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日 星期一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少年吔,收假啦!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5470/web/ 

◆  拜登若戀棧 將歹戲拖棚
◆  美國「兩老吵架」背後 誰付代價
◆  禮失求諸法 界定博愛座對象訂罰則
◆  小學生的建議:優先席 不如改名需要座
◆  司機廣播 隱形的博愛力量
◆  醫德不是「廉價的」博愛
◆  博愛座慈悲文明 何須更名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少年吔,收假啦!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少年吔,收假啦!


2024-07-01 00:03  聯合報/ 張俊哲(作者為台大教授、出版中心主任)
我的呼籲──希望研究生們聽得進去。圖/張俊哲


自從期末考結束後,校園變得安靜了許多。連日的酷熱和午後雷陣雨,更讓校園裡的人潮驟減。然而和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我突然覺得入夜後的校園變得特別暗,多數的實驗室很早就熄燈。我不禁要問:同學們,還好嗎?實驗,還順利嗎?

身為資深的實驗工作者,我深知進行一個生物化學或基因工程實驗,從材料準備、實驗操作、反應進行,加上數據分析,通常需要五到六個小時。其他領域的研究,可能要花上更多的時間。試想,一個研究生從早上九點開始做實驗,完成第一輪的工作時,已經到了下午兩、三點。當然,同學可利用反應進行的空檔,外出用餐和稍事休息。工作態度較積極的研究生,通常會利用空檔,從事第二輪的實驗,以利在下午四點左右,獲得新的結果。因此,一個「朝九晚五」的研究生,若能每天順利完成兩輪的實驗並整理好數據,已屬萬幸!對於初出茅廬、經驗不足的研究生,若也想貫徹「朝九晚五」,甚至還經常「朝十晚四」,很抱歉,我必須說,印象中還未曾遇過能成為稍具國際競爭力的專業人才。

回憶剛進碩士班時,台大校總區生化科學所經常到了晚上八、九點,依然燈火通明。我親眼目睹許多學長姐和同學們都工作到那個時候,甚至過了十點還大有人在。礙於同儕壓力,自己也硬撐了下來。我必須承認:當年同儕的壓力,遠勝我對科學的興趣。然而,若沒有那股向上提升的群體氛圍,後來也擠不出克服困難的動力,進而從實驗得到成就感,同時對科學產生好感。因此,近日看到多棟研究大樓「天暗即暗」的景象,不免令人憂心,深怕做研究的風氣正在全面衰退。對國力而言,這不是件好事。

培養管理時間和解決問題能力,是研究生必修的課題,且無分領域。現實的是,若不花時間去嘗試錯誤,就無法學會有效地規畫進度和克服瓶頸。不幸的是,仍有不少學生在枯等那一份不曾存在的寶典,不願花時間摸索,認為只要掌握秘訣,就會勝券在握。殊不知,即使擁有全世界最精良的武器,若不透過校準和苦練,要在奧運射擊奪金,也只是癡人說夢。

以一個過來人的經驗,我由衷建議同學們在遭遇研究挫折時,先學會和低潮共處,把看似不知所云的實驗結果當作朋友。因為,它們曾是努力過的痕跡。不過,請不要被挫折麻痺,務要記得發出求救訊號。最可怕的是深陷泥淖而不自知,或視群體之低迷為常態,從而一同向下沉淪。

據悉,今天是許多研究所的新生報到日。或許前兩周我所觀察到的「天暗即暗」,今晚將被許多研究室的「夜間部」點亮。然而,我也不能排除同學們在報到後,繼續耍廢放暑假。

基於對國家科研及同學生涯之關切,請容我呼籲:少年吔,收假啦!自己的前途自己救,不要再混了!













