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2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扣除額稅改 豈可說停就停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多少環委退席,才擋得住第三接收站?
◆  聯合報黑白集/「無料」的東廠檢討
◆  經濟日報社論/扣除額稅改 豈可說停就停







經濟日報社論/扣除額稅改 豈可說停就停


2018-09-22 01:53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財政部長蘇建榮日前表示,「暫緩」原本在立法院這個會期提出扣除額稅改,因為被綜所稅的數字「嚇壞了」,籲請社會大眾給財政部一年時間,等明年報稅後,觀察第一波稅改對綜所稅稅基及稅收的影響,通盤檢討扣除額,再提出修正版本。如此,推估落實修法恐怕也要二年時間,並引發外界質疑扣除額稅改「踩煞車」,是政策跳票。
財政部長所稱被嚇壞的數字,是指今年初的股利所得改革方案,讓綜所稅稅基變得「非常脆弱」在稅改之前,根據105年度綜所稅申報資料,全國622萬戶申報所得總額5.8兆元,列報免稅額及扣除額3.6兆元,占綜合所得總額約62%,所以真正課稅的所得只有38%
沒想到今年初股利稅改,大幅提高四大扣除額標準扣除額、薪資所得、身心障礙及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額度,使得綜所稅免稅額、扣除額占綜合所得總額比率已達76%,綜所稅稅基只剩24%能課稅。因此,財政部認為,如果朝野立委和其他部會提出的薪扣、長照、健檢等扣除額,稅收恐雪崩式下滑,危及稅制健全,衝擊政府財政。
問題是,財政部早就知道這個情況,數字也並非十分嚇人。因為當初股利所得稅改的重點在於廢除兩稅合一,等於是對股利所得者加稅,而為爭取廣大民眾的支持,財政部主動提出提高標準扣除額,以及薪資所得、身心障礙及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額度等配套措施,那時就已有綜所稅的稅收損失做為交換籌碼的心理準備,怎麼會今天才突然發現綜所稅稅基剩下不到四分之一。
更何況,股利所得稅改對稅收的衝擊,不能只看綜所稅。當初為了降低稅收損失,財政部也提出加稅的配套措施,包括將營利事業所得稅的稅率由17%提高至20%,外資的未分配盈餘稅負抵繳5%取消,扣繳稅率也提高1個百分點。財政部當初就根據財政資訊中心的所得稅申報資料,計算降綜所稅、增營所稅的結果,最終結果的稅收淨損失不過198億元而已,也已經反映了綜所稅稅基只剩24%的部分。
如果還要等明年綜所稅申報之後,觀察第一波稅改對綜所稅稅基及稅收的影響,豈不是表示財政部對於當初透過申報資料計算的稅收損失沒有信心?營所稅今年就已經增加了,又怎能視而不見?更何況,198億元的稅收損失,占稅收總額2.3兆元的1%都不到,並沒有到嚇人的地步。
再說,租稅改革應當重視的是對公平與效率的影響,稅收損失並非首要考量。因此扣除額稅改,無論朝野立委提出多少種版本,財政部的最好因應對策,就是先從公平與效率面提出同意與否的答案,而不是以稅收損失為唯一考量。
如果是立委們出於政治考量的扣除額提案,公平面或效率面都站不住腳,財政部應當可以輕易地據理反駁,社會大眾也會給予支持,即無庸擔憂稅收損失。
反之,如果立委們建議扣除額項目的增加或金額的調高有其道理,符合公平或效率原則,有助於稅制更健全合理,則即使造成稅收損失,財政部理當支持並推動。例如大法官指出薪資所得者無必要成本費用之扣除違憲,基於公平原則,財政部即應儘速制訂給予薪資所得必要費用扣除的法規,稅收損失則非懸念。
最後,任何減稅方案,包括財政收支劃分法、預算法、稅捐稽徵法、納稅者權利保護法等法案,本來就都要求涉及超過5,000萬元之租稅減免者,應經審慎稅式支出評估程序,始可採行。針對綜所稅扣除額的提高,或是各部會拚命開出減免稅方案,財政部何不就以稅式支出評估機制來嚴格把關,總比用表面嚇人卻不客觀的數字來做為決策依據強多了。








