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18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拜登安內和外 先拚經濟脫困(初七)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初七 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2002/web/ 

◆  經濟日報社論/拜登安內和外 先拚經濟脫困
◆  聯合報黑白集/等東風不如造東風
◆  聯合報社論/因應明年選舉,民進黨將改走務實路線?







經濟日報社論/拜登安內和外 先拚經濟脫困


2021-02-18 03:14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總統拜登。(美聯社)


美國國會去年底通過了川普總統的 9,000 億美元追加經濟振興法案,拜登上任總統才一個月又提出 1.9 兆美元的紓困法案,包括中低收入戶發放紓困金、延長失業津貼、提供 1,600 億美元防疫經費、改善疫苗配送及加強病毒檢測等,但共和黨不太支持。

為此,拜登總統最近頻打悲情牌,指出美國勞動市場仍持續低迷,1月失業率仍維持在6.3%的高檔,可能要花十年的時間,才能走出就業困境。剛好美國商務部才公布去年第4季的經濟成長率僅季增1%,遠不如第3季的季增33%,復甦動能明顯減弱,全年經濟負成長3.5%,比民國 98 年(2009年)金融海嘯後經濟萎縮2.5%還要嚴重,也是民國 35 年(1946年)以來最差表現,擺明要川普和共和黨承擔經濟衰退的責任

企業界對於拜登政策的反應則呈現分歧。產業協會和大型企業高階主管大致樂見扭轉前朝的政策,包括重返《巴黎氣候協定》、重新加入世界衛生組織及放寬無證移民取得公民權等;大企業遊說團體也表態要成為新政府建設性的合作夥伴。但是立場偏向共和黨的美國商會警告拜登,在此經濟復甦最脆弱的時刻,最好不要提高企業稅或提高最低薪資等管制措施。

由此可知,拜登在內政上面臨的最大難題就是:一方面要短期紓困,解決貧富差距擴大,完善基礎設施,需要更大規模的財政支出,從而使財政赤字雪上加霜;另一方面只能透過對富人加稅,包括科技公司的企業稅率將從21%提高到28%,對年收入超過40萬美元的人加徵稅收,將最高個人收入稅率提高至39.6%,對年收入超過100萬美元的美國人徵收資本利得稅等,不但會得罪支持拜登的科技業界,且因稅基狹窄而難以填補急遽擴大的財政缺口。加稅花錢又形成更大的政府」,在意識形態上很難獲得共和黨的諒解和支持,可能進一步擴大對立。

在對外經貿關係方面,川普的美國優先政策和單邊主義,造成盟國疏離,輕啟美中貿易大戰又搞到美國得不償失,彭博報導甚至以中國贏了川普的貿易大戰,並讓美國人付帳」,狠狠打臉川普。最令人吃驚的是,美中貿易大戰讓東協取代美國,成為中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進而擴張了中國對全球的出口;對中國貨物加徵關稅,提高美國製造的商品成本,反而使美國對全球出口減少。中國並沒有因為關稅而降低售價,最後是美國的公司和消費者在支付關稅,美國國家經濟研究院統計,關稅使得美國消費者損失了168億美元的所得

川普說會把工作機會帶回美國,讓鐵鏽帶復活,結果工作機會最後還是移到海外,關稅保護只是拖延一點時間而已。結果是美國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在民國 107-108 年(2018、2019年)減損了0.08個百分點,中國在同一期間只減少了0.3百分點。聯合國貿發會統計顯示,去年外商對美國的新投資(FDI)銳減 49% 至 1,340億美元,且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前就已開始;但一直排第二名的中國,去年 FDI 小幅成長4%至1,630億美元,獲得的外人直接投資比世界上其他國家都要多,首度擠下美國。所有經濟數據都指出,川普經濟學實在是一敗塗地

因此,拜登的財經政策底線就是不要重蹈川普的覆轍,策略上則重於「安內和外」,也就是內政上先促進社會安定,兩黨合作,在國際關係上尋求各國和諧的前提下,趕快通過鉅額的紓困法案,擺脫疫情的糾纏,以促進經濟快速復甦為首要目標。

至於財政赤字遽增、通貨膨脹風險提高和貿易逆差惡化等問題,就只好等經濟明顯復甦之後,才有心力嚴肅處理。換言之,除非今年經濟呈現明顯復甦,拜登的租稅政策恐怕在明年之前都難以上路,也不會躁進重啟貿易衝突。唯一可確定的是,川普經濟學自此已被丟進歷史的垃圾桶











聯合報黑白集/等東風不如造東風


2021-02-18 03:08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新北市前市長朱立倫傳出將參選國民黨主席,日前在臉書秀出麻將聽牌照片,似暗喻「只欠東風」。圖/取自朱立倫臉書


朱立倫近日在臉書貼出一幅麻將圖,請教大家他該聽哪支牌。外界解讀,他想參選主席,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對於這道「東風」題要如何解,國民黨主席江啟臣和新北市長侯友宜都面有難色,避而不談;朱立倫只能把這道難題留給自己。

