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5日 星期六

朱宗慶/表面之下 有更多溫度與意涵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朱宗慶/表面之下 有更多溫度與意涵
◆  嚴震生/一甲子前 美國民主黨的初選
◆  盛治仁/如何做領導vs.為何做領導
◆  蘇蘅/國家權力和網紅的政治操作
◆  沈呂巡/成為拜登總統?務實外交的領導者
◆  黃介正/華府 北京 誰比較孤立?

◆  方祖涵/數字的真相與假象
◆  楊志良/兩岸關係可以很簡單
◆  羅智成/牛角尖上胡思亂想
◆  薛琦/後疫時期的財金困境
◆  林中斌/川普恐土崩式敗選
◆  薛承泰/數你千遍也不厭倦(券)
◆  王正方/轉型正義的那個「正義」是什麼?

◆  王健壯/英系大法官會出現政治叛徒?
◆  周行一/男女志在四方
◆  洪蘭/找到志業 幸福人生
◆  陳亮恭/海藍色眼眸下的堅毅老人
◆  馬凱/新自由,多少惡假汝以行
◆  葉銀華/如何看待經營權爭奪之亂?
◆  黃介正/香港「恐懼的總和」

◆  嚴震生/毛小孩應可申報撫養親屬抵稅
◆  盛治仁/人生旅程 重要的是我們的言行
◆  方祖涵/轉型正義還是取消文化?
◆  李清志/池上歲月
◆  陳立恆/當天空不是極限,What is the Next?







朱宗慶/表面之下 有更多溫度與意涵


2020-07-24 23:32  聯合報 /   朱宗慶(作者為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
年初以來防疫為重,各類藝文表演票房皆受衝擊,中華文化總會六月舉辦凱道藝文大匯演,由朱宗慶打擊樂團開場,民眾享受久違的藝文饗宴。 (中央社資料照)


我非常喜歡看表演,除了是國家劇場常客外,也常到各地大小場館欣賞。不論節目類別與性質,是國際共製、經典之作,或充滿創意與無限想像的實驗性作品,我都樂於欣賞,並從中看見表演藝術多元與無窮希望。
當欣賞作品時,往往會帶給我相當大衝擊,能從不同領域的藝術之作,理解作品背後傳達的意義與內涵;或從藝術家眼中,看到不同的世界,拓展自我視野。另一方面,從作品製作、呈現中,刺激思考,何處值得借鏡,如何能更為精進,作為取經與學習的管道。
隨著言論發表管道愈多元,經常能在媒體、網路等處看到來自各方意見,其中有對演出與作品內容的討論,給予正面支持及肯定、或是提出具價值的參考與提醒,當然難免也有激進與批判的評價。此時,藝術家與表演團隊,除要對外界所提建議檢討;努力溝通與說明,讓更多人瞭解作品背後意義,亦是相當重要環節。
我相信,當觀眾走進劇場欣賞,必定帶有自身對節目的期待,不管是長期支持形成對團隊的信任,或出於好奇而願意嘗試給予機會,都會期望手裏這張票券能買得值得、使購買票券價格與心理價值相符。但當觀眾自身期待與演出一次次出現落差,節目存在價值可能就會備受質疑。
從年輕至今,得到眾多長輩、前輩給予機會,因而,當我擁有些能力時,我非常願意給予各階段、正在成長中藝術家、團隊機會,鼓勵他們勇於挑戰,從不同角度創新嘗試;儘管有些表現不盡理想、或不成熟,我仍會樂觀看待,相信其中定有可取之處,可作為未來的突破點。因此對於許多作品,我並不會在一時之間,否定其存在價值。
我堅信,各團體都有其專有屬性、並處於不同階段,因此,在我看來,許多經驗需要過程與磨練。當然,若隨時間推移,沒有持續成長,或於現實層面綜合考量下,自然會有所消失遞變;但對於部分具實驗、創新、探索性的小眾作品,或是成長、學習中團隊,恐就不能單以票房、數字看待,畢竟背後牽涉到該領域,及表演藝術全面性、永續性的發展。
以我創辦的打擊樂團為例,甫創辦樂團,便對節目型態有所分類。其中有經典作品音樂會、推廣音樂會、兒童音樂會、跨界演出、實驗作品發表等,這是我們清楚且明確的追求。然而,推動過程,背後也曾面臨許多不被理解。但歷經卅多年,來自時間、現實層面,如製作投入、自身與各界等諸多考驗,各類作品的價值、分眾的重要性也被證明,而這也是現今打擊樂人才、作品、演出型態發展得如此全面的原因之一。
票房與數據作為量化指標,的確容易作為被比較之重點,然而,每個作品背後仍有其質化的意義與溫度。作品與團隊的能量累積須時間,也考驗主事單位、主事者的態度,如能有所堅持與承擔來應對外界提出的挑戰與質疑,相信具潛力的作品,其尚待激發的才華與價值,終有一天被看見,並逐漸發展為成熟之作,表演藝術的發展,亦將更加全面且欣欣向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