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4日 星期一

【樂為良專欄】滬倫通 投資的一小步、風險的一大步

【樂為良專欄】滬倫通 投資的一小步、風險的一大步



2019-06-24 10:59 專欄作家  樂為良
「滬倫通」於17日啟動,表明中國市場將持續開放並與國際接軌。圖/路透
多數論者看好中英聯手機制的巨大潛力,大陸相對孤立的國內金融市場與全球金融系統打通,光是針對人民幣資產,就可能創造上兆美元的外資需求。圖/路透
傳統銀行要變成金控公司,跨入承做衍生性金融商品、期貨、指數擔保等不熟悉的領域,防範風險成為首要之務。圖/路透
滬倫通的啟動,不僅有助穩定倫敦脫歐後的金融中心寶座,也讓倫敦作為人民幣國際化的最佳起點。


中國副總理胡春華與英國財政大臣哈蒙德(Philip Hammond)6月17日共同在英國啟動了「滬倫通」,即上海證券交易所與倫敦證券交易所互聯互通的機制。雙方投資人可以透過存托憑證(Depositary Receipt,DR)互購股票。
滬倫通不像一般股票買賣方便,有著諸多限制。但是只要遵循兩交易所的各項規定,上海可以買到英股,倫敦也可以買到A股。
大陸購買人的門檻是必須連續20天持有人民幣300萬元以上的股票。目前上交所有82萬個帳戶持股高於人民幣300萬元,約占總開戶數的2.1%。一般散戶想參與滬倫通,只能透過購買組合成分有中英存托憑證的基金。
大陸的華泰證券拔得頭籌,在倫敦首發全球存托憑證(GDR),發行量占10%的股本,最多募資20億美元。首家在上海交易的英股將是匯豐集團,但尚未正式公布匯豐發行的是中國存托憑證(CDR)。
大陸券商普遍認為,滬倫通有助A股投資人取得境外資產。倫敦證交所集團表示,將帶給雙方的投資者和發行商巨大好處。
比較有趣的是,去年大陸股市表現落後全球,人民幣還貶值;但外國投資者仍湧向中國資本市場,2018年紛紛提高A股的持有水準。被納入富時羅素全球指數(FTSE Russell)的1,005支A股也於本月21日生效,權重約占5.59%,可帶給大陸股市100億美元的資產淨流入。
而英國雖然身陷脫歐漩渦三年,但倫敦世界金融之都的地位穩如泰山。國際資金仍連三年加碼英國。因此,市場人士認為滬倫通的啟動,有助穩定倫敦脫歐後的金融中心寶座。
因此,當國際看好的中英股市開始互通,再加上川普和習近平通了電話,全球股市頓時振奮,一掃近期的陰霾。6月17日,華泰證券GDR在倫交所的首日收盤價為21.25美元,比發行價20.5美元漲了3.7%,算是給了滬倫通一個好彩頭。
多數論者看好中英聯手機制的巨大潛力。路透指出,大陸相對孤立的國內金融市場與全球金融系統打通,光是針對人民幣資產,就可能創造上兆美元的外資需求。
也有一些專家不看好滬倫通的未來。金融時報引述一位了解內情的人士說:「與其說這是真的開放了一個新交易市場,不如說這是一項象徵性的舉措。」
多數持消極態度的專家認為,大陸對資金流動的管制,使得滬倫通交易難以大幅擴增,影響有限。
從2016年底,大陸官方便嚴格限制貨幣的流動。因此,中國對美國的直接投資在2018年只有50億美元,較2017年的290億美元少了83%,比起2016年最高峰的460億美元,就更是少了。
大陸官方在金融政策上採取守勢,不難理解;部分領導人也認為中國不可盲從他國。他們認為,中國能安然渡過1997、2008年兩次金融風暴,就是未加入全球資本市場大玩金融產品的遊戲。
而也因為大陸中央出手,香港才未淹沒於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該次危機的主戰場就在保住香港的金融市場。華人世界一般認為:「這是朱鎔基打敗了索羅斯。」替香港回歸立下「好樣的」。
中國人民銀行前行長戴相龍是人民幣國際化和金融體制現代化的大力推手。但他今年5月9日在「中國經濟大講堂」指出,中國開放金融體系的首項隱憂,就是沒有防範金融危機的防火牆。
40年的改革開放,讓大陸從人民公社變成經濟大國。過去幾十年專心耕耘的農業改進與製造升級,也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但是要把只會做存放款業務的傳統銀行變成金控公司,把資金商品化,承做衍生性金融商品、期貨、指數擔保等,肯定不是他們的強項,甚至還很陌生。
跨進這個領域風險極高,自然會摸石過河,邊做、邊學、邊改。起步不會大開大合。滬倫通的初期階段採總量管理,英股轉為CDR的額度為人民幣2,500億元,A股轉為GDR的額度為人民幣3,000億元。以大陸目前的整體經濟力、和最新約3.1兆美元的外匯存底,足可應付這筆金額下的任何風險。
目前大陸領導班子首重的就是穩定,凡事必須穩定前進、穩中向好。而開放金融體系,一方面有利自我的經濟運作和資本流動效益,一方面也是遭到外力敲打的必然結果。
當中國被全球視為大國時,很難維持抱著金融市場不放的封閉思維。
金融風險的防範,除了放慢起步,更重要的是優化金融機構的體質,加強監管的即時和高效。
事實上,2015年起,中國官方便開始為人民幣國際化和開放金融體系做好準備。2017年,在習近平提出之「宏觀審慎監管框架」下,國務院成立了「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主任為副總理馬凱,辦公室設在人民銀行。2018年調整後,由副總理劉鶴接掌主任、人民銀行行長易綱與國務院常務副祕書長丁學東為副主任。
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強化了人民銀行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職責,並對監管機構問責,不可只做表面的「機構監管」,而是要「功能監管、行為監管」。也就是設置專門的司處,監管金融企業的資本充足率、流動性、盈利性,並即時回報和處置金融風險等。
2018年9月10日該委員會在第三次會議上,提出六項主要任務,其中之一就是有效化解各類金融風險,保持股市、債市、匯市穩定發展,並推進金融領域的改革開放,特別強調資本市場的改革要「成熟一項推出一項」。
不論如何,大陸總算開放了資本市場,也對系統性金融風險做了足夠的事前準備。就像去年底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國強在與金融企業負責人座談時表示:「當前資本市場風險得到較為充分的釋放,已經具備長期投資價值,改革面臨比較好的有利時機。」
啟動滬倫通的確稱得上是個里程碑,表明中國市場將持續開放並與國際接軌。
大陸中新社說:「大陸資本管制的影響將限制海外資本流動性對A股的影響。但倫敦作為國際外匯交易中心,是人民幣國際化最佳的起點,從證券市場試點人民幣的自由兌換,可能是未來人民幣國際化的方向。」
英國BBC的評語是:「外資和政府會進一步推動中國的公司治理改善。」
兩者都是對此項中英合作坦率而真誠的期望。一齣好戲上場了。



樂為良

美國加州大學公共行政碩士,曾任《聯合報》駐華府特派記者、大陸新聞中心特派員、商業週刊出版社副總編輯,長期關注國際情勢,對國際社會發展有精闢理解,曾於上海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擔任講座。譯著超過30本,包括《正義:一場思辨之旅》、《數位神經系統》、《六標準差》等暢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