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
◆ 經濟日報社論/拚LV型復甦 政府先做好兩件事
◆ 聯合報黑白集╱柯建銘打臉自己
◆ 聯合報社論╱中美關係可能惡化至難以收拾嗎?
經濟日報社論/拚 LV 型復甦 政府先做好兩件事
2020-07-25 02:33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新冠肺炎從年初肆虐全球至今,未有落幕跡象,指標國家如美國的確診病例持續攀升,歐洲、香港近來也驚見第二波疫情。對照台灣解封已超過一個月,疫情控制尚稱穩定,餐飲、旅遊業也漸次回溫,惟海外疫情依舊兇猛,面對這場世紀大疫,政府除了要保持警戒外,也必須前瞻規劃,做好長期抗戰的準備。
早在二次疫情浮現前,國內外一些機構對於疫情後的全球經濟復甦,有過不少預測。有樂觀者認為,未來經濟復甦將如當年SARS結束後,呈V型反彈,孰料疫情行走大半年,主要經濟體均未脫險,全球也還在苦等疫苗,V型反彈的希望愈來愈渺茫,反倒是經濟復甦遲緩的惡夢,愈來愈真實。
上月底,國際貨幣基金(IMF)大砍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預測至-4.9%,但說也奇怪,疫情下的經濟走勢疲軟,股市卻已然回神,近來包括美國、中國大陸,及台灣股市均出現一波漲勢,有人因此形容為「L型的經濟復甦,V型的股市反彈」。
細究此刻為何會出現股市與經濟基本面脫鉤現象,原因在於,自疫情爆發以來,各國央行變本加厲推動原已寬鬆的貨幣政策,股市在豐沛的資金行情簇擁下,自然水漲船高。另外,以美股、台股為例,疫情間漲勢較大的股票,多集中在網路、5G、遠距工作等科技股或生技股,也頗能反映疫情下的新趨勢。
對於政府來說,看清LV型經濟復甦的虛實,有個好處,那就是可以避免資源錯誤配置、做白工。政府當知,當前股市的V型反彈,是長期低利率、貨幣寬鬆的結果,但市場並不愚笨,這點從近來市場對於黃金、債券的避險需求同步升高,足以看出市場對於日後的股價調整,是有防備的。
政府與其要花大力氣常態性護盤,還被外界指為錯把「萬二」當政績。不如好好想想,在二次疫情威脅下,台灣如何在疲軟的L型經濟復甦中,為經濟彈起做好準備。以下這兩件事,非常值得政府即刻來做。
一是謹慎擘劃糧草,應對長期危機。今年4月政府總計端出1.05兆元的紓困振興預算,扣除央行、郵政儲金與各公營銀行提供的7,000億元貸款額度,其餘3,500億元主要用來補貼「艱困企業」的薪資與營運資金、發放振興三倍券,及提供初入職場、放無薪假員工、失業者與自營業者的補貼等。
在疫情爆發時,這一大筆錢撒下去,的確成為不少艱困企業與弱勢勞工的「救命草」,但一季過去了,有預算項目提前用罄,如補貼艱困企業薪資與營運資金,也有一些項目引發爭議,如自營業者薪資補貼,這就值得政府運用數據分析,這波的紓困到底是哪些規模、業態與類型的企業或個人,拿到補助金?補助的實際效益何在?下半年還將推出的「紓困3.0」,有沒有記取教訓,把錢花在刀口上?
二是關注眼前失業,但也必須前瞻創造新工作。這波疫情改寫過往全球供應鏈生態,也為遠距工作、網路生活帶來有利支撐。因應這波轉變,先前就有包括聯準會主席鮑爾等專家提到,疫情將帶來「勞動力重新分配」,一些遭受疫情衝擊的企業或產業所流失的工作,將一去不復返。
為了避免現在的失業者及求職弱勢,在疫情結束後,演變為長期的失業者,政府除了專注眼前的失業救助外,眼光也必須放遠從現在開始培育未來的工作者。政府可以做的是,鼓勵更多的產業創新、科技研發,以及促進更多的產學對話、交流。政府當知,所謂的前瞻,不必然是要把大部分的錢都拿來做軌道,但幫助國內產業與企業保有競爭力,卻是最必要的投資。
聯合報黑白集╱柯建銘打臉自己
2020-07-25 00:07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柯建銘有兩個,或許他以為神不知鬼不覺,但歷史會記得。
民國103年(二○一四年)立院對馬總統所提監委名單投票,藍委雖占多數,卻將廿九位提名者刷掉十一人。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大悅,稱這是國會史上「正義的一天」,宣告國會自主時代來臨,為人事案投票立下「不亮票、不監票」的典範。
六年後的今天,柯建銘仍是民進黨團總召,但綠委對蔡總統提名的監委不僅完全遵從黨意,更在圈完票後逐一亮票讓柯建銘「檢查」,才投入票匭。如果六年前的自主投票是國會史上「正義的一天」,那麼綠委在柯建銘監票下一致支持陳菊,算不算國會史上失智及不義的一天?