拜登若戀棧 將歹戲拖棚


2024-07-01 00:03  聯合報/ 朱立安/教(嘉義市)
美國總統拜登與前總統川普27日舉行首場辯論,拜登挨批在辯論會上聲音沙啞、口齒不清、老態畢露。法新社


美國總統大選首場辯論,拜登真夠慘!倘若是評審學生辯論比賽,已足以定輸贏,然而這不是看小孩子比賽,而是兩位可能控制核彈的老人,爭奪權力連續劇當中的一場戲。難道像著名法國歷史劇「大鼻子情聖」中,名角上台,卻被看他不順眼也更有才華、熱愛行俠仗義的劍客當眾轟下台嗎?事情也真的朝此方向發展了。

辯論剛結束,偏左媒體已紛紛喊話民主黨換掉拜登,紐約時報尤其強悍,不到廿四小時內找來十幾位名氣最大的作家和政治評論員,呼籲拜登放棄競逐連任。曾獲諾貝爾經濟獎的克魯曼更直接撰文,點名非裔女副總統賀錦麗接替拜登。賀錦麗贏的機率比當年的希拉蕊・柯林頓更低,右派共和黨看敵軍如此驚惶失措,恐怕樂不可支,而拜登支持者豈能嚥下這口氣?

台灣,尤其藍營,看美國嚷嚷換候選人,想必心有戚戚焉,筆者不願回憶我們自己的政治爭議,倒是想到約翰艾文的「蓋普眼中的世界」;男主角小時,有位老師口臭非常嚴重,某天在課堂上,老師公開點名問最鍾愛的學生:「我有沒有口臭?」學生巧言令色回答說沒有!卻私下塞紙條給老師說:「老師您的嘴巴真的很臭!」多年過去,學生在紐約遇到當年同學告訴他說,老師死了,冬天喝酒醉倒路上,冰天雪地就凍死了,學生氣得痛揍報信者。事實往往難以下嚥,當年老師無法嚥下批評,支持他的學生看到老師以最不華麗的方式轉身離去,也難平心靜氣。這正是過去一天在網路看拜登支持者激烈爭論是否請他下台的狀況。

著急的左派媒體,已到了不能繼續自欺欺人,而且必須自救的地步。左媒這些年來逆著民調風向,替拜登說很多好話。稍早前,拜登兒子杭特被判多項重罪,左媒說很多美國人都持槍,唯獨拜登兒子有罪呀?又說拜登兒子和很多美國人都吸毒,都值得同情,所以「大家都是杭特」。拜登說兒子沒做錯事、公開擁抱兒子,左媒又讚美拜登「性情高貴」。雙標是危險的事,但更危險則是整批媒體、整群人集體雙標

筆者懶得看辯論現場「演技」,較在意政策內容,但細聽辯論內容,才更生氣。川普和拜登都把移民當代罪羔羊,都有意無意在煽動排外,都是五十步笑百步的冷戰遺毒思維。細節方面,兩人都公開說謊。川普痛打美國高物價、通貨膨脹,但若他當選,其主張調高進口關稅的政策會讓高物價與通膨惡化。拜登說他任內沒有美軍在國外死亡,也是說謊;美軍倉皇逃出阿富汗那年,喀布爾機場爆炸事件導致十幾名美國大兵死亡。但更嚴重是,美國在全球賣武器,多少平民百姓因之死於非命?這些不提嗎?不必關心嗎?拜登難道老得連兩個月前大學校園一系列反以色列的抗議活動都忘了

這場媒體形容的「現代史上最糟糕的總統辯論」,已經是民主大災難,不僅拜登自我感覺良好,也凸顯民主黨危機處理之無能如今左派放風聲說,更換候選人多困難云云,讓人質疑,是否美國政治體制僵化到兩黨都變一人政黨?當然關鍵仍在拜登本人,如果他執意戀棧,不肯讓賢,接下必將歹戲拖棚,不忍卒睹。













美國「兩老吵架」背後 誰付代價


2024-07-01 00:00  聯合報/ 林興寧/公退(彰化市)


川普與拜登電視辯論會首度上場,有學者一針見血地形容是「兩個老小孩吵架」。但這背後隱藏危機和台灣將付出的代價,可能遠超過我們對「吵架」的想像。

聖經有則故事提到,一個行淫婦人被群眾抓到耶穌面前,並要求以律法把這婦人用石頭打死,來為難耶穌;只見耶穌回答:「你們中間誰沒罪,就可先拿石頭丟她。」於是,他們聽見後,就從老的開始,一個一個離開了。為什麼從老的開始?多數解經者認為因為愈老過犯愈多,一旦良心發現,自然會知罪自責的默默離開。

