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55271/web/
◆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經濟鋸齒型復甦
◆ 聯合報黑白集/美中戰火又升級
◆ 聯合報社論/看見官僚大山:連醫護防疫津貼都拖欠?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經濟鋸齒型復甦
2020-07-24 02:19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公布今年第2季國內生產毛額(GDP)已從第1季的-6.8%轉為恢復成長3.2%,優於市場預期。這是一個深 V 型的反彈,對中國及全球經濟形勢都是一個令人欣慰的消息,保守地來說,雖初見復甦跡象,但很可能是一種不穩定的復甦。換言之,最終或將是一個W,甚或是不只一個W鋸齒狀的不穩定復甦。
如此研判是因為此番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全球經濟大災難,這是一種經濟史上前所未見的非典型經濟災難,也是一種傳統經濟理論與政策沒法根本去對付的經濟災難。在諸多所謂的「非典型」之中,最麻煩的就是理論上沒有一個國家能真正完全地走向復甦,除非全球極大範圍的國家都已有效控制或消滅疫情。
關鍵的理由即是在全球連動之下,只要疫情尚未全面受控,各國之間的交通運輸就不能全面解封,全球經濟活動亦就不能全面恢復正常,經濟復甦的態勢隨時會受到衝擊。所以包括中國在內,全球經濟走勢在相當一段期間內,都將處在不穩定的狀態,除非有效的疫苗完成開發並能及時大規模量化生產。樂觀地估計,這至少是在明年中甚至更晚。
與民國97年(2008年)金融海嘯相比,中國經濟動向同樣動見觀瞻,但起碼已有三點不同。首先,中國經濟的動能對全球經濟的貢獻或可能減緩,此處有兩個角度的觀察,包括中國經濟貿易的對外依賴度正在持續下降,中國經濟動能愈來愈多來自於國內需求;以及儘管中國 GDP 體量占全球 GDP 的比重上升,但也難見金融海嘯後中國經濟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 50% 的舊貌了。
其次,有鑒於上次金融海嘯後,中國為了救市,並願做為全球經濟中流砥柱,採取極度擴張政策所導致的資產泡沫與資源浪費,這次沒有重蹈覆轍,不但未採取大水漫灌式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也調整為有利於長期生產力提高的新基建,而非以「鐵公機」為主的傳統基建。
第三,展望未來,可以預見曾經帶給全球巨大的全球化紅利已經翻篇了,再也回不去了。一方面是疫情對全球產業鏈的割裂及對全球需求的壓制,另方面也是美中兩強博弈下美國採取全面脫鉤政策的結果。這樣的趨勢對全球所有國家而言都是巨大災難,但無人可以扭轉。
全球化帶給國際社會的好處,是各國互相創造及提供需求,「逆」全球化則反之,對各國而言,都將面對外需的滯緩甚至萎縮。後新冠疫情時代,各國的發展形勢或潛力,將更大程度上取決於各國內需而非外需。這對中國而言,無疑是一個無人料到的新形勢或新紅利。
我們曾提出過一個「自體循環力」的概念,中國經濟的自體循環能力無疑在全球範圍中都十分突出。這是因為四個因素,包括第一、中國經濟體量大,GDP僅次於美國,位居全球第二;第二、產業體系門類完整,聯合國的產業分類,無論大、中、小,中國一應俱全,如此完整體系,全球找不出第二個。
第三、能源與糧食等資源供給不過分依賴境外,這一條中國較弱,但中國的資源供給,基本具備一定程度的安全保障;第四、包括了5G、人工智能(AI)、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特高壓、城際軌道交通等在內的新基建,不僅有利於提升下一個發展階段的生產力,也有利於創造巨大的內需。建立在以上基礎的中國經濟自體循環力,將會是未來維持中高經濟增長的保證。
最後,民國109年(2020年)中國的經濟增長肯定遜於以往,但國際貨幣基金(IMF)等世界主要經濟機構迄今推估,中國或將是主要經濟體中唯一還能維持正成長的國家。在疫情爆發前,一般根據美中兩國平均經濟增長速度的推估,大約在民國119年(2030年)前後,中國 GDP 將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疫情爆發之後,美中兩國經濟增長均明顯減緩,但美國減緩程度若大於中國,中國 GDP 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的時間將提前出現。
聯合報黑白集/美中戰火又升級
2020-07-24 01:01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大陸駐休士頓總領事館被美國政府下令在3日內關閉。 (美聯社)
美國政府突然下令,要求中國三天內關閉其在德州休士頓的領事館,讓中共極為難堪。北京對此反應強烈,據稱,中共將下令關閉美國駐成都領事館作為報復。美中貿易大戰纏鬥一年多,至此上升為外交惡鬥。
正當川普總統的連任之路坎坷難行,他藉此製造外交紛爭拉抬自己的聲勢,並轉移美國人民對他防疫不力的怒火,他出此狠招並不難理解。其後,國務院亞太助卿史達偉和共和黨議員魯比歐都將中國休士頓領事館形容為「間諜中心」,指控它長期從事「顛覆活動」,這將使情勢惡化到什麼地步,又會不會進一步升高雙方在南海的軍事對峙,仍有待觀察。
今年是庚子年,新冠疫情未已,國際局勢又烽火四起,民眾很難奢望過什麼太平年。美中情勢惡化,兩岸三地也是冷戰熱戰不斷。以港台關係為例,我國駐港代表盧長水兩年來遲遲未獲香港核發工作簽證,至今無法赴任;而代理處長高銘村日前拒絕港府要求簽署「一中原則同意書」,隨即因簽證到期被迫返台。我方以牙還牙,這兩天兩名香港駐台人員也因簽證到期未獲我方展延,被迫離境返港。
不平靜的年代,報復會循環,當然也會傳染。尤其當川普碰到習近平,兩個剛愎而絕不柔軟的大國領導人,誰也不輕易認輸,戰火必然蔽天。所不同的是,川普必須接受民意檢視,習近平則無選舉的後顧之憂。美中的戰火,要到美國十一月大選後,才知是否有緩和空間。
聯合報社論/看見官僚大山:連醫護防疫津貼都拖欠?
