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2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韓流啟示錄 拚經濟應先建立信心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36757/web/

◆  聯合報社論╱小英的投名狀:台灣應支持美國以台制中嗎?
◆  聯合報黑白集╱網紅政府袖手看罷工
◆  經濟日報社論/韓流啟示錄 拚經濟應先建立信心






經濟日報社論/韓流啟示錄 拚經濟應先建立信心


2019-02-12 00:54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春節期間,高雄市長韓國瑜帶家人出國度假,人不在台灣,但「韓流」並未退燒,高雄各景點已成為熱門旅遊行程據統計,春節期間,高雄捷運單日運量逾37萬人次,旗津渡輪天天大排長龍,最高峰一天逾5萬人次,都創歷史新高。韓國瑜的競選口號,人人叫得震天價響,從春節高雄旅客大爆發,更可以證明一件事:信心,是提振經濟的重要推手
國發會公布去年12月的景氣燈號為代表景氣低迷的藍燈,這是自民國105年(2016年)3月以來第一次出現藍燈,反應台灣的景氣的確不佳從去年11月開始,台灣的出口與接單兩個關鍵數據雙雙出現赤字以來,大家就開始注意到美中貿易戰的可能影響12月的外銷接單甚至達到負10.5%,在這個重要的領先指標大幅下滑情況下,台灣整體經濟低迷已是預料中了。
過去幾年,台灣經濟表現雖然不盡理想,但仍然能維持在2%到3%之間,最重要的因素在於進出口部分表現不錯,每年的成長率都高於整體的經濟成長率;相反的,國內部門的表現則差很多,尤其是國內投資與外人來台投資都不振,因此,台灣經濟可謂「外熱內冷」或是「外溫內冷」。然而,受到美中貿易大戰影響,國際重要經濟機構都預測今年全球的經濟和貿易成長率都比去年差很多。國際經濟大環境不佳,台灣今年進出口的表現勢必不會好,因此前工總理事長許勝雄說,今年台灣的經濟可能會是「內溫外冷」。但問題是,國際經濟不順暢,台灣經濟該如何好起來?如果政府不去努力「拚經濟」,又如何能夠提振國內的消費與投資呢?
然而,政府如何在短期內提振景氣?除了擴大政府支出的財政政策以外,很重要的方式是,建立民眾的信心,只要民眾與企業對於未來的經濟有信心,民眾就有可能會擴大消費,企業會增加投資,而只要消費與投資能夠增加,台灣的經濟自然就是反轉而上。高雄市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韓國瑜在選舉過程中,一再強調「拚經濟100分,拚政治0分」,他要讓「貨出去、人進來、高雄發大財」。在他的信心喊話之下,高雄民眾對於未來經濟產生信心,於是開始消費,擴大支出,甚至各地民眾都跑到高雄消費,於是就真正的帶動了高雄經濟。同樣的,在韓國瑜的信心喊話之下,最近也看到有許多國內外企業表示有意願去高雄投資。在消費與投資帶動下,我們可以合理預期,今年高雄的經濟表現一定會比其他城市要來得好。
同理,如果中央政府也如同高雄一樣,全心全力以拚經濟為己任,能夠提出一些振奮人心的政策,讓民眾有感,提高國人信心,消費與投資很自然就會增加,因此可以帶動國內經濟。很不幸的是,我們看到的現實情況恰恰是完全相反。當韓國瑜努力想要把高雄的農產品外銷到大陸與其他國家時,陸委會主委陳明通卻跑去警告韓國瑜說,要小心大陸的陰謀,「當你要賺別人的錢,別人卻可能要你的本!」當台南市長黃偉哲也想要向高雄看齊時,陳明通主委又訪問台南,再次說出同樣的話。事實上,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上述的說法完全是政治語言,因為兩岸貿易通常是雙贏的,比方說,當台灣的水果賣到大陸去,農民賺到錢了,但同時,大陸人民可以吃到台灣品質優良的水果,雙方都有利,有何不好?
現在中央政府不但不支持地方政府,反而處處要用緊箍咒的政策,來限制地方發展此種做法不禁讓國人感慨,中央政府好像是「拚政治100分,拚經濟0分」。這真的是人民需要的嗎?此種做法又如何去提振人民的消費信心與企業的投資意願呢?