看看今天川普、拜登兩位年均八旬的老翁為了勝選,只想「拿著石頭砸別人」,在台上張牙舞爪,彷彿對手一無是處,能力、性格、操守、私德甚至家人,都能成為攻擊目標。川普、拜登都當過總統,其中之一也很可能繼續領導這個動見觀瞻的超級強權,但在眾人面前,他們只會踐踏對手高抬自己請問,這如何避免美國因領導人長期欠缺基本格調和反省能力而走向衰敗

至於緊抱美國大腿的台灣,除兩者類似「贏者全拿的大總統制」,和無所不用其極的民粹風潮,目前在位者專斷的性格,更叫人憂心,因為不論對手是強是弱,從個人、派系、政黨、兩岸,都是同一套路而打鬥到底。當然,如今中美台三方形成的「完美風暴」,「槍桿子出政權」的中共,也跟充滿權力欲望的美台領導人,同樣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因此,面對一場場鬧劇,大家都該好好想想,「兩個老小孩吵架」或政客逞凶鬥狠的背後,最終又會是誰付出慘痛代價?













禮失求諸法 界定博愛座對象訂罰則


2024-07-01 00:53  聯合報/ 鐘重發/退休教師(彰縣北斗)


身障車位和博愛座設置的依據法源都來自「身心障礙者權益保護法」,二者目的與功能極為相似,然博愛座常引發衝突與爭議,身障車位卻少有爭端。

要說身障車位和博愛座的差異為何?違反身障車位的訂有罰款的罰則,因此停車位再難找,也少有沒身障停車證的敢暫停身障車位。但博愛座不只許多人會輕鬆入座,連據博愛座卻不讓座的,要道德勸說都難以施行。

老子在道德經上說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道德經上未講到若連禮都喪失了要如何然社會按此邏輯都認為失禮而後「法」,法界定了身為人在社會的行為底限當今年輕一代的教育養成已不重禮義廉恥的內塑,取代的是對法的認識與個人權益的維護

因此,博愛座擴至「其他有實際需要者」的優先席,在實務運作中是有助於降低有實際需求者與老弱婦孺傷殘者的紛爭?或是可以「有實際需要者」為由,理直氣壯的做為不讓座的藉口?

博愛座爭議豈是衛福部只將「博愛座」改名為「優先席」,將適用對象擴至「其他有實際需要者」,就能解決人際間失去的尊重與同情而獲得祥和?真的很難,簡直是衛福部的一廂情願。

若整體社會對敬老、扶幼、助婦孺傷殘已沒有讓座的真情,若任何人都可以「有實際需要者」為由而理直氣壯的不讓坐,那麼衛福部修法看似為「有實際需要者」開扇窗,實際上卻更像把原本對「老弱婦孺傷殘者」的保護關掉了門。

為已進入超過齡社會的台灣,為讓「老弱婦孺傷殘者」在乘坐大眾運輸時能安坐,衛福部真想修法,倒不如像身障車位般明確界定對象並訂下違反罰則,以確實保障老弱婦孺傷殘者都能有安心入座的機會












小學生的建議:優先席 不如改名需要座


2024-07-01 00:52  聯合報/ 林品辰/小學生(台北市)


我是一個五年級的小學生,老師在學校常教我們要以禮待人,我最近卻常看到博愛座新聞,很多大哥哥、大姐姐跟老爺爺、老奶奶,竟然因為搶位子而吵架,甚至大打出手。雖然博愛座用意是禮讓老弱婦孺,讓更多人可以感受到陌生人的愛心,結果卻背道而馳,還有新聞寫「博愛座變成搏鬥座」,讓我也覺得很憂心,不知道小學生到底能不能坐上博愛座?要不要讓位給老人家?

