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7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RCEP:美中「印太戰略」的交鋒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59507/web/

◆  聯合報黑白集/民進黨沒那麼愛獨立
◆  聯合報社論/「討厭民進黨」的感覺正與日俱升
◆  經濟日報社論/RCEP:美中「印太戰略」的交鋒







經濟日報社論/RCEP:美中「印太戰略」的交鋒


2020-11-27 01:21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經過了八年的談判,「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終於在印度臨陣退縮一年後日前完成了簽署。這個全球最大的自貿區,範圍從東北亞、東亞、東南亞,再向西延伸到了南亞,向東南延伸到了大洋洲,海域則從西太平洋聯繫到了印度洋。15個成員國中有全球第二及第三大經濟體、全球最大消費市場、全球最具經濟活力地區以及全球最大製造業國家,可以想見,未來將為這個區域注入巨大的新動力與能量。

雙邊及多邊自貿區是近30年的產物。二戰結束之後邁入了一個新的全球化時代,但要期待所有生產要素在不同的國與國、地區與地區之間無障礙地自由流動,還得克服兩個挑戰,一是排除掉國與國、地區與地區之間的人為障礙,一是排除掉國與國、地區與地區之間的自然障礙。前者如對貿易及投資所設定的關稅及非關稅規定與投資門檻,後者如阻礙要素移動的崇山峻嶺及大江大海。前者要靠自貿區,後者則靠基礎建設。

原本世界貿易組織(WTO)有個更宏大的企圖,想要搞一個將所有成員都納入的全球自貿協定,但困難度太大,「多哈回合」談判終告失敗,於是退求其次,從難度最小的雙邊出發,乃至三邊、四邊、多邊等協定;理論上想要談成區域性自貿協定,參與成員數與難度成正比,但現實上還要看參與成員間的產業結構是否互補,以及區內是否有核心大國主導而定。

原本由美國主導、旨在建構一個將中國排除在外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2016年2月即完成簽署,未料美國卻在2017年1月川普總統上台後即宣布退出,因而遭到重大挫折。之後改由日本扮演中流砥柱,極力穩住所有成員,並在2018年簽署了一個轉型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但氣勢已大不如前。

TPP最初並非美國倡議,但在歐巴馬2009年擔任總統之後,見獵心喜,宣布加入TPP談判並轉為由美國主導,原因是鑒於中國快速崛起並自2010超過日本成為直追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美國決定以TPP做為遏制中國的經濟手段,並宣布在2020年前將美國全球軍力的60%部署於西太平洋,配合如此的軍事手段,共同形成歐巴馬時代針對中國的「亞太戰略」組成部分。

面對美國日增的戰略壓力,中國除了積極推動RCEP談判,習近平上台之後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並號召籌建了亞投行,通過大力推動基礎建設,逐步克服從亞洲到歐洲、非洲阻礙生產要素自由移動的各種自然障礙。可以看到,一帶一路要打通的是「硬障礙」,RCEP要打通的是 「軟障礙」,兩者相輔相成,把軟硬障礙一一排除,就能逐步實現從亞太、印太,再進一步延伸到歐洲、非洲的經濟一體化。

由於歐巴馬總統八年任內推動的亞太戰略,並未在遏制中國上產生明顯實質效果,使得繼任者川普決心在亞太戰略的基礎上加碼為「印太戰略」,企圖在更大範圍、更大力度上壓制中國。印太戰略的實際操作,即是建構一個由美、日、澳、紐四國聯合的「平行四邊形」框架,標榜以西方價值、西方體制為特色的價值聯盟,與他們所貶抑的中國價值、中國體制對抗。

這即是正深陷於「修昔底德陷阱」美中兩強從亞太到印太的戰略交鋒,目前尚難預卜最終誰將勝出。從政治或軍事上看,似乎對美國有利;從產業或市場上看,似乎對中國有利,於是日、印、澳洲就會成為兩股力量較勁之處,這些國家態度取向,也將成為美中印太戰略大交鋒的風向指標。但不管如何,RCEP與一帶一路必將為區內除了美國以外的所有成員,帶來程度不一的經濟紅利。另外,無疑地台灣的處境將日益困難,這也是對台灣所有政黨與政治人物的重大考驗。











聯合報黑白集/民進黨沒那麼愛獨立


2020-11-27 01:25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18日做成決議,中天新聞台不予換照。本報資料照片


「獨立」是民進黨神主牌,國外媒體或學者提到它,總不忘加上「pro-independence」(支持獨立)的形容。但面具之下的民進黨,真的很崇拜「獨立」嗎?