2020-07-24 00:54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醫護人員至今領不到一至三月的個人防疫奬勵津貼。圖為衛福部長陳時中。 (中央社)
醫護工會人員最近爆料,疫情期間政府承諾發放醫護人員一萬元津貼,獎勵他們防疫之辛勞;但台大等大醫院人員迄今卻連一至三月的津貼都未領到,政府甚至以輕症者的照護工作輕鬆為由想把津貼打折處理。今天台灣防疫有成,醫護人員的努力功不可沒;台灣已一百多天無本土疫情,政府卻連四個月前的防疫津貼都還發不到醫護人員手上,作業之遲緩令人驚訝!
時序已進入七月下旬,衛福部開始接受四至六月的個人防疫獎勵津貼申請,但許多大型醫院醫護人員卻連第一季的防疫獎勵都未領到,是不可思議的事。衛福部的解釋是,醫護人員的個人防疫獎勵津貼須由醫院提交班表,由衛福部進行「人工審核」;若發現醫師人力和病人住院天數不對應,會發回醫院要求補充說明。若醫院申報的人數較多,就會延宕發放時間。
這樣的理由,無法讓人對政府拖欠醫護人員津貼釋懷。第一,疫情初起時,政府因需要醫護人員及隔離民眾配合防疫,制訂了各種津貼和獎懲辦法;如今疫情趨緩,政府即態度丕變,未免太不尊重醫護人員的專業。第二,醫護人員冒著感染風險在第一線幫國家抵擋病毒,但論發放津貼之速度,連計程車司機都早在第一時間領取,醫護人員卻被排在最後,這是什麼邏輯?第三,台灣近四月已無多少疫情,但衛福部的行政作業竟還停留在四個月前的時空;如此拖拖拉拉的官僚效率,若遇上疫情驟然捲土重來,政府真有能力因應嗎?
行政作業的牛步化是一大問題,另一個令人擔心之處,則是特別預算的胡亂花用。政府第一波防疫及紓困特別預算總共六百億元,其中紓困振興經費為四○四億元,其餘一九六億元則是防治經費,用在隔離收治、設置檢疫場所、徵購防疫物資等。由於我國感染人數僅數百人,政府又不願擴大普篩,因此防治經費的支出其實不大,為何要對醫護人員斤斤計較?
根據衛福部的統計,目前發給兩百多家急救責任醫院的獎勵津貼為六億元,發給醫院的奬勵為十一億,至於申請個人防疫奬勵津貼的金額計約九億元。換言之,發給全體醫護人員的津貼總數,不過區區廿多億元,衛福部竟然能審核一拖四個月還東卡西卡。尤其,除了第二波紓困防疫特別預算八百億元,政府昨天又追加兩千多億第三波預算;錢用得這麼凶,卻還在剋扣有功有勞的醫護人員,到底要把錢撒到哪裡?
醫護人員至今領不到一至三月的個人防疫奬勵津貼,讓人看到了一座行政官僚大山。在此疫情當頭之際,政府施政仍不顧及人民的感受和便利,還設置層層關卡來刁難百姓,以凸顯自己的威風,忘了政府是為了服務人民而存在。無獨有偶,政府昨天開始開放商家將收取的三倍券兌換為現金,但首日顯得冷冷清清。原因無他,行政院規定商家必須在每張三倍券背面填寫兌領人姓名、銷售日期、商家統一編號、負責人姓名等等繁複資料,這對商家而言,無異又是一座難以爬越的行政大山。
試想,一家攤商如果一天做了兩萬元生意,收到一百張兩百元的三倍券,他就得填寫一百次資料。一個月下來,就是填三千次資料的繁複工作,除了麻煩,到底有何意義?而如果攤商沒有營業統一編號,他還得委託公會或工會代為領取;如此一來,兌得現金的時程就更漫長。也正因為手續如此繁雜,不少沒有統一編號的夜市攤商乾脆拒收三倍券;如此一來,振興經濟的意義豈不大打折扣?
從防疫紓困到振興三倍券,民眾聽到的是滿口德政,但實際看到的卻是一座座官僚大山。政府如果在乎人民感受,請剷平這些大山:一請迅速將防疫津貼發給醫護人員,二請簡化三倍券的繁複程序,使商家的麻煩減到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