爸媽告訴我,政府打算將博愛座改名「優先席」,將優先乘坐博愛座的老弱婦孺,改為其他實際需要者。但我認為名稱很重要,因為大家會顧名思義,有優先就會有落後,一般人都想要領先別人,沒有人想落後,到時候很多人可能會覺得「我才是最優先的那個人」,你優先、我就落後,結果又搶成一團,政府美意就會成空。

我想了想,與其叫「優先席」,不如改名叫「需要座」,歡迎有需要的人來坐,可能會少一點爭執。畢竟年輕人也會有受傷、生病不舒服的時候,爸爸媽媽上班累了也會需要座位;有些老人家身強體壯,或只搭一、二站,也不一定需要座位,有需要的人沒有座位、沒有需要的人被讓座,有時候滿尷尬的。

「需要座」就是有需要的時候請坐,如果座位空出來,即使沒有受傷的人也可以上座,看見有需要的人再讓座。倘若大家都有同理心,有一天自己也會生病、變老或不舒服,坐上「需要座」也會感到很窩心。自己有能力時幫助有需要的人;你需要,我幫你,社會就可以變得更美好。












司機廣播 隱形的博愛力量


2024-07-01 00:52  聯合報/ 李亞琪/服務業(台北市)


博愛座爭議頻傳,衛福部決定將「博愛座」更名為「優先席」。優先席當然不是誰先來就先占位,就怕有年輕人藉口不讓座,讓博愛精神蕩然無存,苦了有需要的長者。

無論在公車或捷運上,博愛座我是不敢坐也不需要坐。有一次和女兒上公車,車上人不多,後排坐滿了人,前排博愛座全空著,司機廣播:「車子要開動了,為免跌倒,妳們不要站著,有位子就先坐。」於是我們便開心坐在博愛座上,司機的體貼讓我們很感謝。過了幾站,上來幾個銀髮長者,有人拄著拐杖,司機又廣播:「如沒有特殊需要,請禮讓博愛座。」我和女兒立馬起身,其實就算司機沒提醒,我們也會立刻讓座。

這位司機不僅有同理心還有智慧,讓人忍不住想為他按個讚。他的廣播適時提醒乘客發揮博愛精神,如若遇到大剌剌坐著玩手機、不禮讓長者的年輕人,這樣的提醒或多或少會起到作用,發揮博愛的精神力量。

當然,捷運上沒有司機適時提醒乘客讓座,端看人們的自覺、禮貌、修養。我確實見過坐在博愛座上的年輕人在打盹,真睡假睡不得而知,若有長者進來時,他們便可視而不見。

博愛座改為優先席,讓座事件也提醒我,將來老了,做個健康、優雅、包容、幽默且討喜的長者。當有一天我們來到必須要被讓座的年齡,首先我要把自己的身體顧好。再來,如果確實需要被讓座,我會微笑誠懇要求,就算別人不讓座,我也會笑笑說謝謝,相信他們有他們的理由;不生氣,善待自己,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希望這個社會仍然懂得敬老尊賢,發揮愛心,不負「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的美名。











醫德不是「廉價的」博愛


2024-07-01 00:52  聯合報/ 梁家光/醫師、財經立法促進院副院長(新北市)


在衛福部因為「博愛座」爭議而擬將之更名為「優先席」的此刻,醫護同仁們面對不滿看診付費沒有優待、不耐久候、不滿醫療方式等個人需求的患者,有意無意隨口以沒有「醫德」暴粗口,而心有不平。這明顯對眾多在健保制度下的血汗醫護人員,有極大的偏見與打擊。因此重新省思「醫德」的時代意義,是醫病雙方都必須面對的課題。

全民健保以有限資源包山包海,節約支出以達成政策目標 。多數民眾則習於方便可近,並視醫療服務為理所當然,將醫療保險逐漸轉為社會福利概念。看診遇不如意對待,動輒以沒「醫德」批評醫護人員,實為不當之舉。

醫德」應是全人類醫界的共識,是人類生命存續的關鍵,不應成為個人批評醫界的藉口。例如近日掛號費的調漲,乃反應數十年來未隨物價調整的差距,根本與「醫德」無關,民眾不要誤會。

