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8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擱置兩岸爭議 貨出人進擺第一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35374/web/

◆  聯合報社論/蔡英文究竟要看民意或獨派的臉色?
◆  聯合報黑白集/政府「話術」太厲害
◆  經濟日報社論/擱置兩岸爭議 貨出人進擺第一







經濟日報社論/擱置兩岸爭議 貨出人進擺第一


2018-12-28 00:49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韓國瑜在一句口號「貨出得去,人進得來,高雄發大財」帶動之下,激勵人心,贏得高雄市長寶座。然而,貨出到哪裡?人從哪裡來?立刻引發識者論辯。即使韓市長費力解說,這是對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全世界開放,還是遭到質疑者批評說,目標一定是以中國大陸為主,這將讓出口更集中於大陸而帶來風險,趁便也批判他「一中各表」的政治認同,是要對中國「投降」來為出口鋪路。
出口是否過於依賴大陸?這是個台灣發展上的重大議題,但藍綠兩黨經常各說各話,不僅沒有交集,而且未經任何理性討論,充分顯示台灣仍是個不成熟的民主社會。如若缺乏「稍微理性」的討論,台灣內部只有繼續內耗,看著周邊國家一個個趕上或超越我們。一個負責任、有反省力的政府,應該帶領有見識的專家和關切者,仿效民國90年(2001年)舉辦的「國家經濟發展會議」,進行一場也許規模較小的理性思辨,找出起碼的共識,擱下無謂爭辯、比較專注地拚經濟。否則,接下來當藍營15縣市到對岸拚經濟時,相關部會仍放話「軟杯葛」,只會繼續內耗,讓大家在同一條船上一起沉淪。
出口是否太依賴中國,可從經濟和政治兩層面上看先從經濟面看,台灣對大陸(包括香港)出口,自民國95年(2006年)達到40%占比以後,就穩定在這個相對水準:這個水準究竟是太高或太低,我們看看其他處於台灣類似地緣狀況的經濟體,就可以看出端倪。以民國106年(2017年)而言,加拿大和墨西哥對美國的出口依賴度(占總出口比率)都達到80%,為台灣對大陸依賴度的二倍,但兩國似乎沒什麼人認為這是太值得擔心的問題;可能他們認為這是個穩定成長的市場,而且大量的加、墨大企業是來自美國的投資,出口是回銷母國,沒什麼好擔心的
但加、墨兩國還不是最依賴鄰近大經濟體的國家北韓和蒙古去年對大陸的出口依賴度,分別達到86%和85%,主要是中國大陸需要大量礦產來支持經濟發展,北韓和蒙古剛好都有不少礦產。更值得注意的是,北韓從民國92年(2003年)到去年,對大陸出口依賴是30%急速提高到86%,而且這是在兩國關係惡化中進行的,難道北韓完全不考慮風險嗎?其實,若刻意為了分散風險,而不出口到鄰近的大市場,扣掉運費大概就無利可圖了。
和台灣同為島嶼經濟的英國和愛爾蘭,出口到周邊的歐盟各國也都在50%以上,不會為刻意分散風險而壓抑對鄰近大市場進行「管制」。更有趣的是,澳洲對中國大陸的出口依賴,已經從民國92年(2003年)的約10%快速提升到去年的38%,接近台灣對大陸的依賴度;也許澳洲許多礦場業者正在為找到大買主、可以賣到更好的價錢而慶幸不已。
看看貿易和投資極為分散的日本,在民國92年(2003年)到去年,對大陸的出口依賴度也從18%提高到24%;韓國在同期間更從25%提升到32%,逐漸接近台灣對大陸的依賴度。以日、韓兩國經濟體質和台灣相對類似這點來看,兩國在這段期間對大陸出口的依賴度分別提高了6和7個百分點,台灣卻停滯不前,從經濟角度來看,不是反顯得台灣的兩岸經濟互動可能有問題嗎?難道是政治的對立,干擾了經濟正常互動,導致低於「應有」的互動,已經讓台灣付出了經濟代價嗎?至於台灣到底付出了多少經濟代價,難道不應深入研究、作為兩岸關係「選擇」的參考之一嗎
再看政治面,在全球化之下,若台灣不主動挑釁,大陸要對台灣冒進,是冒著被全球貿易杯葛、經濟嚴重倒退、領導層可能垮台的風險,我們認為不會是其優先選項。因此,政府只要提供資訊、提醒企業該注意風險,韓國瑜的口號,至少在現階段,可以改為「貨出得去,人進得來,台灣發大財」。







