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0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對未來供電穩定性 別過度樂觀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誰在摀住媒體嘴巴,誰在變相保護加害人
◆  聯合報黑白集/老柯洩漏天機
◆  經濟日報社論/對未來供電穩定性 別過度樂觀







經濟日報社論/對未來供電穩定性 別過度樂觀


2024-07-20 00:47  經濟日報/ 社論
台電規畫更新改建為2部燃氣機組,擬在基隆外木山海岸填海造地建設的第四天然氣接收站。 圖/聯合報系資料庫


經濟部7月15日公布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說明因 AI 科技潮帶動半導體產業擴廠等因素,預估未來五年及十年國內電力需求年均成長率分別為2.5%及2.8%。不過,該報告呈現的電力供需全貌並不完整,主要是忽略電價對電力需求的影響,且僅討論工業部門的電力需求。另外,在供給面上,則忽略增加再生能源及天然氣發電所面臨的限制,以及發電成本日益增加如何影響電價等兩項議題。

去年國內總發電量2,765億度,較前年減少1.04%。其中,以工業、住宅及服務業三個部門用電量居前三位,其占比分別為55.3%、18.6%及17.5%。電力需求宜以各類使用者的需求進行分析,然後再得到電力總需求的預測。然而,經濟部對於未來十年國內用電需求增加的估算,僅說明係因半導體產業的需求以每年30萬瓩至50萬瓩增加,以及 AI 用電量會自民國一一二年 (2023年)的24萬瓩增加至民國一一七年(2028年)的224萬瓩,而之後每年將增加35萬瓩至45萬瓩。不過,經濟部忽略近來國際 AI 大廠欲至台灣設資料中心,可能是因我國目前工業電價排名全球第三低;若未來國內電價大幅增加,則有可能抑制此需求。

國內未來電價走勢,取決於我國如何選擇不同發電組合,所導致對電力供給量及成本的影響。去年我國四種最重要的發電方式為燃煤、天然氣、再生能源及核能,其發電占比分別為 42.4%、39.5%、9.5%及6.3%。不過,核能卻僅占我國發電總裝置容量的3%。如就同樣裝置容量進行比較,則核能的發電量為燃煤、天然氣的1.58倍,風力的4.04倍,以及太陽能的8.75倍。而這些發電方式的成本也不同:目前台電自行使用核能、燃煤及天然氣的每度發電成本分別為1.12元、2.73元及3.04元,但台電外購光電及風力發電的每度成本則分別為4.88元及6.59元核能的低成本高效能十分明顯,但這項評估並未充分呈現

在今年7月及明年5月核三廠兩部機組陸續除役後,台電預計以天然氣及再生能源發電填補其缺口。不過,核電「設備利用率」高於這兩種發電方式,而每度發電成本則相對較低。因此,台電未來必須大幅增加核能之外的發電裝置容量,因而每度發電成本也會大幅增加。

經濟部對天然氣及再生能源發電的未來裝置容量,都有灌水嫌疑。經濟部預估在民國一一三-一二二年(2024-2033年)間,增加天然氣的發電裝置容量為目前國內發電總裝置容量的48.3%。不過,經濟部雖說明民國一一六年(2027 年)之後,每年都有大量的「新增燃氣電源」併網,但並未說明是哪個電廠

就再生能源的太陽光電及離岸風電而言,經濟部預期從民國一一五到一二五年(2026年到2035年)間,每年裝置容量分別增加2GW及1.5GW。不過,這比過去每年平均增量多出許多;從民國一O五到一一二年(2016年至2023年),國內太陽能光電的裝置容量由1.25GW增加到12.42GW,平均每年增加1.6GW。另外,從民國一O五到一一二年(2016年至2023年)間,國內風力發電的裝置容量由0.68GW增加到2.68GW平均每年僅增加0.29GW經濟部的樂觀預估,可能成為未來供電風險

由於經濟部對未來天然氣及再生能源發電的裝置容量灌水,因此,其下列對夜間備用容量率估計也是過度樂觀:在民國一一七年(2028年)以前,皆低於法定安全水準的15%,但在民國一一八年(2029年)之後皆超過20%這顯示,未來國內供電穩定性已岌岌可危,而立法院提出的核二、三廠機組延役法案,已經停擺,暫無法解燃眉之急

另一方面,台電目前資本額5,800億元,截至今年5月底止,累積虧損已達資本額的76%,再加上預期未來台電每度發電成本大增,故有必要再大幅調高電價。如此一來,或許可能抑制國外  AI 大廠在台投資,從而減緩台電增加發電裝置容量的壓力。錯誤的預測,可能導致風險,不可不慎。












聯合報黑白集/老柯洩漏天機


2024-07-20 02:16  聯合報/ 黑白集
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失去第一大黨地位後,民進黨總召柯建銘的情緒就失去了平衡。每當朝野協商,他一個人在旁邊碎碎念;別人在質詢,他動不動插嘴,時不時嗆聲韓國瑜。民進黨沒人管得住他,他便樂得繼續任性。

所謂言多必失,老柯這張嘴最近終於惹了禍。他受訪時說,賴清德當選總統次日,就成立立法院長改選小組」,他和卓榮泰、游錫堃等人都參加。柯建銘自誇說,民進黨是集體決策,「一起打仗」;不像國民黨,像義和團一樣亂搞一通,又嘲笑柯文哲是「政治白癡」。