醫德不是義務,而是一種教養、一種自我期許、一種自我的職業尊重、一種禮貌及一種文明!這是醫病雙方都無法勉強的。

沒有換位思考的人,無法想像沒有合理待遇的醫療人員在疲累不堪時,被要求「做功德」的心中感受。

自從有待改善的全民健保實施,醫界面對且承擔了空前壓力,在專業及實務取捨上面對改變及挑戰。健保每年的預算編列不足以公平滿足醫護工資,專業價值遭貶抑。不平則鳴,醫界也有權爭取公平給付,這也無關「醫德」。

醫德」的定義,並非僅為滿足患者對醫療內容的想像,而是秉於專業判斷,在合理使用醫療資源的前提下,正確且及時的給予醫療處置,並且預留緊急應變的彈性空間。

簡言之,醫療需具備高度專業化的技能,不能與一般服務業等量齊觀。醫者更不能在長期過勞的情況下工作。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醫者對病人的體諒、包容、溫暖和關懷,應該也是廣義的醫德。期許病患也是最美的風景,應對有禮,彼此尊重。在就診一來一往中,看見人性的美好。這種積極性的醫療文化,才是為台灣醫界奠定國際競爭力的基礎。

同時也別忘了,「醫德」無關政治,也高於政治,不得假藉「醫德」為政治服務,說到底,只是做人的基本道理罷了。

對於一小撮真正的「醫德」敗壞者,就讓我們用難以苟同的良心譴責,希望他們即時改邪歸正。

當世人爭議「醫德」已逐漸消失的當下,讓我們重視「禮義廉恥」這人我關係的規範。在醫療界如此困難的時刻,也請民眾不要把「醫德」視為理所當然。

若上位者只考慮眼前的利害,沒有正視制度缺陷所醞釀的隱患,正在吞噬原本立意良善的醫療體系,亦不在制度上改弦更張,那麼「醫德」只是天上偶然才會掉下來的禮物,不會天天都有!












博愛座慈悲文明 何須更名


2024-07-01 00:04  聯合報/ 李振清/教授(台北市)


充分發揮乘客文化素養、文明禮儀與教育內涵的「博愛座」,沒想到最近竟然引發全民爭論,甚至提升為相關部會嚴肅考量的課題。爭議頻傳的結果,衛福部竟然也預告修法,將「博愛座」更名為「優先席」。此種畫蛇添足、語意含糊的政策思維,更深化各階層、年齡乘客的誤解與爭執。平心而論,展現慈悲心的「博愛座」,有其深刻的文化與教育意涵,何須更名?

在語意上,「博愛座」充分展現廣施愛心、慈悲禮讓與助人為樂的善行。《孝經.三才章》有云:「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遣其親。」唐朝的先賢韓愈在〈原道〉一文中也強調:「『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因此,當初主政者採用「博愛座」之措施,實已展現智慧與務實之全民教育思維。可惜台灣在政治變遷的影響與脫軌教改的誤導下,原有的文化素養、文明舉止、基本禮貌與善良的同理心,已因種種常見的負面示範,不幸地在常民百姓的生活舉止中逐漸消逝了。

博愛座代表一種優質的文化與進步的文明。已故知名哈佛大學教授杭廷頓,在與哈瑞森合著的《為什麼文化很重要》(Culture mattersHow Values Shape Human Progress)一書中,強調優質的文化素養是社會進步與安定、競爭力提升、國家繁榮與創新的驅動要素。杭廷頓與哈里遜的論述也印證了聯合報《黑白集》日前在〈「去博愛化」的座位〉中所強調的論述:「博愛當然不是義務,而是一種教養、一種禮貌、一種文明。」因此,博愛座的精神,象徵著和諧、進步的社會內涵與潛在精神

展現慈悲心與現代文明的「博愛座」無須更名。誠如林軺先生日前在民意論壇呼籲的:「鼓勵禮讓,全車都是博愛座」。其實絕大多數的乘客都有此種文明素養。早已過「從心所欲」之年的筆者,經常在捷運與公車上遇到主動禮讓非博愛座座位的好心乘客。這也說明了「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

「博愛座」引發的爭議,是人人有責的教育與教養問題呼籲衛福部台灣的潛在優質文化與絕大多數人民的素養,不必多此一舉將「博愛座」更名為「優先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