聯合報黑白集/「無料」的東廠檢討


2018-09-22 00:1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促轉會昨天公布張天欽「東廠之亂」調查報告,不是主委黃煌雄主持,反而是由發言人發布。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促轉會公布張天欽「東廠之亂」調查報告,不僅內容「無料」,且為自己放水。這樣的檢討報告,說實在,還比不上民眾街談巷議對此事的評論水準。
如此嚴重的事件,原本應由促轉會主委黃煌雄親自主持;誰料,該會卻以黃煌雄赴立院備詢為由,由發言人發布了事這種輕率的敷衍態度,顯示促轉會不把張天欽事件當一回事,實際上也沒有認真反省
至於所謂的「調查」,促轉會聲稱為了提高「透明度」,除了由促轉委員和政風人員參與外,特別邀請三位外部人士擔任「諮詢委員」而這三名諮委,交大副教授林秀幸和政大教授林佳和,其實分別為獨派團體「台灣教授協會」的會長與副會長;另一名律師謝穎青,則出身新潮流
由此看,這份調查報告除了是促轉會自己人調查自己人,又找來外部夥伴助陣掩護。這如何具有說服力及公信力
事實上,張天欽事件最讓外界震驚的是,促轉會的主要任務就是在調查歷史冤屈案件真相,並還以公義;但張天欽等人竟能以「東廠自居」,並任意鎖定打擊對象但是,如今促轉會的調查報告,竟又是自己人關起門來草草寫一篇報告了事,這樣真能「促進轉型正義」嗎對於稍早參與「圍事」的可疑東廠分子,及不堪壓力而去的「吹哨者」,卻無任何交代
可笑的是,促轉會報告還警告大家:「不容汙名化促轉」。犯錯還如此頤指氣使,人們只能多謝指教了







聯合報社論/多少環委退席,才擋得住第三接收站?


2018-09-22 00:02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環保署原本意圖讓中油在桃園觀塘興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環評強行過關,所幸五名「學術環評委員」退席抗議造成流會。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在張天欽為「東廠之亂」下台當天,環保界也發生一場險惡的對峙,卻因外界焦點集中於促轉會,而未受注意。當天,環保署原本意圖強渡關山,讓中油在桃園觀塘興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環評強行過關所幸,五名「學術環評委員」退席抗議造成流會,才擋下惡行但賴揆一再放話,要求此案務必在九月底前過關;第三接收站會不會重演深澳電廠霸王硬上弓的戲碼,值得關注
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的環評,曾在七月間遭環委退件,原訂九月底再審。可鄙的是,環保署獲悉有「學術環委」出國,便突然跳過「先專家小組會議、再送環評」的程序,提前召開環評會,企圖利用「官派環委」的人數優勢,趁機表決偷渡。在此之前,行政部門更連番發表談話施壓,甚至施放出「三接過,深澳即不建」的煙霧彈,對環委要求補充的提案卻置之不理。
送到環評會的中油開發報告,對於接收站非選在觀塘不可的關鍵理由避而不談,對於以台北港作為替代方案的選項則全然排斥甚至,對於國際間興建液化天然氣已大幅降低陸上建站,而改建海上浮式運輸船(FSRU)也全不觸及中油如此閃避,讓環委不明所以
所謂的浮式運輸船模式,不必建陸地氣化站,直接從海上巨型液化天然氣槽船將天然氣氣化上陸,興建費用只要陸上接收站的五分之一,便宜許多若再配上近兩年快速發展的液化天然氣貨櫃,可由鐵、公路運送到賣方家門口,讓陸地興建接氣站的必要性大幅降低。亦即,眼前有更佳選項,中油為何非要硬在觀塘興建接收站?
經濟部提交的觀塘環差修正報告,避重就輕,對於藻礁可能造成的破壞,則推說「先前已遭破壞」,經濟部將致力復育,保證不會進一步破壞。問題是,就算強行興建「三接」,台灣進口天然氣即能無縫接軌地供應台灣需求嗎?恐怕未必。
原因是,國際天然氣交易是「賣方市場」,在地球暖化、減碳壓力大增下,天然氣更供不應求光是中國大陸因「煤改氣」引發的立即天然氣需求,就讓國際天然氣市場波動,期貨及現貨市場都搶得很凶台灣的天然氣進口迄今由中油獨攬,長年仰賴卡達、印尼、馬來西亞等國的長約供貨。其中,卡達的供氣量最大,但因運送距離達八千多公里,運程遙遠,一航次將近三十天,途中變數很多,難免提心吊膽。尤其,卡達位在複雜的地緣衝突地帶,最近美國與伊朗之間關係緊張,伊朗即揚言要封鎖荷姆茲海峽,並隨即為此舉行了軍事演習,一旦荷姆茲海峽被封,台灣要如何因應斷氣危機,經濟部和中油、台電有應變之道嗎?
即使買得到天然氣,槽船能否順利靠泊卸載,又是另一考驗。台灣海峽冬季海象惡劣,東北季風在大潭、新屋動輒超過每秒風速十五公尺但液化天然氣的運送,在超過十二公尺的秒速時,即無法靠泊事實上,港灣條件比觀塘好的台中港接收站,也有過多次因風速過大無法泊靠的例子
要確保能源安全,分散氣源確是必要考量八月間蔡總統赴美訪問前,中油與美國錢尼爾能源公司簽下長達二十五年、計七千五百億元的巨型購氣草約,但該公司主要是油品貿易商,在國際油市起起伏伏之下,台灣把如此大的能源賭注押在一家公司身上,是合理的盤算嗎?
簡言之,中油之所以迫切要建第三接收站,是為了兌現蔡總統的能源轉型政策,在民國114年(二○二五年)將天然氣發電占比提高到五十%。然而,這項政策目前看來已注定跳票,但整個行政部門卻不顧第三接收站對環境的破壞及合理的審查程序,要用各種方式強行過關,這非僅蠻橫,也是逾法作為。試問,要有多少環委退席抗議,政府才聽得見理性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