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承泰/什麼是真的假新聞?
◆ 蘇蘅/假新聞為何不能由當權者認定?
◆ 黃一農/「人民做主,還權於民」
◆ 陳立恆/創業不該為了當獨角獸,而是當千里馬
◆ 盛治仁/個人應謙和,也要避免集體傲慢
◆ 趙春山 /「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台灣人
◆ 方祖涵/貧賤人生的網球夢
◆ 陳亮恭/極端氣候下超高齡社會的永續
◆ 王正方/瘋癲之城的自戀狂
◆ 周行一/斑馬線上的老虎
◆ 林祖嘉/申請居住證有那麼嚴重嗎?
◆ 黃介正/「韜光養晦」還要不要?
◆ 薛承泰/寡婦經濟學
◆ 王健壯/如果多數人心中都有一個楊國樞
◆ 嚴震生/從馬侃懸缺席次看政治任命
◆ 馬凱/誰來解救AI浩劫?
◆ 洪蘭/防失智為何要學新東西?
◆ 方祖涵/棒球日子的簡單美好
◆ 盛治仁/留給未來世代的政治典範
◆ 蘇起/中共對台動武的可能性
◆ 葉銀華/金融帳連續淨流出的真相
◆ 劉維公/孤獨是可怕的社會病毒
薛承泰/什麼是真的假新聞?
2018-09-21 23:43 聯合報 薛承泰(作者為台灣大學授)
圖為駐日代表謝長廷日前再次在臉書抒發心情,呼籲不要再被假新聞操弄。 圖/摘自謝長廷臉書
維基百科對假新聞(Fake news)的定義,是刻意以傳統新聞媒體或社群媒體的形式來傳播的錯誤資訊,目的是為誤導大眾,帶來政治及經濟的利益。同時也列出八種樣態:斷章取義、移花接木、焦點錯置、視而不見、無中生有、查證不足、雙重標準、誇大不實。
這些樣態是資訊的特徵,未必都會毀人名節、傷害社會或國家,也未必會給自己帶來政治或經濟的利益。就像現代年輕人有小創意,喜歡來個KUSO版在社群網站中傳散,有消遣或反諷味道,也可能純娛樂!這應不是假新聞的重點。
此外,在民主社會中做為第四權的新聞媒體,站在權力的對面,為人民監督政府,做為資訊的守門人,報導也常會「斷章取義」,下標題就是最好的例子,這能算是假新聞嗎?當然,媒體也會因其政治立場針對一件新聞各自做出不同的解讀與處理方式,常有「焦點錯置」或「視而不見」的情事發生。這些現象就連美國也無法避免,川普不就是常槓上媒體,認為媒體刻意斷章取義,對他的努力視而不見
即使美國多數媒體不喜歡川普,川普支持率仍穩如泰山,因為,除了川普自己的作為,真正能影響人們的,不是鋪天蓋地真假難分的資訊,而是社群媒體中人們相互激化而產生的態度;臉書會被質疑涉入選舉與政治,就是因為這個。
進入廿一世紀,大家都可以感受得到,資訊量快速成長,型態多元,而且載具功能越來越強大;這只不過是近十多年的事,未來更難以想像。如今一位年輕人每天光從手機上所能接觸的資訊,即超過一個世紀前一般人一輩子所能接觸的資訊總量。
筆者念小學時,家裡只有收音機,到大學時才有了電視。當時生活在所謂的「威權時代」,媒體少且內容大同小異,人們接觸時間並不多。如今人手一機,隨時隨地均可倘佯於無國界的網路世界,各類資訊唾手可得且收發自如,眼睛盯著小螢幕的時間必然更多。當資訊多而快速,會對人們產生什麼影響呢?
答案是,人們會比過去享有更多的言論自由。雖然部分來自過去人們的爭取,資訊科技的進步才更是解裂威權高牆的利器。於是今日的網路覆蓋率以及智慧手機擁有率,會比投票率,更能代表一個社會民主的成熟度。總之,資訊走入生活、突破威權與專制,是不可逆之路;因此,社會需要的是自律的道德心,不是防堵與監控!
基於此,政府若要將一位外交官之死,歸咎於假新聞所帶來的壓力才導致自殺,並試圖修法來提升對新聞或言論的監督,必須謹慎。特別是執政的民進黨應比誰都清楚,請勿自己先犯了「焦點錯置」與「雙重標準」,這是假新聞其中的兩項。
儘管假新聞有那麼多樣態,筆者認為選舉當前,政府需要特別留意的假新聞,主要是移花接木,無中生有,扭曲事實這三項。「移花接木」乃透過軟體技術在影音資訊上動手腳,其目的就是混淆視聽打擊異己。「無中生有」在選舉中是很常見的伎倆,訊息往往在投票前夕傳出,讓對手來不及反應。「扭曲事實」就是俗話說的「把白布染成黑的」,只要衆口即可鑠金。這三項在台灣都曾發生過,如果政府有決心落實轉型正義,那麼就應先處理過去選舉真發生的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