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亮恭/一線之隔的理念與偏執
◆ 洪蘭/成功的關鍵:必備熱情與毅力
◆ 葉銀華/如何解決企業傳承困擾?
◆ 方祖涵/明星游擊手的家暴治療
◆ 周行一/好台灣+好文化、好文明、好安全
◆ 楊志良/一個問了三十年的問題
◆ 盛治仁/勝利站後面 危險站前面
◆ 王文華/如果你犧牲一切照顧的配偶愛上別人…
◆ 謝哲青/一心多用 反降低工作效率
◆ 楊渡/務實的台灣人,才是選舉的贏家
◆ 馬凱/當白馬王子親吻睡美人
◆ 趙春山/兩岸「關鍵時刻」
◆ 劉憶如/「川習會」美中貿易戰暫時休兵
◆ 王健壯/蔡英文又一句文青囈語
◆ 方祖涵/球場上的戰爭英雄
陳亮恭/一線之隔的理念與偏執
2018-12-15 00:14 聯合報 陳亮恭(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
為改善高齡醫療體系,二○○七年我國引進英國「中期照護」,二○一四年健保署首度將此照護模式落實於全國,以腦中風需要積極復健的病患為對象,並輔以推動美國模式的「急性後期照護」。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辭海》將「理念」解釋為「上升到理性高度的觀念」,也就是先有想法,再經由思考與論證提升至理性高度而成為理念;「偏執」一詞出自蘇東坡的《乞罷詳定役法劄子》,意指「過分偏重單方的執著」,而此執著常來自於自我援引的優勢或觀念。
高齡病患在大醫院住院後,醫院與家屬對於出院時機常容易出現爭執,醫院認為病患已經痊癒,但家屬認為病患尚未恢復;時常上演「有關係就沒關係」的戲碼,家屬各憑本事為病患尋找持續住院的醫院。這個困境對急性醫療思維的醫院而言實屬挑戰,而對高齡病患與家人而言,也是沉重壓力。
民國96年(二○○七年),一群具改善高齡醫療體系理念的人,引進英國「中期照護」以解決問題,積極在各醫院宣導,也持續倡議政府推動醫療體系轉型,同時收集資料進行學術發表,落實台灣本土模式的學理及數據實證;民國103年(二○一四年),健保署首度將此照護模式落實於全國,以腦中風需要積極復健病患為對象,推動美國模式的「急性後期照護」,實施初期醫院出現不同意見,然三年試辦成果卓著,民國106年(二○一七年)擴大試辦其他疾病類型「急性後期照護」,真實改變國家高齡醫療體系,直接促成醫院的跨層級整合。雖然轉銜過程仍具有信任障礙,醫院也有財務經營壓力,但堪稱亞洲最成功的高齡照護體系改革,日本直至近年方因健保財務壓力而推動「中期照護」。
堅持高齡醫療體系改革是一種理念,而持續對民眾及醫界倡議、與政府部門做良性討論、以學術規格進行成效分析,並與健保署針對策略、時機與支付等議題研議,這是一種落實「理念」的作為,講究科學標準的驗證,是將觀念提升至理性層次的過程。過程中,「理念」若堅持英國模式而不願思考美國模式在台灣推動的可行性,這變成了「偏執」;「理念」若堅持英國模式僅由老年醫學醫師執行業務,忽視台灣醫療體系專科化的差異性,這也變成了「偏執」。
公共政策常會出現「理念」與「偏執」的拉鋸,政府政策的規劃高度參考學者與議題領袖,甚或學者或社會運動領袖直接成為政府的一部分,此時,急欲以個人或團體理念加於民眾,以帶領先驅意見前進的論述,推動未經完整討論與驗證之政策,便直接模糊了「理念」與「偏執」的界線。公共政策既為公共,就須顧及全民感受,唯有不斷的倡議、討論、修正才會形成優質政策,而優質政策或許未見得完全符合主事者的「理念」,但尋求最大公約數的改革才是成功的社會工程。議題領袖的思維可能較為前進,然若跳過尋求民眾支持的過程,直接訴諸政府政策導入便會遭遇強大的民意反噬。
「理念」與「偏執」的差異在於過程與接受,許多政策制定脈絡可見制定者理念與堅持,若失去走出同溫層帶領民意的能力時,「理念」瞬間成「偏執」,而政府施政的品質與民眾信任度隨之崩跌。優質的政策制定是門專業的學問,需同理多元意見與強化社會溝通方能成形,政策規劃本身是一門科學,需基於「理念」尋求公約數,避免「偏執」而深化差異與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