聯合報黑白集/政府「話術」太厲害


2018-12-28 00:28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葉俊榮因聘管辭職,圖為教育部歡送畫面。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管案餘波蕩漾,或更精確一點說,現在是「葉俊榮事件」持續發酵。反管人士罵聲不絕,府院則急著撇清責任。蔡總統重申,管案爭議關鍵在遴委會的程序瑕疵,並說會深切反省檢討。
小英反省檢討,表面看來是「謙卑再謙卑」的體現,實際上卻是傳達府院「管不住葉俊榮」的訊息。這樣的話術未免太厲害了吧!所謂政府的「話術」,部分真假交織,部分避重就輕,部分倒因為果。例如管案爭議為真,但關鍵明明是民進黨聯手拔管,怎會是小英所稱的遴選程序瑕疵?
又如英賴之「錯愕」,不會是因為葉俊榮的逕自行動。此案連民進黨內都知影響大選甚鉅,如今因聘管才找到「停損點」,府院應感鬆了一口氣。強調錯愕,與其說是管不住葉俊榮,不如說是擋不住獨派壓力而備感吃力,才不得不下詔罪己吧。
話術」,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泛指任何基於心理操縱目的下的各種說話的技術與技巧。管案弄到兩難,相信民進黨點滴在心:對卡管既要指揮,又稱未插手;對「社會觀感」既要承受敗選後果,又要嘴硬將責任咎於台大校方;對聘管的結局既要承認大勢已去,又要以「錯愕」表示被將了一軍。
如此兩難,讓蔡英文不得不用上高明的話術以圓場。現在無官一身輕的是葉俊榮,教育部裡數十大學校長送行力挺的溫暖畫面,讓葉俊榮有「膽量」坦言不想走。可見,「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才是為官正途








聯合報社論/蔡英文究竟要看民意或獨派的臉色?


2018-12-28 00:26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英文總統。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卡管案在府院「震怒」卻又順手「追認」葉俊榮處理的曖昧情況下落幕,留下了一堆「究竟誰知情」的問號。意外的是,獨派幾以爆炸的方式表達了對蔡英文的憤怒,除劍指讓管中閔上任就是蔡英文的旨意,更放話「別想民國109年(二○二○)了」。言下,分道揚鑣及走著瞧的威脅意味十足,也暴露了「卡管案」的另一關鍵其實是獨派的力阻。
為了卡管,蔡政府整整「報廢」了三名教育部長;災情之慘重,甚至累及九合一選舉大崩盤。其中一隻看不見的黑手,正是獨派的干擾。據了解,蔡政府安排葉俊榮出任教育部長,原即有意解決此一懸案;但八月間葉俊榮隨蔡英文出訪過境美國時,當地獨派社團對於「卡管」態度強硬,導致政府立場退縮。如今再處理,大勢已去,顯然太遲。面對獨派的勒索,蔡英文要如何處理雙方關係,其實也到了必須重新思考的時候。
蔡總統無論在明裡、暗裡受獨派的政治牽制和情感勒索,早已成了蔡政府難以自拔的「獨癮」。前者,包括安插各路獨派人士如陳師孟等進入政府機構,包括對陳水扁保外就醫尺度的縱容。後者,則包括兩岸關係張弛的控制,對國民黨及歷史的清算,乃至對國家名稱及象徵的更張等。不同的是,在蔡英文人氣高漲時,她能從容地把對獨派的親密看成自己對盟友的「恩賜」;但在她掉進低谷時,獨派則反過來利用這層盟友關係向她勒索,譴責她的不義。這種關係,就如藥癮一樣漸漸變得難以自拔,然後來到失控的地步。
盤點一下近期的發展,蔡英文受獨派挾持而作出腐蝕自己政治根基的錯誤決策,最清楚的例子,就是四、五月間的「柯綠分手」事件當時,民進黨中央受到深綠基層的慫恿,要求與主張「兩岸一家親」的柯文哲劃清界線,並在台北市自提候選人;此舉,不啻是自絕於中間選民事後,從姚文智僅僅一成七的得票率看,證明了民進黨「棄柯提姚」是錯誤而愚昧的決定民進黨想要片面討好獨派,以為選民的情感和智慧可以操弄,結果掉進陷阱的卻是它自己,選民對民進黨的選邊根本不買帳這也造成選後蔡英文試圖尋求與柯文哲和解,最後卻以撞壁收場
值得注意的是,當蔡英文的聲望愈是下挫,獨派對她的勒索也愈發凶猛。十月間,郭倍宏領導的「喜樂島聯盟」發動「公投反併吞」活動,企圖逼迫蔡英文在國家正名議題上拿出具體作為。民進黨雖選擇與「喜樂島」保持距離,但也僅僅是出於怕影響選情的考量,並未深思雙方的關係要如何進退。直到這次葉俊榮處理「卡管案」,獨派則乾脆將匕首插向蔡英文,直接嗆她不要再想連任;言下之意,獨派似將另擁賴清德出征僅僅兩年半,蔡英文與獨派的關係已到了撕破臉的地步;接下來,是蔡英文要向獨派俯首稱臣呢?還是她另有法寶可以制伏這批人?
事實上,這不只是蔡英文的問題,也是整個民進黨的問題對一個執政黨而言,究竟是台獨的意見重要,還是廣泛的民意重要?那一小撮台獨人士,若以姚文智的得票計算,就說有一成七的比率吧;請問,執政者該聽從一成七的死硬意見,或者應聽從另八成三想要追求更好生存發展的民意?表面上看,獨派似乎是民進黨最堅定的盟友,但獨派對國家現實與利益認知的缺乏彈性,對正義與是非黑白的偏頗含混(包括不在乎扁家貪瀆),它的價值觀矛盾重重。但是,為何民進黨要一廂情願地屈從於其勒索,卻把多數民眾認同的民主及道德價值拋棄一旁?
兩年半來,蔡總統不斷向獨派示好,不在乎背棄民意與民主價值。如今,當民進黨遭民意唾棄,獨派卻仍然毫不留情地反咬蔡英文。這筆糊塗帳,民進黨自己算一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