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31日 星期二

黃介正/疫病過後還要轉復健科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黃介正/疫病過後還要轉復健科
◆  趙春山/誰能為五二○營造氛圍?

◆  謝哲青/當小說成為現實的照鏡
◆  李清志/瘟疫啟示錄
◆  薛承泰/地球打烊,學校要打烊嗎?
◆  林中斌/台灣:亂世福地
◆  洪蘭/童年經驗對人後來的影響有多少?
◆  蘇蘅/疫情中人性的傲慢與溫暖
◆  盛治仁/更多的愛,在瘟疫蔓延時

◆  王健壯/台灣民主面臨慢動作緊急狀態
◆  楊志良/此刻尚非「斷箭」之時
◆  方祖涵/終於暫熄的球場夜燈
◆  陳亮恭/佛系防疫下的生命價值
◆  王正方/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  嚴震生/民主國家也需要真相委員會
◆  周行一/新冠狀病毒對全球經濟的影響

◆  謝哲青/沒有壞種子 只有卑劣的耕養者
◆  葉銀華/投資人要了解國安基金的功能
◆  馬凱/力求振興抵用券最大戰果
◆  林中斌/吾今既老 求師于幼
◆  盛治仁/爬人生的第二座山
◆  李清志/中華商場的複製與再現
◆  趙春山/樂見國共高層會晤,緩和兩岸緊張

◆  王健壯/這是一個特殊的學習時刻
◆  黃介正/美國對中政策回不去了?
◆  方祖涵/暫停轉動的世界
◆  楊渡/澎湖與台灣命運之謎
◆  劉維公/口罩社會症候群
◆  陳立恆/發狂的地球,利益相關的全球未來
◆  楊志良/新冠肺炎的最糟情境

◆  薛承泰/天擇的再現








黃介正/疫病過後還要轉復健科


2020-03-31 00:24 聯合報 /   黃介正(作者為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副教授,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
武漢封城後如何接回短期滯留台胞,少了人道卻多了政治。圖為搭乘3月29日華航由上海浦東國際機場飛往桃園國際機場「類包機」的滯留湖北國人,在華航櫃檯辦理登機手續。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全球大流行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嚴峻,醫護人員是大家最依賴的救命恩人,也是最敬佩的專業群體,然而在疫情趨緩之後,他們還是不得休息。因為病人們將會從內科及特別疫病門診,轉到復健科繼續診治。
在兩岸關係中,台灣先天免疫力不佳,體質雖非弱不禁風,但對於體內外細菌、病毒抵抗力較差,尤其近幾年經常掛病號。如今再遭逢黑天鵝式的「新冠疫情」感染,更成為重症患者,病情看來雖尚不及致命,但傷勢不輕,疫情過後必須遵從醫囑,盡快轉往復健科治療。
「新冠疫情」今年在中國大陸爆發之前,兩岸關係已經有了雙邊官方斷線將近四年、大陸硬提「兩制台灣方案」、台灣同情香港「反送中運動」,以及民進黨「抗中保台」總統選戰主軸等四大嚴重病徵。
疫病開始大流行後,台灣不可成為防疫缺口的國際聲援,被帶上「以疫謀獨」的帽子;武漢封城後如何接回短期滯留台胞,少了人道卻多了政治;解放軍的遠海航訓以及美軍的自由航行,硬是要在台灣的地盤上過招較勁;川普總統簽署《台北法案》的同時,卻也還是與習總書記熱線電話示好;台灣在處理大陸事務上,到底有沒有「戴口罩、勤洗手」已經不重要,兩岸關係染病的症狀已然更形加重。
令人驚悚窒息的疫病,總有一天會趨緩,但是染病期間所留下的後遺症,仍將持續侵蝕健康,怎可忽略不治。兩岸關係經歷「新冠疫情」期間的折騰,應該不能等到五二○之後,台海雙方就都要開始進行修補復健。
除了病人仍需相關藥物治療外,復健科最主要的治療包括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語言治療。物理治療針對脊椎側彎、神經麻痺、扭傷骨折、發展動作遲緩或協調障礙等症狀。職能治療包括腦外傷、脊髓損傷、退化性疾病、腦神經病變等。語言治療針對語音不清或困難的構音及語暢異常,語言符號處理與多重性溝通異常,以及吞嚥困難等。對照這些症狀來想想當前兩岸關係,背上一身汗。
基過去卅餘年之互動經驗,兩岸皆知雙方交流必須有的共識基礎(腦部和脊椎),既不能損傷錯位、壓迫神經,也不能退化病變而導致失能。物理牽引治療之目的,在於放鬆肌肉,拉開被壓迫的神經;配合超音波治療來達到消炎,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為和緩疫情期間惡化的「隔空指責互罵」,兩岸也都需要參加語言治療,來糾正多重性溝通異常。
此外,心理復健才是疫病期間就得先開始的療程,畢竟心病還須心藥醫,兩岸領導人與決策官員都要起帶頭作用,更不能忘記復健治療的健保給付有嚴格規定,必要時還須自費。
面對疫情除了人民的自覺與克制,我國公衛醫療的水準與能力,亦頗為國際社會稱道;而根本上,台灣從來不缺規畫大陸政策與處理兩岸關係的優秀醫護專業人才,絕對足夠支援復健科日夜門診,就等病人趕緊來掛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