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美國封殺華為對台灣衝擊加大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郝柏村的「中華民國派」,令藍綠都汗顏
◆  聯合報黑白集/一堆小明輸給兩個兒子
◆  經濟日報社論/美國封殺華為對台灣衝擊加大






經濟日報社論/美國封殺華為對台灣衝擊加大


2020-04-01 23:41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據國際媒體報導,川普政府或將採取新措施,限制全球向華為供應晶片。此項新規定是使用美國晶片製造設備的外國公司需先獲得美國許可,才能向華為供應特定晶片。一般認為,此次美方的新措施主要目的是要限制台積電供貨給華為。目前尚不清楚川普是否會同意這項調整,但因此舉牽涉廣泛,引起全球關注。

事實上,自民國107年(2018年)起川普政府即積極資安與國安風險,遊說電信業者與友好國家棄用華為產品,但因華為設備的低成本與成熟技術,以及各國忌憚與中國大陸之間的商業合作關係生變,至今大多數市場對華為仍抱持開放態度。

在此情勢下,美國商務部於民國108年(2019年)5月華為列入管制輸出實體清單,直接規範美國技術含量比重超過25%的技術與商品不得供應華為,試圖從源頭下手。然而許多美國企業透過海外代工等方式,將美國技術含量比重稀釋,以規避實體清單的限制。眼見禁制成效不彰,近期市場傳言美國政府將規劃更激進的兩種措施:其一,將美國技術含量標準由25%調降為10%;其二則引用出口管制條例中的「外國直接產品規則」,將「使用美國製造設備」生產的產品視為是使用美國技術生產出的「直接產品」,必須先取得美國許可,才能把產品供給華為。

若是採取第一種手段,將美國技術含量調降至10%,市場傳言台積電自評仍可供應華為,若真實狀況如此,代表現行晶片出貨將大致如常,此禁令擴大對華為營運之影響或許不大。

若是採取第二種手段,引用外國直接產品規則來禁制,因台積電整體製程有許多設備來自美國廠商,如Applied Materials、Lam Research、科磊等,這些業者甚至在部分製程中占有絕對市場地位,無法由其他國家如荷商ASML取代,評估台積電可能就無法生產華為所需的晶片。而因華為生產所需的絕大多數晶片台積電供應,且難有替代來源,美國政府就可因此達到完全阻礙華為發展的目的

此項禁制舉措若成真,由於華為多項網通產品全球領先地位,其民國108年(2019年)手機出貨量達2.4億台市占率約18%基地台設備市占率約30%光通訊設備市占率約35%。一旦所有使用美國半導體設備生產晶片的業者,如台積電、三星等,都需取得許可才能供應華為,在華為如此大規模的需求減少下,必定使這些業者縮減對美系半導體設備商之訂單,到頭來也損害美國之利益。

華為無法出貨的空缺,理論上若能順利由其他競爭對手補上,或許就可大幅減輕對全球產業鏈的衝擊。例如手機,預期很快可由蘋果、三星(海外市場)與其他陸系品牌(在中國本土市場)入替,只是上游供應鏈的版圖將重新洗牌。

然而在基地台設備方面,市場上雖仍有Nokia、Ericsson與三星等其他選擇,但由於相容性的問題,以及華為設備在成本上實在是較對手低廉太多,美國加強禁令,短中期很有可能推遲全球5G網路布建進程,連帶拖累原本頗被看好的5G商機發展,其中當然包括原本美系晶片業者可吃到的市場。

至於對台灣產業鏈的影響,華為對我國業者一年採購金額估計達160億美元以上,而且採購品項多為高階產品,利潤較佳,其他競爭對手不一定能給出相同水準的量與值,且若由一向以採購韓國本土零組件的三星接手市場,情勢將更難樂觀。

美國政府對華為的禁制手段仍在討論並可能隨時動態調整,在事態未明朗前,國內業者在對應策略上須特別謹慎,除了密切觀察事件發展外,宜儘早準備以確保技術含量與製造工序符合規範;而華為若遭衝擊所造成之訂單損失,也需提前思索應變之道;長期而言,華為個案也提醒我們,自主技術的建立才是產業健全發展根本之道












聯合報黑白集/一堆小明輸給兩個兒子


2020-04-01 23:40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華航第二架接回湖北台灣民眾的類包機抵達桃園機場。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這次抗疫,出現了一個重要的處理分野,叫做「身分」。對於中港澳人士和滯留武漢的台胞,政府採取嚴防嚴禁措施,確實有效防堵了疫情。但對於從歐美及其他地區入境的民眾,政府卻採取寬鬆的標準對待,導致國內確診人數暴增。

對於歐美及中港澳的差別待遇,正是一種身分歧視。但是,更嚴重的歧視,則發生在「之子們」身上。對於「陸配子女」,蔡政府三次改口,更不惜讓陳時中打臉陸委會主委陳明通,悍然拒絕「不具中華民國籍」者入境,連居家隔離檢疫也不行,彷彿他們比病毒還可怕。相對的,「官員之子卻享受著父輩身分的特權庇蔭前有張上淳之子不顧醫護人員禁止出國禁令,跑到美國觀看球賽後有觀光局主秘之子帶病入境卻有機場人員一路陪行,還把病毒傳染給對方

