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達琪/美國總統大選投票率再創新高?
◆ 盛治仁/網路負面導向讓社會更激化對立
◆ 闕志克/有用的笨蛋
廖達琪/美國總統大選投票率再創新高?
2024-09-25 02:33 聯合報/ 廖達琪(作者為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榮譽教授)
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是全世界的選舉年,據估計有超過六十個國家,逾四十億人口要投票。這麼多國、多人口的選舉中,牽動世界最大,影響國際局勢最深的,仍屬重中之重的美國總統大選,畢竟它目前仍是接近獨一的霸權。尤其本次大選有些美國歷史上較少見的現象,讓其選舉的戲劇性高潮迭起。
首先是民主黨的陣前換將。美國現任總統八十二歲的拜登,原已在民主黨初選取得領先地位,也志在必得,欲以民主黨提名身分競選連任,但六月底的失敗辯論,七月中川普挺過槍擊的英雄形象,加上多方民調落後的數字說話,徹底摧毀拜登的連任意志,於七月底宣布退選。現任副總統賀錦麗匆忙上陣,離十一月五日的投票日已不到百日!這在美國歷史上應是絕無僅有。
其次,主要政黨總統候選人由有色人種的女性出任。根據記載,美國歷史上第一次有女性出任總統候選人,係民國六十一年(一九七二年)的薇薇安.亨特(Vivien Hart),但她代表的是「美國社會主義者黨」,且她是白人,最後得票甚微,選舉人票則掛零。第二位就是民國一○五年(二○一六年)代表民主黨的希拉蕊.柯林頓,她普選贏川普,但選舉人票輸而錯失總統寶座;她雖被認為是主流政黨所提名的第一位女性總統候選人,但也是白人。目前民主黨提名的賀錦麗,則是第一位有亞裔及非裔血統的女性總統候選人,且為主流政黨所推出,刷新美國的紀錄。
其三,美國兩大黨的正副總統候選人,呈現左左對右右的搭配。因為總統選舉只能選出一組,美國又採相對多數,而非絕對多數兩輪來決選,雖有選舉人團贏者全拿的間接產生程序,但學理上多認為正副總統候選人的意識形態應是互補,以追求擴大選票。不過,前提條件是選民意見市場分布以中間立場為最多數,左或右派,尤其極端者均為少數,因此較左派的總統候選人就會找立場較中間的副手為搭檔,右派亦然。但如果選民意見市場呈現兩極化,左左和右右配就會同時出現。而美國歷史上這樣的案例並不多,最近的就是民國一○九年(二○二○年)民主黨的拜登和賀錦麗,共和黨則是川普和潘斯。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的搭配,可說又複製了民國一○九年(二○二○年)的左右切割,也再一次反映出美國的極化社會。
其四,選舉競爭的激烈程度可能再創高峰。民國一○九年(二○二○年),左右對立態勢的競選,已創造了美國總統大選有史以來的競爭高峰。因為依投票選舉的理論,最能動員選民出來投票的,是一方面激發他們的熱情,另一方面強化他們的焦慮感,而通常左、右政治立場旗幟鮮明的候選人,最能刺激各自死忠支持者的投入,也能吸引對政治失望、一向不太投票的潛在支持者出來投票,因雙方都擔憂對方當選會推動自己最不願接受的政策,如槍枝管制的鬆與緊、墮胎合法的是與非、移民開放的寬與嚴,及同性婚姻的可與否等,都呈現對立排他性,讓選民對誰當選非常在意而焦慮。
民國一○九年(二○二○年)的選舉結果,多少說明左右較明確的對立競爭下,對選民投票參與的激勵效果。拜登成為美國歷史上得票第一的總統候選人,川普也不遑多讓成為第二高;投票率達六十六點八%,亦創下美國史上新高。今年再呈現左左、右右分立競逐之局,依理論及實證經驗,選民應會熱烈參與,選戰亦會非常激烈,不排除雙方得票數及投票率均有再破紀錄之可能。
這樣激烈的選戰,誰最後勝出尚難預測,但投票率再創新高,應可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