聯合報黑白集╱網紅政府袖手看罷工


2019-02-11 23:55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總統蔡英文春節參香發放福袋行程,從大年初一至大年初四共到十七處參香。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總統和蘇揆正全力打造「網紅政府」,透過直播,在第一時間主動出擊回應施政議題。但遇上春節華航機師罷工這等大事,府院卻靜悄悄毫無反應,蔡蘇兩人忙著拜年,無意介入
府院都透過發言人表示有在「關心進度」,還說協商權在交通部和桃園市政府但蔡總統和蘇揆先前急著表態的一些議題,也非屬其權責範圍;如兒虐案是內政部、衛福部職責,酒駕修法是法務部及立法院權責,防制豬瘟則是農委會和環保署主管,為何他們卻忙著過問?
再如,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長被控「酒後鬧事」遭調職處分,蘇貞昌第一時間就稱許交通部長林佳龍「接地氣」;但面對罷工事件協調不力的華航董事長何煖軒,行政院就說「去留不重要」。這不是雙重標準,什麼才是雙重標準?
說穿了,「網紅政府」其實是觀風向發言,容易的就表個態,棘手的就避風頭,以免惹火上身。酒駕、兒虐相對簡單,只要強調「嚴懲」;防制豬瘟則把矛頭指向對岸,即可獲得掌聲。而機師罷工則牽扯勞權與民眾運輸衝突,還有民進黨內部派系問題,難以兩面討好,只能選擇默不作聲以策安全
直白地說,從罷工事件看,可以看出「網紅化」的蔡政府只想撿便宜的掌聲,無意硬碰硬解決問題因此,遇到難以解決、無法獲得掌聲的問題,就裝作看不見但政府的功能是解決問題,不是當網紅不能解決問題的政府,連花瓶都不如





聯合報社論/從罷工惡鬥,看出誰不珍惜華航聲譽


2019-02-11 00:2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華航董事長何煖軒。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華航機師罷工事件,經過六小時的勞資協商,仍以破局收場。在交通部及勞動部的居間協調下,資方態度依然強硬,工會方面也因已有五百名機師加入罷工行列,顯得無意退讓。如此一來,這次罷工的衝擊面勢必擴大,時間拖得更久,影響航班更多,受害旅客更廣,華航的損失也勢必高於預期。
從空服員罷工,到機師罷工,其實是勞動意識覺醒必然的演進,也與資方的應對態度息息相關如果華航不重視地勤或其他人員的辛勞,將員工的努力當成空氣,下一波還會有不同職別的人員跟進。以這次華航資方的處理手法為例,除了態度強悍,更是盡其可能地刺激機師的情緒,並刻意強調機師的「高收入」,以挑起民眾的不滿。這種作法不僅粗暴,也缺乏人性,當然不可能贏得協商。
最可議的是,在罷工首日,華航立即發出通知對參與罷工的機師開鍘,宣布「暫時中止雇傭關係」由於這項公告措詞含糊,或者存心誤導,讓許多機師以為遭到資方片面「解雇」而群情譁然也因此,勞資雙方在交通部的協商,花了將近三小時在釐清這項訊息的法律意義最後,經由勞動部官員釋法,華航才宣布收回成命,說明雙方的「雇傭關係」仍然存續
不難想見,華航第一時間宣布「中止雇傭關係」,原本意在嚇阻,要讓機師心生恐懼,害怕丟掉工作或遭秋後算帳而不敢加入罷工行列。這種卑劣手法,若發生在民間小企業,或許還可以理解。但以華航的規模和國際化,公司竟敢不顧法令濫用這種威嚇手法,即不難想見其管理階層的治理手法多麼落後而陰暗,而且絲毫不把勞基法放在心上
事實上,根據《勞基法》第十二條第六項,企業只有在勞工「無正當理由繼續曠工三日,或一個月內曠工達六日」的情況下,得不經預告終止勞動契約。但這次機師罷工,是經過全體工會會員表決合法取得的「罷工權」,工會在春節前也曾預告可能罷工,因此「罷工」絕非無故「曠工」亦即,罷工是機師的合法權利,亦經合法程序取得在罷工期間,華航當然毋需支付罷工機師任何薪水或相關福利;但這和「中止雇傭關係」,相距十萬八千里。在這種情況下,華航資方卻意圖將雙方關係形容為「中止雇傭關係」,不僅是對法令無知,根本就是拿著經營權當皇帝
華航董事長何煖軒三年前因解決空服員罷工問題,一戰成名,也曾誓言要擦亮華航招牌。然而,他這次處理機師抗爭事件,卻擺出高姿態,對相關長途班機的疲勞駕駛問題始終不願正視。包括應對這次罷工,他仗恃子公司虎航及其他相關支援,其實是好整以暇地在等著罷工發生,覺得可以給不聽話的機師來個迎頭痛擊。甚至在首日罷工後,華航還嘲笑工會說,停飛航班比不上一次颱風停飛的架次。華航高層對待飛安最主力的機師,態度如此輕蔑,外界如何相信何煖軒真能提升華航的企業文化?
值得玩味的是,長榮航空的機師工會這次同樣取得罷工權,但勞資雙方最終妥協取得協議,未讓罷工事件上演。長榮能,為何華航不能?除了鄭文燦所說「何煖軒不聽我建議」外,更重要的,是經營階層對公司聲譽究竟有多麼珍惜長榮是家族企業,經營者對企業的羽毛和聲譽顯然更為愛惜,不願讓罷工平白破壞公司多年來建立的好形象。相對的,華航具公營色彩,董事皆為官派。平時大家爭搶高薪職位,一旦問題臨頭,袖手旁觀者有之,只顧耍威風有之,誰會將華航「視如己出」?
民進黨沒有「前朝」當成藉口,當何煖軒沒有「前資方」可以推託,這起史上首起機師罷工事件就變成了沒人想要收拾的爛攤子。試問,機師疲勞駕駛怎麼會無關飛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