民進黨完全執政後,蔡政府想要通過的案子,沒有一次不在立院如推土機般輾過一切異議。當年口口聲聲「國會自主」的柯建銘,如今掛在嘴上的,只剩下香菸。就像民進黨過去一直主張「陪審制」,最近通過的卻是「參審制」,柯建銘還大剌剌說,當年提陪審只是為了杯葛國民黨的「觀審制」。對柯建銘而言,髮夾彎就像呼吸一樣容易!
前幾年,大陸曾將抗戰時期中共「新華日報」社論結集,名為《歷史的先聲》。不料書一出就被查禁,因為當年共黨批評國民政府的言論,每一項都適於批評當今的人民共和國。
同樣的,如果整理民進黨歷來批評國民黨的言論,對照今天它自己的種種作為,也將是一面精彩的照妖鏡。第一張雙面臉,就是柯總召。
聯合報社論╱中美關係可能惡化至難以收拾嗎?
2020-07-25 00:05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美國政府突然下令在七十二小時內關閉中國駐休士頓領事館,時機點足以讓外界產生無限想像空間。(路透)
美國勒令關閉大陸駐休士頓總領事館,掀起兩國外交衝突;北京隨後以撤銷美國駐成都領事館的設立和運行許可作為報復,美國則揚言可能關閉更多大陸使館。情勢還在繼續發展,可以確定的是,美中關係已是兩國建交以來最糟,隨時可能因為小問題急遽惡化成大衝突,弄到不可收拾。
誠如哈佛大學教授傅高義最近所言,回顧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發生,可看到戰爭始於一件小事;美中之間發生小摩擦,同樣可能很快升級。若不能對情勢加以控制,很可能為全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讓許多國家都成為輸家。
這次美中外交戰的起因,綜合外交圈的說法,主要是大陸疫情趨緩後,稍早因疫情撤離武漢和成都領事館的美國外交官要回到駐地,中方要求他們和其他駐外使節一樣接受檢疫隔離;但美國強調其外交人員有豁免權,不願意將他們的 DNA 樣本交給中國,也拒絕接受隔離。由於無法達成共識,美國多個駐華領事館人員無法復職,美國認定這是不對等關係,因此強制關閉休士頓總領事館。相對的,北京方面也指控美國這兩年先後對中國駐美外交人員無端設限,多次私拆中方外交郵件,查扣中方公務用品,大陸駐美使館近期並收到炸彈和死亡恐嚇。
美方宣稱,關閉休士頓領事館,主要是為了保護美國智慧財產權和私人資訊。國務院亞太助卿史達偉指責,中共解放軍一直公開或私下地送人到美國學習,休士頓館就是這類活動的控制中心,是竊取美國研究成果的中心。中方休士頓領事人員並曾假造證件,將中國公民直接帶到登機口。
目前中方援引《維也納外交公約》批評美方,美方則指責中方利用領事館從事間諜活動,雙方各說各話。回顧過去,民國87年(一九九八年)的美國「誤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事件,和民國90年(二○○一年)的南海撞機事件,兩國都瀕臨軍事衝突,但雙方仍可以交涉對話,至少可以繞開問題。
但這次情況不同,主要是川普支持度處於空前低潮,十一月可能面臨無法連任的挫敗,他需要利用外交衝突來挽救聲望。
川普聲稱,他不排除下令關閉更多中國駐美外交機構,隨時準備升級衝突。聯邦調查局則指稱,中國駐舊金山領事館躲藏了一名虛報身分的嫌犯,使該館可能成為下一個被美國下令關閉的目標。這種做法,與國務卿龐培歐日前的南海聲明如出一轍,都在為衝突升級「正當化」作準備。只要中國還手,美國必然「升高層級」反擊。
北京方面也做了最壞的準備,包括川普可能斷交在內。毛澤東的名言「丟掉幻想、準備鬥爭」,最近重新被提出;許多人甚至質疑,如果中國不報復,難道美國就會收手嗎?況且兩國衝突,很少因單方面退讓而結束,往往會招致對手得寸進尺,施加更大的壓力。
仔細觀察,關閉休士頓領事館並不像有計畫、有步驟的策略,也並非刻意施壓中國改變其行為;而更像是川普基於自身政治考慮,希望藉此「震撼突襲」(shock and awe)行動,目的在引開美國選民對川普抗疫不力的注意力。
目前川普的國內政績是一筆爛帳,他輕率處理疫情,使得美國感染人數居全球第一,連帶經濟蕭條,又併發棘手的種族衝突。川普在上次選舉獲勝的搖擺州,目前都由拜登大幅度領先,川普唯一反敗為勝之計,就是製造外部衝突。北京選擇關閉成都領事館回擊,算是以對等手段還擊,但如此一來,也可能迫使川普再加碼攻擊,將情勢再升高。無論美中關係未來有沒有改善的機會,未來三個月,可能是最危險的時刻。
美國總統大選投票日距今僅百日,氣氛之詭譎超乎近期的歷次選舉。美國出手對外交挑釁,未來三個多月將一再出現,這是極度考驗美中關係與北京戰略定力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