虧柯建銘說得這麼口沫橫飛,這番話,卻冷不妨洩了賴清德和卓榮泰的底。卓榮泰當時是賴清德競選總部總督導,他曾在一月十八日臉書上發文,說賴清德身為總統當選人,「並不涉入立法院長選舉事宜」。老柯一席話,不僅坐實卓榮泰公然「說謊」,也把賴清德拖下水,顯示總統一開始就打定主意要和在野黨硬幹,什麼「民主大聯盟」都是假的

再說,這個改選小組分明已經計畫失敗,民進黨這會期的表現也荒腔走板,柯總召卻有心情把箱底故事挖出來說嘴,也很令人不解。這是在炫耀自己的餘威,還是暗示民進黨後續仍有新招?

最好笑的是,民進黨近日請專家來開講「台灣社會情緒教育」;柯建銘還說,領導人滿適合這類課程。就不知,他自己上過課是否受用。














聯合報社論/誰在摀住媒體嘴巴,誰在變相保護加害人


2024-07-20 03:27  聯合報/ 社論
台北市某幼兒園性侵學童案延燒,市長蔣萬安昨首度鞠躬道歉表示,他的責任就是保護孩子不受傷害,將盡全力彌補。記者楊正海/翻攝


台北市發生幼兒園教保員性侵幼童事件,因相關機構處理一路草率,使得嫌犯一犯再犯,受害女童超過廿人。有議員質疑,兩年多前的罪行,為何如今才被揭露,市府是否失職?有家長質疑,媒體先前為何不詳加報導該事件,使他們誤將孩子送進不安全的幼兒園。不少媒體人則喊冤,認為現行《兒少法》規定太嚴,不能寫出任何足以辨識身分的資訊,政府動輒開罰,導致他們寧可選擇避免報導以免觸法

這起幼兒園性侵案,因為各方的草率、疏忽及噤聲,造成侵害者肆無忌憚,遲至兩年後才被繩之以法,令人遺憾。事實上,這並非單一事件。近幾年,台灣的法令或因制定過程思慮欠周,或因執行錯誤或擴大解釋,從而使原先為「保護受害者」的法令,最後卻變相「保護了加害者」,類似案例比比皆是。無論如何,這個事件提供了各界一個反省的機會:一個出於善意的法令,如何變成保護惡棍的天堂?

最令人意外的是,當媒體指責《兒少法》規定太嚴,使他們報導類似事件時動輒挨罰;衛福部竟稱,《兒少法》並未禁止報導幼兒園名稱及加害人資訊,理由是幼兒園「不算學校」這種「鋸箭式」的釋法態度,令人憤怒。試問,如果類似事件發生在中小學,媒體能不能報導學校名稱?如果不行,那為何今天卻說幼兒園名稱可以揭露,這是什麼馬後炮?多年來媒體遭 NCC 及其他行政單位開罰時,衛福部為何不早點站出來說話?

民進黨將此案當成政治鬥爭資材,拿來拷打蔣市府,卻故意忽略加害者是在柯市府時代犯下首案卻未受法辦的事實,是對這個事件的再度扭曲放大來看,這起幼兒園性侵案可謂集中反映了政府部門的苟且草率,而這些此起彼落的失職,卻捧著「人權」的藉口為偽裝

舉例而言,今年五月的台中捷運砍人事件,媒體迄今無法報導凶嫌的全名,原因是:他是高雄市衛生局列管疾病的對象。案發時,台中市警方透露凶嫌有精神病史,立即遭到高雄市醫師的指責。問題是,曾有就診紀錄,就能抹消他殺人的事實嗎?凶手選在鄭捷案十周年當天動手,計畫縝密又充滿政治動機,司法將如何對他作出審判?川普刺殺案槍手克魯克斯,也是年方廿歲的年輕人,他有被隱去姓名嗎?

近年民進黨以人權為由力挺廢死,屢讓外界覺得已到「保護加害者人權」勝過「保護受害者人權」的地步除了殺人案件,政府對兒少、性侵案的處理也都充滿限制,要求隱去姓名、機構、地點等可資辨識的個資,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媒體因為動輒得咎,只能模糊敘述。這些,在在減損了資訊的透明,也妨礙了閱聽大眾知的權益。主管機關如此做法的另一目的,其實是在降低公眾對政府的監督力道,順便遮掩自己執法不力之惡。試問,培諾米達幼兒園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首度被揭發性侵,柯市府和北檢都介入調查,卻因毫無所獲而草草結案。如此怠懶無能的行政及執法單位,等於坐視凶嫌再犯,他們沒有責任嗎

冰山不是一天造成的。中捷殺人事件後,立即有精神科醫師跳出來喊話,要求社會給予失序者必要的「社區支持」。這類人權高調說起來容易,但反過來問,政府對於與失序者共存的社區,提供了應有的支持與保護嗎以性侵為例,美國的《梅根法案》規定,各州應建立性侵或性騷犯的檔案,並向有性侵前科者入住的社區公開相關資料。反觀台灣,政府只想極力摀住媒體的嘴,這到底在保護誰?