發出警告訊息。無論如何,因大陸市場已成為許多歐美名牌的新興消費基地,跨國企業在人權議題上表態,雖可墊高自己的道德形象,卻可能要面對市場損失的風險。這次中共「以經制政」,利用它強大的民間消費力回應西方對新疆棉的控訴,顯然要比硬碰硬的外交譴責來得有效,有些跨國企業撤回了其原先聲明。
整體而言,「人權」議題一直是中共最脆弱的「阿基里斯之腱」。過去的病灶是在西藏和異議人士,近兩年的焦點轉至新疆和香港;北京若不設法改善,西方國家會一直拿人權做文章。換一個角度看,把維吾爾族人權受侵害的問題與「新疆棉」掛鉤,其實未必對位。以新疆棉花種植機械化的程度,用「強迫勞動」的框架來形容,說服力較弱,也無助解決問題。
追根究柢,跨國品牌之所以加入這場被陸方視為「辱華風波」,起火點是瑞士的「良好棉花發展協會」(BCI)。去年三月起,新疆棉即未再獲得 BCI 的許可證;去年九月,BCI 更跟進美國法案發表了抵制新疆棉的倡議,旗下成員陸續跟進。但 BCI 駐上海代表處近日卻澄清,他們向總部提交的報告,說明新疆「沒有強迫勞動」。陸媒則指控,BCI 的重要金主之一,就是美國國際開發署。無論真相為何,這場大混戰已被此按鈕觸發。
關於新疆「強迫勞動」的維權調查,最早是去年三月由澳洲的「戰略政策研究所」提出。報告中說,一家青島的 NIKE 代工廠有維族人士被柵欄圈禁,生產作業存在高度監管。NIKE 當時發表聲明,否認該智庫所指涉的業者跟該公司有任何生產或外包關係。但刻板印象一旦形成,洗刷就很困難。
國際品牌、全球製造的分工與互利,是柏林圍牆倒塌以來的世界經貿新常態。儘管這些年金融危機頻仍,全球的通貨膨脹仍保持在可控範圍,國際分工互利是一大關鍵。比較冷戰結束前後的各三十年,前三十年的累計通膨約上漲四倍;而後三十年雖遇到更多金融風暴,通膨卻只上漲二倍。可見,國際分工及貿易流動有助物價平衡,這套機制不應任意用政治力去破壞。
西方對新疆議題施壓,固出於人道關懷,也帶有大國角力作用。從川普到拜登的持續出招,激起了大陸人民「反辱華」的情緒,也讓新疆棉事件變得更為複雜。歐美廠商支持新疆人權本無可厚非,但捲入消費情緒及愛國主義後,便出現失控狀態。儘管有些大陸民眾的叫囂只是虛張聲勢,但北京也深知不能讓事件無限延燒,因此李克強才要去 NIKE 原料廠安撫外企。
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傅利曼曾主張,「去識別化」的市場競爭,才是避免種族歧視和加劇傷害的有效方式。不想新疆棉引發全球化大逆轉,必須咀嚼此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