過年前,趙少康拋出返黨及參選主席的震撼彈,隨即又跳接到選總統;接連幾招,打亂了藍營不少人的布局,包括朱立倫在內。選主席與明年地方選舉、乃至民國 113 年(二○二四)總統大選息息相關,黨內生態、地方布局都會隨著情勢推移。因此,朱立倫若想搶攻大位,主席之役便不能缺席

如果朱立倫已準備好要選主席,他直接就地宣布參與角逐即可,哪裡需要等待什麼東風?政治本來就是一種創造可能性的志業,等不到東風,就自己創造,不必在那裡苦候。趙少康宣布參選,炒熱了戰局;朱立倫若再宣布加入,可以把局面炒得更熱。如此,多幾個實力派人物來競逐主席,選舉更有看頭,更能重振國民黨聲望。

朱立倫和他的團隊可能會擔心,萬一參選落敗的問題。然而,戰役就是要夠艱難,才看得出誰英勇、誰有膽識。去年拜登參選時,也不確定有勝算;就像民國 107 年(二○一八)韓國瑜選高雄市長,是艱苦突圍。與其等東風,朱立倫就不如自己創造東風吧









聯合報社論/因應明年選舉,民進黨將改走務實路線?


2021-02-18 03:13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圖/本報系資料照


立法院新會期下週即將開議本會期將啟動的修憲工程,經藍綠陣營陸續交手,傳出民進黨原先提出的三項台獨相關提案均暫告擱置。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直言,對涉及變更領土、國號的敏感性議題,民進黨不會走極端主張」,須因應世局及兩岸情勢的變化而行。此一說法值得玩味,在野黨也必須辨清虛實。

啟動修憲工程,是蔡總統在去年五二○就職典禮時拋出的議題。民進黨立刻摩拳擦掌,想方設法提案;在野黨也躍躍欲試,有些人甚至主張加碼跟進,與之對決。但事隔不到十個月,民進黨的修憲熱度突然驟降,甚至把「法理台獨」提案稱為「極端主張」,是耐人尋味的變化。

觀察其間變化,主要脈絡有三:第一、蔡英文去年五月仍押寶川普總統連任,誰料川普難堪落選還遭彈劾,蔡政府在外交上失去了反中的大靠山。第二、拜登政府雖仍將中國大陸視為美國的強烈競爭者,卻不會無理性升高美中對峙;而且,美方對於台灣的挑釁行為也會有所制約。第三、台灣明年要舉行縣市長及地方議員選舉,修憲案將於同日合併舉行公民複決;在地方選舉中,破壞國家認同的過激議題通常不利爭取選票

由此可見,民進黨暫時撤回具有台獨意味的修憲提案,是因應國內外情勢的變化,被迫向務實路線修正。試想,假設是川普連任美國總統,蔡總統覺得美台仍有隔洋唱和的機會,它應該會繼續選擇走冒進主義路線,衝刺一下法理台獨的機會,並藉此炒作選情。然而,川普下台前玩弄的外交訪問操作顯然太過突兀,包括駐聯合國大使克拉夫特來訪臨陣叫停,讓台灣備感難堪。這種仰賴川普猛暴性支持的投機路線,在拜登時代顯然已難再恣意得逞,蔡政府不能不修正作法。

此外,蔡總統去年為討好川普政府片面宣布開放萊豬,完全不顧國民健康,弄得民怨四起,台灣社會「討厭民進黨」的氛圍一度高漲。而今,國民黨正發動「反萊豬」及「綁大選」兩項公投,民眾連署相當踴躍;俟萊豬實際登台進入市場,這股情緒還會繼續燃燒。一旦反萊豬公投成案,在今夏公投通過的機會極高;屆時,民進黨的正當性勢將嚴重受挫。也因此,蔡政府必須轉為低調,並力求在行政上有所表現,以防這股民怨延燒到明年地方選舉。

綜觀民進黨立委一年來提過的台獨法理相關修憲案,共有三個:一是「刪除國家統一」修憲案,二是「台灣」入憲的「國家正常化」修憲案,三是「剔除藏蒙為固有疆域」修憲案,分別由「英系」的蔡易餘與「正國會」立委陳亭妃提出。其中,「國家正常化」修憲案和「固有疆域」修正案,去年底因國民黨提出異議而退回程序委員會,後即無下文。比較有趣的是,「刪除國家統一」修憲案原由蔡易餘提出,但他在五二○前撤回提案;十月間改由陳亭妃領銜並獲五十八人連署,但最後卻未完成送案程序。

這三案目前暫告擱置,據了解,和民進黨其他派系不滿「正國會」的「去統」運作有關。游錫堃身為立法院長,他旗下子弟兵領銜提出具有台獨爭議的修憲案,應有其運作的影子。去年底,其他派系即要求游錫堃暫時「熄火」,不要有太多動作,以免觸發意外地雷。也因此,春節過後,由柯建銘藉「修憲應由總統主導」之說,聲明民進黨不會「走極端主張」,就是在向游錫堃示意。

對民進黨而言,如何打贏明年選戰才是重點。蔡英文不想提前跛腳的話,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