民主政治源於對人性抱持警醒,避免權力過度集中或擴張。因此,立法、監察、司法、考試諸權必須獨立於行政權之外,作為制衡。即在行政權中,具有裁判性質的單位也要劃為「獨立機關」,主政者不可任意指使。

當年高唱「民主靠制衡,制衡靠黨外」的民進黨,執政後卻不喜歡接受監督和制衡。尤其取得「全面執政」後,從司法院長到監察院長,大法官、監委、NCC 與中選會,所有可以伸手的人事絕不縮手,被安排進入這些獨立機關的人也絕不知要保持獨立中天換照事件,半年前府方密件就預告結局即使輿論期期以為不可,NCC 主委仍兀自約業者喝咖啡,告以這是府方的意思」。如此公然

主張「台灣獨立」是一回事,除此之外,民進黨並不歡迎與己意不同的「獨立」。過去的威權領袖自知不夠民主,還會作出海納百川狀,聽聽不同意見。但媳婦熬成婆的綠色新威權,絕不來這套,所有權力都要抓在自己手裡,絕不讓一點給其他人。它的獨立,沒有你獨立的空間

民進黨真的支持獨立」?答案要打個大問號














聯合報社論/「討厭民進黨」的感覺正與日俱升


2020-11-27 01:22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高雄市長陳其邁在六都「最不欣賞」市長中名列第一。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失聽的政府系列六

台灣民意基金會近日公布最不欣賞的六都市長」,三個月前才補選就任的高雄市長陳其邁名列第一。無獨有偶,同一機構上月公布的「最討厭的政治人物」排行,行政院長蘇貞昌則高居榜首。這個親綠民調機構所做的兩次調查,清楚提示蔡政府:民進黨勝選的嘉年華已經結束,不肯面對民怨的政府只會讓百姓厭憎。

陳其邁不受市民欣賞,蘇貞昌被民眾討厭,各有不同的因素,但顯然也受到大環境氛圍的拖累那就是:人們討厭民進黨的感覺又回來了。民進黨在罷韓期間製造的割喉對立,似非陳其邁所能撫平的創傷,他的治理也顯未為高雄帶來新意。更嚴重的,是中央執政引發的紛擾及不平,諸如開放美豬、關閉中天、打壓政敵、操弄網軍等,一波接一波,引發民眾強烈反感與憤怒。因此,作為蔡政府核心成員的蘇貞昌和陳其邁首當其衝受到討厭,也就不足為奇。

目前的情況,其實有點像民國 107 年(二○一八年)的氛圍。當時,民進黨憑恃完全執政的權力傲慢,一再硬拗。例如,為台大校長的任命「卡管」整整一年,耗損三名教育部長仍不改其志;為了呵護「最高薪實習生」吳音寧,和韓國瑜、柯文哲纏鬥年餘;為了蔡英文失當的能源政策堅持興建深澳電廠,最後犧牲了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那年民進黨在九合一選舉大敗,國民黨奪下逾三分之二縣市首長,蔡英文因而辭去黨主席

對於那些前車之鑑,民進黨只要留有一絲記憶,它這次處理萊豬或中天等議題,都應該會更謹慎。然而,民進黨的記憶是短暫的,它的傲慢卻是無底洞。民進黨不僅忘記它九合一敗選的慘痛教訓,它更忘了自己在野時堅持過的所有立場:當年民進黨為了全民健康反美牛,如今卻開放美豬又不要求標示;當年鄭南榕為言論自由自焚,如今蔡政府卻重手關中天;當年要求黨政軍退出媒體和校園,如今政府卻極力插手大學校長任命,又引媒體大亨進入黨中常會;當年極力提倡人權,現在卻大肆修法為便於入人於罪。這樣的民進黨,還記得什麼叫「進步」嗎?

民進黨不斷觸犯自己劃出的「天條」,但黨內有誰發出過警告之聲從來沒有!蔡英文重任黨主席後,黨政又回到「一言堂」狀態,黨內發不出異音,對黨外的異聲則置若罔聞,只一味沾沾自喜於「八一七」萬個支持。事實上,檢視蔡英文年初的大勝,主要是得力於香港「反送中」運動和美中貿易大戰等兩股「反中」張力,讓她得以鼓動「亡國感」擊敗韓國瑜。換言之,蔡英文喚起了人民的「恐懼感」,她不是贏得人民的「信任感」。而如今「反送中」遭中共鎮壓,川普則因任性與極端而失去政權,蔡政府顯難再藉著撿到槍的「外力」予取予求。此時,她若還不正視人民的不滿,「討厭民進黨的大浪隨時會再湧現

蔡英文日昨否認「內閣改組」的傳聞,被解讀為意在力保「蔡蘇體制」,也避免自己提早跛腳。事實上,明眼人都能看出蔡蘇體制的病灶兩人既缺乏共同信念,又無法共同負責美豬開放,是蔡總統所做的決策,蘇貞昌便堅不為此道歉關中天事件,是蘇貞昌插手更深,蔡總統意圖保持距離由此可見,「蔡蘇體制某種程度的貌合神離,正是政府施政悖離價值又難獲民心的主因若內閣遲不改組,情況只會更糟

蘇貞昌最受討厭,陳其邁最不被欣賞只是討厭民進黨風起雲湧的前兆。(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