陸配子女們現在有一個特別的名詞,叫做小明」。「小明」一詞原是陳明通企圖採取人道處理時的溫馨用語,但遭陳時中否決後,這個詞變成了被政府拒於門外的「國家孤兒同義詞許多小明還在排隊申請我國國籍,卻被說成他們選擇不要國籍;他們分明是「新台灣之子」,卻被仇中者視為異類

同樣是「人子」,一堆小明苦苦哀求,有些人卻迄今有家歸不得;至於高官要員之子,則可以無視禁令暢行無阻,還一路有人幫忙護航狡辯台灣話說,「別人的兒子死不完」,看來不假











聯合報社論/郝柏村的「中華民國派」,令藍綠都汗顏


2020-04-01 23:34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行政院前院長郝柏村。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走過整整一個世紀又一年,郝柏村歷經大時代的變遷,見證了中華民國在不同階段的不同挑戰、困境與突圍。郝柏村的辭世,雖朝野人物有不同的詮釋與評價,但身為始終如一的「中華民國的捍衛者」,這是他最清晰而一貫的身影。僅僅這點,即足令當前藍綠政治人物感到汗顏。

作為軍人,郝柏村曾在戰場拚搏,歷經抗日、國共內戰和台海戰爭。作為政治人物,曾任參謀總長行政院長的郝柏村,始終堅持中華民國的立場,因此成為民進黨的眼中釘,並得罪權傾一時的李登輝總統並與之決裂。儘管對岸視他為「民族主義者」,但每每與大陸人士交流時,他總提醒對方要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並修正過去篡改國民政府抗戰角色的史實。他被稱為真正的「中華民國派」,誠非虛言。

諷刺的是,近幾年民進黨也開始宣稱自己是「中華民國派」,甚至以「中華民國的捍衛者」自居。但與郝柏村的「中華民國」相較,民進黨的「中華民國論」只是借殼上市一為掩飾其台獨主張缺乏可行性,二則冀圖搶攻「中華民國」這個台灣民意最大公約數中間選票。正因如此,雖然扛著「中華民國」或「中華民國台灣」的招牌,民進黨卻始終說不清楚這個招牌的真正內涵:究竟是民國元年(一九一二年)即建立的中華民國?或是民國34年(一九四五年)光復台灣後的中華民國?又或是民國37年(一九四八年)行憲後的中華民國?或難不成是民國89年(二千年)民進黨首次執政後的中華民國?

民進黨捍衛中華民國之虛偽,從近來行政院長蘇貞昌指責宣稱「台灣不是國家,中華民國才是國家」的藍委陳玉珍「沒資格當立委」,即可見一斑。民進黨真正在意的只是權力的極大化台灣國也好,中華民國也無所謂。一旦他們看到主流民意認為中華民國可割可棄」的時候,無論憲法怎麼寫,他們都可以說變就變,棄如敝屣

相較民進黨拿中華民國當「台獨」的幌子,國民黨的處境則更不堪。身為中華民國的創建者,並領導全國贏得對日抗戰、在台灣推動了經濟奇蹟民主改革,只因對手的攻擊和選舉的挫敗,國民黨即逐漸失去了自己的方向,只能因應對手的意識形態閃閃爍爍。事實上,以「中華民國」和「民主自由」對抗中共的專制集權,一直是國民黨核心價值;但曾幾何時,國民黨卻被抹紅為「中共同路人」、「支持一國兩制」,全黨上下對中華民國的論述囁囁嚅嚅,只能在是否堅持九二共識等枝節打轉。這又怎麼能責怪選民背棄國民黨

「中華民國」本來是無可置辯的議題,藍綠卻讓它變成高度爭議。民進黨的善騙,加上國民黨的怠惰,使得中華民國竟被成功轉換成「台灣國」的代名詞。民調顯示,多數民眾認為真正能保衛「中華民國」的是民進黨,而不是國民黨。落到這步境地,國民黨能不羞愧嗎?

如今的態勢很清楚:民進黨成功轉換「中華民國」的概念後,已食髓知味;未來將更進一步讓「中華民國」和「中國」做更徹底的切割,甚至不惜跨過和平的紅線,讓中華民國連「招牌」的地位也保不住。國民黨若無法奮起,提出正本清源又能獲得人民認同的論述,自己被邊緣化事小,中華民國不復存在,甚至劣幣驅逐良幣被專擅蠻橫的政客宰制,才是最大悲哀。

對一位純正的「中華民國支持者」來說,郝柏村的辭世,可以說是一個時代的結束,也是另一個時代的開始。藍綠政治人物除了行禮如儀地以各自的方式對郝柏村蓋棺論定,更應回頭看自己主張的「中華民國」是什麼,什麼才是堅持理想與是非,什麼才是對人民真正有利。如果只是思考如何對政黨、政治人物自己有利,那麼,所有算計終將失去國家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